您的位置:微生物学精品课程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2)

最新公告

网站改版  发布时间:2016/6/8

教学案例(2)

 

一.      背景

本案例的讲授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2006)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同时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抗生素的产生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授内容,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      细节

教学重点: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教学难点: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以及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成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针对的是生物科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之前,他们就已径学习了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及遗传变异。具备了基础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获得了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方法。特别是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态度更加主动,参与意识逐渐增强。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讲解、板书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或消灭不需要的微生物?(学生回答:各种理化因素)

2.导入新课:在各种抑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中,抗生素对人类健康所做的突出贡献。(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曾用到的抗生素);

3.抗生素史话: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给出问题:抗生素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第一种被发现的抗生素是什么,其作用是?学生带着教师所给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阅读书中抗生素发现、应用内容,及其重要性,并认真思考。 

4.请学生分组讨论,在抗生素的发现及应用过程中,一些决定性的环节。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弗莱明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青霉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弗洛里不懈地努力,提纯出青霉素;产黄青霉的选育成功,使得青霉素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

5.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教师以青霉素为例,请同学回答。(基于对细菌细胞壁结构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同学都对青霉素的作用机理很好地理解,教师和同学共同总结:青霉素β-内酰胺环结构与D-丙氨酸末端结构相似,从而能占据D-丙氨酸的位置与转肽酶结合,并将酶灭活,肽链之间无法彼此连接,抑制了细胞壁的合成。

6.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突变和自然选择”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细菌遇到抗生素之后会发生什么。 教师讲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再播放ppt上链接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共同讨论后引出了细菌耐药性的话题。

7.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教师PPT演示比较早期与现今人们对抗生素使用量、种类、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提供一些生活中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实例及其后果的资料。学生从自身出发,小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学生对此问题关注度都有所加强,并有一些独立的见解 虽然学生的很多意见和想法还比较稚嫩,有失偏颇。教师总结了生活中抗生素使用的种种误区,学生掌握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方法。

三.      教学结果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的掌握效果良好,同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有所加强,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很多研究者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戒骄戒躁。

四.      评析

本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抗生素这部分的抽象知识生动直观的演示出来了,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效良好。

课程简介 | 课程负责人 | 教学团队 | 教学获奖 | 课改历程

Copyright©2013 西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931-00000000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