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包括自原始社会至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全部内容。主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阶段,而重点则在后一阶段。我国封建社会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两千余年,其中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又对今日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总结历史上人民群众及政权机构改造社会及各项措施之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继往开来,为民族昌盛与国家繁荣作出贡献。
教学内容之组织,基本上按时代先后依次递进讲授,但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与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客观性。我国原始社会由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再由奴隶社会发展至封建社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表述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不断地发生量变直至质变,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民众与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遗存与文献记载。传世的《二十四史》等史乘著述,与野史佚闻、笔记小说等均为今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出土文献如战国至魏晋间的简牍文书、唐五代时期形成的敦煌文书,以及大量考古材料又为我们补充了研究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也是今日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与研究取之不竭的源泉。
考虑到古代中国与今日已有时空距离,为使学生能对此产生相对客观的认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充分利用传世典籍与出土文书外,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考古实践及民族文化习俗方面的调查活动。本课程点自创建之日起,始终注重了这些方面。就考古实践而言,虽经费并不宽裕,学校仍支持了每届历史系学生均有机会去西安考察汉唐文明遗迹,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感性知识。文学院、历史系也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考古实践及社会调查。
同时,在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在本科阶段即参与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不但有的学生能撰写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支持了以古代史研究为重要内容的文史并茂学习与探讨园地《文史管窥》。以上这些,都为我们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史学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