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课程申报表  
     
◆ 课程教案  
     
◆ 课程大纲  
     
◆ 课程习题  
     
◆ 参考书目  
     
  ◆ 教学录像  
     
  ◆ 教学实践  
     
  ◆ 教学课件  
     
  ◆ 拓展资源  
 
  申报表原件 | 课程负责人情况 | 教学队伍情况 | 课程描述 | 自我评价 | 课程建设规划 | 说明栏

•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西北师大中国古代史专业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较为深远的学科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本学科已在某些领域具备了领先国内相同学科之水平, 金宝祥 先生、 金少英 先生、 王俊杰 先生、 郭厚安 先生、 陈守忠 先生等一批中国古代史专家学者均为国内外学界所称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并由 金宝祥 先生主持编纂了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其中所表达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国家土地所有制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并受前者的影响与制约之观点,至今仍在国内外学术界有深远影响。

  由于本课程教学与科研获较大成果,也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获准设置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1982 年至今已陆续培养了一批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及与之相关的西北古代史、西北历史文献等 10 余个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其他行业输送了高质量专门人才。

  由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作风严谨,多年来本课程也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均获重大成果:

  教学方面,课程带头人 金宝祥 先生曾获全国五 . 一劳动部奖章;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教研室称号;本课程目前负责人 李宝通 教授也曾获“甘肃省园丁奖”;此外获省、校优秀教师、中青年双骨干者还有多人。

  科研方面,具教授职称者先后承担过国家及省级社科项目。均有一部或多部学术专著问世,如 金宝祥 先生的《唐史论文集》、《隋史新探》, 李清凌 先生的《西北经济史》、《西北文化史》, 刘建丽 先生的《宋代吐蕃研究》,《宋代西北历史文献综述》, 李宝通 先生的《唐代屯田研究》、《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合撰), 田澍 先生的《嘉靖革新研究》、《朱元璋传》(合撰)等。

  目前本课程点全体教师正在群策群力、积极努力地为新世纪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作自己的贡献,以传统的中国古代史之优势为契机,我们已先后申报成功了专门史与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正为申报中国 古代史 博士点而努力。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包括自原始社会至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全部内容。主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阶段,而重点则在后一阶段。我国封建社会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两千余年,其中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又对今日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总结历史上人民群众及政权机构改造社会及各项措施之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继往开来,为民族昌盛与国家繁荣作出贡献。

  教学内容之组织,基本上按时代先后依次递进讲授,但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与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客观性。我国原始社会由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再由奴隶社会发展至封建社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表述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不断地发生量变直至质变,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民众与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遗存与文献记载。传世的《二十四史》等史乘著述,与野史佚闻、笔记小说等均为今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出土文献如战国至魏晋间的简牍文书、唐五代时期形成的敦煌文书,以及大量考古材料又为我们补充了研究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也是今日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与研究取之不竭的源泉。

  考虑到古代中国与今日已有时空距离,为使学生能对此产生相对客观的认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充分利用传世典籍与出土文书外,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考古实践及民族文化习俗方面的调查活动。本课程点自创建之日起,始终注重了这些方面。就考古实践而言,虽经费并不宽裕,学校仍支持了每届历史系学生均有机会去西安考察汉唐文明遗迹,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感性知识。文学院、历史系也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考古实践及社会调查。

  同时,在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在本科阶段即参与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不但有的学生能撰写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支持了以古代史研究为重要内容的文史并茂学习与探讨园地《文史管窥》。以上这些,都为我们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史学人才。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经过本课程点长时期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今日本课程点已具备了较为有利的教学条件。目前中国古代历史的教材除按国家教委之规定使用十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外,另有国内著名史学家、包括本课程点教师历年来撰述而成的各种具有较高水平的补充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学生在中国古代历史教材与参考资料方面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除本校图书馆藏长期积累的图书资料外,文学院资料室也在不断充实完善,除购置了学术界相关论著并长期订阅各种学术期刊外,还购置了包括《中国简牍集成》等出土文献方面的汇编性古代文献资料,极大地便利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尤其是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化,本课程点的教学也与时俱进,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超星图书馆、 CNKI 中国期刊网,已为教师与学生所熟知。教师授课中提到的某种参考论著,只要交代书名及作者姓名,学生即可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地查到,减少了以往在图书馆中等候多时或因册数有限不敷多人使用之积弊。多媒体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表述外更有相对直观的图表等资料可供充实知识体系。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的有机结合方式。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经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发展总结,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的口头讲授以及板书形式久为学生熟悉并相对易于接受,而各位教师多年形成的讲述方式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在学生中引起各具特色的深刻印象,具有较明显的亲和力,所以在教学中仍有必要继续运用并加以不断改进提高。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加入,则有助于提高传统教学方法的效率和效果。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本课程历来在校内、校外均有较高声誉。老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金宝祥 先生曾获全国教育系统五 . 一劳动奖章,并被聘为西北师大 终身 教授。此外,获“甘肃省园丁奖”及学校教学科研双骨干、优秀教师的尚有多人。本课程点所在的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即被列入甘肃省重点学科,并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近三年学生评价均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