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学成果奖 > 研讨会综述 >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三、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中东地区在20世纪以来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围绕中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与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教授在《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凯末尔革命与土耳其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的发言中,以凯末尔革命为个案,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他认为在某一地区、某一国家和某一历史时刻选择了某一杰出人物作为领袖,往往意味着将权力让渡与他,而此后该领袖的意愿和选择往往会决定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西北大学雷钰副教授对以色列宗教政党具有超常影响力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色列宗教党派根基深厚,在建国前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单一选区比例代表的议会选举制度是维持宗教政党强大影响力的制度保障。西北大学李福泉副教授探讨了1921年后的伊拉克哈希姆王朝打击什叶派并使之在政治生活中边缘化的政策,从而建立起逊尼派阿拉伯人支配什叶派的政治架构。这些做法不仅不利于伊拉克社会的融合,也为日后的教派冲突埋下了祸根,更是今天伊拉克动荡局势的根源。西北师范大学韩建伟副教授分析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认为在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并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高;制约革命后伊朗经济发展的主要是非经济因素等。西北大学闫伟讲师探讨了“塔利班运动”及其伊斯兰实践,认为塔利班是一场由社会底层毛拉领导的现代宗教—政治运动。它的兴起既是阿富汗现代化中宗教与世俗固有矛盾的反映,也折射出普什图部落社会的权利诉求,还是外部伊斯兰潮与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塔利班思想是传统伊斯兰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杂糅,具有草根性、知行不一、军事化等特征。

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学成果!

Copyright © 2014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远山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