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学成果奖 > 研讨会综述 >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一、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的发言中,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存在战争的危险。军事同盟体制是引起一战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不应卷入军事同盟避免受条约义务的束缚。引起一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洲民族问题。要正确地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特别是要警惕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活动。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因此要避免偶然的或地区的事件引发世界战争,要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尽可能消除危机,避免战争的爆发。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热爱和平,但不害怕战争。中国应当要有战争准备,随时准备正义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

华中师范大学黄正柏教授在报告《“欧洲的德国”与“德国的欧洲”及其对东亚的启示》中,指出“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是一体两面。欧洲一体化最重要的动因之一是“锁定”德国,使之“欧洲化”;而欧洲的一体化也是德国战后复兴道路的战略选择。德国的经历证明欧洲一体化是参与国与欧洲整体互惠互利的过程。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作了《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与大国博弈——内外力量竞逐下的利比亚国家的构建》的发言,指出多文明竞逐的地缘政治是利比亚国家构建的最初原因。而利比亚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部族国家,部族社会与国家之间存在频繁的冲突;大国博弈则是影响利比亚民族国家构建的外部因素。利比亚国家构建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在维护国内安全的前提下建构一种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政治制度,推进民族与国家的认同。

吉林大学徐萍教授在《从东北亚看冷战期间的美苏兴衰》的报告中,认为冷战竞争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其外因在于美苏对外政策理念与行动上的层次性位差。美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国家意志的差异;战略决策体制的差异;同盟关系处理的差异;美国追求机制霸权,注重在参与国际机制中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苏联对此相对忽视。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美苏冷战的结局,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学成果!

Copyright © 2014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远山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