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求真与向善
教学要点:
认识的发生、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真理及其特性。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价值。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方法:
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实际案例和焦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认识活动在本性上是求 " 真知 " 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哲学以感性直观反映以求 " 真实 " ,从而成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来考察认识现象,认为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中介主基础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信息变换过程。即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能动反映客体和创建理想客体过程,因而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从 " 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 " 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表征了人们通过对 " 真理 " 的追求,来展示自己人格品质的自我塑造的过程。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本质与辩证过程
一、认识的发生与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生同人类实践活动的发生是统一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所具有的合理性成果与不足。哲学认识史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则。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客体反映与主体创建的统一。二、认识的辩证运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观念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经环节。理性与非理性。非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尺度。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 哲学真理观及其基本特性
科学真理与哲学真理。哲学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真理与谬误及其关系。真理与真话。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与人的实践的价值性。真理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就真理。真理的过程性。真理是一个过程。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二、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及其两项基本要求。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辩证关系。追求真理与人格塑造。真话与真理。真理与正义。坦诚正直的品格与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操守。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与唯一性。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及其关系。
二、实践标准的基本特性
实践标准的价值性、过程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关系。
本章考核要求:
识记:
认识。认识的基本形式(从认识过程、认识构成两个层面分析)。非理性与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真理与价值
领会: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非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真理原和价值原则区别。价值评价的两项基本要求。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哲学真理的客观性与阶级性。
分析:
实践的认识论意义。真理与真话。真理与正义。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应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对人格塑造的意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
思考题 :
1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 、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必经环节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3 、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
4 、为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伟大意义?
5 、在实际生活中勇于坚持和发展真理对于培养人的健康情操和展现人的生存意义有何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