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课程简介
     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
     教学大纲
     教学课件
     参阅书目
     复习辅导
◎ 首页 >>  课程建设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哲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简介

一、历史沿革与开拓创新
    “哲学原理”课是政法学院(原名为政治系、政法系)的“老字号”。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该课程就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专业基础课,90年代中期改为又称为专业核心课,2003被列为政法学院2+2通识课之一。曾担任这门课主讲的老师有林经一、姚文仓、张学军、王立安、陈贵言、石天杰、李忠厚、张长兰等我校老一代哲学教育工作者,也有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的一代的哲学工作者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了本课程的建设。可以说,这门课程所取得的一切建设成果,都与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密不可分。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校的哲学教育为了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进行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改革与建设。
    第一阶段(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照着说”阶段。主要以摆脱政治的仆从地位,回归哲学本位为哲学教育宗旨。主要以前苏联化了的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基本教育读本,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配合这种哲学教学方式,编写了“哲学疑难问题”、“哲学学术争论”、“哲学相关背景知识”等一系列相关的教辅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哲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有:1990年“哲学原理”课获甘肃省教委教学成果三等奖、1993年该课程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评估一等奖、1995年“哲学原理”课还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第二个阶段(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这是“接着说”阶段。随着东欧社会发生巨变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校的哲学教育,一方面在“回到马克思”的学术语境中,通过经典文本的研究来找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形态_实践唯物主义,并以此为基础,课程负责人编写出体现这种研究成果的新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加强哲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为哲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形成了以“哲学原理”为主体,以中、西哲学为两翼,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到学科为拓展支持的大哲学学科综合教育群,全面加强并提升政法系哲学人文素质教育。反映这一时期教学改革的成果是:1998年获西北师大“哲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甘肃省“哲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三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可以看作是一个“我要说”的阶段。伴随着我国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在如何理解哲学并阐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对哲学教育来说,与这种哲学研究深入相对应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从为时政求证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还要避免陷入知识教育的泥塘和听命于市场的调遣。主要针对哲学教育内容的一元化、教条化、知识化和非人化和哲学教育方式的机械性、实证性、封闭性和非批判性来进行改革与建设。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技术支持: 链接工作室   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