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申报材料:申请书 成果简介 科学总结 成果完成人简介 佐证材料:教学文件 教学资源 教学研究 人才培养   
 
  申请书封页  
  成果简介  
  成果内容  
  完成人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评审意见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
       当前位置>>申请书>>成果内容
1.基本内容

(一)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学科特性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分和界定模糊,既不利于翻译学科的建设,也不利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有鉴于此,我们本着专业化、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从2002年起着手准备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以往译学研究及翻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翻译系深入系统地探讨翻译专业建设的基本结构与具体内容,探索翻译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来指导翻译教学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口、笔译能力,进而培养出“高、精、尖”的翻译人才。
(二)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翻译师资的培养是关系到翻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自2003年翻译系成立之后,我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发展教师科研意识,提倡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同时,制定了长远规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力求发展和完善翻译师资队伍。整合后的师资队伍更趋合理,有利于课程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形成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我们本着“统筹计划、岗位培训、交替进修、重点发展、实践培养”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来培训教师,收到了显著成效。翻译研究所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孵化基地,承担了多项教学与科研项目,青年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在此,研究所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提高了翻译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了专业翻译教师素养。
2、课程建设
    对国内外高校的本科翻译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原来翻译方向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课程设计方面,以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使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以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为中心,辐射继续教育以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立体的翻译课程群。
课程安排重视科目的“系统性与互补性”,既包含基础知识与核心知识,又包括相关文化知识及专业翻译知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一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专业课程设置,力求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特点;另一方面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课程设置的重要特色是各模块的合理分配、比例得当。
3、教材建设
    翻译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翻译教学效果。我们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开展了大量的“目标需求、学习需求”分析,编写系列英汉互译教材。目前,所有教材均已完稿,并列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计划。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遵照“系统、交际、认知、文化和情感”这五项原则,同时结合“科学性、真实性、渐进性、趣味性、多样性、现代性和实用性原则”,以“分层、系统、对象、实用、立体”的方式开发了系列英汉互译教材,适用于翻译专业学生,也适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师生选用。
    初级教材适用对象为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和读者;中级教材适用于有了一般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学生与读者。高级教材侧重理论研究,适用于未来从事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生。三个层级教材的核心内容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三个层级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4、人才培养
    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了独具特色的“综合优选法”,突出了翻译专业的特点,以满足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创建出新型的“4+2”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出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能够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务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高级翻译专门人才的需要,为社会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并且促进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方向转变。该模式业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能胜任外事、经贸、国际文化和科技交流部门的高层次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
5、翻译教学研究
    翻译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所蕴含的翻译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实施、教材研发、课程评价和人才培养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我们主要是从翻译人才培养的操作性层面来探讨翻译专业建设中所存在或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了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式与建设性对策。姜秋霞教授发表在《中国翻译》(2005年第5期)的“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获得了学界的好评。近几年翻译专业教师编纂了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列教材,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并发表了数十篇重要论文。
6、资源建设
    翻译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购置和图书资料的添置。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陆续投入大笔资金来改造语音实验室,建设了同声传译室1间,网络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增添了教学用数码摄像机1台,计算机118台,英语调频台1座,为提高翻译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口、笔译能力做了充分的硬件准备。软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进行了翻译语料库建设,开设了网络课程(english.nwnu.googlepages.com)、翻译教学博客,自主开发制作了系列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都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1、师资队伍建设
    (1)梯队建设。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专职翻译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通过联合培养、进修等方式,使师资力量与学历层次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翻译系教学人员均为专业出身,其中南京大学博士1名,本校在读博士2名,引进外校硕士4名,本校培养硕士4名。形成了一个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
    (2)学术交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青年导师负责制,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翻译教学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翻译教学研究及学术探索。通过鼓励教师国内外访问研修、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各类翻译高级培训班、短期脱产进修与外请知名专家讲学等方式,拓展了教师视野,为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3)优化队伍。形成了覆盖多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翻译教学的教师群体,特别突出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外事翻译等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的培养。
    (4)业务培训。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习理论与翻译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三个层面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增加科技、经贸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运用新设备的能力;实行校内外及院系间的横向合作。
    (5)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采取现代快捷的方式及时进行沟通,与国际接轨,完善自我。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国外访学与实践的机会,加强实力,壮大队伍;同时,与美国蒙特雷翻译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保持着长期友好的联系。在学术方面,派教师参加相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会议,并诚恳地邀请国外专家与我们进行互动以及前来举办专门的讲座,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学习和生活的视野。在翻译教学方面,我们邀请国内外著名翻译专家傅永林、聂珍钊、陶庆、孙迎春来校讲学,大大提升了翻译教学水平。
2、课程建设
    在翻译方向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在设计课程时,以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一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专业课程设置,力求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特点;另一方面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课程设置的重要特色是各模块的合理分配、比例得当。
    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翻译实践五个模块。


模块1

课程结构

目的

核心课

1门语言基础课,6门翻译基础训练课

语言基础训练,翻译入门和基本功训练

模块2

课程结构

目的

必修课

3门语言基础课、2门汉语课、1门言对比课

英语语言基础训练,汉语提高性学习,中英语言对比学习,为开展中高级翻译训练打好基础

    这两个模块的核心是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目的是在低年级阶段给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对翻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侧重口译训练。
作为翻译工作者,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缺乏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很难在国际交往中立足。所以,在课程方案中,我们为二、三年级学生继续开设汉语课程,加大汉语课比重。将汉语课程列为专业骨干课程之一。


模块3

 

专业限选课

课程结构

目的

第一系列

4门翻译理论课

侧重翻译理论学习

第二系列

8门翻译实务课,主要针对实用翻译

根据学生兴趣,按照分类指导原则,侧重翻译实践,为具有不同学习走向、不同择业倾向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模块4

课程结构

目的

任选课

2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4门语言进阶课、4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14门翻译能力培养辅助课

综合素养课,可以保障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

    模块3、4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专业选修课可选择学院内各专业的选修课。


模块5

课程结构

目的

翻译实践

翻译见习、不定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专业实习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参与、观摩口、笔译活动,增强翻译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或翻译成果

总结学习成果、进一步学习翻译理论、掌握翻译评论方法,鼓励应用翻译理论翻译各种体裁作品

    模块4、5的设计原则是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在进一步学习深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抓好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培训。
    我们加大了翻译实践训练的时间比重,建立了模拟翻译工作室、同声传译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兰洽会、国际赛事、招商引资等活动,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2004年,翻译系4名学生为一大型国有企业翻译资料近20万字,质量上乘,学生的笔译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教材建设
    翻译教材的建设是做好翻译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开展了大量的目标需求、学习需求分析,编写了三个层级的翻译教材。在编写本套教材时,遵照“系统、交际、认知、文化和情感”这五项原则,同时结合真实性、循序渐进、趣味性、多样性、现代性和实用性原则,以“分层、系统、对象、实用、立体”的方式开发了系列教材,适用于翻译专业学生,也适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师生选用。
    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选用了初级教材,如《英汉对比与翻译》、《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等;对于有了一般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灵活选择教材,如《译文赏析》、《翻译文体教程》等。而从事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生则选用侧重理论研究的高级教材,如《翻译理论导读》、《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等。同时,我们还开发了翻译专业系列教材,如《实用外事英语翻译》和实用英汉翻译教程系列丛书等。
这些教材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
4、人才培养
    我们在明确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创建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1)培养目标与要求
    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能够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务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为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服务。
    要求翻译专业学生接受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翻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胜任一般的口、笔译工作。同时,学生须进一步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译员的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
(2)“4+2”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翻译教育模式呈逆向结构,即先有研究生阶段的翻译方向人才培养,而后在大学本科设立翻译系或学院。个别一些开设本科与研究生翻译方向的院校缺乏“本科—研究生”培养的衔接性,翻译教学结构不合理。
    我们采取的“4+2”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并且促进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方向转变。
    该模式业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能胜任外事、外经贸、国际文化和科技部门的高层次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
(3)多样化的培养手段
    实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1)小组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性学习;(4)模拟同声传译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的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现代化,整合教学内容,把现代技术和基础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程特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围绕翻译教学建设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体助教型课件和录像片,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重视参考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并结合自身的情况优化配置为己所用。
(4)培养效果
    翻译专业的开设以及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专业型翻译人才的广泛需求。在笔译实践上,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文学文本及某一应用专业的一般性文件。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学实践,为兰州、甘肃或中央在甘企事业单位翻译各类文稿数十万字。笔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均不少于60,000汉字。在口译实践上,学生能够胜任交替传译和一般难度同声传译的工作,能胜任重要场合的口译工作。口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均不少于120学时,并参加校外口译实习2-4次。学生参加了兰洽会等各种大、中、小型国际会议。
    培养的人才拥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具备笔译、口译方面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与学习中表现优秀,英语专业四级过关率为92.3%,专业八级过关率为84.6%;有10人保送研究生,4人考取了研究生,考研率为53.9%;就业整体情况优良,就业率为92.3%,用人单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翻译班学生积极参加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在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全班有4人进入学校比赛,3人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且周静进入了甘肃赛区复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全班有4人进入学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1名,陈霞同学更是进入了甘肃赛区复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5、翻译教学研究
    翻译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我们主要是从翻译人才培养的操作性层面来探讨翻译专业建设所存在或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了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式与建设性对策。同时,注重调查与研究,丰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展开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翻译专业教师编写了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列教材,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并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光明日报》、《电化教育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报》和《外语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6、资源建设
    翻译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购置和图书资料的添置。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陆续投入大笔资金来改造语音实验室,建设了同声传译室1间,网络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增添了教学用数码摄像机1台,计算机118台,英语调频台1座,大大提升了翻译教学水平,也为提高学生的口、笔译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软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进行了翻译语料库建设,开设了网络课程(english.nwnu.googlepages.com)、翻译教学博客、开发系列多媒体课程课件,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都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为广泛的手段。

2. 创新点
    1、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高层次: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翻译教学和科研能力。近几年翻译专业教师编写了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列教材,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并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2、课程建设。立体化、模块化、综合化: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在进一步学习深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抓好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培训。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特色是各模块的合理分配、比例得当。
    3、教材建设。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创新性、真实性、趣味性:以“层次化、系统化、对象化、实用化、立体化”的方式开发系列翻译教材,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等多学科内容。
    4、人才培养模式。现实性、前瞻性、实用性、多样性:“4+2”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加强翻译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法律翻译、外事翻译、商务翻译、旅游翻译等高级翻译专才。
    5、翻译教学研究。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研究的创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现代化,整合教学内容,把现代技术和基础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程特色;围绕翻译教学建设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体助教型课件和录像片,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脚踏实地的进行翻译教学理论的研究,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对翻译教学过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系统研究。
    6、资源建设。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翻译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购置和图书资料的添置。在学校支持下,陆续投入大笔资金改造语音实验室,建设了同声传译室1间,网络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增添了教学用数码摄像机1台,计算机118台,英语调频台1座,大大提升了翻译教学水平,为提高学生的口、笔译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购置翻译专业图书3300余册,辞书50余本,订阅翻译专业期刊12种,建设翻译网络课程一门(english.nwnu.googlepages.com)。翻译语料库1个,购置翻译软件9套。开设翻译教学博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3.应用情况
    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主线,形成了按知识模块构建的理论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培养锻炼了学生和教师,取得的成果:
    (1)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用了“4+2”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连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同时也输送了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人才,该培养模式为西北乃至全国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2)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翻译专业的开设以及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广泛需求。培养的人才拥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具备笔译、口译方面的应用应变能力,在工作与学习中表现优秀:英语专业四级过关率为92.3%,专业八级过关率为84.6%;有10人保送研究生,4人考取了研究生,考研率为53.9%;就业整体情况优良,就业率为92.3%,用人单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积极参加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在2004年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全班有4人进入学校比赛,3人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周静同学进入了甘肃赛区复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全班有4人进入学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陈霞同学更是进入了甘肃赛区复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3)提高教师的科研和业务水平
    教师们都广泛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建设工作中,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齐头并进。在工作中实践教学、在沟通中发展教学,在应用中完善教学;同时,注重调查与研究,丰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展开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该专业教师着手编写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列教材,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并发表了数十篇重要论文。
    (4)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保持良好的联系
    在学术方面,我们采取现代快捷的方式及时进行沟通,与国际接轨,完善自我;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国外访学与实践的机会,加强实力,壮大队伍;同时,还参加相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会议,并诚恳地邀请国外专家与我们进行互动以及举办专门的讲座,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学习和生活视野。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
E-mail:zhaowb@nw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