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申报材料:申请书 成果简介 科学总结 成果完成人简介 佐证材料:教学文件 教学资源 教学研究 人才培养   
 
  科学总结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
 
 
       当前位置>>科学总结

翻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科学总结
姜秋霞 曹进 周亚莉 董晓华 赵卫博

一、成果背景
    2006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二○○五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首批获准设立的翻译专业将在复旦大学成立,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紧缺五类翻译人才: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本翻译。全国目前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几个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必须引起翻译界足够的重视。而要解决翻译专业建设的种种问题,首先要澄清翻译的本质问题。
    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翻译专业建设势必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专业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翻译教学研究、资源建设等方面入手,围绕社会需要,开展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结构,打通专业或方向局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
二、现状
    目前,翻译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弊端:
(一)师资队伍
    一是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造成翻译课谁都能上的局面;二是缺乏强有力的梯队培养机制,导致翻译师资后续力量不足。
(二)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忽略了一般背景信息、文化信息、母语信息,导致:
    1.实用性的课程不足。目前的英语专业的翻译方向课程体系中,实用性的课程较少。
    2.对理论课程重视不够。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中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理论课程,只是让任课教师在不同翻译课程中有所提及。课程设置很少涉及与翻译密切相关的语用学、语义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等理论。
    3.忽视汉语与中国文化。纵观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忽略学生汉语的继续教育、忽视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的现象普遍存在,汉语课程被取消,学生汉语水平不升反降,致使译文中频频出现“欧式汉语”。
    4.翻译实践不足。目前的翻译教学急需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否则翻译水平难以切实提高。
(三)教材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翻译教材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翻译人才的培养。 具体表现在:
    1. 知识老化,题材、体裁单一。传统翻译教材不少还滞留在机械地把翻译标准、理解与表达、句子结构对比与调整、英汉辞格比较与翻译、英汉思维异同与翻译等技巧问题灌输给学生,具有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的教材不多。
    2. 缺乏真实语境。传统翻译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许多译例和练习脱离了语境。
    3. 缺乏实践性。翻译教材忽略了本科翻译教学任务的核心本质,忽视了翻译实践。
    4. 缺乏中国特色。翻译教材建设必须考虑把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道德规范和我国社会科技进步的内容编进教材,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
(四)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
    翻译教学的效果“取决于翻译教学的目的,不同的教学目的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而目前教学计划的通病是过于笼统,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
(五)忽视翻译教学研究
    传统翻译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阅读和翻译教学为主线,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以文学教材和黑板为主要媒介。教学方面多年来翻译教学的基本模式没有改变,即课堂上学生练习,教师讲评。
(六)翻译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 翻译学科无论在硬件设施的配备还是在软件资源的添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专业教材的陈旧、图书资料的匮乏、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学设备的缺乏都阻碍了翻译专业的发展。
三、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终极目标应该符合社会期望、适应社会需求。翻译专业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上做文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本科译者训练,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贴近翻译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以下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
(一)师资队伍建设

  1. 梯队建设。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通过联合培养、进修等方式,使师资力量与学历层次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翻译系教学科研人员均为专业出身,拥有南京大学博士1名,本校在读博士2名,引进外校硕士4名,本校培养硕士4名。形成了一个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
  2. 开展学术交流,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青年导师负责制,通过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翻译教学和科研能力。鼓励翻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翻译教学的课题研究及学术探索。通过鼓励教师国内外访问研修、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各类翻译高级培训班、短期脱产进修或外请高水平专家讲学等方式,拓展了翻译教师的视野,为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3. 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多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翻译教学的教师群体,特别突出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外事翻译等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的培养。
  4. 2003年翻译系成立后,我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意识,发展教师科研意识,提倡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培训时我们本着“计划性、岗位培训、重点培养、进修的主辅性、实践培养”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来培训教师,收到了明显成效。培训教师增加科技、经贸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运用新设备的能力;实行校内外、及院系间的横向合作。

(二)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制定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课程设计时我们考虑:(1)了解事实阶段,包括对社会上语言使用情况,社会社对外语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外语的态度;(2)课程设计者在对外语的社会和个人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4)编写教材。
    对国内外高校的本科翻译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后,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原来翻译方向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在设计课程时,以核心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重视了科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前期着重做好语言技能的训练、翻译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期侧重培养综合翻译能力。基本原则是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
    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翻译实践五个模块。“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是翻译实践”,我们加大了翻译实践训练的时间比重,建立了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兰洽会、国际赛事、招商引资等活动,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2005年,翻译系4名学生为一大型国有企业翻译资料近20万字,质量上乘,学生的笔译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课程设计时我们还考虑到了“强调目前的学习与未来使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一要靠课堂教学,二要走出“象牙塔”,加强真实环境下的实践锻炼。通过把课堂向课外、向社会延伸,与边防、海关、外事、外贸、厂矿企业联合,办成翻译“大课堂”,弥补翻译实践不足。


翻译专业课程结构比例图

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关系图

(三)教材建设
    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开展了大量的“目标需求、学习需求”分析,发现迄今国内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适合翻译专业师生进行教、学的英汉互译教材。因此,我们启动了编写英汉互译教材计划,已列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008出版计划。翻译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特性:
    1.翻译专业教材首先应充分体现层级性、系统性,将技能培养的初、中、高过程以及翻译知识的综合性要素包含在教材的设计中,以“层次化、系统化、对象化、实用化、立体化”的方式开发系列翻译教材。
    2. 克服教材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在题材、体裁上尽可能多样化。本套教材整体内容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等多学科内容;在体裁设计上包含散文、诗歌、以及书信、演讲辞、公告等。编写教材时体现创新性,结合最新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开发立体的教材包,呈现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
    3. 翻译实践教材应充分体现语境的作用、体现真实性。翻译专业的实践训练应超越机械的技巧练习,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原则,提供更广泛的文本语境。
    4. 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1)以人的发展为依据;(2)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3)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编写翻译教材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实际,编写一些活页教材,随时将新鲜、真实、富有中国特色的语料编写进去。
(四)人才培养
1.培养计划
    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必须要以我国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指针;同时制定教学计划又必须符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确定教学计划时,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制与学分要求、主要课程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2.培养目标
    英语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能够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务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较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为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服务。
3.培养要求
    翻译专业学生必须接受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翻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胜任一般的口、笔译工作。同时,学生须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译员的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
4.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英汉/汉英口译或笔译能力;具有某一个应用专业方向的学科基本知识与语言知识。在笔译实践上,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文学文本及某一应用专业的一般性文件。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学实践,笔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应不少于60,000汉字。在口译实践上,学生应能够胜任交替传译和一般难度同声传译的工作,能胜任重要场合的口译工作。口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应不少于120学时,并参加校外口译实习2-4次。毕业生应掌握中国及英语国家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5. 培养模式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实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的实践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围绕翻译教学建设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体助教型课件和录像片,提高了教学效果。创建出新型的“4+2”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
6. 培养效果
    在笔译实践上,翻译班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文学文本及某一应用专业的一般性文件。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学实践,为兰州、甘肃或中央在甘企事业单位翻译各类文稿数十万字。笔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均不少于60,000汉字。在口译实践上,学生能够胜任交替传译和一般难度同声传译的工作,能胜任重要场合的口译工作。口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均不少于120学时,并参加校外口译实习2—4次。

  1. 翻译班学生参加了兰洽会等各种大、中、小型国际会议。在工作与学习中表现突出,英语专业四级过关率为92.3%,专业八级过关率为84.6%,有10人保送研究生,4人考取了研究生。考研率为53.9%。
  2. 就业整体情况优良,就业率为92.3%,用人单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3. 翻译班学生积极参加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在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全班有4人进入学校比赛,3人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周静同学进入了甘肃赛区复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4. 在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全班有4人进入学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陈霞同学更是进入了甘肃赛区复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五)翻译教学研究
    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存在互动的关系。翻译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所蕴含的翻译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实施、教材研发、课程评价和人才培养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我们主要是从翻译人才培养的操作性层面来探讨翻译专业建设中所存在或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了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式与建设性对策。
    同时,注重调查与研究,丰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展开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姜秋霞教授发表在中国翻译(2005年第5期)的“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获得了学界的好评。近几年翻译专业教师编写了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列教材,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并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光明日报》、《电化教育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六)资源建设
    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我们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 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学院重视加强翻译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包括专门的翻译教学教室,以适合口译和笔译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课程网页,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院拥有的教育技术中心、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同声传译室、与校图书馆联网的中外文阅览室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学院鼓励师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涉及各种文体的问题、学科术语问题等。
  2. 新的课程体系运行后,我们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相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以使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出优势。我们设计了全新的翻译教学过程和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形成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3. 翻译系利用我院“英语教学论”博士招生权的优势,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克服传统的由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利用现有设备优势,与国外知名翻译学院合作,实现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实现空中课堂、模拟翻译室,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培养价值。

四、意义
    我们借鉴国内外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在翻译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局部成就,为翻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坚实的双语语言基础,掌握多方面的口、笔译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外交、外经贸、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高层次口译工作,能胜任大型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受过严格、规范的翻译理论训练、能从事高层次笔译及译审工作,适合在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翻译研究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期望的翻译人才。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
E-mail:zhaowb@nw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