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课程描述>> 文章内容

主要历史沿革

日期:2015-06-22  作者:文学院写作课程组 阅读:62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写作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古代的“文章之学”,本质是学习、研讨写作问题。现代写作课,诞生于“五四”以后。至20世纪80年,本课程才为教育界所重视。

基础写作课是高等师范教育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基础性、实践性、技能性是本课的主要特点。由于它的实践性强,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有难度。

几十年来,写作课教学大致经过了下述3个阶段:

一是80年代初期的“分块”阶段。在这一时期,以文章构成为教学对象,通过对文章构成要素的分解,形成“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等“八大块”理论知识,并认为这就是写作规律,通过讲授这些内容,就可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这使得写作课处于一种知识传授阶段,教学效果甚微。

二是90年代的“分期训练”阶段。在这一时期,认为“写作是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基于这一理念,制定了在大学四年强化写作课训练的一整套写作训练体系。这样做的结果,基本上扭转了“重讲轻练”、“以知代行”的倾向,把写作课从“知识课”、“理论课”的中解放了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三是新世纪以来的“全程”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会愈来愈实用化。为此,“应用中文”的概念被提出,被强化。这就要求对学生实行“全程化”写作训练。其教学模式是,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写作训练连续而不中断,以强化和提高实际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文科大学生全程化写作能力训练教学模式,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学组的写作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省内、校内有关机构、专家的认可。“阶梯型”训练体系,成为国内写作教学的重要成果之一,被写进中国写作学会的总结材料之中。有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国内、西北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关教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及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我们的一篇题为《感受能力的培养》的文章选入《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实验修订本·必修)之中。


写作方法 习作示例
训练习题 考题汇总
教研论文 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