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申报表 | 课程简介 | 课程特色 | 课程建设 | 课程团队 | 教学改革与研究 | 拓展共享资源 |
| 教学大纲 | 教学日历 | 电子教案 | 教学课件 | 全程教学录像 | 教学评价 | 学生参与式研讨教学 | 历届优秀课程论文展评 |

 

 

 
立志于物理学的人,不懂下列的事情是不行的: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数学。
——伦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数学对观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
——开普勒
 
数学主要的目标是公众的利益和自然现象的解释。
——傅立叶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用一,从无,可生万物。
——莱布尼兹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亚里士多德
 
在数学中最令我欣喜的,是那些能够被证明的东西。
——罗素
 
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
——高斯
 
从最简单的做起。
——波利亚
 
当我听别人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觉得很难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这时便想,是否可以将问题化简些呢﹖往往,在终于弄清楚之后,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更简单的问题。
——希尔伯特
 
在数学里,分辨何是重要,何事不重要,知所选择是很重要的。
——广中平佑
 
下棋要找高手…。。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华罗庚
 
每当我的头脑没有问题思考时,我就喜欢将已经知道的定理重新验证一番。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让自己有个机会充分享受一下专心思考的愉快。
——爱因斯坦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又说“要打好数学基础有两个必经过程:先学习、接受“由薄到厚”;再消化、提炼“由厚到薄”。
——华罗庚
 
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苏步青
 
学数学,绝不会有过份的努力。
——卡拉吉奥多里
 
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韦达
 
早晨醒来,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数学。我的生活就是数学;终生不倦地追求就是数学,数十年如一日,从没有懈怠过,现在依然如此。
——陈省身

拓展共享资源
数学趣味故事:一篇没有写完的论文
         
阿贝   伽罗华   傅立叶   泊松   刘维尔
 
    1832年5月31日,巴黎。一场决斗后,一位不满21岁的青年倒在血泊中。谁都不知道,倒下的是
  一位划时代的数学奇才,他的名字叫伽罗华。他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把对于五次方程的解决方法往前
  推进了一大步。
    当时,挪威数学家阿尔贝的成就轰动了数学界。但是阿贝尔死的时候太年轻了,还留下了很多问
  题没有解决。这些难题激励着小伽罗华,他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呢!
    他对五次方程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追求真理的过程却是异常的坎坷,总是没有人
  能理解他。
    1828年,伽罗华认为自己已经获得重大的成果。他写了两篇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审查。可是
  负责审查的数学家一看,一个小小的中学生也赶谈论什么五次方程?他们根本不把伽罗华的论文看在
  眼里。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把伽罗华的论文给弄丢了!
    1830年,伽罗华又一次鼓起勇气,把重写的论文送给法国科学院。幸运的是,这次是著名的数学
  家傅立叶主审。本来这次伽罗华的论文可以重见天日了。可是,不幸的是,62岁的傅立叶就在那年去
  世了,伽罗华的论文又不知所终!
    伽罗华的论文两次被弄丢,使他非常气愤。但是他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继续把自己的研究进行
  下去。1831年,他第三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论文。这次审查的是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泊松。泊松很欣
  赏伽罗华的才华,但是他看不懂他的论文,希望伽罗华能重新写一份更详尽的论文。可是,伽罗华却
  没来得及写这篇论文……
    当时,伽罗华参加反对政府的政治活动,受到了反动政府的敌视。他在1831年被捕了。出狱后不
  久,有个反动军官以解决爱情争执为借口,要与他决斗。在决斗前,伽罗华就有了不祥的预感。他把
  自己的数学观点简单地写在一张纸条上,请他的朋友转交给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在决斗中,伽罗华受
  了致命的枪伤,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一直到14年以后,数学家刘维尔得到了伽罗华的手稿,把它发表在自己办的数学杂志上,并写了
  序言向数学界推荐,伽罗华的伟大才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到。
    伽罗华的一生是短暂的,坎坷的,悲惨的,更是伟大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记住我吧!
  朋友,为了使祖国知道我的名字,我的生命实在太短暂了。除了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献给了人民。”
  (注:以上拓展共享资源均来自互联网)
版权所有 @ 西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理论物理研究所 《数学的智慧与乐趣》课题组 技术支持:蓝色麦田圈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971503 Email:linmaimai@nw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