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授课 对象主要为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
该课程的课程目标为:介绍英语教育基本理论和英语教学基本方法,提高应用英语教育理论来解决英语教学实践有关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英语课堂、英语教材和英语学习者的主要特点,理解英语教育的基本理念,掌握英语教学基本从师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反思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英语教育人才,为学生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重要特色为:
弘扬学科优势,继承学科传统。本课程我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传统课程和特色课程。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的院校之一,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和课程积累。经过我校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和精心打造,该课程已逐渐形成在本专业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转变教学范式,强化实践教学。本课程顺应国际外语教师教育范式转变的大趋势,完成以教学方法的传授为 主的“方法范式”转向以实践、反思和协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型,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运用 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及课例录像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教学现场,反思教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手段。本课程网络平台基于我们自主开发的课程管理平台(G-CMS)构建,由课程资源平台、课程论坛和课程互动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其主要功能为:生成优质英语课程学习资源,创设虚拟语言学习环境,构建在线课程学习共同体。
参与国际项目,服务基础教育。本课程教学团队曾多次主持或参与中英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英语教师培 训、教育部支持西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国际国内高水平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吸纳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先进理念,通 过牵手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主动建立与中学英语教育的联系的平台和机制,
利用小型项目,培育合作精神。通过“五个一”小型项目(一个外语教室环境设计、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一 个课例观摩日志、一份教学录像实录和一个单元教学资源包等)和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 教学研究能力,为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沿革
本课程的前身为《英语教学法》,是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我校英语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程。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的院校之一,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和课程积累,凝结了我校几代毕生从事英语教育事业的学者的心血与智慧。
我校英语专业创办之初,《英语教学法》课程就由我国英语教学法课程先驱李庭芗先生,在北师大西迁兰州时,率先在我校创建。李庭芗先生同时也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本《英语教学法》教材的编著者。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各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法》课程的首选教科书。
国内著名英语教学法专家李森教授和陈冠英教授先后担任我校《英语教学法》课程的主讲教师。李森教授具有深厚的英语教育学造诣,授课深入浅出,语言风趣,通俗易懂,而且身体力行,倡导扎根实践,分别在八十年代中期在兰州一中和师大附中英语实验班授课,是将语言教育学原理与英语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陈冠英教授是我国最早系统梳理、介绍国外语言教学理论与流派学者之一,并受聘为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参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起草与编制工作,体现了我校在英语教学领域在全国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外语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基础教育外语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外外语教师培养途径也经历了由师范教育范式到教师专业化发展范式的重大转型,由单纯强调教学方法的传授,转变为强化实践、反思、体验、协作和行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英语教学法》课程在2001年更名为《英语教育学》,融入了现代英语教学论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了课程负责人参与国际教师培训项目的经验,将教育学原理和语言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上也更加具有开放性,融入活动课、实践课和观摩课的比重,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广泛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分享教学资源,开展合作学习。
经过我校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和精心打造,该课程已逐渐形成在本专业特色鲜明、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高超、教学技巧娴熟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人才。
知识模块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 ||
|
||
课程知识模块和顺序 | ||
本课程共包含四个知识模块,共需要54个授课学时完成。模块结构、顺序和课时分布见下图: | ||
![]() |
特色及创新点
弘扬学科优势 继承学科传统
本课程我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传统课程和特色课程。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的院校之一,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和课程积累。经过我校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和精心打造,该课程已逐渐形成在本专业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转变教学范式 强化实践教学
本课程顺应国际外语教师教育范式转变的大趋势,完成以教学方法的传授为主的“方法范式”转向以实践、反思和协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型,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运用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及课例录像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教学现场,反思教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利用网络平台 丰富教学手段
本课程网络平台基于我们自主开发的课程管理平台(G-CMS)构建,由课程资源平台、课程论坛和课程互动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其主要功能为:生成优质英语课程学习资源,创设虚拟语言学习环境,构建在线课程学习共同体。
参与国际项目 服务基础教育
本课程教学团队曾多次主持或参与中英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英语教师培训、教育部支持西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国际国内高水平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吸纳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先进理念,通过牵手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主动建立与中学英语教育的联系的平台和机制,
利用小型项目 培育合作精神
通过“五个一”小型项目(一个外语教室环境设计、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一个课例观摩日志、一份教学录像实录和一个单元教学资源包等)和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教学研究能力,为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沿革
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目标: |
近期目标:一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远期目标:三年内争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
课程建设步骤 |
1.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交流分享的教师合作氛围,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进一步优化课程师资结构,提升课程教师队伍的教育技术素养,为课程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进一步突出教师发展这一核心;加强教材建设,在目前使用的活动课讲义基础上,编写、出版适应本地学生需要的《英语教育学》教材。 3.教学方法方面: 积极使用参与式教学,采用专题讲解、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专题调研、Workshop等多种教学方式,融系统讲授、讲座、见习于一体,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4.教学手段方面: 采集、编辑本地教学视频案例,进一步完善G-CMS课程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利用目前发布的google sites网络应用,申请独立域名,整合现有资源和各项功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互补,师生协同互助的网络学习和实践共同体。 |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
2008—2009 实现有经验的教师部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 2010—2011 在第一年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基础上,实现年轻教师部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 |
电子教案
授课课件
教学课件
自我评价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
考试试题
![]() |
2005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 ![]() |
![]() |
2005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 ![]() |
![]() ![]() |
2006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 ![]() |
![]() |
2006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 ![]() |
![]() ![]() |
2007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 ![]() |
![]() |
2008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 ![]() |
![]() |
2008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 ![]() |
![]() |
2009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 ![]() |
![]() |
2009年英语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