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案例
附:教学案例
《孟子》专题学习提纲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下列材料是为《孟子》专题学习提供的基本的必备材料。
1.《教师教学用书》译文。目的:提供现成对照阅读材料,课文内容基本不讲。
2.杨伯峻《孟子译注》。目的:作为扩展阅读的基本材料,其中,《梁惠王》篇要求精读,教材三章选自此篇,《滕文公上》泛读,行有余力,浏览其余。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1274—1289页《孟子》部分。目的:了解孟子生平和孟子思想。
4.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273—277页。目的:了解孟子论辩艺术。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册105—109页。目的:了解《孟子》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其中,材料1、2自我传阅,材料3、4、5印发讲义。
二、课堂教学侧重研讨
课堂教学侧重展开下列三个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1.孟子思想的研究性学习
(1)仁政思想:推恩百姓,发政施仁。(《齐桓》)
〔恻隐之心是仁政的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民本思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桓》《梁襄》《得失》)
〔告诫君王重视民众力量〕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有删节)
(3)制民之产:民有恒产,仁政基础。(《齐桓》《寡人》)
〔一个美妙的又是无法实现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建议〕
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亩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滕文公上》)
(4)君民关系:与民同乐,统一天下。(《庄暴》《梁襄》)
〔关注百姓苦乐是实现王道的必要条件〕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基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5)人文关怀:君王暴虐,民众疾苦。(《齐桓》《寡人》)
〔统治者漠视民命、率兽食人〕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人父母也。(《梁惠王上》)
(6)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齐桓》)
〔人应有基本社会公德〕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
(7)谋求宝贵:廉耻之心,不可无之。(《齐人》)
〔人应有廉耻之心〕
①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矣,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②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同上)
(8)教育目的:庠序之教,孝悌之义。(《齐桓》《寡人》)
〔“明人论”,即知孝悌忠信〕
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
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同上)
(9)学习方法:专心致志,学有所获。(《弈秋》)
〔学习应持之以恒〕
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②有为者譬若掘井,掘开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10)人格养成:劳心苦志,增益不能。(《生死》)
〔尚志、寡欲、经受磨难者必成大器〕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②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③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性学习
(1)从容陈辞,引人入彀。〔与《齐桓》“以羊易牛”比较〕
孟子(驳农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论)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滕文公上》)
(2)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与《庄暴》“今乐犹古乐”比较〕
﹝齐宣王﹞问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梁惠王下》,有删节)
(3)言词机敏,游刃有余。〔与《梁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比较〕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
(4)犯颜诘问,正气凛然。〔与《寡人》“不知检”“不知发”比较〕
齐宣王问曰:“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5)联类比附,步步进逼。〔与《寡人》“五十步笑百步”比较〕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
(6)正反对照,泾渭分明。〔与《庄暴》“民疾首蹙安页 ”“欣欣然有喜色”比较〕
孟子(驳农家“市贾不贰”论)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滕文公上》)
(7)气势充沛,情感浓烈。〔与《齐桓》“五不足”比较〕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
(8)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与《齐桓》“保民、不忍、推恩”比较〕
滕文公使然友问三年之丧,孟子曰:“不亦善乎!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滕父兄百官皆不欲,复使然友问之。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滕文公上》,略有改动)
(9)辩证分析,以理服人。〔与《齐桓》“王道之成”比较〕
(孟子答齐大夫陈贾“圣人有过”之问)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公孙丑下》)
(10)引经据典,言简意赅。〔与《齐桓》引《诗》论“推恩”比较〕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离娄上》)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性学习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历来备受文章家称道。郝敬《读孟子》:“七篇之言,近而远,浅而深,舒畅条达而详允精密。不为钩深索引,而肯綮盘错,通会无迹。”精读过孟子八篇文章,学生对《孟子》语言特点应有深刻印象。结合学生特点,这方面的研讨可扣住下列内容:一、运用比喻(寓言),说理形象;二、句式整饬,情感炽烈;三、名言警句,流传千古;四、文章气势,一泻千里。这是《孟子》专题研究性学习的重点。
(1)指出下列三则比喻“注”的本体,说明孟子运用比喻的一般特点。〔浅近平易,生动形象〕
注:①“如大旱之望云霓”;②“犹以一杯水救一车之薪火也”;③“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可利用《孟子译注》所附《孟子词典》查找,下同)
(2)试述“一傅众咻”这则寓言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形象表现。〔环境制约人的成长;故事生动,情节性强〕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地)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滕文公下》,有删节)
(3)下列比喻批判何种社会现象,有何艺术效果?〔关市之征;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4)试析下列一段文字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效果。〔连珠句式,词连意属,历历如贯珠〕
君子深造之有道,欲其自得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者也。(《离娄下》)
(5)试析下列两段文字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效果。〔排比句式,文势警竦,言语斩截〕
①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
②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同上)
(6)查找“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出处,并说明原意。
(7)简评下面一段名言的内容和行文气势。〔“大丈夫”抱负;情感炽烈,气势豪放,酣畅横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告子下》)
(8)苏辙认为孟子文章的“浩然之气”是如何形成的?〔孟子的主观修养使文章宽厚宏博,气势雄伟〕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9)读《孟子》如见其人。下面一段话反映出孟子怎样的心态?〔无可奈何,自我调侃。〕
行,或止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10)“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是如何解释的?试推究孟子作出这种解释的原因。〔君子的确不白吃饭;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公孙丑曰:“《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孰大于是?”(《尽心上》)
三、研究《孟子》,写作论文
上列三方面的研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为学生的独立研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研讨的效果归根结底还要通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来。论文写作是检验研讨效果的捷径。这一过程主要检测学生融会贯通、查询资料、思考创新的能力。
下列参考论题包括孟子生平1—4,孟子思想5—8,论辩艺术9—12,语言运用13—20等方面。
1.仁政: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2.孟子在滕、魏、齐三国鼓吹仁政的不同效果
3.孟子去齐原因探
4.从《梁惠王》篇看孟子人格魅力
5.儒学的理性重构——从“君君臣臣”到“民贵君轻”
6.从《孟子》专题看孟子的人文关怀
7.从“四心”(指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见《公孙丑上》)看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8.试析庄子、孟子抨击社会揭露弊端的异同
9.“不嗜杀人者能一之”驳议﹝黄宗羲《孟子师说》:“顾后来元明之开创者,不可称不嗜杀人,而天下为威势所劫,亦就于一,与秦、隋无异,未尝不延世久长,盖至此而天道一变矣。遂不得不有逆取顺守之说,此尚论者所痛心也。”﹞
10.《齐桓》《庄暴》《寡人》论辩的手法异同论
11.从两篇驳论看孟子论辩的不同手法
①驳告子“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无分于东西也。”②驳告子“生之谓性。”(均见《告子上》)
12.孟子为什么比孔子“好辩”?
13.从《逍遥游》《齐人有一妻一妾》看庄子、孟子寓言的取材特点
14.孟子、庄子运用比喻(包括寓言)有何不同?
15.从“揠苗助长”、“一傅众咻”、“弈秋学弈”三则寓言看孟子教育思想
16.气势酣畅,淋漓尽致——谈《孟子》专题中的排比句
17.《孟子》语言的历史影响——由比喻到成语
18.名言的历史针对性和运用
名言如①“国人皆曰可杀”,②“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③“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
19.古人对“折枝”有三种解释:注①②③,你认为怎样理解最好?试列举理由。
注:①按摩。赵岐《孟子章句》:“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少者耻是役,故不为尔,非不能也。”②折草木之枝。朱喜《孟子集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③拜揖.焦循《孟子正义》:“《文献通考》载陆筠解为罄折腰枝,盖犹今拜揖也。元人陈天祥《四书辨疑》以‘枝’与‘肢’通,谓敛折肢体,为长者作礼。”
20.比较孟子、庄子语言风格的异同
四、交流评价、总结提高
在班级交流 的基础上,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以“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交流会,教师对学习和研究《孟子》的情况作客观评述。
(江苏南通市三中语文教研组《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案例评析]开设选修课,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精神。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条件和其它课程资源,设计好选修课,开设好选修课,在研究性学习中构建学生的智慧世界和情感世界,南通三中的语文教师已经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