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写作教学案例
[案例I]:手拉手旅游周(模拟活动)
目标: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语文水平的乐趣。
时间:30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三角形导游彩旗
过程:
1.把参与者按居住地分成“都市-蓝孔雀组”、“省城-白天鹅组”、“县区-红鹦鹉组”、“乡村-金丝猴组”,每组分别以蓝、白、金、红四色三角形导游旗为标志。
2.每组中任意选出一名参与者当导游,“金丝猴”导游去城市组,“蓝孔雀”导游去省城组,“白天鹅”导游去县区组,“红鹦鹉”导游去村庄组,开始“手拉手”旅游周活动。
3.“金丝猴”导游带领都市组到他们的“村庄”去旅游,并且住在“金丝猴”的家里。(其它几组同样)“金丝猴”导游介绍城市组想知道的一系列问题。
·导游家乡的地理位置,村庄名称。
·导游家乡周围的环境(如小河、山坡、农田、屋舍、道路等)。
·导游家乡日常吃什么饭菜,招待客人时吃什么饭菜,做饭时烧煤、烧柴草还是烧牛羊粪。
·导游家乡生活用的是自来水、河水、泉水还是窖水。
·导游家乡住楼房、窑洞还是土坯房,睡觉时用土炕、木板床还是沙发床。
·导游家乡有无历史名人,周围有哪些名胜古迹,有什么动人的神话传说。
·导游家乡的风俗民情如何,如办喜事,迎宾客时的礼仪习俗。
·导游家乡有什么特产,当地人主要靠什么生活。
4.城市组成员要把导游的回答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和导游一起稍加修改,以第一人称连缀成一篇文章。
5.每个组的导游分别大声诵读自己的文章,全体学习者热烈鼓掌。
6.头脑风暴:生活与语文学习有什么关系。
7.形成性评价:讲述自己的衣食住行,讲述周围的山水草木,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语文学习的任务。充满热情的鼓励,具体清晰的引导,将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案例评析]有时候,教师把学习看得过于严肃,学生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如果在极其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说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描述最感动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再把它们稍加连缀,你就会惊奇的发现,那竟然是一篇绝妙的作文。
[案例Ⅱ]:网络作文的四种教学网页模式
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是通过校园网进行的学生作文学与教的活动,它以计算机网络为作文活动的平台和环境,利用网上丰富的写作资源进行学习,实现作文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无纸化递交、无纸化表现,以及在网上的交流、评改和反馈;并利用网络对作文教学进行档案化(电子作品集)管理,对学习成绩实行开放性、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在网络情境下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通过协作和交流,实现作文的意义建构。其中,学生是网络作文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网络为学生的建构主义作文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资源、媒体、技术、环境、平台、工具)环境之下的作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写作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所指的“网络作文”,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电化动态写作过程,与目前媒体中所指的网页书面文字的静态表现形式不同,对应在e-Learning的层面之下,我们可以称之为“e-Writing”。
e-Writing是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结果,是e-Learning在作文教学领域的表现。
一、初级网络环境下的作文(e-Writing)网页模式——教师机文件夹保存和交流模式。
初级网络环境是指那些刚建成局域网不久或者网络技术人才缺乏而无法支持高技术含量的信息交互方式的网络环境。校内计算机组虽然连通了因特网,但是服务器只能提供拓扑网内计算机之间“网上邻居”服务,尚未建成网站甚至内部主页。但网络作文在校内仍然可以开展,其过程如下。
(1)在教师机上建立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班网络作文”或“*班作文教室”,共享此文件夹,并把共享权限设为“只读”,以防止失误删除或恶意删改。
(2)在上述文件夹中新建若干以学生姓名命名的子文件夹,另建三个教师文件夹:Teacher1:作文布置;Teacher2:范文推荐;Teacher3:下水作文。
(3)学生文件夹存放学生作文,作文文件名为“序列号+题目”。
(4)另全权共享一个“*班作文上传”文件夹,作为学生上传作文的中转站,教师定期从中剪取学生新交的作文,把这些作文粘贴到只读文件夹中。学生对旧作文进行了修改,也可以用相同的文件名从这里传上来,教师可以替换原来的作文,做到学生作文的经常性阅读修改,从而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
(5)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室的终端微机上任意阅读自己和同学的作文,并上传评价意见。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评价、交流或现场批改典型作文。
这种模式随着局域网内部网站的建成被废止。这种“半自动化”的作文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手工整理学生的上传作文,若教师机关机,学生就需要用E-mail上传和交流作文了,基本上也可以做到不受时空限制。
二、技术成熟的网站环境下的三种教学网页模式。
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网站具备了成熟的数据库技术和ASP等网页内容自动上传更新技术,页面具有强大的筛选、搜索等自由交互功能,能很好地执行以下任务:
◆学生可以在任意一个网络终端微机上上传作文。
◆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里上传和交流作文。
◆学生可以任意阅读自己和同学的作文。
◆师生可以任意对学生(同学)的作文添加评语并把它推荐给别人。
◆师生可以任意就某篇作文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可以任意按照不同的字段进行作文筛选、搜索,比如以“题目”、“作者”、“班级”、“上传时间”等为字段。
◆下一篇“题目”和“作者”两个关键字段相同的作文(包括范文)在上传时能自动提示作者,防止相同作文出现或者覆盖了上一篇。
◆允许多篇同题但不同作者的作文并存。
(一)教师个人主页模式。全校语文教师人人开设“作文教室”,执行任课班级学生的网上作文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全校语文教师人人参与作文教改,资源(所有作文、范文、经验等)共享,利于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2)以教师为作文教学的管理中心,每人有明确的教学指导任务,利于公开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3)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即意味着全校作文教学告别了纸作文本的时代,实现了作文教学现代化;(4)利于教师积累资料,开展作文教学研究。
(二) 学生个人主页模式。为一些有写作特长的学生专门开辟网络作文个人主页,造就一批校内“诗人”、“作家”,积极扶持学生成材并发挥这批学生的“名人”效应,带动全校作文活动蓬勃开展。
(三)全校同一作文主页模式。如图表6所示,在网站主页上链接全校作文专页,其中至少设置以下功能:
◆作文目录区:设“题目”、“作者”、“班级”、“评语统计”、“点击次数统计”、“提交时间”列标题,上传作文后,行自动生成并在最上,以作文题目为热键链接作文页。
◆作文上传区:填写“题目”、“作者”字段,选择“班级”字段,完成提交。
◆作文查询区:能按照“题目”、“作者”、“班级”、“提交时间”这些关键字段分别或综合筛选出所需作文。
◆发表评语区:以模板的形式建在每个作文网页的下方,供读者发表评语,并且数据库自动统计评语条数。
能够体现上述功能的网页制作技术较为复杂,但它自动化程度高,筛选容易,交流方便,评价直观,更利于激励学生多发作品、发表精品。
三、作文的交流和评价。
(一)用 “添加评语”栏对单篇作文进行公开评价。读者和作者可以在该栏查看别人对这篇作文的所有评语。
(二)利用校园网“BBS论坛”对某篇作文、某人的作文或某类写作问题进行非共时的主题讨论。教师要敏于发现主题、善于投石激浪,发挥好校园网“BBS论坛”的交流功能。
(三)利用校园网“校园聊天室”进行共时的虚拟课堂讨论。以“聊天”的方式交流作文问题,其主题可以是确定的、单一的,如:创作方法、写作技巧、某一主题、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也可以是情境性的,如在讨论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议题时,可以发起讨论。个别人之间要交换意见,可通过“私聊”沟通。
(设计者: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 李得贤)
[案例评析]把作文教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这一案例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尝试。这种尝试体现了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在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上的优势:写作动机的自主化、作文内容的个性化、创作活动的情境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作文交流的广泛化、作文活动的成果化;还表现出以高效率为总体特征的一系列新的作文教学特点:创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提供了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修改的便捷性——微机支持着文档的便捷操作,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网络打破了读写的时空限制,作文讲评的高效性——网络保证了课堂的工作效率。
[案例Ⅲ]:在作文游戏中培养想像能力
目的:在游戏活动中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激发写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以改变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倾向。
活动1:神笔妙画
目标:认识到想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会想像。
时间:2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
过程:
1.给每位学习者发大白纸1张、彩笔1支。
2.学习者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圆,并举起让大家观摹。
3.每位学习者可展开想象,在这个圆上添加线条,使之成为各种常见物体。
4.举起自己的图画,大家相互观摹。并统计由一个圆大家画出了多少种物体。
5.头脑风暴:大家第一次相互观摹时,看到的都是圆,而第二次相互观摹时,看到的画面却各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与我们平时的写作有无相通之处?
活动说明:
1.在活动中明确图画不同,源于想像不同。
2.对图画的优劣及是否合理不作评论。
活动2:巧补龙身
目标:能够明确想像应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能够通过合理想像补写故事的中间部分。
时间:40分钟
材料:彩笔、材料一
过程:
1.把学习者分为“白龙组”、“黑龙组”、“黄龙组”3个小组,每组推举1个记录员,负责该组的记录。
2.给各组分发材料一。
3.各组根据材料一上的龙头(故事起因)、龙尾(故事结果),充分发挥想象力,补全龙身(故事经过)。
4.各小组学习者以头脑风暴形式说出各自所补情节,记录员应尽量把大家所补情节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使“龙身”通顺自然,与龙头、龙尾相吻合。
5.各组当众讲述该组所补“龙身”。
活动说明:
1.在强调创新意识的同时,故事尽可能合情合理。
2.对所补故事多加鼓励,切忌批评。
活动3:无限遐想
目标:能够根据提示词语,展开合理想像完成作文。
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创造性。
时间:40分钟
材料:稿纸、铅笔
过程:
1.把学习者分为天文组、地理组、历史组3个小组。
2.每个学习者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来到了 》
① 天文组:月球、慧星、太空黑洞……
② 地理组:沙漠、天山、北极……
③ 历史组:古埃及、唐都、2050年……
学习者从本组选项中选择词语补全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写完后小组内互相传阅,共同点评。
4.每组推举一篇最具想像力的文章,在全班朗读,全班点评。
5.头脑风暴:写作文时怎样才能避免落入俗套?
活动说明:
把评论重点放在创造性思维,不必过多评论文章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
(设计者:天水师院 李宇林、甘肃农大附中 李 宁)
[案例分析]此则案例具有以下特色:①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都处在能动的探索之中。②创造性,教学设计不落俗套,学习活动富有启发性,它给了学生一个起点、一把钥匙,激励学生去寻求冲刺,去寻求宝藏。③发散性,学习途径具有辐射性,思维导向具有多元性,众多的可能性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带来了机遇。④综合性,学习过程集语言历练、思维探究、生活思考、情感体验为一体,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