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学大纲 师资队伍 教学课件 训练习题 教学录像 教学案例 拓展资源 参考书目 在线答疑
靳健教授
友情链接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站

教学案例

案例二:参与式教学设计
[案例Ⅰ]:诗歌鉴赏
目的:了解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提高学习者的审美情趣
活动1:画中读诗,诗中读画
目标:感知诗歌艺术的图画美。
增强学习者阅读诗歌的兴趣。
时间:40分钟
材料:图片、大白纸、彩笔、材料一
过程:
1.将培训者分成若干个小组。
先做一个“诗歌接龙”的热身活动,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花落知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回望射雕处……”看哪个组接得最长。
2.给第一组发材料“之一”,小组成员根据画面写出相应的诗歌名句;给第二组发放材料“之二”根据诗句画一幅简笔画;给第三组发放材料“之三”,讨论并写出这些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每个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10分钟后互换位置和活动内容,把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由一个代表向大家讲解。
反思:本活动对学生理解诗歌的“图画美”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1.图中读诗的活动,是让参与者体会诗歌描绘事物具有鲜明的图画美,这是诗歌“意象”产生的基础。
2.填表活动的目的是了解诗歌借助景物表达感情的特点。根据诗句中描绘的景物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景物中诗歌抒情中的重要性,了解“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图片所表现的诗句内容分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山藏古寺”、“一支红杏出墙来”、“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组织者自制图片时可以增加一图多诗的内容,若有条件采用电教手段,效果会更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尔雅》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冯延巳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 观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
(设计者 兰州一中 黄万盛)

[案例评析] 歌咏、舞蹈、吟诵、写意(绘画),是古人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手段。刘邦高唱大风歌,东坡曼舞明月诗,是尽人皆知的诗坛佳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人们常用的评诗赞语。然而,在很长的一个时期,诗歌学习却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解读,不但破坏了诗的美感,而且令青少年远离了诗歌。设计参与式学习活动,还诗歌学习于本来面目,不是很有意义吗?

[案例Ⅱ]:《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打擂台
目标:通过参与备课活动和竞争,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材料:录音机、电视机、VCD放像机、大白纸、胶带、彩笔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将学生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有关《史记》和《鸿门宴》资料,做好“打擂”准备。每组选出3名同学,其中2名分别参加“知识竞赛”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1.知识竞赛(6分钟)
题型:问答题与是非题
形式:抢答
规则:
教师读题后,先起立者获答题权,答对一题者得10分,其中判断是非题应讲明判断理由,否则扣一半分,最后以积分多者为胜。要求评委在大白纸上记清每位参赛者的得分情况,最后当众公布成绩。
竞赛开始,教师读题:
(1)问答题:《史记》的作者是谁?他因什么而入狱?
答案: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下狱受腐刑。
(2)判断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答案: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3)《史记》的结构是如何编排的?
答案: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4)《史记》中世家记帝王之事,列传叙人臣之事。是否正确?
判断:错误!本纪是记述帝王政绩的,世家是记述诸侯情形的,列传是各类人物传记。
(5)鲁迅是如何评价《史记》的?
答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根据积分,选出擂主。
2.故事大赛(9分钟)
规则:
以《史记》为背景,把《鸿门宴》作故事的开头或引子讲述刘备与项羽的故事。必须使用一种电教设备,每人不可超过3分钟。
得分标准如下表如示:(大白纸公布)

各组代表演讲完毕,由各组评委及教师打分选出个人第一,最后结合知识竞赛成绩,评出作擂主的小组,同时引出课题《鸿门宴》(板书)将学生注意力由“听史”转向“学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评论:学生通过参与“打擂台”活动,不仅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了《鸿门宴》背景,而且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合作意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采珍珠
目标:让学生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式,把这些文言知识,作为大海里的珍珠,一一捞出。
材料: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30分钟
过程:
1.畅游文海:学生自读并口译课文。
2.撒网采珠,以小组为单位“采珍珠”,先在白纸上画出5个大珍珠:(1)红珍珠:古今异义词(2)绿珍珠:通假字(3)黄珍珠:词类活用现象(4)蓝珍珠:成语及固定结构(5)白珍珠:特殊句式。要求五个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白5种彩笔归纳出以上文言知识。
3.将五个小组答案用大白纸写出挂在黑板上,互作比较,在教师点拨下,全体同学形成共识:需采红珍珠(古今异义词):去、婚姻、所以、非常、山东、河北、河南……;绿珍珠(通假字):具、距、要、倍、蚤、坐……;黄珍珠(词类活用):兄、上、蔽、道、王、籍、目、举、故、活、止、破、王……;蓝珍珠(成语及固定格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无所……;孰与……;有以……;无以……白珍珠:(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句……
4.要求学生将“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中,并举恰当例子。
评论:通过“采珍珠”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既为分析课文情节打好基础,又养成相互切磋学习的习惯。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课本剧表演
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
材料:服装道具、录像带、放像设备
时间:25分钟
过程:
1.课前准备,男女生各成一组,分别编排《鸿门宴》剧本,要求有导演有演员,有台词,有动作设计,并配以音乐或画面。
2.课堂演出,扮演主要角色(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项伯、项庄)要适当化妆。
3.表演结束后,全班同学讨论表演效果,并归纳出《鸿门宴》情节发展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观后感,明确本文是围绕:项羽是否进攻,刘邦是否逃离两个问题展开情节;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下:以宴前曹无伤告密开始,宴中双方争斗为核心,宴后项羽受璧,曹无伤被杀做结,虽属节选,却相对完整。
评论:通过演出课剧本,学生不仅掌握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宴会上“三起”“三落”的紧张情节,还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一定的把握,为下面品评人物活动作好了铺垫。
活动四:辩论会
论题:说英雄,谁是英雄
目标:了解《鸿门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时间:20分钟
过程:
1.将课文人物分为三类:刘邦和项羽一类,范增和张良一类,项伯和项庄一类,辩论中主要分析论评出他们中谁是英雄。
2.将学生分六组,两两组合成三支辩论队,按抽签顺序进行辩论。
3.辩论结束后,要评出最佳辩论队和辩论手,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思考角度,并结合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人物形象,如项羽虽称霸天下,武略盖世,却又骄傲自大,有勇无谋,最后兵败垓下;刘邦狡诈多端却又能屈能伸机智灵活……
4.让学生从编演和辩论中,分析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以组为单位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明确以下两点(1)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己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项、张、范等人。
评论:通过辩论,学生从多方面分析研究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并提高了语言艺术水平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三课时
活动五;直抒胸臆
目标:检验学习效果,训练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材料:《汉刘邦》、《西楚霸王》录像带、VCD放像机、电视机
过程:
1.放《汉刘邦》与《西楚霸王》影片片段,学生观看后讨论人物形象。(20分钟)
2.布置作文题目《我眼中的……》,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和所看录像,大胆创新,写出有自己见解的人物评论。(利用作文课完成)
3.互批互改(12分钟)
4.教师点评,朗读优秀作文(8分钟)
5.完成自我评价量表。
评论: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成竹在胸,又有辩论在先,所以很容易成文,再加上互相批阅,为学生的交流和自主学习铺设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设计并执教者 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 吴玉梅)
[案例评析]:如果你观看了《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你会兴奋不已、赞叹不已。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鸿门宴》教学设计把新课程的理念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和谐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学生、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多维互动,再加上电子课件的制作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地张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体现了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特点。
[案例Ⅲ]:《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是一篇说明性散文。作者用简洁明丽的语句,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字里行间蕴含着美的境、美的情。二年级的课,不能停留在熟读课文,大致感知课文内容的程度上,应逐步提高阅读的质量。不能向高年级一样抓重点词、句带领学生赏析,巧妙地让学生入境入情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我决定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确定教学方向后,我又细读课文,根据本课特点(1、生字不仅多,而且都是一些不易识记的字;2、文章意蕴美)和学生实际情况(南北两地的地域差异,形成两地不同的自然风貌,对学生理解课文意境造成困难)进行了备课、设计。
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武夷山的资料,课中引进音像资料,并适时结合课文让学生进行补充阅读,课后进行拓展延伸。
我用两课时进行《美丽的武夷山》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识字,认读、读通课文;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按要求书写、写会生字。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步:由开火车认读生字卡导入新课。
第二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去了解,领略武夷山的美丽。
第三步:感情读文。
(一):多层次通读课文。
1.自由读文,标自然段序号。
2.选用喜欢的合作方式读文,互听互帮,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3.分小节指名读。
4.师生齐读。
[四次不同形式的读文,争取人人能读熟课文,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二):品读,整体赏析课文。
1.你们读了这篇课文,觉得武夷山景色怎样?(此时尽量让学生多说词)
2.你们认为武夷山的什么很美?
3.把你认为写得最美得一句话或几句话勾画出来,读好它,准备读给大家听。
4.汇报读。
[以读为本,凸现学生的积极性;倡导“创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学生汇报读时,注重对“山”这一段的引导。
(1)请学生展开想象,画一画险峻的武夷山可能会是哪些形状。[学生画的山峰半山腰云雾缭绕]
(2)欣赏武夷山各种不同形状山峰的图片。
(3)用“有的……有的……”句式说一句话。
(4)看录像,体会大王峰的险。
(5)谈感受。
[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真切地感悟字词的意思]
(6)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三)赏读,体验阅读的陶醉感
1.邀请学生乘竹筏进行一次美的旅行。
2.在潺潺的流水声中,老师轻声细语地描绘,使学生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此时此刻,课文最后一句:人们会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的阅读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武夷山的向往得以充分的展现]
3.当时,看到学生陶醉的神情,听着他们动情的语言,我感受到了他们激动的、按捺不住的心,于是调整教学方案,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朋友听,或邀请朋友一起读。
(四)延读,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武夷山的大门已向世界敞开,我们热诚欢迎四海宾朋来这碧水丹山,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介绍武夷山的美景吗?
[让学生贴近生活,放飞心灵,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材料来自生活,对它的解读也应返归生活]
学生有的用书中的语言进行介绍,有的介绍的是他们收集的材料。
[这正是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作业:利用搜集的材料,创作一幅名为“武夷山”的板报。将收集进行分类:
第一组:朝阳初升的武夷山,是多么柔美的一番景象。
第二组:晨雾缭绕中的武夷山,朦朦胧胧,我们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三组:云开雾散,座座山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看它们的形态是多么奇特。
(设计执教者:兰州市水车园小学 秦小炜)
[案例评析] 把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活动,可以说抓住了教学设计的灵魂。通过认读、通读、品读、赏读、延读等井然有序的学习活动,将儿童的心灵放飞于如诗如画的武夷山中。搜集资料、朗读体验、“导游”解说、想像绘画、创作板报等一个个生动有趣学习活动,使儿童们互帮互学,乐此不疲,不知不觉之中获得了发展。教师的示范朗读,培养了儿童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的启发诱导,培养了学生勇于发表意见的意识。教学设计与学习过程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完美结合。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联系方式:jinjian1949@163.com

技术支持:链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