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一:校本教研案例
[案例I]:“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实录
设计意图:皮影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曲,是一种融音乐、美术、挑纤表演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陇东道情皮影是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与皮影戏完美结合的产物。学生了解皮影、喜欢看皮影戏、尝试制作并扮演皮影戏,有利于深入感受本土戏曲文化的特点,形成重视、认同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态度,同时经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动手制作、扮演、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陶冶性情,感受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快乐的情趣。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由来)。
2.了解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基本特点。
3.陇东道情皮影戏与山区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关系。
4.了解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影响及地位。
5.陶冶情性,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认识皮影戏艺术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陇东道情皮影戏
教学目标:
1.了解皮影戏的来历及演变过程。了解皮影的种类。
2.通过了解皮影戏的由来,激发学生对它的观赏兴趣。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相互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分组收集皮影戏图片、资料,录像光盘,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引发动机:同学们你们喜欢道情皮影戏吗?你自已看过哪几出皮影戏?(是呀!绝大多数同学喜欢,有的小戏迷还看了不少场戏)
2.各学习小组讨论本组收集的皮影戏资料进行整理,准备汇报。
3.按类别汇报:a、皮影的来历,b、皮影的演变过程及图片,c、皮影的种类,d、陇东皮影戏的分布,e、陇东知名的皮影艺术家。
生1: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刘彻的妃子李夫人亡后,武帝思念不已,有一个方士李少翁便在夜间灯下设一帷帐,请武帝观看,果然见李夫人姗姗而来,这是关于皮影的最早记截。
生2:宋仁宗时,街市上有人谈三国故事,有人按照故事情节作皮影人物,这是最早的魏、蜀、吴三国战争的图像,流传至今。
师:说明皮影艺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宋代已十分盛行。
生3:皮影大师解长春对道情皮影进行了改进、创新,把皮影戏与陇东道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陇东道情皮影戏。
师:在长达百余年的环县皮影历史上,造就了一辈辈艺术家,同学们不妨说出自己知道的艺人的名字。
生:……
(有解长春、敬乃梁、杜民华、韩德芳、魏国诚、史学杰、史呈林等)
师:展示一下自己收集到的皮影图片、还有皮影人物雕刻件,以及环县皮影上京、出国演出情况的资料。
(学生纷纷展示出不少图片、资料)
4.同学们听了各组收集的皮影资料、图片有什么感想?
5.你们想看看精彩的皮影雕刻工艺品吗?请看图片(课件)
6.同学们讨论一下,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图片,你对皮影戏有哪些认识和感触?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欣赏道情皮影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观赏,了解道情皮影演奏运用的乐器种类、舞台设施、显影原理等。
2.通过现场观赏,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唱腔特点、了解人物脸谱的类别。
3.通过欣赏道情皮影戏,结合戏曲题材,感受这一民间戏曲对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分组收集有关道情皮影演职人员组成、舞台设施、乐器种类等资料。
2.预约、安排现场演出的一家戏班子。
3.联系县文化馆大厅让学生现场观赏皮影演出。
教学过程:
1.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道情皮影的历史,知道了皮影戏的由来和发展变化,还看了有关图片,通过多种途经对皮影戏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今天大家到这里,让我们共同现场欣赏、感受道情皮影演出。
(先观赏短短一折子戏,5分钟左右)
2.各小组讨论整理本组收集的有关皮影演职人员组成,舞台设施,乐器种类等资料、准备汇报。
3.各小组分类汇报:(先由学生回答,后由嘉宾——即戏班子专业人员更正完善)
a、演出人员组成和乐器种类:
生1:由前台、三吹、打击乐组成
生2:还有四弦琴
嘉宾1补充:一个戏班演职人员至少五人:一人前台挑扦并演唱;一人专职高音乐器(俗称三吹)笛子、笛呐和唢呐;一人专职中音乐器,四弦;一人敲板鼓、小锣、皮鼓、鱼鼓、简板兼二胡或其他,一人敲大锣、钗兼水梆。
b、舞台设施:
生3:舞台幕布是纸一张,由灯光照亮,人物形象投影于纸上,有如投影仪
嘉宾2补充:道情皮影戏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影件透过灯光显影于纸亮(或幕布),供舞台前的人观赏。过去农村演出借助窑洞,收音效果好,现在在房间演出。灯光由过去的煤油灯变为现在的电灯,效果更佳、纸亮下边的桌面置一毛糙的织品(过去用农村普通使用的山羊毛织的口袋一条),为使皮影件着立稳定不光滑。
4.下面演出一折子较长的戏,同学们注意舞台表演的象征性、代表性及道情音乐唱腔的特点。
(演出15分钟的一折子戏)
5.各小组分组讨论,大家畅谈感受,然后推选各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生1:唱腔上有“嘛簧”的特点,即一人唱众人和,产生了音乐上的气势。
生2:声腔浑厚、粗犷,有陇东民歌特色
……
师:同学们回答积极,表现很好,也抓住了道情音乐的很多特点。现在请嘉宾作更正补充。
嘉宾:皮影戏一般剧中角色皆由前台挑扦一人演唱,采用高低调、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类似于西北民歌的演唱特点。唱词每两句为一小乐段,以七字、十字句最常见,每一段唱词必须押韵。每句词分两腔(两句即为四腔)演唱:一腔起,二腔承,三腔转,四腔合(嘛簧),每腔之间有一小过门,极具中国民族音乐之特点。
生3:清唱与伴奏交替进行是道情的基本演唱方式。
嘉宾:很好,唱腔根据速度分坦板(慢板)和飞板。每个板路又根据不同调式有花音、伤音之分。
b、各学习小组讨论,皮影舞台表演(动作)的象征性,及人物脸谱的类别:
生1:战争场面,千军万马厮杀,在皮影戏中只有几个或一个将帅战几个会合,具有象征性。
生2:皮影人物忠奸贤愚在脸谱上表现分明,忠正贤良五官端正,奸佞邪恶贼眉鼠眼。
嘉宾:同学说得很好。皮影舞台人物总是以点代面,以少胜多,万水千山、千军万马只能以典型代表象征性代替,跟其他戏曲一致。皮影在制作时已一次定型,喜怒哀乐不由自主,忠奸贤愚妍媸分明,表演起来直观明了。马无须鞭代,虎实有其形,妖魔鬼怪也确有其貌,俱能按角色操作摆布。即使高难度的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身首分家等神奇动作,也可表演得形象逼真、淋漓尽致。
第三课时:皮影的制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皮影制作,培养学生探究、小组合作的精神。
2.通过参与制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皮影的表演原理,脸谱的类别及皮影工艺 的精湛。
教学准备:
1.硬纸贝、剪刀、纸凿、细扎丝(或皮线)
2.各种肖像、器物、风景等类的皮影成品件。
教学过程:
1.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把准备好的各类人物皮影肖像展示给学生(通过投影课件),让学生结合观赏皮影的记忆,仔细观察制作人物的要点。
a.通过观察,你们发现皮影人物制作时首先应注意其什么突出特点:
(平面图案、人物皆侧面显影等)
b.提出任务:今天这节课就要我们自己尝试制作皮影人物。
c.各小组可两人或三人合作。(要求:安静、默契、动作迅速。)碰到凝难问题可以请教特邀制作嘉宾。
d.学生制作,老师和特邀制作嘉宾巡回指导。
e.各组把做完的皮影展示给大家,成功的当场奖励,给 其他同学做示范,失败的找原因(构图不好、比例不当,表演实践不理解等)。
f.学生一边修正一边比较,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评比。
g.大家畅谈收获、感受。
h.老师、嘉宾小结,归纳建议。
2.制作综评,抛砖引玉。
(有关皮影戏演出图片见附录)
教学反思:在情境中探索,在参与中提高
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以主题活动为特征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感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意识的学习过程。
在开展这个文化专题的课程教学时,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开放式教育,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所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均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并在活动中力求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尝试自主探索,把“自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情境中探索。
从陇东皮影戏专题教学活动的过程观察,学生对家乡的戏曲文化极有兴趣,课前走访民间戏曲艺人,积极收集皮影制品、寻找音像材料等等,教学活动中讨论热烈、发表意见积极勇跃,充满了对家乡戏曲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家乡戏产生极大的兴趣,决定了这一专题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参与”是本专题教学的命脉,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校本课程就没有生命力。“参与”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开放的时空来自主地展现才能的机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并放手发动学生,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底,从而充分地感悟到亲历体验的收获,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乐趣,有的学生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的皮影人物形象、资料,有的学生亲自制作出富于个性的皮影件,表现出不少平时常规课堂上无从表现出的艺术天赋。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尊重学生,不搞一刀切,努力使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信息,观赏皮影、与皮影戏演职人员(嘉宾)交流、对话、制作皮影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情境,自主探究,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家乡戏曲文化的情境中熏陶,在学生与戏曲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增长人文知识,培养操作和审美能力,形成对本土文化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
(设计与执教者 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 向文剑)
[案例评析]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是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本案例已经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学生了解皮影、喜欢看皮影戏、尝试制作并扮演皮影戏,在感受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在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动手制作、扮演、观察等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形成对本土文化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这些探索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完全渗透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了。
[案例Ⅱ]:东乡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甘肃省东乡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本的出发点。从其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进行选择和开发,经考察,实地体验和访谈等,收集到临夏东乡地区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极好素材,其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比如古代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妙趣横生的笑话和富有哲理意味的寓言、童话、儿歌、谚语、传统歌谣及高亢嘹亮的花儿、宴席曲;而且它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影响深远的民族人物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等。面对如此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加以整理、分类,可归纳为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自然、民间音乐、传统体育等,而每一类又包括丰富的内容,列表如下:(见表5-1)
以上内容是对东乡族地区实地考查后列出的,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根据各学科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该校可资利用的资源等诸多情况加以选择和利用。
以前文所述的东乡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为依据,充分利用东乡族极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并体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对东乡族地区的学校和课程资源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层面,认为东乡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表5-1:东乡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范围例举:
种类 |
语言
文学 |
历史 |
地理 |
社会 |
自然 |
音乐 |
体育 |
内
容 |
民间故事
寓言故事
谚语
儿歌
地名
东乡语 |
文化古迹
历史人物
姓氏
地名 |
地形
面积
人口
物产
民族
气候
交通 |
节日与宗教
礼仪
婚姻家庭
禁忌、丧葬
饮食文化
民居文化
服饰文化 |
河流
山川
动物
植物
洮河
大夏河
黄河 |
花儿
宴席曲 |
摔跤
赛马
荡秋千
跳跎跎 |
1.利用东乡族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东乡文化研究校本课程
东乡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对东乡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带着浓烈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涉及到东乡族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1)节日与宗教
东乡族节日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一样,有三大宗教节日,即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虽然我国法律明确指出,学校应该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避宗教。特别是对全民信教的东乡族而言,宗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东乡族儿童的民族心理。基于此,与其回避宗教不如让他们客观地面对和认识宗教。如以“节日与宗教”为学习主题,教师可通过客观地介绍这些节日的来源及其与宗教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结合讲解,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宗教与民族、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法律等关系,从而使东乡族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
(2)礼仪
东乡族家庭从幼儿起就注重家教礼仪,和待人处世方面的教育,使幼儿自小就懂得长幼之间互相敬重的礼仪知识,懂得亲友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礼节和社会习俗。在这方面,东乡族有许多与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优良传统,比如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解忧排难、礼尚往来等等。
(3)婚姻家庭
它是涵盖面较广的一个范畴,涉及很多内容。就婚俗而言,东乡族把儿女的婚姻当作子女一生中的一件头等大事来办,认为“儿大当婿,女大当嫁”,而要组成一个和睦的新家庭,包括许多仪式及礼节,比如说亲(又称相亲、求亲)、送定茶、送大礼、宴礼、结纸、摆嫁妆、坐席、拜客(又称磕头)、回门、呼“哈利”(婚礼歌)、打枕头等等。这些习俗带有浓烈的东乡族特色,每一项内容又有特定的要求。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来达到了解东乡族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此进行汉语言学习。
(4)饮食文化
由于东乡族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青稞、洋芋、豆子等,所以风味食品和家常便饭都离不开这些,尤其是面食,以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等特点著称。东乡族的面食及其制作方式多源自中亚,主要面食品有:油香、麻贴、酥散、花果果、馓子、酥盘、“仲卜拉”等等,一般来说,这些食品的制作方式都比较独特,且一般用于请阿訇、过节日、举办各类庆贺活动及婚姻喜事,平时很少食用。东乡族日常食用的食品以面食和洋芋为主,平常用的面食有锅塌、琼锅馍、饼子、馒头、搅团、馓饭、米面窝窝等。
另外,东乡族的茶文化也非常有特色。东乡族酷爱饮茶,一般每餐必饮,多用盖碗泡茶,一般喜用云南绿茶。待客时除了茶叶外,还在茶碗内放冰糖、桂圆、红枣、杏干等,俗称“三香茶”。茶叶在东乡族社会中除了饮用外,还可将其作为探亲访友,礼尚往来的礼物,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儿女定亲时将聘礼称作“茶钱”,定亲称作“定茶”,足见东乡族对茶的重视程度。东乡族喜欢绿茶,因其适宜在高寒地区饮用,而诸如龙井茶等不管其品位如何高雅昂贵,东乡族对它从来不屑一顾,若用其待客,便视为对客人的怠慢。
2.搜集和创作“花儿”,开发东乡文学研究校本课程
“花儿”是一种汉语民歌。东乡族把汉语“花儿”称之谓“端”,“端斗拉”即“漫花儿”。它是到了近代,随着东乡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交往日益密切才开始形成、发展起来的。“花儿”作为东乡族人民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情的最好形式,在东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流行在甘、宁、青一带的一首东乡“花儿”所唱:“花儿本是心上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
从艺术特色看,“花儿”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且兴中有赋,赋中有比,或赋、比、兴互融共存,它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因此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就其演唱形式、语言及曲调风格来说,“花儿”全靠口耳相传,语言通俗、流畅、清新明朗;节奏明快,富于音乐性,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1)爱情“花儿”
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品种,以表现爱情生活为内容的“花儿”,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表达青年男女爱慕、热恋、思念等情感,歌颂美好爱情,如:
尕妹是冰糖阿哥是茶,茶离了冰糖是不甜;
尕妹是河水阿哥是鱼,鱼离了河水是不成。
也有用“花儿”表示追求恋爱自由,表示誓死相爱,绝不屈服的决心和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比如:
白马拉给者河沿上,不怕它江心里跳上;
婚姻逼到了悬崖上,不怕他刀尖上串上。
(2)旧时代饱含血泪的“花儿”
旧时代,东乡人民群众处在各种社会矛盾之中,难以忍受的悲苦生活在“花儿”中反映出来,如:
东山的日头背西山,三伏天,脊背里晒的是肉卷;
出了远门是拔黄田,汗淌干,挣不上两打的麻钱。
紫肉剐干了剐骨头,骨头(哈)砸开时熬油;
死了不如一条狗,罢不了官家的税头。
(3)现当代各民族团结抗暴斗争“花儿”
如《起义军不分汉回藏》,描绘了各族人民团结斗争的事迹:
铁青马儿的好鬃刚,骑上了奔一趟战场,领兵挂帅的好司令,千军万马哈带上,义勇军不分个汉回藏,照你的亲哥哥带上,有你是有我的望想。
(4) 热情歌颂新时代的“花儿”
歌颂东乡族人民翻身解放的“花儿”,如:
夜明珠无光黑土里埋,旧社会,穷苦人难把头抬;
再不受欺压再不挨饿,新中国,共产党拉拔者起来。
歌颂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如:
一对的鸽子飞崖湾,穿上了一身的宝蓝;
阳世上活了几十年,今年的光阴儿舒坦。
与“花儿”接近的还有宴席曲。它一般只在室内演唱,是一种汉语民歌,它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在教室内开展教学活动。
宴席曲俗称“家曲”,曲调悠长、古朴、轻快、优美、节奏感强,适于载歌载舞。东乡族宴席曲分散体、说唱体、叙事曲三种类型。宴席曲的内容概括如下:
表5-2:东乡族宴席曲内容列举:
内 容 |
举 例 |
反映家庭生活的宴席曲 |
《庄稼人》、《烟雾罩》、《九劝曲》 |
反映婚姻、爱情悲剧的宴席曲 |
《送情人》、《排珊姐》、《浪三浪》 |
反映出门人艰辛生活的宴席曲 |
《上口外》、《出门人》、《脚户哥》 |
如《脚户哥下四川》对脚户哥走蜀道的艰难作了形象的描述:
四川的大路太艰难,吆上了骡子嘛过石砭,
石砭就像是鬼门关,下(哈)了驮子们者胛子上掮;
百八的驮子者往肉里钻,心悬者头发根里冒冷汗,
多少匹骡子哈滑下了砭,多少苦命人跌下了九泉。
反映近代东乡族起义斗争的宴席曲
比如《武列成征叛》,它是一首反映东乡族抗清斗争的叙事长诗。描述了东乡族少年英雄大义凛然,杀舅灭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通过这类内容的学习,容易引发儿童较强的认同心理,使他们了解和认识东乡族的历史。
综上所述,东乡族“花儿”和宴席曲的内容反映了东乡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深为东乡族学生所熟悉所喜爱,根据需要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花儿”,理解“花儿”的艺术特色,在搜集、整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创作“花儿”,以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当地寓言、谚语、民间故事等资源,开发东乡语言研究校本课程
东乡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且东乡语与汉语在语言、语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东乡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置中心语前。这一特点使东乡族儿童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困难。比如把汉语“我把草装进篮子里”说成“我把草阿入里装”(“阿入”在东乡语中是“篮子”的意思)。调查发现,母语为东乡语的东乡族儿童也常循此语序说、写汉语。东乡语语言、语义、词汇等诸多方面与汉语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汉语带来很大障碍。因此,东乡语是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从学生汉语学习的角度出发,利用当地寓言、谚语、民间故事等资源,开发东乡语言研究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东乡族有丰富的寓言、谚语、民间故事,可作为东乡语言研究校本课程的资源。
(1)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以描绘人格化了的动物形象为主要内容。在这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和人一样进行各种活动,有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动物习性和特点。如鸽子的善良,喜鹊的虚荣,地达达(小山雀)的聪明,地狗的谄媚和凶恶等等。如:《喜鹊为什么跳着走》、《阿格力的故事》、《聪明的地达达》等,
(2)谚语
东乡族人俗称它为“溜堂话”,它是东乡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使用的“惯用语”。比如“庄稼人不会说谎,有钱人不说实话。”“骆驼吃的盐多,弱者流的泪多。”“若要苗架好,地要打磨好。”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看,既可以直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汉语言的学习。
(3)民间故事
东乡语没有文字,但东乡族人民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智慧,谱下了他们自己最真实、最可靠的历史。其中反映民族斗争、爱情婚姻的占了较大比重,而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生活是这些民间故事突出的特点。例如,《阿卜都的巧计》、《米拉尕黑》、《借刀除害》等。我们从对这些口头文学作品的整理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真实的发展史,了解他们民族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4)童话故事
东乡族是一个富于幻想的民族,他们的民族历史和生活本身就带有许多传奇式的浪漫色彩。众多的童话故事就是他们的生活和富于幻想的民族特点的产物。透过这些童话故事中浓烈的幻想成分,我们可以明显地体察到古代东乡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情景和他们的思想感情以及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如:《金戒指》、《砍柴人的故事》、《巧蛤蟆》、《蛤蟆灵丹》等。
以上这些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思想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东乡族民间广为流传,为东乡族儿童所熟悉、所喜爱,他们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情。因此,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极好素材。把这类民间故事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助于东乡族儿童汉语言学习;有助于东乡族儿童了解东乡族的过去从而唤起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
4.利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资源,开发参与式校本培训课程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县的教育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表现在:
(1)促进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学校和社区互相加深了了解,社区群众更好地认识到受教育对子女的意义,送子女入学尤其是女童入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辍学率开始逐步下降。在调查中一位村长说:“有了中英项目,给娃娃们发书、发助学金,村里人愿意让娃们上学。”
(2)改变了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管理更趋科学、民主和人性化,提高了校长的管理水平。
(3)在课堂中引进参与式方法,激发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的工作热情,并出现了师生创造性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良好局面,如自制教学挂图等。
(4)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改进了学习方法,学业取得明显进步。校长与教师、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友好和谐。
因此,利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资源,开发东乡参与式校本培训课程,使更多的学校和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法,形成教育科研风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摘自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林雪红《临夏东乡族
地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案例评析] 人们往往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课程资源是贫乏的,甚至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一些人还把课程改革和现代化的课程资源相提并论。本案例启迪我们,教师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育眼光,教师的创新精神,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开发本土课程资源,要善于发现本土资源潜在的人本教育价值,并借以唤醒学习者的自尊自强意识,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要过多地关注资源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功能,这也许是目前中国农村教育推进新课程的较有效的途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