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课程简介

精品课程申请书

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敦煌学讲义稿

电子课件

教学案例

课程练习题

考评制度与学习指导

课程参考书目

专家评议书

拓展资源

∴联系我们:

wuwu3000@163.com


教材及著作   教学与科研论文   研究生精品课程   教学成果奖   精品课程总结报告

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总结报告
李并成
(2013年5月15日)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敦煌学”课程,于2006年获得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近7 年来,在校、院两级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和关怀下,担任本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努力工作,教书育人,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圆满完成年度及各时段各项建设任务,不断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以下依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和奋斗目标,就本课程实施、建设情况自我检查、总结如下,请有关部门检查验收,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形成的特色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敦煌学”获准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我们即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目标和步骤,认真组织实施,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显著成绩。
1、进一步强化敦煌学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3名正高、1名副高、3名讲师、2名博导、2名硕导教师队伍的基础上,2006年以来又新增教授1人、副高3人、博导1人、硕导3人:刘再聪晋升教授职称(2010年),担任敦煌学硕导;王晶波教授担任敦煌学博导,青年教师秦丙坤、潘春辉、僧海霞3位博士晋升副教授,并担任敦煌学硕导。此外,美术学院的文化亦晋升教授职称(担任敦煌艺术课程)。从而使我校敦煌学教学团队的实力更为充实,其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结构更为科学、合理。任课教师大多具有敦煌学或相近专业的博士学位,其专业方向基本上涵盖了敦煌学的所有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较高,且大多年富力强。与之同时,我校还聘请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研究员、杨富学研究员、马德研究员、李正宇研究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研究员为兼职教授,参与教学团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支队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中阵容最强、最有实力的敦煌学教学团队。
2、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以老带新,青年教师由老教师带领,并制定有具体的培养、帮带计划,且认真加以落实;二是通过听课、辅导备课、老教师课堂教学示范、带领申报课题、共同完成教改项目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三是加强教学督导、教学交流等环节,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四是稳步地从国家211、985高校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和青年才俊,充实教师队伍。
3、重视任课教师师德风范的塑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引导教师创新。我们要求教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师德风范,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学生充满爱心,运用娴熟而有特色的教学艺术,富有激情与神采的讲授,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我们十分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老中青年教师团结一心,踔厉风发,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密切配合,融为一体。本校中国古代史(省级重点学科)、考古(省级重点学科)、中文(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美术、音乐等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亦实力雄厚,能够较好地与敦煌学课程配合。
4、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努力扩大学生的受益面。由于本课程特色鲜明,知识容量大,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新颖科学,教学效果显著,因而深受学生喜爱,选修敦煌学的学生每学期都超过千余人,场面十分火爆,不仅历史、中文、艺术等专业的学生对之需求强烈,就连数理化等理科专业的不少学生亦兴趣浓厚。由于受本校师资、教室等条件的限制,远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因而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扩大敦煌学的受益面,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便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为之我们在原有敦煌学本科课程《敦煌学导论》(全校公选课)、《敦煌学》(历史专业课程)、《敦煌文学》(中文专业课程)等的基础上,2007年起新开设了全校性的大学综合课程《敦煌学》,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到敦煌学知识的熏陶。我们还拟近期开设《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等课程,并设法增加授课班次,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学习机会。我校为全国敦煌学系列课程开设最多、受益学生最多的高校。
5、召开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敦煌学本科教学问题及课程建设,这在全国、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中尚属首次。2007年5月18日,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敦煌学学会与安宁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敦煌文化研讨会”,省内外1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研讨敦煌学精品课程的培育和建设。通过研讨扩大了我校敦煌学精品课程的影响,与会学者们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敦煌学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多方面共识,会议开得很成功。
6、教书育人,不仅给学生讲授敦煌学有关知识,还注重通过敦煌学的学习,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敦煌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敦煌学中浸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一部敦煌学的百年发展史,即是一部中华学人顽强崛起、踔厉风发、不断开拓拼搏的奋斗史。国运兴,学运兴。同时敦煌学资料本身蕴涵着极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敦煌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国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典籍,而且还珍藏着许多散逸了千余年而又失而复得的史料和以前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材料,它们无不浸透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菁华。多年来我们坚持充分挖掘和运用敦煌学的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采用“寓德于教”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教学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取得了显著效果。2012年我们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又获得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
7、将敦煌学知识传授与华夏文明教育有机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境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是高校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曾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年元月甘肃省又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也对于我们高校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以具体的教学途径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是高校教育,尤其是甘肃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在敦煌学本科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敦煌文化底蕴深厚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是民族文化的菁华和丝绸之路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极为的重要教育资源,我们充分挖掘和运用这笔宝贵财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讲授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在深入学习敦煌学知识的同时,深切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深切体会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大学生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思想境界。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①充分运用敦煌学百年发展史生动例证的讲授,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爱乡爱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激情。②充分运用敦煌精美的壁画、塑像等形象资料,对学生进行我国古代伟大艺术成就的教育及审美意识的培养。③充分运用敦煌学中珍藏的丰富的国学、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科技、政治、经济、体育等方面史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④充分运用敦煌学中大量的民族、民俗等史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民族认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自古是一家的教育。⑤充分运用敦煌学中丰富的孝亲敬老、文明礼仪、勤学尊师、仁爱行善等史料,对学生进行文明修身、文明生活、摒除生活陋习、健康成长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营造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并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⑥充分运用敦煌学中丰富的岁时、节庆等史料,并结合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中国节日文化的教育。⑦将敦煌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与开展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如秦丙坤所带的中文系2006级1班,就多次组织班上同学举行小型演讲,感受敦煌魅力是其中的一个固定主题,并结合敦煌课程学习,讨论如何在新时代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效果良好。另外,刘再聪所带2005级历史与社会班、秦丙坤所带中文2006级1班、潘春辉所带2009级历史学2班先后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荣誉。⑧将敦煌学教学与校园文化创建结合起来。我们充分利用敦煌资料,开展诸如中华传统礼仪演讲、“孝”文化讲座、中国传统节日纪念、经典文献朗诵及书法竞赛等一系列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⑨将敦煌学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从师技能”结合起来。如有的班级举行以敦煌为主题的书法、摄影、绘画比赛,以形象化的方式认识敦煌,感知敦煌。
8、积极从事敦煌学课程的教研、教改活动,在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我们先后承担、完成的教学教改项目主要有:敦煌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敦煌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敦煌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敦煌学教学史、敦煌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敦煌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发表了一批有关论文,教研、教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比如,通过教改我们进一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意倾听同学们对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改进教学,教学相长。在学生中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提问、释疑解惑、布置作业、推荐课外读物、加强教学实践,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国内外敦煌学发展状况,及时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教学内容上我们除主要讲授敦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涉及到敦煌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动态、敦煌学与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关联等),还将敦煌学教学与西北史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简帛学研究、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内容和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并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如2011年日本杏雨书屋所藏数百件敦煌文书刊布后,我们即在课堂上将有关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讲授给学生,并邀请日本著名敦煌学家高田寺雄来校内讲学,介绍这批文书的相关情况。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知识,了解了有关的学术前沿动态,而且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10、注重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密切结合。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赴校内外、省内外博物馆和重要历史遗迹地点参观、学习。我校博物馆本身就藏有一批敦煌文书等重要文物(全国高校中仅有我校和北京大学藏有敦煌文书),可以很方便地就近提供学生们的学习和实习。学院还年年组织学生赴西安实习,有些同学还赴莫高窟、榆林窟等处学习考察。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探亲、参加新疆支教等机会考察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撰写有关论文、心得体会等,从而使学生们不仅掌握敦煌学的有关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在兰州举行的敦煌学、石窟艺术、丝绸之路、简牍等学术会议,使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国内外知名学者,有机会亲身感受国际“敦煌学”发展的盛况。同时,每学期都聘请数位校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11、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基础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一部好的教材除了必须依据学科的教学任务、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编写外,还应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问题,体现时代精神。为之我们始终把敦煌学教材的编写、充实、完善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和教改任务来认真实施。我们在原有《敦煌学讲义》的基础上,经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使用,不断对其充实改进,著成《敦煌学教程》一书(李并成主编,李并成、刘再聪、李顺庆、潘春辉参与写作),于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目前国内最新、内容最充实的一部本科敦煌学教材,它亦可供研究生学习参考,出版和使用后受到学生们和各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此外我们还参考选用了姜亮夫著《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颜廷亮主编《敦煌文学概论》、宁可与郝春文著《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等作为教学参考用书。
12、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新颖性,讲究授课艺术。本课程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提问和讨论为重要环节,以教师答疑、讲解和启发式提问为诱导,组织整个教学过程,重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部教学过程均采用多媒体授课,并针对全校公选课、历史系专业课等不同的授课对象,我们制作了三套全课程多媒体课件,深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增强了本课程的辐射推广作用。
13、获准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强化课程社会开放程度,扩大课程社会受益面。2006年起我们就制作了敦煌学课程专门网页,将有关资料(含课程概况、特色、敦煌学讲义、全部课程讲授录像等)全部上网,使本课程的社会受益面大大扩展。同时我们在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志们共同努力,更上层楼,2012年又获准建设敦煌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同时又向教育部申报了敦煌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从而使敦煌学课程不仅受益本校学生,而且社会开放幅度大大增强,讲授内容通过网络面向学生和社会开放,通过留言互动等形式与社会成员充分交流。《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教师人才网》、《中国广播网》、《网易》、《新民网》、《甘肃新闻网》、《北京广播网》等30余家网站,在新闻中心或教育栏目,以《中国敦煌学教学与科研开始比翼双飞》、《甘肃高校开设敦煌学视频课》、《甘肃高校开设敦煌学视频课,授课形式备受学生欢迎》等为题目,对本课程纷纷予以报导和积极评价。认为“过去很长时间内,在中国,有关敦煌学的教学只限于开展敦煌学研究的部分高校”,西北师范大学率先拍摄敦煌文化公开课程,“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网络视频课程”,使国内“敦煌学教学与科研开始比翼双飞”,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14、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众多受众纷纷留言给予好评。兹举数例如下:署名“冯骏”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听李并成老师每一节课都是一次享受。李老师讲课永远那么精彩,课堂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大学里我就选修了李老师的《敦煌学》,听老师每节课都是一次享受。记得老师给我指导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和蔼、敬业的态度让我印象很深刻,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深入的学术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希望老师保重身体,研究出更多的学术成果!愿母校的敦煌学越来越好!”署名“杜菁”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谢谢母校的精品课程展示!从西北师大毕业多年,能再次听到所崇拜的李老师上课真是荣幸之至。感谢母校的精品课程展示,让我在离开母校多年后,在几千里之外还能聆听老师的教诲!署名“朝娜”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希望敦煌文物早日回归。李老师讲得真好,饱含感情,真希望我们的文物早日回归!有国际法和文物法的保护,我们一定能早日迎来文物的重归!”署名“复元”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老师讲得很细致,每一种文书都举了实例,例证详实,有理有据。尤其是关于妇女受田与少数民族受田部分,很有启发。关于少数民族赋役制度和中华文明通过敦煌文献可以看到有许多点都可以深入挖掘,如果以后能多开此类课程,或者可以略窥少数民族人口观的门径,期待老师新的研究成果。”署名“尘可”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数学著作很有趣!敦煌遗书中的医学文献、数学文献、天文学文献很多,记录了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数学应用题,体现了我国古代应用数学高度发达,与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李老师讲的那个应用题好有趣,原来一方蜡烛可以烧那么久的时间,从前根本想不到。本来以为科技文献的内容一定很枯燥,但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例证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署名“罗罗”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整体来说真得很好,深入浅出,通过这些课程对敦煌学有了系统的认识。我们师大地处西北,这样的视频课很有特色,可以让全国了解师大,了解敦煌知识,太有意义了。”署名“明明”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李老师讲得真精彩,希望能多看到敦煌学专业老师的视频。”署名“天霆”的网络受众留言评价:“路过进来看看,视频做的不错,很清楚。老师很有范,内容充实,原来敦煌自古就有这么发达的教育啊。不错不错!”
15、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敦煌学家来校讲学,使学生与国内外敦煌学大师“零距离”接触,与国际敦煌学研究最新成果“零距离”接触,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日本敦煌学家高田寺雄,俄罗斯敦煌学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春文,武汉大学教授陈国灿、朱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中国文物研究院研究员邓文宽、葛承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锡厚,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等30余位专家来校讲学,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16、进一步强化、培厚本科敦煌学教学的学术背景,使之具有更加雄厚的学术支撑。此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颇为显著,举其重要者主要有:
①在我校原有专门史(西北史)、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等博士学位点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新获批十余项(座)国家级、省级学科建设的平台。如:2008年我校获得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我校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同年我校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获批为省、部共建创新平台,我校历史学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我校西部边疆史地研究基地获批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同年又获得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授予点;2011年我们又获得考古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2年我们又喜获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中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我校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两个学科又获得省级重点学科。特别值得提到的是,2012年我校敦煌学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我们的学科建设年年迈出坚实的步伐,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从而使敦煌学本科教学的学术背景不断充实,不断培厚。
② 新获(或继续在研)一批敦煌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敦煌文学研究编年史》(伏俊琏教授主持,2006-2009年)、《敦煌写本相书研究》(王晶波教授主持,2005-2007年)、《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李并成研究员主持,2008-2012年)、《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刘再聪教授主持,2007-2010年)、《唐朝“村”聚落形态与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刘再聪教授主持,2012-2014年)、《清至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农村用水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潘春辉副教授主持,2011-2014)。另外,我们还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之《敦煌文学卷》(伏俊琏教授主持,2007-2010年)、教育部后期重点资助项目《敦煌算学文献研究》(刘再聪教授主持,2012-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水资源安全与西北基层社会控制——以清代河西走廊为中心》(潘春辉副教授主持,2010-2013)、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古文苑>整理研究》( 伏俊琏教授主持,2007-2010年)、中央文史馆项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甘肃省“333人才”项目、甘肃省省财政厅2010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甘肃省年教育厅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项目、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骨干项目等,凡20余项。
③ 强化对敦煌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自2006年以来,在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硕士学位点上,新招收敦煌学博士生10名、敦煌学硕士生37名;在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点上,新招收敦煌学方向博士生6名;在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点上,新招收敦煌文学文献方向硕士生24名。近年新毕业敦煌学博士7名、敦煌学硕士22名。从而使我校敦煌学本科教学的学术背景更为厚实。这些博、硕士毕业生除少数从事其它工作外,大多活跃在我国敦煌学研究、教学的第一线,有的还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骨干力量。
④ 出版了一批敦煌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专著。如李并成、伏俊琏参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敦煌文献分册》(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王晶波著《敦煌写本相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伏俊琏著《俗赋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先秦文学与文献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人物志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李并成主编《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研究》(三秦出版社,2012年),刘再聪主编《民以食为天:甘肃饮食民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秦丙坤参编《全敦煌诗》(作家出版社,2006年),李并成、刘再聪、潘春辉参编《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西北边疆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伏俊琏参编《中国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2007年),李并成、刘再聪、秦丙坤参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中华书局,待出版),刘再聪等主编《华夏文明在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等。
⑤发表了一批重要的敦煌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约120余篇。举例如下:李并成《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果为粟特人后裔吗》(《敦煌研究》2006年6期)、《昆仑地望考》(《敦煌学辑刊》2006年3期)、《中晚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生命关怀考论》(《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从敦煌资料看古代民众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敦煌研究》2007年6期)、《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大大减少了吗-以敦煌地区为中心的探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5期)、《清代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特点》(《历史地理》第22辑,2007年)、《新玉门关位置再考》(《敦煌研究》2008年4期)、《我国敦煌学研究的新成果》(《2008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三宝崇拜”与敦煌藏经洞》(《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1期)、《唐代甘州“中府”钩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炳灵寺石窟与丝绸之路东段五条干道》(《敦煌研究》2010年2期)、《百年来吨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敦煌学辑刊》2010年2期)、《“山结”、“水结”、“路结”-对于兰州在丝绸路上重要地位的新认识》(《历史地理》第24辑,2010年)、《敦煌文书中的端午节习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7日)、《汉代河西走廊东段交通路线考》(《敦煌学辑刊》2011年1期)、《汉敦煌郡境内置、骑置、驿等位置考》(《敦煌研究》2011年3期)、《敦煌文书中所见的乞巧节习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4日)、《敦煌写本吐蕃文雇工契P.T.1297探析》(《敦煌研究》2011年5期)、《新疆渭干河下游古绿洲沙漠化考》(《西域研究》2012年2期)、《敦煌遗书中所见的寒食、清明节习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等;伏俊琏《唐前期的敦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04月12日)、《巫觋时期的文学制度与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3日)、伏俊琏:《向达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2期)、《敦煌本《张淮深变文》当为《张议潮变文》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唐代敦煌高僧悟真入长安事考略》(《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30日)、《周绍良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2期)、《《全敦煌诗》与张锡厚先生》(《敦煌研究》2008年第3期)、《“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文史哲》2008年第3期)、《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韩朋故事考源》(《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草圣张芝在陇上的两处遗迹》(《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等;刘再聪《敦煌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传播》(《 光明日报》2013年04月11日)、《从“慕道”到“归化”:唐正州内迁归化部众居住区的“村”制度——以粟特人“村”和新罗人“村”为中心》(《学术月刊》2011第9期)、《唐西州里正铨拟、上直与县吏分片管理制度》(《西域研究》2011第2期)、《唐宋敦煌染料与紫服制度的被突破——以P.3644为中心》(《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在田野者为村”——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10年第1期)、《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华夏考古》2009第2期)、《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以于阗、龟兹两村坊制度为中心的考察》(《西域研究》2008年第3期)、《唐朝“村”制度的确立》(《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唐朝“村正”考》(《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史学月刊》2006年12期)、《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州县以下行政建制》(《西域研究》2006年第3期)、《<旧唐书·李光弼传>“作堑”解》(《文献》2006第3期)等;秦丙坤《德藏吐鲁番本<文选>校议摭遗校补》(《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德藏吐鲁番本<文选>校议商兑补校》(《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9期)等;潘春辉《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12月26日)、《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农史》 2009年第4期)《近十年来国内敦煌历史地理研究概况》(《甘肃社会科学》 2007第6期)、《唐前期敦煌农业开发述略——以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为中心》(《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从戒律自身原因看唐宋敦煌僧人之违戒》(《新疆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等;僧海霞《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药酒基酒考》(《中医杂志》2013年第2期)、《敦煌遗书中美容医方初探》(《中医药文化》2012年第6期)、《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药酒文化探析》(《中医药文化》2012年第1期)、《唐宋时期敦煌药酒文化透视——基于药用酒状况的敦煌文书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唐五代宋初敦煌药用酒研究》(《中医药文化》2007年第2期)、《从P.2942文书看河西陷蕃前后变通运用律令的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从敦煌本《百行章》看唐初的法制思想》(《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等。
17、获得一批教学等方面奖励。如李并成于2007年11月,获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李并成、刘再聪、秦丙坤、潘春辉、李顺庆、僧海霞共同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成果,于2012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又获得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荣获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2006年7月);《俗赋研究》荣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刘再聪《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分别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又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第49届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第7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潘春辉荣获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优秀班主任(2009年);秦丙坤所带的中文系2007级甲班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
18、“敦煌学”获得西北师范大学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在我校敦煌学本科教学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本教学团队继续努力,续写精彩,于2012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这也使得本科精品课程获得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
19、举办“品位敦煌艺术”讲座,扩大了敦煌学精品课程的受益面。从2012年11月1日起至今,我校敦煌学研究所与学校教务处、美术学院一道,联合举办“品位敦煌艺术”讲座,面向全校学生讲授敦煌艺术。李并成主讲第一讲《国际显学-敦煌学的视域与魅力》,伏俊琏主讲第二讲《敦煌文学的艺术手法》,迄今已开讲7讲,场场爆满,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20、从事公益演讲,扩大社会影响。伏俊琏教授于2007年11月24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上,演讲《敦煌赋赏析》;李并成于2008年6月11日在陇东学院演讲敦煌学,2009年6月20日在甘肃省图书馆公益讲座“周末名家讲坛”演讲《甘肃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2009年10月10日在甘肃社会主义学院讲授敦煌学,2011年4月22日在甘肃省博物馆讲授敦煌学,又于2011年4月27日在暨南大学演讲《敦煌文书中的地理书卷及其学术价值》;同年7月5日在定西市安定区讲解甘肃历史文化,9月24日又在甘肃省图书馆公益讲座“周末名家讲坛”演讲《谈谈敦煌文物的流散与回归》,2012年6月在酒泉市肃州区讲解甘肃历史文化,同年7月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讲授敦煌学,2013年4月又分别在本校和兰州理工大学演讲《甘肃历史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刘再聪教授2013年4月分别给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作关于华夏文明的宣讲。以上演讲均反响良好,扩大了敦煌学的社会受益面。李并成还被聘请为新编《敦煌市志》顾问,该书已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1、本课程选修学生众多,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有的同学说,通过敦煌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史料有巨大的帮助,不但在学科上,而且在我们以后的为人师表、生活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大的帮助。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程能紧抓学术动态,站在该学科的最前沿,使同学们零距离接近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可脱离应试教育之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程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强化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引发了我们的史学思考,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大有裨益。有的同学说,作为西北师大的一名学子,能系统地接受一次来自家乡的国粹—敦煌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授课者是令我们折服的老师,这更显得难得。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注重教学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还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的讲授十分认真负责,在教学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学生们留有较为广阔挖掘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还不断给我们讲一些做学问的方法,让我们觉得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22、本课程也受到校内外专家的好评。原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朱雷,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副会长陈国灿,常务理事邓文宽、赵和平、郑炳林,以及湖北大学程喜霖、西北民族大学王继光、甘肃中医学院王道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天水师院雍际春等教授,均给予本课程高度评价。他们或认为,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课程是一门放眼国际显学大背景,又立足于地域优势,将传统学术优势与教学科研创新有机结合的课程,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全方位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或认为该课程开设历史长久,学术积淀深厚,师资阵容精良,学术基础扎实而富有特色,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又具有前沿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有效,并将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地域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或认为该课程不断将新的研究成果注入于教学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培养敦煌学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体会
在敦煌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有如下一些主要体会:
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八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苦练内功,奋发进取,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要为之努力实践,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既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有甘肃和西部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足以代表我国本科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品牌课程。
2、必须十分重视敦煌学师资队伍建设,千方百计造就一支学历和学缘结构良好、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团队协作精神优良、讲课艺术精湛、实力雄厚的敦煌学教师队伍。同时尤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塑造良好的教师风范,坚决抵制不良的学风、教风。
3、必须十分重视敦煌学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育人之道,树德为先,寓德于教,化雨春风,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精品课程这个平台,充分展示精品课程的作为,努力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而努力奋斗。
4、必须十分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以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2007年出版的《敦煌学教程》,就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敦煌学讲义》的基础上充实、修订而成的,该教材受到学生和社会上的普遍好评。
5、必须十分重视敦煌学学术背景的建设。努力强化我校敦煌学博士、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加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敦煌学科研项目,培养出更优、更多的敦煌学博士、硕士,从而为敦煌学本科教学提供更为雄厚的学术支撑。
6、应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从事敦煌学研究及其教学改革方面的探讨,并将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
7、应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意倾听同学们对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教学相长。
8、应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提问、释疑解惑、布置作业、推荐课外读物、组织课堂讨论、加强实践环节,撰写小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对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定位为:既是历史、中文、艺术等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和骨干课,又是全校文、理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既是一门颇富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又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既是深受大学生追捧的专业课,又是向全世界开放、广为社会大众喜爱、足以代表国家水平、享誉国内外的精品视频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需进一步充实敦煌学教师队伍,增加全校性敦煌学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广大同学迫切学习的愿望。
2、目前尚未将敦煌学课程列为历史、中文、艺术等专业的必修课,而仅仅作为选修课,这显然远远不够。建议学校督促有关院、系修改教学计划。
3、目前所定的敦煌学课程的课时较少,拟增加到周3学时为宜。
4、有关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还不多,今后必须加强。
四、今后进一步加强敦煌学课程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1、本着“优质、精干、高水平、可持续”的原则,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准绳,以创新性和特色化建设为追求,不断加强敦煌学教学团队建设。今后团队人数仍以6-7人为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微调。近5年内拟选拔、吸收2名敦煌学优秀青年人才(具有博士学位者)加入团队。
2、教书育人,师德为先,进一步重视敦煌学团队师德风范的塑造。继续开展向孟二冬、张丽莉等优秀教师的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省上和教育部有关师德方面的教育和评比活动,自觉抵制学术上各种不正之气。任课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养教育学生。
3、积极向校内外其他优秀教学团队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观摩教学,以及本团队成员间经常相互听课、切磋交流等方式,积极向先进学习,不断促进团队自身建设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4、进一步重视激发团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支持教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并将教改成果及时吸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5、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从事敦煌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并将国内外最新敦煌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要求团队教授、副教授每人每年至少要在国家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敦煌学论文,讲师每年要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1-2敦煌学论文。
6、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学改革是推动课程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动员任课教师积极承担教改项目,加强教学研究。
7、进一步积极学习、引进现代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改进、优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在原有本门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上网的基础上,建立起运行良好、经常更新的本课程网页,以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增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
8、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赴莫高窟、西安等地实习考察外,要求学生必须撰写学年论文,每位教师手把手地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论文写作,强化指导的针对性和责任心。同时加强平时作业批改、课堂答疑、课下辅导等教学环节,以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9、在敦煌学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的基础上,努力促成敦煌学成为我校历史、中文、新闻、文秘、美术、音乐、舞蹈、法学、公共管理、思政、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就此我们已于2012年10月向学校递交了专题报告,等待学校批示。同时努力建设好面向全国、全球的敦煌学精品视频课、敦煌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设计制作:H4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