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1
教学内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全世界”
一、教学背景:敦煌学是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本课程配套教材《敦煌学教程》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也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本次教学为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中的内容,是课程教学的一个实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敦煌学学科的国际性特点,认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历程、敦煌学研究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系,及对敦煌学研究应持的态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激励学习热情、培养人文素养。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全世界”的提出与理解;难点为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全世界”提出背景和敦煌学研究应持的态度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讲授、问答、讨论、引导。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板书。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前曾有一种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或者说敦煌学在日本;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以来,我国的敦煌学研究突飞猛进,取得长足进展,于是有人就说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种说法对不对,同学们赞同不赞同?
大部分同学说对,赞同这种说法,也有些同学在思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这句话不能说不对,它确实反映了一种事实,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好。然后举出1992年在北京房山举行的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季羡林会长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季老说,我们应该这样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全世界”(PPT上打出季老这句话)。季老的说法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赞同。
然后提问,学生们对季老的这一说法如何理解?同学们纷纷发言,课堂场面十分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和归纳。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大家对季老这一说法的理解是:敦煌学是国际性显学,我们作为大国学者应该有广阔的胸襟和宽广的视野,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应骄傲,我们不是要去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敦煌学的发展不是要在中国一枝独秀,我们应该欢迎并期盼各国学者都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以世界的眼光致力于促进国际敦煌学的繁荣。
最后,教师寄语学生,殷切寄希望于在座的青年学子们为敦煌学这一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的更大发展,贡献才华和力量。
布置作业:学术界对于“敦煌学”概念的讨论情况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
教学案例2
教学内容:敦煌法制文书
一、教学目标:通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敦煌法制文书的丰富内容及在中国古代史、法制史上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敦煌法制文书的内容和价值,难点为法制知识较难掌握。
三、教学方法:讲授、问答解疑。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板书。
五、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第七节《敦煌法制文书》,这一节是属于第三章《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打开多媒体。
首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上节课主要讲解了《敦煌赋役制度、财政制度》,
提问:唐代前期赋役制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唐代前期赋役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租是向国家纳粮,调是向国家纳布或麻,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而庸则是指如不服役,可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布或绢来抵,叫做“输庸代役”。对国家担负的徭役则有正役(每年服役20日)、杂徭、色役、工匠在官府作坊中及特定地区的服役和特种徭役。
回答正确,请坐!
下面我们就对敦煌法制文书进行讲解。在这一讲中主要会涉及到如下几个内容,一是敦煌法制文书的价值,二是敦煌法制文书的主要内容与类型,三是敦煌法制文书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意义。其中敦煌法制文书的主要内容与类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首先来看敦煌遗书中法制文卷的价值。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法制方面的文卷,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抄写的唐中央政府颁布的法典及律疏、令、格、式等的写卷、制敕文书、法律档案资料、地方官府的判案文书,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争讼文牒、契约文书等。
对什么是唐中央政府颁布的法典及律疏、令、格、式进行讲解。
对什么是制敕文书、法律档案资料、地方官府的判案文书、民间争讼文牒、契约文书等进行讲解。
下面对敦煌法制文书的主要内容与类型进行讲授。
对敦煌法制文书中的律令格式及律疏写卷、民间争讼文牒与契约文书中的各种类型与重要写卷进行列举与详细讲解。
下面对敦煌遗书中法制文卷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意义进行讲解。
敦煌吐鲁番所出法制文书,几乎囊括了唐代法律的各种形式,填补了正史记载的众多空白;而且其涉及年代多,时间跨度大,从中还可探寻唐律的发展轨迹,具有极高的学术史料价值。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唐格属于什么法规?
学生回答:为唐代百官应负之责的规定,属于行政法规。
回答正确,请坐!
下课时间到,下课!
布置作业:
1、敦煌法制文书有哪些重要内容?
2、敦煌法制文献有哪些重要价值?
教学案例3
教学内容:敦煌科举文献
一、教材分析:《敦煌科举文献》为我校本科课程《敦煌学概论》第五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从科举制度史料、科举制风俗文献、科举文学史料三方面阐明了敦煌文献的重要史料价值。
二、学生分析:授课学生为在校本科生,对科举制及敦煌文献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节课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增加学生对敦煌科举文献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敦煌科举文献所涵盖具体的内容,认识其对社会历史研究的重大史料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敦煌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重点是对敦煌科举文献内容的解读、对敦煌科举文献价值的讲解;难点是对敦煌科举文献的相关概念、时代背景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讲授中穿插问答,互动讨论,多方位开展教学。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
七、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简介回顾科举制
师:科举制在隋唐以后的社会史中是一个影响到身份体制、文学生活、士子时尚、都市风俗的重要制度。陈寅恪先生把进士科举之重看成“唐代统治阶级转移升降”的一大关键。那么,哪位同学知道科举制创建于何时,进士科又是谁首开?
生:科举制创建于隋朝文帝,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师:唐代科举制常考科目有哪些?
生:进士,明经两科为唐代科举中,最常考两科。
师(简单综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设进士科。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那么,敦煌文献中,有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史料呢?
二、讲述敦煌文书与科举制关系,开始新课
师:从现已发现的敦煌史料来看,直接记载科举制的文书很少,其数目大大少于氏族志、姓氏录、家传等反映“氏族”体制的文书。因此,在既有的敦煌文献研究中,也就较少提及科举制问题。
其实,经过详细的分类和仔细的挖掘,同样能发现一些相关文献。一些儒学经书实际上是科举教育用书,一些诗赋杂文是启发士子准备科举考试的进士文学,有的文书是举子“求知己”的书状。简单地说,敦煌文书中与科举制相关的资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记载了科举制度及其风俗的史料,另一类是科举教育史料或进士文学史料。敦煌科举史料方面,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贡举史料,一为制举史料。
①贡举史料有:
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南壁题记:“翟通,乡贡明经授朝议郎行敦煌郡博士”。
莫高窟《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妹夫乡贡明经摄敦煌州学博士阴庭诫”。
P.4638g《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阴庭诫“前沙州乡贡明经”。
P.2488a《贰师泉赋》:“乡贡进士张侠(?)撰。”
P.2621背《贰师泉赋》:“乡贡□□。”
S.0076vf:《乡贡进士刘书状》。
P.2718b《茶酒论一卷并序》:“乡贡进士王溥撰。”S.5774有同内容题记。
P.3723《记室备要一部并序》:“乡贡进士郁知言撰。”
S.4473vc《乡贡进士谭象启》。
所谓乡贡,《新唐书·选举志》云:每岁仲冬,“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即各地通过地方一级考试的州县学生员,他们“岁随方物入贡”进京师,参加国家组织的科举考试。
P.2488b《渔父歌沧浪赋》:“前进士何蠲。”
S.0555v《唐人选唐诗》:“前乡贡进士樊铸上。”
唐人习惯,举进士而未第者曰进士、曰举进士,得者曰进士第、曰前进士。
②敦煌文献中制举史料有:
莫高窟332窟所出《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大□□□□□□校尉上柱国李君修慈悲佛龛碑并序 首望宿卫上柱国敦煌张大忠书 弟应制举□□□□”。该碑造于圣历元年(698年),是关于沙州“制举”的史料。《新唐书·选举志》记:“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制举即天子以制诏举士,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等数十科。应试制举者不同于学馆之生徒和由州县之乡贡。题衔“应制举□”当为“应制举人”。
些文献都是反映唐朝科举制的规定、运作及在敦煌等地实施和科举制社会影响的好资料。
三、讲解科举制风俗文献
安排课堂互动环节:
师:科举制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
敦煌文献反应出哪些科举制风俗。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看课本151至152页内容,找出敦煌文献反应出
哪些科举制风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科举制风俗有:“叙中表从”,“冬集”“行卷”。
“叙中表从”,既科场中的称谓,《谭象启》中作者自称“从表侄孙”,是科场中门生对知己、座主、庇荫者的谦称。其时门生对座主常谦称“旧某外氏某家、或曰甥、或曰弟、又曰某丈外氏某家”,“或曰重表弟、或曰表甥孙”。《谭象启》为此种“叙中表从”的风俗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冬集”其时进士、明经诸科应试者人数众多,根据敕令,有的考生是必须“冬集”的。所谓“冬集”亦即“孟冬之月,集于京师”参加考试。不需冬集的,称为“授散”。
“行卷”行卷即应试举子将自己的诗文写成卷子,试前送呈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请求其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谭象启》:“逐英翘而观上国,携文赋以谒雄藩”,即提出行卷的要求。而“果遇至公,获颁文解,巨人维挈,必赴搜扬,永承门馆之恩,长在荫庥之下。谨修启事,捧竭门馆”,即以启事请见于未来门主的风习。
此外,在S.4473vc《乡贡进士谭象启》中,有一些词语,值得重视,如文中“秋赋”指乡试、州试。“春官”采听则指正月礼部试及二月放榜,即所谓“省试”。所谓“放”即敕准,所谓甲头是被批准人中在呈奏文时同甲呈奏的一甲之首名。
四、讲解进士文学或科举文学史料
师:进士科的设立,不仅为封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官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极大发展。
唐代举子以诗赋应试,旁及杂文、判等。考进士者又以古文行卷,旁及传奇小说。由此我们看到,敦煌所出文学作品,尤其是赋、诗,旁及判、传奇等,其中不乏与科举文学有关者。如《贰师泉赋》题名“乡贡进士张侠撰”,此赋写敦煌古迹贰师泉及李广利西伐匈奴的故事。《渔父歌沧浪赋》题名“前进士何蠲撰”。以上两例说明,敦煌所出的这类“赋”当属于进士文学。敦煌写本中发现大量的赋作,独立成篇者有26篇,其中唐人赋22篇。同一件赋有多个写本,说明其在沙州广为流行。人们研习诗赋,与隋唐以诗赋取士分不开。敦煌还发现一些不同“乡贡进士”撰制的杂文。《茶酒论一卷并序》题名“乡贡进士王敷撰”,《记室备要一部并序》题名“乡贡进士郁知言撰”等,都是珍贵的进士文学史料。
有关贡举、制举及进士文学的资料告诉我们,敦煌地区选拔人才的方法完全是“按章行事”,唐王朝科举取士制度在地处边陲的敦煌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执行。不仅如此,敦煌文献反映,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得功名的观念也是为人父母者供子女求学读书的主要动力。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中一段韵文道:“女男渐长成人子,一一父娘亲训示。台举还徒[图]立得身,招交只要修仁义。嘱仙[先]生,交[教]文字,孝养礼仪须具备。未待教招一二年,等闲读尽诸书史。高位尽道好儿郎,远近皆言骨气异。成长了身为大丈夫,风流儒雅真公子。堂堂六尺丈夫身,雪色衣裳称举人。霄汉会当承雨露,高科登第出风尘。多应不久逢新喜,何异成龙脱故鳞。酒熟花开三月里,但知排打曲江春。”父母送儿入学、应试并期望子女能够登第、入仕的真切之情跃然纸上。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敦煌科举文献,主要介绍了科举制度史料(其中包括贡举史料
和制举史料)科举制风俗文献,进士文学或科举文学史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所选文献的释读,加深了对科举制度和科举风俗文学的认识,开阔了知识视野,增强了对敦煌学学习的欲望。
六、解疑答惑
本节课教师所讲授的敦煌科举文献的内容,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消化吸收,而且有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需要增加这一环节,来解决部分同学所学本节课时所产的疑惑。
师:学完敦煌科举文献这节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唐代是诗歌的国度,科举制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诗歌文学的发展,
那么,敦煌文献中,保留下来的唐宋诗歌作品有哪些呢?
师:敦煌诗歌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敦煌诗歌中传自中原的作品主要有唐人诗集、唐宋诗篇名作及佚诗。如《王梵志诗集》(S.0778等30多件,有诗300余首)、《唐人选唐诗》(P.2567、P.3619 等多件)、《高适诗集》( P.3862 等)、刘邺《甘棠集》( P.4093 )、李峤《杂咏》( S.0555 等)、《白香山诗集》(P.2492等)、《珠英学士集》(P.3771等)、韦庄《秦妇吟》(P.2700 等10余件)、《读史编年诗》(S.0619)、垂幌诗图《离合诗》(S.3835)、《方角书》(S.5644)等等。其中不少诗作为《全唐诗》所佚。《秦妇吟》为晚唐诗人韦庄(810~836)的名篇,以高度概括的现实主义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原件早遗,幸有敦煌文书所存。
敦煌本土创作的诗歌,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作品:一是当地诗人文士之作,如“三楚渔人”张永的《白雀歌》(P.2594背、P.2864 背)、西汉金山国宰相张文彻的《龙泉神剑歌》(P.3633)、P.2555所抄59首落蕃诗人诗作、马云奇诗等;二是敦煌僧尼道士所作,如河西都僧统悟真的《百岁诗》(S.0930背)、龙兴寺和尚香岩《嗟世三伤吟》(S.5558)、佚名氏《九相观诗》(S.6631)等;三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佚名,如《卢相公咏廿节气诗》(P.2624)、《少年老翁问答诗》(P.2129)、P.3500《童谣》、P.3644《招徕叫卖诗》、P.2498 《学郎李幸思诗》等。
七、课堂练习
①简要列举敦煌贡举文献和制举文献。
练习解析:本题难度较低,可让学生分组或独立从教材中查找答案,然后集
体订正。
参考答案:贡举史料有: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南壁题记:“翟通,乡贡明经授朝议郎行敦煌郡博士”。
莫高窟《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妹夫乡贡明经摄敦煌州学博士阴庭诫”。
P.4638g《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阴庭诫“前沙州乡贡明经”。
P.2488a《贰师泉赋》:“乡贡进士张侠(?)撰。”
P.2621背《贰师泉赋》:“乡贡□□。”
S.0076vf:《乡贡进士刘书状》。
P.2718b《茶酒论一卷并序》:“乡贡进士王溥撰。”S.5774有同内容题记。
P.3723《记室备要一部并序》:“乡贡进士郁知言撰。”
S.4473vc《乡贡进士谭象启》。
制举史料有:莫高窟332窟所出《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
②试述敦煌文献对了解唐代科举制风俗的重要性。
练习解析:本题属综述型练习,对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教师可让学生先单独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再给以简短的提示,后由
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参考答案:唐朝的科场考试中有很多成文或者不成文的习俗,其具体情况不见于正史,在唐人笔记小说中仅有个别反映。而S.4473vc《乡贡进士谭象启》和P.2617《周易经典释文》末题记中则有很多具体和难得的资料。如科场中称谓的风俗,将自己的诗文写成卷子,试前送呈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请求其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的“行卷”风俗,以及秋赋,春官,甲头等词语,都为传世文献所少见。
布置作业
1、《周易经典释文》末题记中“冬集”的含义。
2、《乡贡进士谭象启》中,“行卷”指的哪种科举制中的风俗。
案例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敦煌文献中的科举文献,首先从课堂提问入手,带领学生回顾了有关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敦煌科举制度史料,科举制风俗文献,进士文学或科举文学史料三部分,进行课堂教学。在这三部分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找到敦煌文献中的科举风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讲授完毕后,增加解疑答惑环节,及时解决学生在本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新内容。
当然,本节课不算完美,在教学环节中还有一些不足。首先是授课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太紧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其次,在课堂互动环节,没能充分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还有部分同学沉默不言,应多给予关注,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后,在解疑答惑环节,还应多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发言提问,让大家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附图
古代科举考试图
敦煌科举文献
敦煌科举教材
教学案例4
教学内容:敦煌佛教文献
一、教学背景: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敦煌佛教文献,(二课时)第二节敦煌道教文献,(一课时)第三节祆教、景教、摩尼教文献。(二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敦煌佛教文献。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敦煌佛教文献的内容、分类和构成,以及校勘、辑佚价值。本教学片断通过“敦煌文献”被称为“佛教文献”的概念辨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敦煌文献中佛教文献的绝对数量和内容比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佛教文献的数量、内容分类和价值,是教学重点;对佛教概念和内容的理解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问答、引导。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片断:
师:(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有些学者把敦煌文献称为佛教文献,同学们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同学们开始踊跃发言,有认同这种看法的,也有不赞同的。
师:这种提法不无道理,因为敦煌文书中约90%的为佛教典籍,敦煌佛教文献中,经、律、论三藏都有,而且还保存有不少久佚的经典。这些文献绝大部分是写本,少量为刻本。从写本题记看,始自东晋,终于宋代,其中以唐五代时期的写本最多。敦煌佛经数量最多者为《妙法莲华经》,其次为《大般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维摩诘经》、《四分律》、《大般涅槃经》、《无量寿宗要经》等。敦煌佛教文献分为11大类:正藏、别藏、天台教典、毗尼藏、禅藏、宣教通俗文书、敦煌寺院文书、疑伪经、三阶教典籍、密宗典籍、少数民族文本佛典等。
(导入ppt,逐一介绍十一大类敦煌佛教文献)
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敦煌佛教文献如此丰富,把敦煌文献称为佛教文献有一定的道理。
师:虽然敦煌佛教文献异常丰富,占到敦煌文书90%,但是敦煌文书中还有少量的世俗文书,也就是社会历史文书,这类文献的史料价值更大,是敦煌文书的精华所在。
最后,简要介绍了有关佛典的背景知识,如印度佛典的四次结集;大藏经的形成过程;著名刻本大藏经的介绍等。
布置作业:
1、为什么把敦煌文献又称为佛教文献?
2、敦煌佛教文献可分为几大类?
3、简述寺院文书的主要内容。
4、敦煌佛典中所存的正藏有什么主要价值?
教学案例5
教学内容:敦煌讲经文、变文、因缘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讲经文、变文、因缘作品的基本内容、文体特征,认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变文、讲经文、因缘作品的内容和文体特征,及其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为重点内容;对这些作品接触少,讲唱文学与底本之间的关系,形成课程内容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辅以问答、讨论、引导。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板书。
五、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打开上节课内容的教学课件。
老师:各位同学,上次课我们对敦煌文学作品作了整体介绍,让我们对上次所讲内容稍做回顾。
与同学一起简明扼要地回顾讲过的内容。
老师:看来大家对前面讲过的内容掌握的不错。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文学作品中哪类作品最能代表敦煌文学的特色?
学生回答:讲经文、变文、曲子辞、白话诗、俗赋……
老师:好,大家说得不错,我们先从说唱类文学讲起,大家提到的作品在以后的课程中都会讲到。
二、讲解“讲经文”
教学课件翻到新内容页面,开始讲解。
这节课要讲的讲经文、变文、因缘,都是讲唱文学,是敦煌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文体。
对讲经文的定义及相关问题进行讲解,方式为讲授。讲经文是唐宋时期寺院中俗讲僧进行俗讲时使用的底本。佛教讲经,有僧讲,有俗讲。僧讲是面对僧人讲经,主要讲佛经中的义理;俗讲是为了宣传教义、争取信众,面对普通百姓讲经。俗讲带有表演性、故事性、娱乐性,所以说俗讲本质上是文学活动,讲经文就是俗讲的文字,俗讲和讲经文的关系正如戏剧和剧本的关系。
对俗讲的场所进行讲解,方式为讲授。俗讲一般在寺舍中进行,开讲的场所称作“讲院”,还有专门的俗讲僧。普通百姓聚集于寺院之中听讲,士子名流甚至皇帝也乐闻其说。
接着讲解俗讲的程式,方式为互动。先让同学们设想当时寺院俗讲的情景:大家设想,众多世俗百姓去听俗讲,会按什么程序进行安排呢?
同学们思考、想象,有同学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引出讲解的内容:俗讲程式一般包括:聚众、梵呗、说押座、唱经题名字、说庄严、解释经题、正式讲经、回向发愿、解座。逐一讲解。
结合具体作品,讲解讲经文的内容,方式为讲授。其中,以《维摩诘经讲经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为典型作品。
老师:通过具体作品讲解,大家说一说讲经文主体部分的结构。
同学们共同发言:讲唱结合,散韵相间。
老师总结出讲经文主体部分的结构:都讲唱出一段经文,法师对其阐释解说,再用韵文吟唱,如此递相往复,将经文一段一段讲唱完。
三、讲解“变文”
先讲解变文的定义,方式为讲授。在讲授内容中,对转变与变文的关系讲清楚。
讲解变文名称的由来,方式为讲授与讨论结合。分别讲郑振铎、向达、周一良、孙楷第、程毅中、周绍良等学者的观点。
老师:同学们对所讲的这些观点可以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做总结:这一问题没有定论,对变文名称来源的探究,随着新的研究会有新的认识。
按变文题材的分类,结合具体作品,讲解变文的内容,方式为讲授。其中,以《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为典型作品。
老师:通过具体作品讲解,大家说一说变文与在讲唱方式上的差异。
同学:变文配合图画,变文不唱佛经,变文变成一人讲唱;老师:总结出变文和在讲唱方式上的差异。
讲解变文的艺术成就,方式为讲授。第一、讲唱结合,散韵相兼;第二、情节生动曲折,结构更为完整;第三、表现出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第四、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讲解变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方式为讲授,让同学课下讨论。变文无论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宋元及其以后的鼓子词、诸宫调、词话、弹词、鼓词、话本、宝卷等各类说唱文学以及戏剧文学,都与变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老师:变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一个大问题,大家课下讨论,下次上课说一说讨论结果。
四、讲解“因缘”
先讲解因缘的定义,方式为讲授。在讲授内容中,对“说因缘”与因缘作品的关系、因缘在讲经文和变文之间的过渡性特点讲清楚。
结合具体作品,讲解因缘的内容,方式为讲授。其中,以《欢喜国王缘》、《难陀出家缘起》为典型作品。
讲解因缘的特点,方式为讲授,让同学们课下讨论。在因缘中,不再唱佛经,讲唱者有较大的渲染铺叙的自由,便于充分发挥,增强感染效果;但因缘处在讲经文向变文的过渡之中,所以又保留了说押座、唱佛经的某些痕迹。
老师:因缘的这些特征,同学们课下讨论,下次上课说一说讨论结果。
五、布置作业
1.何谓俗讲,讲经文的一般结构如何?
2.什么叫转变,变文是如何得名的?
3.变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何?
4.因缘与讲经文有何不同?
教学案例6
教学内容:敦煌藏经洞艺术品中的帛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时段的学习,让学生形象感知敦煌帛画艺术,了解与掌握敦煌藏经洞帛画中麻布画、绢画和纸画的不同形式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麻布画、绢画和纸画的艺术特征和价值,难点为对麻布画、绢画和纸画形式与艺术特征的区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问答、引导。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
五、教学时段:10分钟。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前几次课,我们学习到敦煌的艺术,对于敦煌艺术的分类,我们前面已经提及,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建筑艺术和书画艺术。
师:两者的区别是是什么呢?
生:建筑艺术基本上是以洞窟为核心创作的,书画艺术是在帛、麻布和纸张上绘制和书写的。
师:大家提到这种分类,是指这两类艺术品的载体不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收藏地。
师:对。正因为载体的不同,使得莫高窟在上个世纪初引起世人关注之后,艺术品的收藏地有了区别。建筑艺术除少量被所谓的探险家们劫走之外,大多数仍留在敦煌。而书画艺术品,具有便携性,因而基本都流失到海外去了。今天我们要在前几次课的基础上,对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艺术品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讲解敦煌藏经洞艺术品中的帛画
板书:第四节敦煌藏经洞艺术品
师:藏经洞出土的文物以艺术为主,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藏经洞出土的艺术品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投影。
展示藏经洞出土艺术品。
藏经洞图片展示。图片包括(十七窟窟门、十七窟洪辩塑像、塑像身后墙壁的绘画、藏经洞文物的排列状况、外国劫掠者在洞窟内挑选经卷的场景)
藏经洞艺术品:流失海外的藏经洞艺术精品(共十余幅图片)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图片,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藏经洞的性质,藏经洞属于那一类洞窟呢?
生:附属窟。
师:从藏经洞与十六窟的关系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附属窟。但同时,我们刚才看到了,在十七窟中,有高僧洪辩的塑像,可知这一洞窟是为纪念洪辩而建,那么它就具备了另一类洞窟的特征,是?
生:纪念窟。
师:纪念窟有一个更专业的说法叫做影窟。十七窟藏经洞实质上是洪辩的影窟。我们再来看藏经洞艺术品的类别,根据刚才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藏经洞艺术品主要包括绘画和书法。从绘画作品的载体看,可分为帛画和纸本画。从技法上讲,可分为绘画和版画。我们来看第一类,帛画。
展示图片(敦煌出土的帛画图片十余幅,包含各种类型)
师:一般而言,帛画包括藏经洞出土的麻布画、绢画和纸画等。藏经洞共发现有麻布画二百幅左右,绢画近四百幅,纸本画四百多幅,总计大小近千幅,绝大多数散藏于国外。时代上起隋代、下迄北宋,以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最多。从刚才看到的图片来看,帛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佛教尊像。
师:对,帛画的主要内容有各种佛、菩萨、天王、力士像,也有说法图、经变,等,题材与同时期的壁画完全相同。有些帛画还有纪年题记和内容榜题,有的则与变文相结合。如刚才看到的劳度叉斗圣变作横卷组画,一面是画,一面是变文,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帛画的用途是什么呢?
生:张贴。
师:这样讲不够准确,帛画大多用于供养。同时,其中大量的幡画,有的在举行法会时张挂。从艺术角度上讲,麻布画和绢画大多属于上乘之作。线条刚劲有力,著色适当、协调。那么还有一些属于纸本画,根据大家对刚才图片的观察,纸本画的功能与麻布画和绢画有区别吗?
生:有吧。
师:纸本画的绘制以白描为主。部分是用于供养的尊像画,大部分是用于洞窟壁画、绢画、麻布画制作的粉本、小样、底稿等。这与帛有一些区别的。纸本画为我们了解敦煌壁画的产生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其它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