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课程简介

精品课程申请书

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敦煌学讲义稿

电子课件

教学案例

课程练习题

考评制度与学习指导

课程参考书目

专家评议书

拓展资源

∴联系我们:

wuwu3000@163.com


第一章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学的研究领域,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历史、文学、语言、政治、法律、教育、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经济、地理、考古、民族、宗教、科技史等学科,简略予以介绍。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敦煌吐鲁番文书数量的最新统计,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出土文书、文物状况,英、法、俄、日、美、德等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状况。
第三节 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介绍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出版状况。
三、导学:
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1930年陈寅恪为陈垣《敦煌劫馀录》作序,使用“敦煌学”这一概念。季羡林先生也指出敦煌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文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的主要收藏单位,另外,分藏于沪、津、沈、宁、杭、台、港及甘肃的一些地方;国外的英、法、俄、日、美、德等国家均有规模不等的收藏,总数在58000件以上,又有吐蕃文箧页9648页。吐鲁蕃文书分藏于中、英、德、日、俄、芬兰等国,总数约42400件。塔里木盆地缘边的古楼兰、库车(古龟兹)、尼雅、和田、麻扎塔格等地所出简、纸文书,约有6300件左右,主要收藏于瑞典、英、法、德、日、中、美、俄等国,中国国内藏约596件。河西走廊及其周边的黑水城、居延、武威等地出土简纸文书计约90120余枚、件。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学的研究领域
指导: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艺术品和敦煌地区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因此它的研究对象众多。相对比一般学科而言,敦煌学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没有属于自己的单一的研究方法,它不属于某一特定学科。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涵盖了众多学科的群体。因此我们认为敦煌学是有别于其它独立学科的学科群。
敦煌学的研究领域: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众多,对每一类的研究对象,都有与此相对的研究方法。敦煌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类:1、敦煌遗书。2、敦煌艺术。3、敦煌史地。4、敦煌简牍。这四个研究领域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难点: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指导:
敦煌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历史、文学、语言、政治、法律、教育、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经济、地理、考古、民族、宗教、科技史等学科,可以从很多侧面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是四至十四世纪古代文化的再现,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古代社会的基本面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理解,应从敦煌学所涉及的内容出发,来透视所包含的文化事项,见证其地位。
五、考核要求:了解敦煌学的基本概念、文献流散、收藏、研究领域及学术地位等方面情况。
六、教学时数: 6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李宝通、黄兆宏:《简牍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施萍婷等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 年;
季羡林:《敦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3 期;
姜亮夫:《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迹文物》,《西北师院学报》1982年4期;
周一良:《何谓“敦煌学”》,《文史知识》1985年10期。
 
第二章 丝绸路上的敦煌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史前时期的敦煌,丝路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魏晋北朝时期的敦煌与莫高窟的开凿,隋唐丝路繁荣与敦煌,蕃占时期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西夏和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丝路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
史前时期的敦煌,张骞“凿空”与丝路的开通,汉代对敦煌、河西的开通经营。
第二节 魏晋北朝时期的敦煌
魏晋北朝时期敦煌的历史状况和军政建置,佛教活动的兴盛,莫高窟的开凿及其早期艺术。
第三节 隋与唐代前期的敦煌
东西交通的兴盛,敦煌社会经济的发展,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四节 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
安史之乱后西北一带的政治、军事情势,吐蕃对敦煌乃至河陇地区的占领,蕃占时期的军政建置及其有关政治经济状况。
第五节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
张议潮起义及其对河西一带的收复,归义军政权的建立,归义军时期敦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状况。
第六节 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西夏政权对敦煌、河西的占领,夏元时期敦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莫高窟的建造,明清时期的敦煌和莫高窟艺术的衰落。
 
三、导学:
敦煌位于河西走廓的最西端,是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上的西部重镇。敦煌的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及制度的变迁,都与河西丝绸之路的整体形势密切相关。敦煌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下展开。根据考古资料,史前敦煌最早的文化遗存应为火烧沟文化。秦汉时期先后生存着羌族、乌孙、月氏与匈奴等族。汉代张骞出使并“凿空”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敦煌历经汉、西晋、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归义军、宋、西夏、元、明、清统治时期,形成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文特点。自汉至唐,敦煌历经各代经营,发展了军事防御及水利、农业、畜牧业、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在唐代全面走向繁荣兴盛。同时,由于历代王朝的支持,敦煌的佛教活动日趋兴盛,高僧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对敦煌的佛教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之后,由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东移,敦煌与河西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敦煌的石窟形制、造像艺术、壁画艺术,汉唐时期由带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到形成中原风格,南北两种艺术风格也趋向融合,规模逐步增大,更多融入世俗生活内容。宋代之后石窟艺术走向模式化,渐渐失去了唐代的艺术风彩。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丝路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隋唐丝路繁荣与敦煌发展,蕃占时期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
指导: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敦煌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汉代是敦煌进入王朝版的开始,也是中原政权对其经营的开始。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隋唐是敦煌发展的鼎盛阶段,佛教和艺术都达到高峰阶段,这与中原王朝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中晚唐及五代宋初,敦煌相继经历了蕃占和归义军时期,是敦煌发展的转折点,敦煌由此脱离了中原王朝的庇护,从边州下郡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其发展的势头不及隋唐鼎盛时期。敦煌的经济、文化都受政治发展的束缚,也渐趋衰败。对敦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知,要通过比较的手段来进行。
 
(二)难点:史前时期的敦煌,西夏和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指导:
史前以至秦汉之际时期的敦煌,从传统文献中鲜能找到记载。从考古挖掘的资料中,大略了解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时期以来至秦汉之际,这一地区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先后生活着羌族、乌孙、月氏和匈奴各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对区域环境的反映,也为以后该地区的农牧并存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
西夏和元代,敦煌社会走向衰落。这种衰落直接受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影响。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敦煌没有行政建制达二百年之久,这是明代疆界的变动的结果。
敦煌各个时代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其在整个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密切相关。只有将地区放在全局的视野里观察,以此看敦煌的发展,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方社会的发展历程。
 
五、考核要求:初步掌握敦煌及其周边一带的历史沿革状况,领会敦煌在丝绸之路的地位。
 
六、教学时数: 6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禇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中华书局,2001年;
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
刘进宝:《敦煌历史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年;
胡戟、傅玫:《敦煌史话》,中华书局, 1995年;
杨宝玉:《敦煌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杨秀清:《华戎交会的都市》,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三章 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遗书对于我国传统古文献校勘、训诂、辑佚上的贡献,对于研究我国中古社会历史的贡献,对于探讨古代文书制度、职官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敦煌遗书对于古文献校勘、训诂、辑佚方面的贡献
敦煌遗书对于我国传统古文献校勘、训诂、辑佚上具有极大的贡献。
第二节 敦煌遗书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价值
敦煌遗书对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西北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第三节 文书制度、职官制度研究
敦煌遗书对于了解古代的文书制度、官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军事制度研究
敦煌遗书对于古代军事制度和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第五节 籍帐制度、土地制度研究
敦煌文书对于古代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特别是均田制)的研究意义重大。
第六节 赋役制度、财政制度研究
敦煌文献对于研究唐五代赋役制度、财政制度(含勾检、仓廪制度等)以及市场贸易、物价等甚有价值。
第七节    敦煌法制文书
敦煌法制文书中的律令格式、律疏、民间争讼文牒、契约文书等,法制文书对研究古代社会中央、地方社会关系的价值。
第八节 敦煌地理文书
敦煌遗书中包含大量地理方面的文献,对于历史地理和我国古代方志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三、导学:
敦煌遗书规模之大,内容之宏,涉及面之广可谓是空前的。敦煌遗书对于我国传统古文献校勘、训诂、辑佚上具有极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古代史所包括的文书制度、职官制度、军事制度、籍帐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财政制度,以及法制、地理等方面内容,均可在敦煌文献中找到一般正史难以找到或不可能提供的珍贵资料。这些敦煌文献资料或可填补空白,或可创立新说,或可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敦煌遗书以当时人记当时之事的第一手史料,以不同于经过正统观念选择流传的文献,显示出独特价值,为浩博的中国古代文献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遗书对研究我国中古社会历史的贡献,敦煌遗书对于探讨法律制度、赋役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价值
指导:
敦煌遗书中包含的与中原政治相关的史料,在某些方面可以补正史的缺漏和不足,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史尤其是西北地区历史贡献极大,目前尚未有可替代者。
隋唐时期的法律、赋役土地制度,在传世文献中保存较少或不够全面,如唐代的法律传世者仅有《唐律疏议》,而敦煌文书中的律、令、格、式原件,即是对唐代法律制度的有力补充。同时,均田制的实施情况一直付诸阙如,敦煌出土的田契类文书即是对其最好的解读。这些价值都是敦煌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所作的贡献。
 
(二)难点:敦煌遗书对于我国传统古文献校勘、训诂、辑佚上的贡献
指导:
古文献的校勘、训诂和辑佚,是颇为专业的文献研究手段,需要通过具体的文献罗列讲解,让学习者见证各种文献研究手段,并以此了解敦煌文献在这方面的贡献。
 
五、考核要求:初步掌握敦煌文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和探讨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价值。
 
六、教学时数: 8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 年;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刘进宝:《敦煌历史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张弓:《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
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
孙继民:《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四章 敦煌学与民族史和古代民俗研究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文献对于吐蕃、回鹘、于阗、粟特等民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对于我国古代婚嫁、丧葬、服饰、饮食、结社、礼仪、岁时、郊游、性爱、禁忌等方面民俗的研究亦很有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与吐蕃史、回鹘史研究
敦煌文书对于中古时代吐蕃、回鹘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发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第二节 其他民族史
敦煌文献对于研究于阗、粟特、仲云、龙家等民族、部族的历史亦甚有意义。
第三节 宏富的敦煌民俗史料
敦煌文献保罗了大量的古代婚嫁、丧葬、服饰、饮食、礼仪、岁时、郊游、性爱、禁忌等方面民俗史料,很有研究价值。
第四节 敦煌社邑文书
敦煌社邑文书数量众多,含社条、社文、社历、社司转贴等,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结社方面多彩的内容。
 
三、导学:
敦煌文献中有丰富的民族史和古代民俗资料,对于相关研究有独特的价值。敦煌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古代吐蕃、回鹘、于阗、粟特、仲云、龙家等民族,都有在敦煌活动的记载。从敦煌文献中可以看出,敦煌成为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舞台。敦煌文献对于这些民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敦煌的民俗大多与中原相同,但也吸收了不少西域成分。这些不同民俗习惯相互碰撞和融合,展示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独特世界。敦煌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唐宋时期敦煌一带风土习俗的宝贵文化财富,对于我国古代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结社、礼仪、岁时、郊游、禁忌等方面民俗的研究很有意义。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文献对研究民族史的贡献,敦煌古代民俗的特征
指导:
敦煌文献中含有数量较多的吐蕃史料及部分的回鹘、于阗、粟特史料,这对中古民族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其中一些已经消失的民族文字更是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
敦煌古代民俗有着极为鲜明的特征,一是受多民族性的影响,二是受佛教的影响,这使得中古敦煌民俗既不同于中原的汉俗,也有别于纯佛俗,地域特色鲜明,是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的见证。
 
(二)难点:敦煌文献中民族文献的意义,敦煌社邑文书的价值
指导:
敦煌文书对于中古时代吐蕃、回鹘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发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同时对研究于阗、粟特、仲云、龙家等民族、部族的历史亦甚有意义。
敦煌社邑文书中含社条、社文、社历、社司转贴等内容,是我国古代民间结社的细部展现,对理解中古基层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五、考核要求:初步了解、掌握敦煌文书对于研究西北民族史和古代民俗方面的意义。
 
六、教学时数: 6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民族出版社,2007年;
(日)高田时雄:《敦煌·民族·语言》,中华书局,2005年;
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
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明珠传风情》,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五章 敦煌教育、科技文献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文献为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特别是地方教育制度)和教材的研究,为古代科技史(特别是天文历法、医学、印刷术、数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敦煌教育文献
敦煌文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学郎题记、学郎诗等方面的资料,弥足珍贵。
第二节 敦煌科举文献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科举制度史料、科举风俗史料、进士文学史料,对认识科举制度很有价值。
第三节 敦煌科技文献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医学、印刷术、数学、农学、畜牧、酿造、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大量史料,很有价值。
 
三、导学: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学校类、学官类、教材类、学生类教育文献,以及科举制度史料、科举风俗史料、进士文学史料,还有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医学、印刷术、数学、农学、畜牧、酿造、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大量史料。这些文献表明:唐代地方教育发达,地方学校体系完备,敦煌遗书中的学童习字课本、习字作业及学郎诗等是唐朝基础教育发达的真实写照;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身份体制、文学生活、士子时尚,以及都市风俗的重要制度,在敦煌遗书中有充分反映;敦煌遗书及壁画中的科技资料,反映了医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属于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科技水平最高国家的真实记录。这些文献的时间跨度较大,但以唐至宋初为多,可以弥补中国传世文献的缺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文献对古代地方教育制度和教材的意义,敦煌文献对研究古代科技史的价值
指导:
敦煌文献中含有大量与教育相关的材料,使我们详细见证中国地方社会的学校制度和教材使用状况,对于中国教育史尤其是唐宋地方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认识,基本是通过正史资料来了解,但正史中此方面多有缺略,敦煌文献则为我们提供了中古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方面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这使我们对科技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细的认知,也见证中古民间科技所达到的水平。
 
(二)难点:中古时期敦煌的寺学及其发展,古代敦煌各级学校的教材
指导:
敦煌文书中保存了部分敦煌寺学的材料,唐宋时期敦煌寺学多达十几所,它们作为官学的补充对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它的发展途径、生源、教材以及教师来源都有别于官学,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使我们更易于理解中国古代的佛寺办学状况。
敦煌的学校包括官学、私学和寺学三类,三者都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大宗,但在授课手段等方面仍有一些区别。敦煌文书中有关的教材、教案、学郎题记、学郎诗等资料,可以成为研究古代地方学校教材的史料来源。
 
五、考核要求:初步了解、掌握敦煌文献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制度、教材和科技史方面的意义。
 
六、教学时数: 6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禇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中华书局,2001年;
张弓:《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颜廷亮:《敦煌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王三庆:《敦煌类书》,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郑阿财、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敦煌学辑刊》1987年1期;
孙国华:《敦煌遗书中的科技文献》,《中国科技史料》1990年2期;
赵健雄、苏彦玲:《敦煌遗书医学卷考析》,《敦煌研究》1991年4期。
 
第六章 敦煌文献与古代宗教研究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文书约 90%为佛教经典,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的文献也不少,从而为古代宗教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敦煌佛教典籍
介绍敦煌佛教典籍(含正藏、别藏、禅藏、寺院文书、宣教文书、疑伪经等)及其研究价值,穿插介绍有关佛教知识。
第二节 敦煌道教文献
敦煌道教文书及其价值。
第三节 祆教、景教、摩尼教文献
祆教、景教、摩尼教文献及其研究价值。
 
三、导学:
敦煌遗书中有丰富的佛教、道教文献,祆教、景教、摩尼教文献也不少,这些文献在认识和研究古代宗教生活、宗教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具等极高的价值。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成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最早落脚点。敦煌文书以佛经文献最为丰富,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种语种,约占约占整个敦煌文献的90%左右。经、律、论三藏都有,还保存有不少久佚的经典。敦煌佛教典籍包含正藏、别藏、禅藏、寺院文书、宣教文书、疑伪经等,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研究价值、文物价值。其中禅宗、天台宗的经典非常丰富,对研究宗派佛教很有意义。而疑伪经和宣教文书对认识和研究古代民众的佛教信仰方式、佛教中国化的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敦煌道教遗书共计约五百余件,许多文献可以弥补以往记载的缺失,揭示河西道教发展的状况。有些道教文献记载了当时抄写或校对道经的道士及官员们的姓名、身份、抄经的地点、年代、事由,以及传授道经的程序,是研究河西地区道教发展的重要依据。景教、祆教、摩尼教文献了反映这些宗教在中古时期的流传情况,以及教义内容、信仰体系、戒律和寺院制度等诸多方面,表明敦煌宗教的丰富性,是我们研究这些宗教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文书中所含的宗教文献类别,敦煌宗教文献的价值
指导:
敦煌文书绝大部分为宗教经典,约占文书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以佛经为主,也有部分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的文献。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敦煌佛经包含正藏、别藏、禅藏、寺院文书、宣教文书、疑伪经等等类别,更多地体现了佛经的原始面貌。
敦煌文书中的祆教、景教、摩尼教文书,是对这些宗教在中国传播状况的真实记载,为古代宗教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二)难点: 敦煌佛教经典的意义,敦煌文书中祆教、景教和摩尼教的研究手段
指导:
隋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巅峰阶段,也是佛教汉化和世俗化的重要阶段,敦煌佛经延续上千年,期间佛教的发展变化都可从中得到见证。
敦煌文书中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文献虽然数量有限,但对于此前这些宗教在中国发展不太明晰的状况而言,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对这些文书的研究,需要对那一时段世界范围内这些宗教发展状况有透彻的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对这些宗教所包含的价值有所体会。
 
五、考核要求:初步了解、掌握敦煌佛教及其他宗教文献的有关状况和研究价值。
 
六、教学时数: 6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禇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中华书局,2001年;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方广锠:《敦煌学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民族出版社,2007年;
王书庆、杨富学:《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七章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文书中保存了大量语言文学方面的史料,对于我国古典文学、语言学,特别是俗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敦煌文学作品概览
展示敦煌各类文学作品概貌。
第二节 敦煌说唱类文学作品和小说
举例讲授变文、讲经文、曲子文、因缘文、词文、话文、诗话、俗赋、通俗诗、儿郎伟等俗文学作品及其价值。
第三节 敦煌诗赋辞文
举例讲授诗歌、赋、曲子词、佛曲、俚曲小调、散体文作品及其价值。
第四节 敦煌文学杂著
介绍书仪、佛教赞文、佛事应用文等的特点与分类。
第三节 敦煌学与语言学研究
敦煌文献在研究汉语音韵学、文字和训诂方面的价值,敦煌胡语文献的价值。
 
三、导学:
敦煌文书中保存了大量语言文学方面的史料,从中可以认识敦煌及中原流行的文学作品内容和样式,以及语言学资料的丰富性。敦煌文学是祖国极其丰富的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一笔,包括变文、讲经文、因缘文、话本、词文、诗话、曲子词、佛曲、俚曲小调、儿郎伟、佛教赞文、愿文、俗赋、诗歌、散体文等诸多类别,丰富多样,有很强的地域性、通俗性和宗教性。敦煌文学既有雅文学作品,更有特色鲜明的俗文学作品。通过敦煌文学文献,可以全景式地认识唐、五代、宋初文学的整体面貌,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难以解决的一些重要学术问题。敦煌文献中保存的语言学方面的资料也不少,不仅有关于汉语音韵、训诂、文字的写卷,也有大量可供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的语料,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韵、文字的发展演变颇具重要意义。整体来说,这些文献对于我国古典文学、语言学,特别是俗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文书中文学作品的类型,敦煌语言学文献的价值
指导:
敦煌文书中保存了大量语言文学方面的史料。在文学方面以俗文学为主,主要包含有变文、讲经文、曲子文、因缘文、词文、话文、诗话、俗赋、通俗诗、儿郎伟等,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全景式生动写照,为我们了解中古时期文学的总体面貌提供了重要途径。
敦煌文书中的语言学史料,是对已经散佚文献的重要补充,同时又可以见证传世文献的语言演变历程,在研究汉语音韵学、文字和训诂方面的价值,敦煌胡语文献的价值。
 
(二)难点: 敦煌遗书俗文学作品的价值,敦煌的胡语文献
指导:
敦煌遗书中的俗文学作品,是唐宋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又是对敦煌地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其中的变文、讲经文、因缘文等,即是对敦煌佛教盛行社会状况的一种见解证明。敦煌的诗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在可见。这些对我们认识地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的胡语文献,因其罕见而弥足珍贵,为我们认识胡语文献的真实情况提供了史料。
 
五、考核要求:
初步了解、掌握敦煌语言文学史料的有关状况和研究价值。
 
六、教学时数: 8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颜廷亮等:《敦煌文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作家出版社,2000 年;
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中华书局,2004年;
周绍良等:《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年;
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巴蜀书社,2001年;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伏俊琏:《俗赋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日)高田时雄:《敦煌·民族·语言》,中华书局,2005年;
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汇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八章 敦煌艺术巡览
 
一、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敦煌学在艺术方面,包括壁画、雕塑、石窟建筑、绢画、版画、墓画等等,资料十分宏富,对于研究东方艺术史和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敦煌石窟形制
宏观上展示敦煌石窟形制与各个时代的艺术风貌。
第二节 敦煌壁画艺术
介绍敦煌说法图、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教事迹、经变图等壁画题材及其艺术价值。
第三节 敦煌雕塑艺术
介绍敦煌各类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
第四节 藏经洞艺术品
介绍敦煌帛画、版画、书法的艺术价值。
第五节 祁连山脉北麓石窟群
简略介绍除莫高窟之外的沿祁连山北麓分布的众多石窟群概况。
 
三、导学:
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历经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千余年的营造,敦煌莫高窟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敦煌石窟分布在敦煌市城东南约20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南北两区共有735个洞窟,有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2400余身彩塑和5座木构窟檐。敦煌石窟艺术包括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其中石窟形制有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影窟、瘗窟等;敦煌彩塑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等,以佛为主尊,往往形成一铺多身的群像形式;敦煌壁画有说法图、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教事迹、经变图等题材,其中也有社会风俗画,飞天形象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石窟形制、雕塑和壁画时代特色鲜明。此外,敦煌艺术还包括帛画、工艺、版画、书法等。除莫高窟外,敦煌艺术还有祁连山北麓的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石窟群艺术。敦煌艺术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数量极其巨大,对研究东方艺术和中国艺术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四、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点:敦煌艺术的分类,敦煌艺术的价值
指导:
敦煌艺术载体可分为建筑艺术和书画艺术,两者因其存在方式的区别,使其保存地有别。建筑艺术主要指壁画、雕塑、石窟建筑等,书画艺术指绢画、版画、墓画和书法等。两类艺术品资料都十分宏富,它们的制作途径具有地域特色,而其发展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敦煌艺术是古代艺术发展的真实反映,其所体现的绘画技法、雕塑技术和洞窟形制,对于研究东方艺术史和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难点 :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经变画、飞天等敦煌艺术最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指导:
敦煌艺术是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最集中的体现,从洞窟形制由塔庙窟向殿堂窟的转变、洞窟由礼佛为主向炫耀家世、官位的转换以及壁画题材的转变等,都可以看到佛教逐渐世俗化和中国化的过程。这种特征只有通过长时段、多种艺术形式的研究,才能够理解得更为透彻。
敦煌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是飞天。它在莫高窟壁画中几乎每窟都存,时代特色极为鲜明,它在洞窟中的形象变化,完成了飞天女性化、中国化、世俗化的历程,也是敦煌绘画技法的集中体现。
 
五、考核要求:初步了解、掌握敦煌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的有关状况和研究价值。
 
六、教学时数:8 学时。
 
七、参考资料目录:
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进玉:《敦煌石窟探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罗华庆:《佛国尊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 ;
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
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怀顺、马军霞:《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第一章练习题   第二章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   第四章练习题   第五章练习题  第六章练习题

第七章练习题  第八章练习题

 
  设计制作:H4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