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二战后初期国际局势与“冷战”的全面展开
教学要点:
二战后大国地位的具体变化、“五国和约”、德国分裂、美苏冷战、凯南电报。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后初期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美国国际影响力急剧上升
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英法的衰落和中国大国地位的被承认
联合国的成立
第二节
对战败国的处置
“五国和约”的签订
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和德国分裂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第三节
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
凯南电报
诺维科夫报告
美苏走向冷战
考核要求:
熟记《五国和约》、凯南电报、诺维科夫报告、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深入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二战后大国力量消长的变化;理解美苏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在处置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这些处置对战败国有哪些影响。
第十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要点: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斯大林执政晚期的苏联、赫鲁晓夫改革、苏共二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古巴革命、朝鲜和越南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南斯拉夫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波兰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的苏联
斯大林执政晚期的苏联
赫鲁晓夫初期改革及苏共二十大
第三节
其他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古巴革命
越南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核要求:
了解二战后东欧、亚洲及美洲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情况,深入理解二战后初期的苏联的基本情况,综合分析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第十一章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恢复与发展
教学要点: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日本与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的建立。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美国经济的强势发展
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第二节
日本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日本民主化改革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社会政治生活
第三节
西欧各国的恢复与发展
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
法国政治、经济重建
联邦德国的崛起
欧共体的初建
考核要求:
了解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及发展状况,重点掌握并综合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强势发展及日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同时也要注意理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所面临的问题。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要点:
印度支那三国抗美斗争、印巴分治、阿以冲突、三次中东战争、埃及独立、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南亚和南亚的民族独立运动
东南亚的独立运动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第二节
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
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以色列建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节
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埃及“七月革命”
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战争
加纳、几内亚、刚果(利)的独立
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第四节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中、南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胜利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考核要求:
熟记印巴分治、埃及“七月革命”、中东战争等内容,整体了解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的状况,重点理解并综合分析印巴分治的原因及影响、阿以冲突的缘起及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独特之处。
第十三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国际关系
教学要点:
社会阵营内部的矛盾、西方阵营的分化、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古巴导弹危机。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
苏波关系与波兹南事件
苏匈关系与匈牙利事件
苏南关系的演变
“布拉格之春”
中苏关系的恶化
第二节
西方阵营的分化
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英美特殊关系的结束及英国加入欧共体
欧洲共同体的对外战略
日本反对美国控制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兴起
亚非会议的召开
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其它国际组织
第四节
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四国首脑会议与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考核要求:
熟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古巴导弹危机等内容,深入理解两大阵营内部矛盾与分歧产生的原因,第三世界兴起的背景、表现,美苏争霸的演变等内容,综合分析它们对两极格局产生的影响。
第十四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
教学要点:
“滞涨”的表现及成因、尼克松的经济政策、里根经济政策、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欧共体的扩大。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
“滞涨”经济危机的出现
供应学派等保守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对策
第二节
美国政治、经济的调整
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
“水门事件”和尼克松的下台
卡特的中间道路
“新保守主义”的“里根革命”
第三节
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
欧洲政局的变化
欧共体的扩大
考核要求:
熟记“滞涨”、尼克松主义、“水门事件”、“新保守主义”等内容,理解欧洲政局的变化和欧共体的扩大的原因和影响,深入理解并综合分析滞涨的成因、尼克松主义和里根经济政策的成就与缺陷。
第十五章 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和改革
教学要点: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及原因、东欧国家的改革、东欧国家对外关系。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节
东欧政治与外交
南斯拉夫、匈牙利的改革
波兰和阿尔巴尼亚的改革
东欧与苏联关系的变化
东欧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
考核要求:
深入理解晚期的苏联的各种问题及东欧政治与外交出现的变化,重点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十六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教学要点:
尼克松主义、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里根外交政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两极格局的瓦解、西欧自主性增强的表现、日本自主性增强的表现。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美苏实力和战略地位的变化
尼克松主义和美国对外关系的调整
苏联在全球战略和战略攻势
里根主义和星球大战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外交新思维
80年代中后期走向缓和的美苏关系及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二节
西欧、日本自主性的增强
西欧自主性的增强
日本外交的重大转变
考核要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是冷战中唯一一段苏联处于相对强势的时期,要深入理解在70年代之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这种战略态势变化的原因及后果;综合分析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外交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章 新技术革命的成就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教学要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代表性成果,新史学的主要流派。
教学时数:
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进程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起因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科技发展的社会作用与新产业革命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
哲学
历史学
文学
心理学
社会学
考核要求:
熟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代表性的成果,特别注意新史学的主要流派;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综合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十八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教学要点:
朝鲜统一、越南入侵柬埔寨、阿富汗抗苏斗争、伊朗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阿以冲突、南非种族主义问题、发展中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亚洲四小龙。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
朝鲜的和平统一问题
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战争
阿富汗抗苏民族战争
伊朗“伊斯兰革命”
两伊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关系
安哥拉独立与苏、古的干涉
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拉美政治
第二节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经济
拉美的“中间道路”
印度的“混合模式”
东亚新兴工业模式的建立
考核要求:
了解 70 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了解第三世界在斗争中发展的内容;综合分析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第十九章 冷战后时代大国的战略调整与世界新趋势
教学要点:
冷战结束后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冷战后时代大国国内政策的变化;世纪之交世界出现的新趋势、全球性问题。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国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构想与实践
美国对单极世界的构想与追求
欧美、俄罗斯及日本对外政策的演变
中国的对外政策
联合国的发展与改革
第二节
美、英、德、俄的发展与调整
1992年之后的美国
布莱尔时期的英国
德国统一后的发展与问题
1992年之后的俄罗斯
第三节
世纪之交的世界新趋势
知识经济的兴起
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新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与文化新趋势
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与影响
考核要求:
了解冷战结束后这段距离当今时代最近的历史,深入理解由于冷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新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事关人类整体命运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