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罗斯福新政
一、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资本主义世界中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所酿就的各种社会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并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对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开展讨论课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学生分析
本门课程在本科历史专业二年级开设,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不但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也初步掌握了历史材料的收集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从而使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深入开展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具备了可能性。
二、教学方法:教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新政”的提出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
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持续几年的危机使失业工人受尽饥寒之苦。据当时记载,在许多城市的周围,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栖身之所。他们回想起1928 年胡佛在竞选总统时曾夸口说,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他们把这些凄惨敝陋的“建筑”取名为“胡佛袋”、“胡佛车”、“胡佛毡”,这些小屋聚集的区域则被称为“胡佛村”。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愁莫展。在白宫的一次沉闷会议之后,国务卿亨利•史汀生写道,“坐在他的房间里,就像坐在黑暗的浴室里。”迫于形势,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的行动,例如,收购部分农产品,增加公共建筑费用和在道路及国家公园上的投资等,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踌躇不前。他顽固地拒绝救济失业者,甚至说,用政府拨款救济失业者“就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就在这种形势下,纽约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7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在接受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标志。1932年末,罗斯福以 2 280万张选民票对胡佛的1575万票和在选举团里以472票对59票的巨大优势,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一上台,便在就职演说中向国会要求准许他使用对付危机的大权,这就是“对紧急状态作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像我们真正遭受外敌侵略时所赋予我的权力一样大”。
2、“新政”的主要内容
(这儿要向学生们讲明罗斯福新政内容丰富,但是主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几个关键的法案;而改革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生产方面和社会救济方面,司法改革是辅助性的。)
“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的“自然调节”的放任政策,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干预到什么程度,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
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起到1935年初止,主要目标是医治由于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一些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致力于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救济措施则贯穿始终。因此,“新政”主要内容可用“三R”来概括,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在新政一开始的百天内,即从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罗斯福政府和国会先后颁布了70多个立法,被称为“百日新政”。
总的来说,新政涉及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和政体改革五大方面。
第一,财政金融方面。整顿财政金融业是解决危机的第一步。1、整顿银行。1933年3月5日,罗斯福下令禁止囤积黄金,违者重罚。3月6日,下令联邦储备银行及其他银行停业整顿,接着9日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该法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个别审理,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3月12日罗斯福发表第一次炉边谈话,他向国民保证,现在把积蓄存进银行是安全的。接着,成立了联邦储蓄保证公司,保证5000 美元以下存款的安全。到4月份,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 多亿美元。2、统制货币。大危机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大减少,同时背负了大量债务。防止黄金储备外流并加强政府的黄金管制是当务之急。因此,罗斯福首先下令一切黄金(包括金元、黄金证券、金条)都要经由联邦储备银行兑换成硬币或纸币。然后禁止黄金出口,减少美元含金量。1933年6月,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1934年初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的直接后果是物价上涨,增强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因而特别有利于垄断资本家,但是却对失业和半失业者不利。3、改革银行体系。1935年颁布的《银行条例》宣布将百万美元以上的大银行都要加入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控制。4、改革税制。根据纳税能力重新分配税收,5万美元以上征收31%的附加税。
(重点向学生们讲明什么是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的深层次影响是什么?)
第二,节制农业生产。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其主要宗旨是提高农村购买力,同时限制主要农产品(如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的产量。之后,政府与农场主达成减产协议,大量农产品被销毁,牲畜被杀。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农业信贷法》为农业提供资金担保。另外,政府还通过了土壤保护法,倡导科学种植,建立土壤保护区。1938年颁布新的《农业调整法》,丰年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国家控制市场价格。这被誉为“恒定粮仓”。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生产的政策体现了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工业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又称《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这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根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复兴署”,由它召集工商界、劳工组织和消费者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这些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蓝鹰”标志,上面书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字样。到1935 年初,这种“公平竞争”法规已达750 个之多。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规定,暂时取消了反托拉斯法对垄断的限制,在工业中成立各种同业工会,制定规约,以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和消灭“不公平”的竞争。同时,《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七条规定了由国家调节雇主和工人的关系,雇员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禁止以参加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总之,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中心是企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通过资本家作出的某些让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罗斯福领导全国“合作”的意图。
到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国劳资关系法》,重申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中的基本条款。1938年,罗斯福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提高了工人最低工资,降低了最高工时,并禁止使用童工。这使得部分劳工受益。
(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关于劳资关系的内容就证明罗斯福是代表劳工利益的吗?其实质是什么?)
第四,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1933 年5 月12 日,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到联邦紧急救济署于1935年结束时,共花了30 亿美元。但罗斯福更强调“以工代赈”。1933 年3 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它吸收18 至25 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 美元。保护队在美国参战前的8 年多,先后吸收了150 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等。对田纳西流域的治理,也是以工代赈的一个典型。1933 年5 月成立了以修建新的水坝和发电厂为主要任务的田纳西管理局,工程建设获得很大成功,包括7 个州的广大地区受益,平均收入在工程发挥效益后增长4 倍。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耗的电力也是靠田纳西工程提供的。
“新政”最重要的社会救济措施是1935年8月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它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三个部分;(1)养老金制度;(2)失业保险制度;(3)对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凡年满65 岁的退休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获10—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其保险金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此外,各州在随后两年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从而给大约2800万工人提供了保险。
1935年后,以工代赈、公共工程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 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此外,还修建了公园、游戏场、水库等。
第五,在政府体制方面。这主要是指司法改革。罗斯福任总统时,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多半年逾古稀,被称作“九老院”。他们历来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1935年5月27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一”的这天,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说国家工业复兴法广泛授予立法权力就是“授权胡闹”。1936年1月,又判定农业调整法侵犯了各州政府的权利,因而违宪。
因此,罗斯福建议司法改革,每有一名年过70而未退休的法官,就要增补一名年轻法官。这样法官人数增多了,特别重要的是年轻人的进入使得保守法院变成支持新政的法院。另外,通过新政,罗斯福的地位得到巩固,从而使得总统权力得到扩大,形成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体制;进行政府机构改组,建立以预算局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3、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对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进行改革,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总的来说,罗斯福新政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使美国走出严重经济危机的困扰,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到1936年已经完成恢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大规模公共工程的修建,失业工人数量大量减少。下层劳动人民的处境得到某些改善,使得原本尖锐的阶级矛盾得以缓和。而且最重要的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新政是改良主义的胜利,完善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罗斯福坚持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改良的方式,缓和了垄断资产阶级之间、垄断资产阶级与中下小资产阶级及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下层民众的些许让步换取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达到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新政使得美国能够有效预防法西斯势力的进一步滋长,并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典范。
第三,新政采用大规模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完成改良,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并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从此之后,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道路,成为二战后西方国家巩固统治的主要手段。新政的手段与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倡的学说不谋而合,实际上成为凯恩斯主义的试验场。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不能保证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就业,所以国家必须采取财政、信贷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保证充分就业。虽然罗斯福本人并没有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但是其智囊团却有一些是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也使得凯恩斯的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二战后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流派。
(组织学生讨论第三个问题:凯尔斯主义的内容应该如何去理解?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怎样的趋势?)
四、讨论阶段
1、确定主题,开列参考书目
根据大学二年级学生历史资料搜集经验不足和历史论文写作知识相对缺乏的特点,教师首先介绍历史论文写作的一般常识和历史资料搜集的常用渠道和方法,其次提出讨论论文写作的选题要求(围绕罗斯福新政及其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启示自由选题)、写作时间要求(两周)和字数要求(不低于2000字)。
为提高资料搜集的效率和防止学生在网络资料搜集过程中迷航,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以下专题研究网站和研究资料目录。
在讨论题目布置两周之后,教师将学生的论文初稿收齐,仔细阅读每篇论文,并及早发给学生,同时,根据论文内容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分成两个小组讨论);第二组: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再就业等的借鉴意义
(分成两个小组讨论)。分组后,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指定一名组长 (组织能力强的班干部),负责组织小组讨论、记录讨论成员观点、形成小组观点、公推发言代表。
2、讨论过程
在两课时的讨论课中共分成三个时间段:首先,各小组代表(每小组一人,共4人)作主题发言,陈述小组讨论结果和研究成果,单个时间不超过6分钟,其他成员补充,时间不超过3分钟。其次,班内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宏观调控,鼓励参与主题发言之外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学术争鸣,调控发言积极的同学的陈述时间,防止“独霸讲坛”,鼓励更多的尤其是不善言谈的同学积极发言,总体时间约20分钟。再者,教师对本次讨论课进行总结,时间约20分钟。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文
(讨论稿)写作问题总结。教师从论文选题、论文结构到史料运用等方面提出总体的认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史料运用充分、结构严禁、语言精练、观点独到的同学提出特别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论文写作的兴趣和激情;二是讨论情况总结。根据各小组同学的发言情况,尤其是小组代表主题发言的情况,对学生论文观点进行整合,就学生论文的学术性、研究视角、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进行评析,指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三是学术界研究现状介绍。教师分别对如何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以及罗斯福新政对中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对解决当前失业问题的借鉴等方面介绍史学界的研究现状,指出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为学生继续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研究方向。
3、收学生论文、进行成绩评定
课堂讨论结束以后,为提高学生以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讨论论文的写作质量,在讨论课结束以后,留一周的时间用于学生论文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将成品论文交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课中的表现和写作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纳入世界现代史期末考试成绩总评。
五、案例效果分析
在讨论课收尾之后,掌握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认为本次讨论课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步掌握了科研方法
对于讨论的内容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介绍史学研究现状和教师观点,学生只能乏味地被动接受,但作为讨论课题提出,则使学生掌握了文字史料和网络史料的搜集方法,在接触大量史料和相关论文的过程中迸发自己的学术观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原本枯燥的史料被注入学生的主观判断和个人情感,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科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体会了历史学习与探索的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课的开展,学生真切认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因为要了解人类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历史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包含了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以史为鉴、古为中用,就会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本次讨论课的开展,使学生领略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现实意义,摆脱了
“历史无用论”的困惑。
第三,锻炼了学生的从业技能
对高师历史专业学生而言,语言表达是从教的基本技能。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述,把专业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认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在小组讨论、主题发言和班内自由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切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其以后的教育教学实习和从教工作大有裨益。
四、密切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讨论课的组织、准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了,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亲切感,随着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对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有利。
总之,在讨论课实践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载体变成了个性不同、具有探索精神的鲜活个体,学生在收集资料、形成论文、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本学科的科研方法,培养和提高了从师技能,密切了师生关系,因而,讨论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书目:
1、陈明等著:《相信进步 罗斯福与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美)威廉·爱·洛克滕堡:《罗斯福与新政》,商务印书馆1993年。
3、(法)安得烈·英鲁瓦:《美国史——— 从威尔逊到肯尼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商务印书馆1993年。
5、(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海南出版社2004年。
6、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7、赵涛:《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8、(美)小福尔索姆著,李存捧译:《罗斯福新政的谎言》,华夏出版社2010年。
参考论文:
1、刘绪贻. 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美国研究. 1994(01)
2、资中筠. 也谈罗斯福“新政”. 国际经济评论. 1998(Z4)
3、刘孝新. 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与思考. 学习月刊. 2009(10)
4、王昌沛. 罗斯福新政扩大消费与内需改革策略研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5 、刘国伟. 析罗斯福“新政”及其借鉴意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6、赵海平.罗斯福新政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探索与争鸣.2000(1)
7、田华.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兼谈我国保障制度改革的从中借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8、徐煜.论罗斯福的再就业工程.武汉理工大学报.2001(2)
9、杨哲英.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政策效应及其启示.辽宁经济.1999(7)
10、李炳鉴.罗斯福新政及其财经政策理论评析与借鉴.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0(2)
11、潘贤掌.罗斯福新政及其启示.发展研究.2000(3)
12. 王晓华. 从罗斯福新政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13. 万雪梅.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历史教学.2003(1)
14.王豪才.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救济措施的背景及作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
15.范桂汕.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及社保政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4)
专题研究网站:
1、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
2、世界史综合网站(http://210.37.2.192/)
3、中国知网(http://epub.edu.cnki.net/kns/default.htm)
4、学术交流网(http://www.chx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