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
2019年度软件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创新方法】
    教育部新工科教育建设给软件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和清晰的纲领性指导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探索,进行实践检验和论证。
     软件类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软件类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广、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性强;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相对稳定,课程间知识紧密衔接,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辅相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学习环节,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和体会等。但目前软件类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1)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常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由于课时限制、学生差异、评价困难、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实践教学内容存在深度与广度不足、不能反映软件技术现状和趋势;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大于效果、学生不认真学等现象,使得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而未发挥应用的教学价值;4)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要求下,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有的放矢地实施因材施,造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不足,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编程水平的不能持续发展,并最终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已不满足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也不适应软件行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变化。为此,本成果在2017年-2018年学年度,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两门核心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探索实践。以下结合课程特点,从教学资源、师生关系、课程考核体系、教学团队特色等四个方面总结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活动
       理论教学利用互联网开放的MOOC教学资源、网络学术社交平台和开发者社区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将教师从重复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中解脱出来,注重对课程深度知识、广度知识、能力提升训练的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教学中强调建构协作学习与批判性反思对话,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深度学习。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上的开放资源(如企业案例、兄弟院校教学案例、开源软件等),而非仅仅是老师所积累的知识库和案例;基于互联网技术社区和社交网络媒体(如QQ、微信) 实施实践学习任务的协作,而非面老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互和现场答疑; 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如版本管理Github)等作为实践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仅仅传统的各种软件开发工具。目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软件工程》两门课程已在博客园技术社区平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互联网环境下实时答疑解惑的渠道,也为校企协同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提供平台,形成课程微信群和课程助教群的两个课程教学职能群创建机制;形成了在博客园平台创建虚拟班级来发布课程教学资源、发布作业、收集作业和作业成绩评价的线上教学管理模式。
     2)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在软件类课程教学中,本成果定位师生关系是类似运动员与教练之间的关系,老师的职责是布置任务、跟踪训练、考评结果、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在技术和方法上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以“教”为“学”,“师”为“导”,“考”为“改”的理念变革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 “做中学”的“建构主义”教学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软件开发能力。
     3)“评改迭代”的学习性课程考核方式
     本成果在教学中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根据学生个体专业能力、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与建议。为此,在学生作业评价时采取评改迭代方式,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助教通过不断观测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
     4)校企多主体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
     长期以来,软件研发类企业常常抱怨大学毕业生问题解决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不了解企业一线软件开发方法、工具与技术,不具备从事软件行业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及时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技术要求反馈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满足软件企业用人需求,本成果组建校企协作育人软件课程教学团队,依托“博客园”技术社区平台,引入企业优秀软件工程师远程参与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和经验;其次,引入研究生助教团队在线组织、监控和管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实践学习,通过参与学生团队项目管理、教学答疑,学生全员作业的过程性评价,精准理解与诊断学生学习需求,并给予学生及时反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和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