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风波与网络谣言治理

日期:2015-04-12  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精品课程 阅读:23

    2011年3月11,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谁也没想到这起严重的核事故竟然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从3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许多地区的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期间更有商家趁机抬价,市场秩序

一片混乱。引起抢购的是两条消息: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如果食用碘盐真要达到防辐射的效果,每天每人要吃二斤盐) 

     经查,315日中午,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位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在QQ群上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随后,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产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连远在西北地区的兰州也普遍出现抢盐现象,各地超市短期断盐后,快速补货,保障食用盐的充足供应。市民的抢购“热情”逐渐冷却。 3月21,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发布消息称,已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近年来频频发生网络谣言带来较大社会不良影响事件,如2008"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2011"皮革奶粉"事件让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的股价应声下跌,使得公众、奶制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神经也立刻紧绷起来。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针对网络谣言问题,要通过政府、媒体及公民共同配合完成。一方面要有法纪的约束和制裁,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依据相关法规条文对利用互联网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的行为依法查处。一方面要加强公民理性使用网络媒介的宣传。所有的网络谣言治理最后都要落实到公众身上。公民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指公民使用网络媒介获取资讯的能力,更包括其批判性地理解网络媒介特性及其信息内容的能力。媒体通过对网络谣言案例报道分析发挥大众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公共理性,最大程度减少谣言的生产和传播。

将理性上网、增强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无知者无畏,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没有社会规约的束缚,捏造、诽谤、辱骂、恐吓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随意散步谣言者仅仅出于好玩、博点击率的目的,并未意识到可能带来的恶果。因此,对公民理性上网,规范网络言行的教育势在必行。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宣传制造网络谣言的危害及获得的处罚。通过社会舆论、单位教育、家庭引导,教育青少年网民树立批判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考后再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戴“有色眼镜”认识网络信息,不做跟风的网络“哄客”或“网络暴民”,那么网络谣言将大大减低。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如何更好占领网络主阵地,也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