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师资建设为保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基础教育以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建设期间,努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突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从2013年开始,本专业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及专业办学实际,经多次讨论制定出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紧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更加合理。按照教育部本科课程设置及“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本专业建设特点,重点建设基础课程,培育精品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并从三年级开始实行专业方向分组培养方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测绘科学及技术,GIS设计与开发。目前三个专业方向均具备开课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并已陆续开出相关课程。专业方向的分组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方向意识,努力培养学有专长和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专业改造,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又通过课程的交叉进一步拓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时代特征,加强教材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师始终把狠抓教学质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作为全系教学工作的重点。通过开展教学研讨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和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以及支持教师参加国内专业教学研讨会,或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等方式提升全系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以紧跟学科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教法为抓手,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学科最新成果,使研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成为本科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在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本专业还下大力气认真抓好专业课程建设,尤其是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遥感技术基础》),2门校级精品课程(《地图学》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等课程也已抓紧建设并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此外,在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主持或参与教材编写,现已出版《现代地图学教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实习教程》2部教材,这些教材被国内高校相关专业普遍采用,反响良好。由本专业教师编写的《GIS二次开发实验》、《ERDAS IMAGINE上机指导》、《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实习教程》与《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等试用教材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好评。目前,本系部分教师正参与“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教学丛书”部分教材编写。

(三)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保障专业建设特色的基础。以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强化专业办学特色为原则,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有多名教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名教师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自2002年以来,引进高水平教授2名,1位教师晋升教授,7位教师晋升副教授,教师平均年龄为38岁,教师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改变以往重使用、轻培养的教师培养模式。除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的教授轮流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外,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赴国内知名高校进修或参加教学研讨会,目前已有2名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进修工作,3名教师在全国地理信息系统讲课比赛中获得优异名次。

(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作为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始终是教学重中之重,把培养能够胜任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几年来,通过一系列实践性、针对性极强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特别是以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竞赛等影响力大的大赛为切入点,积极邀请相关公司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课,成立GIS兴趣小组,建立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学生在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在相关单位和公司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对社会的需求有明确的了解,使其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通过撰写实习调研论文和学年论文工作,使学生实践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和突出。

通过几年的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专业特色也进一步得到了体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抓好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就可能拥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前景。我们也坚信,本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