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

本学科始终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学科特色,在高水平科研成果、高素质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批重点学科以来精心凝练研究方向,在语音处理与应用、图像处理与应用、电路理论及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等研究方向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立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1)依托学生创新团队,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积极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依托现有的学生创新团队,在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恩智浦)智能车大赛等全国性的赛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的学生,多数扎根西部,为西部的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2)优势互补,促进校企合作与军民融合。

航天航空、特种化工、军工电子是我省的三大优势产业,实施军民融合工程与项目,加快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应急与公共安全、军工服务等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军地双赢的意义与作用。本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与兰州军区联勤部(原)、兰州油库等军队后勤单位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研发的数种军队后勤智能化装备获得了成功推广,为国防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又于2019年上半年通过校企、校所合作为我航空航天部门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攻克难关。借助高校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开展与中科院兰州近物所、兰州空间物理研究所、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研究所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在研的“辐照ASIC数字化读出系统研发小型化静电加速度计测控电路研发真空环模专用控制系统等项目,通过团队合作、教师主导、研究生广泛参与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的研究课题来源问题,一方面解决了研究所和企业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问题。这种互补双赢的合作,为相关研究所与企业提供服务,促进本省经济发展。

3)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本省十大绿色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的重点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精准扶贫中主要的经济资源。我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道地药材生产地,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现有中药资源2540种,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我国中药材品质不断下降,重金属超标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出口额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而日本和韩国占到了近80%。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质量与信誉、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关于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206号)中明确要求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建立健全种植环境评价监测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产地环境动态评价、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有效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等工作,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要求下沉检测力量,在中药材主产地、大型集贸市场建立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深入一线开展质量检验。因此,无论是从中药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药理研究,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开展中药材元素含量快速检测的技术开发和仪器研制,提升中药材质量管理,建立全流程中药材质量监控体系等科研攻关任务,是目前本学科又一新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研究课题。依托本重点学科的“甘肃省智能信息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与“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开展中药材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并朝关键技术仪器化、产品化方向迈开了重要步伐。在本重点学科支撑并获批的甘肃省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激光微探针技术的中药材质量在线监测仪研发”,通过原子分子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已经取得了理想的预研结果,将会在后期的仪器产品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为本省特色优势产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