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负责人

张明军,男,汉族,1974年2月出生,甘肃宁县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地理学报(英文版)》编委,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理事,甘肃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生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演变、气候变化与水文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了解详情>>

本专业立足西北、服务全国,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和优秀地理学思维、有较强实践能力与育人精神的地理卓越师资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引领西北地理学教师教育发展、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知名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科,其后划归至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时期西迁兰州,依托该专业成立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经过100多年的建设,已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地理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学院主建的“寒旱区地理生态与资源学科群”获批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学科,2018年地理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19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甘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特色鲜明。本专业培养的优质师资为西部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绝大部分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和管理层面的中坚骨干力量;尤其是依托学校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为西部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地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民族融合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依托区位优势,以寒旱区环境演变、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为主,注重区域特色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西北、扎根西北的地学情结。

学院融入国家战略需求,长期致力于西北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干旱区水资源调控、气候变化适应对策、湿地资源多样性保护、地名普查成果转化、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等领域的社会服务,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尤其是为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特别是部分研究成果被《成果要报》编发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学科群成员多次向全国和省“两会”建言献策,一批应用成果在西部生态保护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举措

对标《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构建多层面、专业型、开放式、一体化的教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一流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持续优化...

了解详情>>

质量保障

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突出教学业绩考核评价,多维度考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强化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的评价导向,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建立“评教-跟踪-退出-培训-准入-跟踪”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闭环体系。

了解详情>>

建设思路

结合学校《“大思政格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依托甘肃省高校“金课”联盟平台,做强“金课”品牌; 完善从师技能训练内容,强化信息化教学、班级组织与管理、学科教学案例等训练;紧密与中学对接合作,通过集中培训、校本教研、见习观摩等...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