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首 页 | 推 荐 书 | 科学总结 | 成果简介 | 完 成 人 | 成果视频 | 成果目录 | 解决问题 | 创 新 点 | 推广应用 | 成果资料 | 推荐文件 | 成果鉴定 | 特别关注
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成果完成人
       成果负责人简介

孙健,甘肃通渭人,分别于1994年、2000年、200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研究,甘肃省第二层次领军人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主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公共管理基础理论、领导科学与艺术的教学、研究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的社会的深度变革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公共管理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在2003年设立WTO班,并开设了相关的公共管理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管理科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等,公共管理课程一直作为管理科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新的课程计划调整中又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管理课程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鉴于公共管理课程在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公共管理课程很快发展成了学院重点建设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学院建成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课程从当初设立时面临的缺乏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宽广的教学拓展渠道的尴尬局面,经过课程组成员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调整、优化,部分课程发展成了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目前有的课程还发展成为了甘肃省级精品课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组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针对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着力完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重构了旨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先进、合理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
  公共管理课程体系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载体和精华,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共管理课程组针对以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规范,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就业竞争力,学科发展面临巨大困难的境况,合理设计和规范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
  1.提出了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课程组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
  2.提出了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课程组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性质,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原则。
  3.构建了公共管理课程体系模块。第一,核心(通识)课程模块,主要是由该学科的基础课组成,包括管理学类、经济学类、政治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课程;第二,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主要是反映公共管理本身特点和要求的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及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案例等课程;第三,工具、技能和应用课程模块,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统计学、计算机及其应用、社会调查、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等;第四,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第五,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模块,主要在前五类的基础上,围绕公共管理所涉及的一些领域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社区管理与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课程;第六,其他模块,主要是针对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开设考研模块、考公务员模块课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模块如图所示:

图2 多维交互模式图

  重构后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在对国内外公共管理教材比较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结合时代特点,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和应用相结合,科学和艺术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强调基础,重视理论应用,分层教学的课程内容和体系。
  二、创建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多维交互学习的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也就意味着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纯理论性、知识性向以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应用性和技能性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为此课程组对公共管理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多维交互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1.实行多维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中实施多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学对象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改变以往公共管理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解决公共管理课堂上重讲解,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输入,轻反馈;重单纯经验,轻综合分析的单一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公共管理教学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维化的方式思考教学的多种因素、多种差异、多种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2.加强交互教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公共管理教学必然是一种多维的交互式教学,这里不仅涉及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甚至涉及到校内外的互动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弱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能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三、打造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开辟了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基地
公共管理课程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课程组为了提高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广泛的合作与联系,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1.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层次。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公共管理综合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和环节。课程组为了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理论知识验证和能力提高的知识与验证性实践层次、综合与仿真性实践层次、设计与创新性实践层次。
2.更新教学观念,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课程组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公共管理中涉及到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组活动等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并通过与教育厅、人社厅、省政协、高新技术开发区、社科院、中国移动、中粮集团以及地县政府等部门建立实践基地,大大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切切实实提高了公共管理教学质量。
3.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课程组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同时加大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等途径,建立了一支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兼专职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学队伍的稳定发展。
4.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公共管理课程的一些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为了紧跟公共管理发展的前沿领域,就要时刻关注公共管理发展的动态变化,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类课程组  技术支持:戴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