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霞  浙江金华人。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并任教至今。1998年10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为教授。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翻译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详细内容]...
教学情况
   教改特色

        团队提出并践行了一系列教改措施,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国内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融入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技能培养与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丰富了教学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做好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团队致力于将教学成果或教学研究成果推广至全校,团队开设的系列专题讲座(2010年开设,360余人)及“大学英语体验翻译教学”课程(2011年开设,4个实验班,200余人)发挥了团队课程的辐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从团队成果中受益。团队努力探讨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 教学目标定位

  • 整体发展的培养理念
  •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团队以现代教育理念和英语教学研究成果作为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综合素养、较强英语综合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以紧密结合英语实践为教学内容,以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为特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

 二、 立体化的课程模块设置

  • 现代化的课程设置理念
  • “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
  • 动态灵活的系列课程组合

        语言、文学、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成为一个“三位一体”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它们各自独立又紧密依存,形成了语言、文学、翻译双向循环的完整教学架构。团队教学突出英语专业课程知识模块和课程群概念,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选择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以课程中主体性模块为主要建设内容,既涵盖综合英语,翻译(口译与笔译)、英语写作等基础性课程模块,又包括提高学生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英美文学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模块,形成了英语课程结构立体式构建,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以精品课程为轴心的课程群建设

  • 依托基础课程,打造精品课程
  • 以精品课程为轴心,构建重点课程群
  • 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建设

        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坚持思想观念是先导,内容体系是核心,方法手段是关键,教材环境是基础,教学队伍是灵魂,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批教学质量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
        团队以精品课程为主轴带动各个课程模块建设,辐射至每门课程的发展,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翻译、英美文学、语言三大类课程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语言教学注重夯实基础、训练技能、提高水平。团队在语言学研究、语用学、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成果丰硕。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语篇分析;英美文学教学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主干课程为基础,依托西方文化和当代英美文学,注重对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英语国家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的介绍与分析,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与选读、美国文学史与选读、英美诗歌赏析、英文名篇赏析等;翻译教学注重译学理论和翻译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译者的翻译技巧和人文素养。团队立足社会需要和培养目标,自主研发和设计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内涵,建成具有层级性和连贯性的口、笔译课程群,以过程型课堂翻译、课外项目翻译、毕业专题翻译为核心要素的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要。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翻译实务,文体与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 开放人才培养,系列讲座面向全校
  • 开放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举
  • 开放教师资源,团队成员轮流授课

        团队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团队的专家学者资源,为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服务全校学生的本科教学活动搭建了平台。团队探索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11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授课队伍,以专家系列讲座为教学形式,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授课。
    专题讲座涵盖翻译与美学、翻译与网络、翻译与文学、翻译与现代文学理论、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旅游与翻译、新闻与翻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以及翻译理论概述等广视角、多维面的系列内容,促进了修读该系列讲座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内容和外语学习,对语言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和专业内容的翻译问题有比较全面的学习。
    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3个学期的翻译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次选课人数均在120人以上。在2011年春季学期,团队认真总结,开始了语言、文学系列讲座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梯队化的教学团队架构

  • 专家引领,不断更新知识
  • 专业历练,培养青年教师

        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梯队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团队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老、中、青的层级性发展结构。通过专业团队平台,资深教师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得到了有效传递,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参与团队的教学活动,开拓视野,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水平迅速提升,为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准备了优良的师资。

 六、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 适应需求,改革课程结构
  • 针对学生,革新教学方法
  • 突出实践,完善考评方式

        团队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保证专业培养规格、体现专业特色,促进各类课程交叉融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团队坚持课程建设,从制度上对教学改革加以鼓励和保障,采用课程负责人的课程报告制、教学名师公开示范课教学制,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辐射作用,促进整个课程组授课水平的提高。
在授课中,团队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团队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难点和抽象内容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团队依托学院“省级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立体式、多层次的课外活动,把培养目标落实到课内外的活动中去,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团队不断完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采用口试、笔试、见习、实习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小组作业、综合考评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推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七、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 基于GOOGLE的CMS系统建设
  • 基于BLOG的EFL写作实验
  • 基于CMC的外语合作学习

        团队重组、改良原有的网络教学设备,加大新设备、新场地的建设力度,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在专业必修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已达到87.8%。
        团队大力提倡教师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团队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根据谷歌网站系统,提升教师课程管理能力;利用博客技术作为师生写作交流的平台和智力交流的“孵化机”,在网上采用学生作文互评、同龄人反馈、教师评阅等方式改进写作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交流技术,创建“拟态课堂”与交际环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建立并完善了各门课程的远程教学网站,实现了教案、习题、课件、教学辅助工具与教学资源上网,实现网上答疑、网上讨论与网上互动学习,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