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申报教学成果奖——艺术素养类课程《基础集邮学》建设和教学  

 
申请材料

 

 

第三章 

 

集邮研究(philatelic research)是对与集邮相关的各种事物的特点与规律的分析和探索。集邮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邮品和集邮活动。

集邮研究是伴随着集邮活动而产生的。出于对邮票的兴趣和为了能从大量邮票中辨别出较稀缺的品种,产生了对邮票本身的研究。早期的集邮研究,主要是对邮票印制和发行情况的考证。后来,集邮研究扩展到邮资封、片,以及邮品能反映的邮政历史、邮票图案等,再扩展到集邮目的、方法、范围以及集邮所涉及到的文化、心理等方面,并对集邮领域中的各类事物的现象、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加以理论概括。本章主要涉及对邮票的印制、发行等进行研究的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分传统集邮研究、邮品图案研究以及邮品的发行和使用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 传统集邮研究

 

传统集邮研究(traditional philatelic resarch)是对邮资票品的各种特征进行的微观研究,主要包括邮品的齿孔、材质、背胶刷色、版铭、版模等的研究,以及对上述内容的综合版式研究。这些研究对区分邮品的不同品种,鉴定邮品,以及邮品辨伪,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意义。

1.1齿孔研究

邮票的齿孔(perforation)是指邮票边缘凸起的齿和凹进去的孔。但是,最初的邮票是没有打齿孔的,出售和使用时必须用剪刀剪开,十分不方便。1847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到朋友家作客,看到主人正在用针在邮票间扎一串小孔,使邮票较易分撕,亚策尔同时受到打过孔的金属百叶窗的启发,用了七年的时间研究成功邮票打孔机。1854120日,英国率先发行有齿孔邮票。

有齿孔邮票的出现,吸引集邮家研究邮票的齿孔。最初,集邮者是用数齿孔的方法描述邮票齿孔的。由于邮票票幅不同,齿孔的数目不能表达邮票齿孔的特征。1866年,法国集邮家勒格拉(JALegrand)在比利时《邮票》杂上志署名Dr Magrus发表《关于邮票齿孔的研究》一文,建议用邮票边20毫米内的齿数和孔数作为“度”来表示邮票齿孔的疏密度,他的建议得到了集邮界的接受,并沿用至今。勒格拉还发明了量齿尺。现在我们测量邮票的齿度已经十分方便了。

邮票齿孔可以从齿孔形态、齿度、齿式和齿孔变异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1.1齿孔形态

邮票的齿孔可分为孔齿和线齿,现代邮票几乎都是孔齿。

l)孔齿(hole perforation):孔齿的形状(孔形)有圆形、矩形、菱形、星形等。现代邮票基本上全是圆孔齿。由于打孔齿针的粗细不同,常造成孔径不词的孔齿,如我国1962年开始发行的“普12”的延安宝塔山图8分票就出现过直径为0.460.71.0毫米的3种圆孔齿。目前世界各国的圆孔齿的直径大都为1.0毫米。还有一种针孔齿,部分是用缝纫机打的孔,我国解放区邮票就有过这种针孔齿。一般来说,同一枚邮票的齿孔孔径是一样的,但也有孔径不同的,或大孔齿和小孔齿相间的,这种齿孔又称为异径齿。在我国“谱2980分邮票中也曾发现过异径齿(四枚邮票连接处为小孔齿孔)。如果一枚邮票上的齿孔出现非圆形的孔形,这种孔齿称为异形孔(irregular shaped perforation)。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都发行过异形孔邮票。异形孔使邮票具有很好的防伪功能。1998627日,我国发行的《何香凝国画作品》邮票,是我国首套异形八邮票,其孔形为长凸透镜形。还有一种间断齿孔,即有规则地每隔若干个孔洞间断二三个孔齿位置不打孔,多见于卷筒邮票。此外,孔还有打在邮票图样上,称为凿孔邮票,但凿孔邮票的孔不能称齿孔。这种孔都为略字凿孔,如凿有“G”(政府用)、“OS”(公事使用),有的企业也凿孔,如“ECo.”(兄弟公司用)。略字凿孔是为了防止邮票私人滥用。

2)线齿:是用线形钢条在邮票四周压印凹痕而成,故又称为压线齿,曾出现在缺乏打孔条件的早期邮票中。线齿根据凹痕的形状,可分虚线形、波浪形、弧线形、斜线形等。近年来出现在不干胶邮票上的线形凹痕呈连续而不间断的状态,也可视为特殊的线齿。呈间隔短线状的线齿又称点线齿,它是由不凿穿的点和凿穿的线组成。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的香港版无面值单位邮票,使用了这种点线齿。1950年和1951年,中国人民邮政曾用该票作为原票进行加字改值,发行了“改4”和“改9”加字改值邮票。

1.1.2齿度

齿度(perforation):是齿孔度数的简称,是邮票齿孔疏密度的测量单位。邮票边每20毫米长度内有多少个齿和孔,就称为多少度,可用量齿尺测量。如一枚邮票四个边,每20毫米内都有11个齿机11个孔,齿度即为11度(11°);如为11个齿和12个孔(或反之),齿度为11l2°,如果邮票的横向和竖向齿度不等,如横向1l°,竖向1112°,这枚邮票的齿度可用11×1112°(先横向,后竖向)表示;如果邮票四个边的齿度都不同,其齿度表示方法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上、右、下、左四个边的齿度,中间以乘号相连。如果邮票为三角形,则按三角形左、右、底边的齿度顺序表示,中间也用乘号相连。邮票齿度横向和竖向不同的,称为异度齿(或混合齿)。在集邮研究上,齿度有时可用于区分邮票的不同版式,如我国“普8”北京版8分票和同图的“普8甲”上海版8分票,其齿度分别为14°和1212°;又如“普23”上海民居,有11×11l4°和1234×13°两种齿度,前者称为粗齿票,后者称为细齿票。齿度也是鉴别邮票真伪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1.3打孔方式

打孔方式也可称为齿式。在邮票生产中,由于打孔机的不同,全张邮票整体齿孔形态互有差异,圆孔齿的齿式一般有线式齿、梳式齿和棋盘齿3种。

l)线式齿(line perforation):由线式打孔机打成。该机齿针排列成一条直线状,长度通常贯穿整张(齿孔通边)。每打一次,只能完成一行齿孔。如整张20×10枚的邮票,需横行打11次,直行打21次才能完成。线式齿的特征是,整张邮票可见其齿孔延至边缘(齿孔通边);四方连邮票的中心交叉处常不形成一个中心齿孔;单枚邮票的两组对边的齿孔位置常不对齐,四角的齿不呈四分之一圆。由于这种打孔机打孔效率太低,现代邮票一般都不采用。

2)梳式齿(comb perforation):由梳式打孔机打成。该机齿针排列成梳子状,每次打孔同时完成邮票三个边的齿孔。如整张20×10枚的邮票,需连续打11(或21)次。梳式齿的特征是,整张邮票通常只有一侧的齿孔通边,而其对面一侧则不通边;四方连邮票中心常有一个居中齿孔;单枚邮票的两组对边至少有一组齿孔位置互相对齐;由于每行跳跃打孔,在梳与梳之间常有孔距不一致,甚至接近或重叠的情况,在近期发行的“普29”《万里长城(明)》黄花城60分邮票中也发现有梳式齿。

3)棋盘齿(arrow perforation):打孔机的齿针排列成棋盘状,整张邮票齿孔一次打成,并与印刷机联动。由于这种打孔方式效率高,现代邮票一般都是棋盘齿。棋盘齿的特征是,整张邮票齿孔一般不通边,是一种封闭式齿孔四方连邮票中心有居中齿孔;单枚邮票两组对边齿孔位置互相对齐,四角齿孔整齐,是四分之一个圆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的邮票自动打孔系统(APS)已开始进人邮票印制领域。我国从瑞典引进的邮票APS已用于“199815”《何香凝作品选》和部分“普29”《万里长城(明)》80分等邮票的印制。邮票自动打孔系统的工艺原理。该系统由动力转轴、邮票印张推进装置、削刀转轴和齿孔纸屑通道等几部分组成。动力转轴上可根据需要嵌入任何形式的齿孔针(如圆孔针、异形孔针等)。削刀转轴上装有切削刀具盘,它上面有切削刀具。齿孔纸屑通道为真空状态,可将打孔时切削生成的纸屑吸出。动力转轴按顺时针方向以80米/分钟高速旋转,带动齿孔针。邮票印张则与上述动力转轴同步推进。而削刀转轴也可高速旋转,切削刀具以类似电动剃须刀的原理将齿孔针部位的纸张全部切削掉,形成齿孔孔洞。该系统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印刷好的邮票印张同步进入该系统,按照预先设计的邮票齿孔要求(孔形、齿度)高速、自动完成整张邮票的打孔。用AlS打出的齿孔目前集邮界称为切削齿孔。切削齿孔的形态用肉眼观察与普通打孔机打的齿孔差不多,但见不到常规打的齿孔中常见的圆形纸屑。在高倍放大镜(40倍)下,常规齿孔沿较光滑,很少见,到有细小纸屑粘连,但切削齿孔常带有十分细小的纸屑粘连在孔沿上。APS的优点不仅是打孔效率高,同时还能打出各种形状的异形孔。我国发行的《何香凝国画选》邮票上的长凸透镜形异形孔和《澳门回归祖国》小型张上的五角星异形孔都是由APS打的,提高了邮票的防伪性能。

齿式是传统集邮研究的内容,也可用于鉴别邮票的真伪。如“普23”上海民居真票为棋盘齿,伪票为线式齿。

1.1.4齿孔变异

齿孔变异是指在邮票印制过程中,由于加工失误造成的各种变化。齿孔变异主要有漏齿和齿孔移位。

l)漏齿(omitted perforation):由于加工失误造成邮票漏打齿孔称漏齿。漏齿是邮票齿孔的重要变体。根据在全张上的位置,漏齿有全张漏齿。横缝漏齿(横向齿孔全部漏打)、直缝漏齿(竖向齿孔全部漏打)、中缝漏齿(全张中有一行漏打)、顶边漏齿(俗称高头,连着上面边纸的齿孔漏打)、底边漏齿(俗称长尾,连着下面边纸的齿孔漏打)、阔边(靠全张左、右边纸的齿孔漏打)等。在我国邮票中,曾发现“普4800元票全张漏齿,“普无号”20分右阔边漏齿等变体票。

2)齿孔移位:打孔时因纸张放偏造成齿孔不在两行邮票正中的情况称为齿孔移位。如齿孔打到图案上,称为齿孔错位,是大移位,属于值得收集的趣味品,但不属于齿孔变体。小移位则造成图案在邮票上不居中,是品相欠佳的邮票。

 

实验一邮票齿度和票幅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测定邮票齿度和票幅的方法,加深对齿度和票幅概念的理解。

实验工具:模拟式量齿尺,直尺,四方连邮票。

实验步骤及作业:

A.齿度的测定

a.持量齿尺和邮票,用邮票与量齿尺模拟齿比较,测定邮票的齿度。

b.用直尺测定邮票边20mm长度内的齿数和孔数。

c.写出该邮票的齿度。

B.票幅的测定

a.取四方连邮票(最好有边框的)。

b,用直尺量出横向两枚邮票同一位置的参照物(如左边框)之间的距离(mm)。

c.用直尺量出竖向两枚邮票同一位置的参照物(如上边框)之间的距离(mm)。

d.写出该邮票的票幅。

1.2邮票材质的研究

邮票诞生至今,世界各国发行的40多万种邮票中,绝大部分是用纸印制的。邮票材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邮票用纸。邮票的纸质是区分邮票版别、印刷年代和鉴别邮票真伪的重要依据,集邮家对邮票用纸的研究十分重视。邮票用纸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纸的种类和特征。

1.2.l纸的种类

邮票对纸的质量要求很高,不仅要适于印刷,还要适于打孔、分撕。保存和防伪,要求纸面洁白细腻、平滑度适中、纸身柔软。吸墨性适当。纸质均匀和弹性良好。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原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印制邮票的纸的种类非常多,主要有:

l)土纸:是用手工抄造的手工纸的统称。这种纸表面粗糙,不白,含有杂质。我国解放区邮票有用这种纸印制的,如1938年唐县临时邮政局发行的临时邮政邮剽为薄土纸。

2)新闻纸:又称报纸。这种纸纸质疏松,也不够自,易发黄变脆。我国解放区邮票有许多是用这种纸印制的,如1942年淮南区发行的“犒”字邮票。

3)道林纸:原是专指英国道林公司(Doding.&CO.)生产的各类纸张,后泛指纸质洁白、平滑、坚实而又不易发黄的各类书写纸或印刷纸。其中国产的称为中道林,进口的称为西道林。有时也简称为白纸。它也是中国邮票的主要用纸之一。

4)铜版纸:是一种表面常用含白色颜料的涂料涂布,经超压而成的纸。它洁白光滑细致,纸质较脆,很少用于印刷邮票。新中国曾用高光纸(高光泽单面铜版纸)印制过“编5356”《舞蹈<白毛女>》和“J1”《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5)绢丝纸:是一种含有红、蓝、绿色长短不同的小纤维的纸,具有增加防伪性能的作用。1946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胜利纪念邮票》100200500元票用纸为由线纹水印绢丝纸。由于这种纸似花岗石纹理,欧洲又称为花岗石纹纸。其中质量较差者称G.C.grand consOmmation)纸,法国曾发行过印有G.C.字样的邮票。

6)有色纸:常用于同图案不同面值邮票的印制。有色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产生,在制纸浆阶段掺入颜料,使纸里外染透,称为染色纸。

7)安全纸(blue safety paper):是一种在造纸过程中经过特殊处理的邮票用纸,用其印制邮票可以防止伪造、非法洗涤或洗去邮戳。有名的安全纸是英国的蓝色安全纸。这种纸在制造时加入了氰化钾,它能防止印油渗入纸张,当企图洗去邮戳时,会将邮票图案洗去。这种蓝色,是由于油墨和纸张之间产生化学作用而造成的,故又称为蓝化纸。

8)邮票纸:是中国轻工业部指定生产的新中国印制邮票专用纸,分胶版、雕刻版、影写版邮票纸。这种纸纸质坚韧、洁白细腻、光滑、吸墨性好,纸背面常刷有背胶。

9)不干胶纸:是一种在基础纸上涂敷压敏胶后,再用衬纸将胶面敷盖构成的复合纸。使用时,将盖纸揭去即可贴用。1964年以来,它被各国用于印制不干胶邮票。

10)水印纸:这种纸在造纸过程中,趁纸浆处于湿润状态时用金属网线或水印辊,将其上面的图案或文字扎在纸上,留下薄的(亮水印)或厚的(暗水印)印纹,迎光可见,具有很好的防伪性能。观察水印通常从邮票背面看。1840年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有皇冠水印,1885年我国发行的“小龙”邮票有太极图水印,新中国“普东2”有“M”状波纹水印。

l1)布纹纸:是一种表面带有凹凸不平的布纹状的纸。这种纸纸质较厚实,多用于印制高档信封等。

12)卡纸:每平方米重200克左右的厚纸称为卡纸,常用来印制明信片。卡纸有单面光和双面光,还有单面和双面布纹卡纸。

13)代用纸:印制邮票时由于邮票用纸短缺,还可能临时采用其他用途的纸张。如1918年,拉脱维亚首次发行的邮票是印在德国军用地图的背面,一整张邮票包含288枚邮票。

1.2.2邮票用纸变异

用于多次印制的邮票(加普票),常会出现邮票用纸的差异(一次印制的邮票有时也会有差异)。研究一种邮品的不同纸质是传统集邮研究和邮品辨伪的重要内容。邮票用纸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错纸票:是指印制邮品错用纸张。错纸票是一种纸质变体,纸质变体往往会造成珍邮。例如1851年,萨克森发行一套邮票,图案为弗里德里克·奥古斯都二世像,刷色黑,分别用灰纸、粉红纸、淡蓝纸和黄纸印制成12l23新格罗升面值的邮票,但发现12新格罗升面值的邮票印在淡蓝色纸上,这种错纸票已成为世界级的著名珍邮。

2)厚纸和薄纸: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纸的厚薄的差异,可形成不同的邮票品种。例如,新中国发行的“普8”可区分特厚、厚、中厚、薄、特薄等品种。邮票用纸的厚薄还可以区分邮票的版式,如“纪5”原版票纸厚而略黄,而再版票纸厚而白。

3)纸的颜色:邮票通常用白纸印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出现过同图案同面值邮票纸的颜色有差异的不同品种。如“普8”可区分白纸、黄纸(单面黄和双面黄)、土黄纸等品种。

1.3邮票背胶的研究

背胶(gum)是指邮票背面所刷的胶质物。1653年,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邮局曾使用过一种涂有鱼胶液的预付邮资签条,这是粘贴型邮资票品的最早记载。1840年,世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便刷有背胶(由土豆粉、面粉和阿拉伯树胶组成)。当时曾把这种胶质物称为粘固粉,还在全张邮票边纸上印有“在润湿邮票背面时,注意不要弄掉粘固粉”的字句。

背胶作为邮票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对人体无毒害,再湿性好,耐湿性也好。背胶在外观上有黄、白、亮、暗、厚、薄等差异。在集邮研究中,它不仅是区分邮票品种的依据之一,而且也是鉴别邮票品相好坏和真伪的一个特征。在集邮研究上,主要研究背胶的种类、形态和性状。

l.3.1背胶的种类

通常按照制作胶质物的原料,将背胶分成以下几种:

1)植物胶:是用植物种子中的淀粉或植物分泌物为原料制成的胶。前者如糊精胶,其胶质厚实,有光泽,黄色,对温湿度的变化敏感,易吸湿粘连。我国在19581965年间发行的《菊花》、《梅兰芳舞台艺术》等邮票,曾使用过这种背胶。后者如阿拉伯胶,其胶面易吸潮而导致霉变,日久易发黄,邮票保存时需用衬纸隔开。

2)动物胶:是用动物的皮、骨、鳞等为原料制成的胶。胶质稠,黄色,粘性强,对温湿度变化也敏感。

3)化学胶:属高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是聚乙烯醇。胶质白,粘性强,对温湿度变化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大都采用这种背胶。我国邮票从1965年起也采用这种背胶。

4)混合胶:是由化学胶与植物胶或动物胶混合而成的胶。

5)不干胶:是一种胶层不会发生失水干化的胶。由于使用时不必湿润,又称为自粘胶。粘着力极强。19642月,塞拉里昂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不干胶邮票。

1.3.2背胶变异

有背胶的邮票称为有胶票,无背胶的邮票称为无胶票。也有同时存在有胶票和无胶票的邮票,如我国发行的“普224分票,有胶票为1112°,无胶票为1112°和1112×11°”两种。对于有胶票而言,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在背胶上出现的差异,称为背胶变异。背胶变异的情况有:

1)胶面印(print on gum):由于邮票用纸在印刷前已刷胶,如印刷时纸张放反,邮票图案就会印在胶面上,形成胶面印。胶面印是背胶变体票。许多国家都出现过胶面印邮票。在我国,“普23”的112分票、20分票等都曾发现过胶面印变体票。

2)有色背胶:为了防止胶面印,有的国家在生产邮票用纸时在胶质中加入某种颜色的颜料,形成有色背胶。1854年,英国曾在6便士邮票上使用绿色背胶。在我国,也曾在“普27”《民居》邮票的5分和2元邮票上使用过微蓝色背胶。由于该两种邮票同时还存在白色背胶邮票,因而就形成两个品种,产生背胶变异。

3)网纹背胶和花纹背胶:有的国家邮票背胶原,常发生碎胶(剥离呈龟裂状),为防止背胶收缩而引起邮票翘曲或碎胶,邮票用纸在刷胶后用网格将胶面压出浅薄的网纹(票背可见微弱凹陷的纵纹线条,泡水后仍可见网纹线痕),称为网纹背胶。如背胶上压有类似水印花纹(外观如水印,水洗即消失),称为花纹背胶。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曾在邮票上压有“CSP”(捷克斯洛伐克邮政的缩写)字母的花纹背胶。

邮票背面不仅刷有背胶,有的邮票还印有文宇、控制或编组号码、面值数宇、改值数字等早在1887年,英国就在某些邮票背面印刷肥皂广告。后来,南斯拉夫在邮票背面印邮政口号,匈牙利为慈善事业印募捐口号。有趣的是,毛里求斯还在邮票背面印旅游广告:“毛里求斯有美丽的风景和山脉,切斯马麦尔斯地区是这些山脉之一”。

1.4邮票印版的研究

印刷邮票首先要将设计图稿制成印版。研究邮票印版,实际上是依据印成的邮票。印版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印版在邮票上的特征,以及依据这些特征区分不同的邮票品种和真伪邮票。印版的研究是传统集邮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鉴别邮票的真伪也具有实际意义。按照印刷工艺,邮票印版主要可分为凸版、凹版和平版,以及它们之间结合产生的混合版。

1.4.1凸版

凸版是一种版面图文高出空白部分的印版。凸版印刷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其印版版面有凸起和凹陷。印刷时油墨涂在印版上,把纸张放在版面上,从上面施加压力,由于沾有油墨的印版凸起部分与纸面接触就形成纸面上的有色图文,与盖图章的原理差不多,但方向相反。凸版邮票的特点是印迹平实,笔触挺秀刚劲,但图案的色块、线条比较呆板;墨色薄;由于印刷压力大,往往使油墨陷入纸面,从邮票背面往往能看出凹凸不平;如纸张质量好,图案边缘会有油墨渗出或堆积。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有许多是用凸版印刷的。我国清代的“大龙’邮票,新中国“普2”《天安门》(第二版)普通邮票、“欠1”欠资邮票(第一组)等都是凸版邮票。由于其阶调和色彩的还原能力较差,采用凸版印制邮票越来越少。

1.4.2凹版

凹版是一种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的印版。它的印刷原理正好与凸版相反,印版涂上油墨后,凸起部分的油墨用刮墨刀刮掉,留下凹陷部位的油墨,然后把纸张放在版面上加压,凹处的油墨就转移到纸上,也即印版的凹陷部位在纸上形成有色图文,而凸起的部位在纸上形成空白。凹版有三种:

l)雕刻凹版:又称雕刻版。是意大利菲纳求赖于1452年发明的,最初常用于印刷纸币。制版是先在钢版或铜版上用手工雕刻点、线表达图文,经淬火硬化制成邮票母模,再复制子模拼成印版。雕刻凹版印成的邮票图文是由粗细、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线构成的,墨色厚实,线条略凸,立体感强,甚至用手也可以触摸到;对色调有极强的表现力;文字精细、光洁、挺秀;其复制效果有时甚至超过原作,显得更精细,能产生更强的质感、空间感等艺术效果。因此,雕刻凹版是一种长盛不衰、高品位、高档次的印刷技术,还具有容易识别、防伪性很强的特点。缺点是通常只能印一色;由于压力大,在邮票反面能见到与版纹相应的凹陷。英国“黑便士”邮票,新中国早期邮票,如“特3”《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等都是单独采用这种印版印制的。

2)照相凹版:又称为影写版,是捷克卡莱尔·格利奇于1890年发明的。制版是先用照相底片做模版并加网屏,便感光膜曝光后将图像转移到印轴上,经化学腐蚀后制成印版(一种刷色需制一块印版,彩色邮票需制若干块印版套印)。影写版邮票图文墨色厚实,层次丰富细腻,色彩鲜艳明亮,能充分表现原稿的素描与色彩的关系。在放大镜下,图文是方格形(即图案由方格形网线构成),格子一样大,格于浅印出来是浅色,格子深印出来是深色彩。我国从195971日起发行第一套影写版邮票“纪62”《“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特61《牡丹》、“T.54”《荷花》是我国著名的影写版邮票。

3)电子雕刻凹版:电子雕刻凹版用电子控制(分色片扫描所得强弱信号)的机器代替手工雕刻和化学腐蚀,通常是用钻石针将图文雕刻在印轴上,在放大镜下,电子雕刻邮票图文网线呈菱形,网穴是四棱锥体,其大小和深浅都随原稿的深浅明暗而变化,实际上,电子雕刻版也是一种照相凹版。目前我国已不采用传统的照相印版,近年来发行的邮票在目录上称影写版,实际上是电子雕刻版,如“199625”《各国议会联盟第96届大会》、“1997-16”《黄山》邮票

1.4.3平版

平版版面没有凹凸,是利用印版图文部位憎水亲油,空白部位亲水憎油的特征,将油墨吸附在亲油部位,再转移到纸上的印刷方法,也即印版亲油部位有油墨就形成有色的图文,而憎油部位没有油墨就形成空白。平版的版材种类很多,有石版、玻璃版、锌版、铝版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胶版(在上述工艺中增加包着胶皮的滚筒作为中介)。胶版(offset litograpy)邮票制版成本低。周期短,可彩印,近年来我国常用。但是,胶版邮票墨色薄,最多只能印4色,且较易被仿制。在放大镜下,邮票图文由圆点显示,圆点小,显色浅;圆点大,显色深。但是,这些圆点排列方向与邮票底边(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在集邮研究上有意义。例如我国发行的“纪6”《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第三枚,在大五角星周围的网点,原版票约成45排列,而再版票则成72排列。

1.4.4混合版

混合版是指印刷邮票采用两种以上的版别。常用的混合版有影雕版、胶雕版、影胶版、凸雕版。凸胶版等,也有三种版混合的。采用混合版印制邮票的目的是取长补短。因为不论哪种印刷方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如雕刻凹版邮票立体感强,优点突出,但单独使用色彩不鲜艳,难以多色套印,而且周期长,成本高;照相凹版在色彩、层次方面表现能力强,但因图文由网点组成,细小文字和线条难以印得光洁精细;胶印虽图文兼顾,但版纹深度有限,色彩色调平淡,而且其工艺社会通用性太强,档次低,防伪性能较差;凸版在处理文字、线条上较好,但难以复制精细的彩色连续调图稿。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印版的长处而避免短处,于是出现了各种混合版,常用的混合版有:

1)影雕版:是影写版和雕刻凹版的结合(两种印版套印,先印影写版)。影雕版邮票,取影写版色彩丰富,取雕刻凹版立体感强的优点,艺术效果特佳,各国重要题材的邮票往往采用这种混合版。在我国邮票中,“特57”《黄山风景》、中国五岳邮票都是我国著名的影雕版邮票,是公认的印刷效果好的邮票。1980年以来我国的生肖邮票也都是影雕版印制的。

2)胶雕版:是胶版与雕刻凹版的结合。胶雕版邮票,取胶版色彩较丰富、制版简易,取雕刻凹版立体感强的优点,艺术效果也很好,而且增加了邮票的防伪性能。1951101日,新中国就发行了单色胶雕版邮票“特1”《国徽》。1996年发行的“199626《上海浦东》邮票,是我国第一套彩色胶雕版邮票,得到了广大集邮者的喜爱。这种邮票在放大镜下可见胶雕版印

3)凸胶版。是凸版与胶版的结合、凸胶版邮票,取凸版笔触挺秀刚劲,取胶版色彩较丰富的优点,艺术效果较好。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间接凸印,实际上是一种凸版与胶版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混合版。这种胶版,可将不同颜色的油墨涂于一块印版的特定部位,然后先印于胶皮布上,再转印到纸上。我国1993年发行的第一届东亚运动会邮票中的部分线条和文字采用了这种间接凸印方法,其中一些不同颜色的笔划或线条紧密相接十分准确。

混合版邮票工艺十分复杂,难以仿制,防伪性能很强。

1.4.5印版研究的实际意义

掌握了在放大镜下(3040倍)不同版别邮票的图像特征,有助于鉴别邮票的真伪。近年来,有人用铜版纸胶印伪造影雕版“特57”《黄山风景》邮票,伪票由圆点构成图像,真票由方格形网线(影写版)和线条(雕刻凹版)构成图像;用铜版纸胶印伪造雕刻版“文4”《祝毛主席万寿元疆》邮票,伪票由圆点构成图像,真票由立体感强的点、线构成图像。可见,掌握了上述印版的特征,伪票便易识别。

 

实验二邮票印版的显微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邮票主要印版的显微特征,掌握进行邮票印版研究和邮票显微辨伪的方法。

实验工具:放大镜(3040倍),雕刻凹版、影写版、电子雕刻版、胶版邮票各1枚。

实验步骤:将雕刻凹版、影写版、电子雕刻版、胶版邮票分别放在放大镜下观察,着重观察邮票刷色较淡处的显微特征。

1.5刷色研究

邮票上的图案是用不同颜色的油墨印刷而成的,集邮界对邮票上所呈现的颜色称为刷色(colour)刷色不仅赋以邮票以鲜艳的色彩吸引集邮者,而且还有防伪功能。刷色是传统集邮研究的重要内容。刷色研究主要依据刷色的种类、深浅、明暗及其变异,对同图案、同面值邮票区分不同的品种。

1.5.1单色、双色和彩色邮票

1840年,世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采用单色(黑色)印制。1843年,苏黎世首创世界上第一套双色邮票(黑、红色)。1845年,瑞士巴塞尔首先采用红、黑、蓝三色套印邮票。1879年,俄国萨拉比亚采用红、黄、蓝、黑四色印制邮票。目前彩色邮票占据了世界邮票的绝大多数。

1)单色邮票:图文仅采用一种刷色的邮票称为单色邮票。单色邮票可用红、黄、蓝三原色,也可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制成的复合色印刷。世界上曾有少数早期邮票用黑色印刷单色邮票(如“黑便士”),为使邮政日戳清晰,后来的单色邮票一般不采用黑色。新中国早期邮票几乎都是单色邮票。

2)双色邮票:图文采用两种刷色印刷的邮票称为双色邮票。印刷时,这两种颜色可采用叠印(较深的颜色印在较浅的颜色之上),更多的则是采用套印。

3)彩色邮票:图文采用三种以上刷色印刷的邮票称为多色邮票或彩色邮票。世界各国的现代邮票,绝大多数都是影写版或胶版套印的彩色邮票。

1.5.2色谱和色度

l)色谱:邮票的刷色是多样的。美国《斯科特邮票目录》所列刷色专门术语有79种,德国《米歇尔邮票目录》的刷色译文对照表列有236项。如绿色,至少可分绿、浅绿、深绿、翠绿、墨绿、灰绿、橄绿、蓝绿、棕绿等,每种又有明暗之分。世界各国的邮票目录对每枚邮票都标明了刷色名称。但是,有时各国对刷色名称有不同的理解,如Rose,即玫瑰红,中国指粉红色,英国指紫色极深的紫红色,美国则指紫色成分较少的紫红色。在我国,民间使用的刷色名称与色彩学中使用的名称不统一,如民间称天蓝、水红、枣红,色彩学中则称为普蓝、西洋红、大红。因此,辨别和认定邮票的刷色要依据邮票目录,并采用和色谱对比的方法。有许多国家出版了专门为集邮家使用的色谱,如英国吉本斯公司在刀世纪80年代出版的折扇式《邮票刷色键盘》,有200种颜色及标准名称,它对集邮者判别邮票刷色十分有用。

2)色度:邮票刷色的深浅常用色度表示。影写版邮票在全张邮票边纸上印有一列阶梯式矩形或圆形色块,层次可达10级以上,称为刷色梯尺。我们可以利用梯尺研究邮票刷色的色度。色度的度量可用梯尺由深至浅的自然数列计序。

1.5.3油墨与刷色

邮票的刷色是油墨通过印版转移到纸上的结果。印刷邮票的油墨是由直径5微米左右的着色料微粒均匀地分散在连接料中,具有一定粘性的流体物质。着色料赋以油墨以颜色;连接料赋以油墨以流体性能,常采用植物油、矿物油、合成树脂以及溶剂。油墨是决定邮票印刷质量的主要条件之一。印刷邮票的油墨是一种经过耐光、耐水、耐热、耐酸、耐碱等技术处理的特制油墨,能使邮票色光齐全、色调柔和、鲜艳美观。我国发行的“199626”《上海浦东》邮票,采用了进口的亮光油墨,使邮票更为鲜艳美观。为了提高邮票的防伪性能和适应信函自动分拣的需要,在印刷邮票时各国还采用鉴别性防伪油墨,于是产生了一些特殊种类的邮票,如

l)荧光邮票:是一种用荧光纸或荧光油墨印刷的邮票。荧光邮票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发荧光,但将紫外光撤除后,荧光立即消失。改变荧光油墨中的成分,能使邮票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为提高邮票的防伪性能,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发行荧光邮票。我国从四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试验印制荧光邮票。如“T.110M”《白鹤》小型张,在紫外光下白鹤的眼睛发黄色荧光,而嘴和脚发红色荧光;“J.172M《一九九O.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全张上的“会徽”和“吉祥物”两种邮票,会徽中的太阳和吉祥物“盼盼”的眼睛及手持的奖章部位,在紫外线下也能发荧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荧光邮票开始增加,并且通常是在黄色和红色油墨中加入荧光物质,使邮票在紫外光下发出同色荧光(包括可见光下的相近颜色)。荧光邮票具有防伪性能。从19994月起,我国邮票还在邮局全张中的某枚邮票上喷印荧光数码条,其功能可能是用于防止低价倾销邮票。

2)磷光邮票:是用磷光纸或磷光油墨印制的邮票。磷光邮票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发磷光。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发行磷光邮票,以便于信函自动分拣。1980320日,我国发行第一套磷光邮票“T.49”《邮政运输》。印刷这套邮票是把有机磷光粉制成影写版油墨,采用影写版印制,磷光条杠印在邮票表面最上面,能发蓝绿色磷光。供自动分拣的标志是24810分别印1345行磷光条杠。

1.5.4刷色变异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邮票刷色的变化称刷色变异,主要有:

1)错色:在印刷时,由于各种原因用错油墨而使邮票刷色发生明显变化就形成错色变体票。1894年,一位集邮者在一个实寄封上见到一枚奇特的邮票。该邮票发行于1851年,是德国巴登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这枚9克娄泽的邮票应为玫瑰色,但却印成了面值6克娄泽邮票的蓝绿色。这种错色票至今只发现3枚,是欧洲最珍罕的邮票之一。世界上最昂贵的错色邮票是发行于1855年、面值为3斯基林邦科的瑞典桔黄色邮票,它的价格仅次于1856年发行的英属圭亚那1分洋红色邮票(孤品)。1885年,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学生贝克曼在祖母家玩时发现一封他叔公寄给祖父的信,信封上贴有3斯基林邦科的邮票。祖母将这枚邮票送给了他,他卖给了邮商列支登斯坦,得到了7克朗,他高兴极了。但没几天,邮商以300克朗转卖。这枚邮票经几次易主,到1937年价格已达29000美元。1974年,这枚邮票在斯德哥尔摩邮展中由集邮家费拉里出售。这枚错色珍邮是由于把面值3斯基林邦科的子模放进8先令邮票印版中造成的。在我国,清代日本版“蟠龙”5角票刷色应为黄绿色,但印刷时错印成墨绿色或蓝绿色;陕甘宁边区发行的第四版《宝塔山》5角票应为橄黄色,试印时错印成黄绿色,也形成了

错色变体票。

2)漏色:漏色又称漏印,是邮票图案或文字中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被漏印,属变体票。世界上最著名的漏印变体票是“贞女失踪”邮票。18671868年间,维尔京群岛发行一种1先令邮票,刷色为玫瑰红色和黑色,并印在蓝色纸上。该邮票的主图为贞女圣·厄林拉像,在她的周围有一圈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但印出来的邮票在太阳光线中间的贞女却奇迹般地从邮票上失踪了。19世纪末,伦敦的一位邮商在寻找维尔京群岛邮票时发现了它。迄今为止,全世界只发现了8枚“贞女失踪”邮票。在我国也曾发现一些漏色变体票,如“J.118《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第二枚漏印蓝色,使邮票中的跨栏运动员的蓝上衣、足球运动员的蓝色长统袜、标枪运动员的蓝色鞋都成为白色。又如“T.137”《儿童生活》邮票第二枚的部分全张第9号票漏印玫瑰红色,从而使邮票画面出现“黄爪企鹅”。

5)复印:邮票图文重复印制:其特征为图文出现相同的双影。复印属变体票。

6)双面印:由于各种原因,邮票背面也印有图文成双面印,其背面的图文可与正面一致或不一致。在我国华东解放区1949年发行的华东区《毛泽东像》邮票(俗称南通版)中,曾发现许多双面印变体票。

7)背面粘印:邮票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油墨未干,而将另一枚邮票的图文较完整地粘到该邮票的背面。背面粘印的特点是沾印的图文是反的,如中国清代的“蟠龙”粘印变体票。

8)套色移位:因套色不准而造成的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的错位称为套色移位。在全张邮票上,可见规矩线不重合。在我国“普23”“上海民居”20分票中曾发现有严重套色移位的“双层房基的开窗”票。

1.6版铭研究

版铭(imprint)又称边铭(marginal inscription),是指与邮票同时印刷在全张邮票边纸上的文字、图案、数子、府号等。狭义的版铭仅指厂铭,广义的版铭还包括梯尺、工铭、日期铭、规矩线、信息记号、齿孔校正线、邮票名称铭等,以及有关邮票印刷发行的其他图文。版铭按其形式又可分为文字铭、符号铭和数字铭。版铭在邮票印刷工艺上有其特殊的功能,在传统集邮研究中则是区分版式、版次,以及重组印刷全张的重要依据,在鉴别邮票真伪中也有实际意义。版铭主要研究它的种类、变化及其在区分版式、版次中的功能。

1.6.1厂铭

厂铭(printing house inscription)是表示邮票印制单位名称的文字铭。它在全张上往往不止一个,它的位置可用与它邻接的邮票位置来表示。如“普29”《万里长城(明)》50分《古北口》邮票的厂铭,位于28号票上边纸和4249号票下边纸上。

世界各国邮票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厂铭都有其特色。一个国家的邮票如由多家印刷厂承印,可根据厂铭了解承印厂。一套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如由两家印刷厂先后承印,则可根据厂铭区分不同的版式或版次,如新中国“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邮票,可依据厂铭“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市印刷一厂”,区分出原版票和再版票。

实际上,一家邮票印刷厂的厂铭在不同时期、不同邮票票种上也是常发生变化的,如我国北京邮票厂的厂铭,曾发现过采用不同的仿宋体。楷体等,甚至一套邮票采用不同大小的字体,如“T.128”《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就出现过同套异铭。厂铭的字体、宇号、长短、形态等以及它在全张邮票上的位置,对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特别是普通邮票)的研究常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普17”《北京建设图案普通邮票》8分《北京饭店》、可依据“北京邮票厂”小宋体和郭沫若手书小楷体,区分不同的版次。又如“普23”《民居》20分《上海民居》邮票,可依据“北京邮票厂”厂铭在全张邮票边纸上的位置,区分60枚全张票(295259号票位)和l00枚全张票(11208190号票位)两种不同的版式。

1.6.2梯尺

梯尺(graduated scale)是指出现在影写版邮票全张边纸上,表示邮票刷色层次的标记,其形状为一列深浅递变的圆形或矩形的色块,其中矩形的又有宽、窄之分。在印刷全张上,梯尺的种数与该种邮票的刷色种数相等。如某种邮票为三色套印,则有3种梯尺。我国近年来发行的邮票,在每个邮局全张上基本上都能见到该种邮票全部刷色种数的梯尺。在印版上植入梯尺的作用是在影写版腐蚀工序中观察、控制印筒腐蚀度;在付印时,梯尺与某一刷色同时印出,显示该刷色的层次浓淡,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原设计图稿刷色的要求。在集邮研究上,对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可以根据梯尺的形态、数量、级数、长度、位置等特征区分不同的版次。如“谱23”《民居》8分“北京民居”可根据黑灰色梯尺级数14131112级,或黑灰色梯尺总长71655459mm,区分4个不同的版次。又如该套邮票10分“云南民居”,可根据黑灰色梯尺从左到右颜色深浅变化由浅至深(梯尺总长54mm)、由深至浅(总长49mm)、由浅至深(总长49nun),区分3个不同的版次。

1.6.3工铭和日期铭

工铭印在全张邮票边纸上,表示制版或印刷工人的姓名或代号;日期铭又称制版日期铭,表示制版的日期。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我国影写版邮票中,工铭和日期铭常用手工标示在梯尺的深色色块(两者又合称制版铭)内,如“J.65”《全国安全月》卿票第一枚蓝色梯尺内的阴文“D”和“4.9”即分别为工铭和日期铭。在少数雕刻版邮票中,如“T.90”《甲子年》邮票,将日期铭“811制”刻在两个邮局全张之间的边纸上。工铭和日期铭是对邮票进行版式研究,特别是进行制版时间研究的依据之一。如在“普18”《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案普通邮票》第8枚“邮电”邮票中,圆形梯尺内的日期铭为22日,而矩形梯尺内未发现日期铭,前者面清“10”字上沿距主图边框底边1.5mm,后者为0.5mm,由此区分两个不同的版式。在我国加字改值普票中,“改3”和“改5”的边纸上均印有加盖工铭和加盖日期铭。如“改3”,原票[旧北平中央版(限东北)孙中山像]印刷全张为200枚,加盖时分4格(每格50枚),每格边纸上均有直排或横排的加盖铭。目前,已知的加盖工铭有辛、壬、癸、子、丑、寅、巳、午、工、水、共、枝、查、计、菸、錶、总、织等19种,加盖日期铭有“一九五O·六”和“一九五O·七”两种。

1.6.4规矩线和裁切线

在多色套印的全张邮票边纸上常见一些“+”字形符号,它们被称为规矩线(guide line)。在邮票印刷时,有几种刷色就有几套规矩线。如套色准确,各种刷色的规矩线完全重合;如套色不准确,就会出现几种刷色的十字线不重合。规矩线的横竖线通常是等长的,但也有不等长的。同图案、同面值邮票的规矩线在全张边纸上的位置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也发现有异常。规矩线的异常可作为区分邮票不同版次的依据之一。如“普17”《北京建筑图普通邮票》8分“北京饭店”的规矩线,发现至少有4种。我国近年发行的“普29”《万里长城(明)》50分“古北口”邮票发现至少有10个版次,其区分主要是依据规矩线的长短和位置。

在印刷不需对准的单色雕刻邮票中,如“特15”《首都名胜》脚票全张边纸上也能看到一些长“L”形或多条平行线的线条,这些就是裁切线。它们能指示邮局全张裁切的位置,以保证全张邮票切成一样大小。在胶版全张邮票的四角或一侧也有裁切线。这是因为胶版邮票印刷过程中纸张要先打湿再烘干,因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胀缩变生化,为便于打孔上设计了裁切线。

l.6.5齿孔校正线

在用子模拼成印版时,制版者常在印版各邮局全张4个边纸位置上画一些细短线,使子模排列对称整齐。这些细短线一旦拼版完成后即被清除,但有时也会留下一些,由于这些细短线正好对准齿孔,故集邮者常将它们称为齿孔校正线或齿孔对准线。齿孔校正线在区分邮票版次中有实际意义。

1.6.6信息记号

信息记号(information mark )又称为对色标记,俗称电眼(electric eye),通常为一列线或一串单色(单色邮票)、多色(彩色邮票)短粗线、或一排各色梅花,中一排各色圆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行的我国邮票信息记号常为一串各色短粗线,其中有一根呈斜线状排列,常位于印刷全张中间的边纸上,而胶版则为一列平行排列的各色短粗线。一般来说,有几种刷色就有几种颜色的短粗线。对色标记是邮票印刷机光电管识别的信息记号,用来自动检查有无漏印某种颜色。在传统集邮研究中,信息记号可以用来确定某个邮局全张在印刷全张上的位置。信息记号也能用于某些同图案、同面值邮票的版次区分,如“普17”《北京建筑图普通邮票》的信息记号,1974年印制的为各色大梅花,1977年印制的为各色小梅花。

1.6.7数值铭

为方便邮政业务,世界各国的邮票常在全张边纸上置入一些表示全张枚数、全张邮票价格等信息的数字,这些都是数值铭(numerical inscription)。在新中国早期邮票中这种数值铭很丰富,如“特14”《康藏、青藏公路》8分票全张边纸上印有“80×0.08¥6.4”的数值铭。

1.6.8版号

版号(plate number)又称印版号码,是指印在边纸上的印版编号,常用号码或数字表示。有总版号(印刷厂各块印版的流水号)和分版号(同图案、同面值邮票数块印版的编号)之分,它在每个全张上仅有一个。版号是研究邮票版式特征的理想材料。

1.6.9边尺线

边民线又称界尺线(jubilee line),是一种印于全张邮票边缘的连续或断开的彩线(被作为印刷者的界尺)。这种线自1887年(即维多利亚女王即位那一年开始采用,故又称为五十周年线)以来,在英国和许多英联邦国家的邮票上被广泛采用。

l.6.10滚筒号码

滚筒号码(cylinder number)是指滚筒的编号及印在邮票边上的滚筒号码标记,是版号的一种。已制成邮票印版的滚简称印筒,木制成或待制的称滚筒。在多色套印印制邮票时,不同刷色的滚筒边纸上留有不同号码或标记滚筒号码对用于查证某刷色印筒用的是什么号码的滚筒。

1.6.11邮票名称铭

邮票名称铭是印在全张边纸上表示邮票名称的文字铭。以弃各国的纪念邮票印邮票名称铭的不多,但普通邮票较多;如我国“普2950分票,在50号票信的下边纸上印有“万里长城(明)一古北日”邮票名称铭。

l.6.12广告文字铭

有的国家在全张邮票边纸上印广告文字,如南非。

随着近年来全国发行检数较少的全张邮票增多,在这种邮票边纸上印刷图文日趋盛行,这些图文版铭包括与该邮票主题相关的图案、说明邮票主题材的文字等,十分美观,很受集邮者的欢迎。

1.6.13非版铭标记

在有些邮票全张边纸上,还能看到印刷日期号。印刷顺序号、成品检验号等,它们都不是与邮票同时印刷的(即印版上没有的),因此它们不是版铭,而将它们统称为非版铭标记。尽管如此,由于我们可以从这些标记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因此它们在传统集邮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

1.7版模研究

版模(clich of date)是子模(cliche)和母模(die)的统称。印制邮票首先要将设计图稿用各种方法(雕刻、照相等)制成母模,然后再用母模复制成子模,最后将子模有规律地排列,并置入必要的版铭制成印版进行印刷。在上述生产工艺过程中,很可能会使版模发生变异。集邮家根据邮票上出现的某些特征研究版模。版模研究是传统集邮研究的中心内容。

1.7.l母模特征

在研究邮票上的图文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某种邮票的全张上每一枚邮票都具有某种非正常的特征,如图案的线条、色彩、文字的笔划等的变异。虽然这种变异出现在由子模印出的邮票图文中,但由于全部子模都是由一个母模复制而来,因此这种变异最终还是来自母模。我们通常将这种变异称为母模特征(differentiation of die)。母模特征又称为一般暗记,它包括邮票设计者、制版者、印刷者有意或无意加到母模上去的特殊标记。为了防止伪造,邮票设计者常在设计图中有意加入一些文字、符号等。如“纪43”《武汉长江大桥》第1枚邮票图案左数第一桥墩公路栏杆上有“中”字标记。这些设计者有意加入的暗记,国家邮政局一般都有档案记载。集邮家通过细致观察揭示了不少这种暗记,并写成集邮研究文章。母模特征也有在生产过程中无意加入的,如“普21”《祖国风光普通邮票》8分“万里长城”修饰版邮票图案中,第一个敌楼中门洞右侧有一细短线(原版票无),这很可能是撞击母模造成的。母模特征在对同图案、同面值邮票区分版式中有重要意义,如“特2”《土地改革》邮票图案中,耕田农民的两腿之间,有一条短线的为原版,有两条短线的为再版。又如“普23”《民居》3分“湖南民居”邮票中,面值3分的“分”字第一划,A式正常,B式起始多输入一点(此票为电脑设计),俗称“大头分”。

l.7.2子模特征

在研究邮票图文时,如果我们发现在某种邮票的全张某票位或某些票信上,线条、色块或文字笔划有变异,显然这些变异不是来自母模,而是来自子模,因此我们把这种变异称之为子模特征或子模组特征。子模特征又称为版暗记,它们一般是邮票设计或生产中无意造成的,因此它们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如我国“T136”《群策群力,攻克癌症》第2枚邮票第38号邮票图案徽记右上方有一个“D”形图案,是子模特征。由于具有子模特征的邮票数量很少,如有“D”形图案子模特征的邮票,也只有同图邮票发行量的150。因此,它们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意义和收藏价值。

1.7.3版模特征位置表示

版模特征在邮票上的位置,我国集邮者过去在文章中常用文字描述这种描述有的邮票较合适,但有的邮票不仅很费笔墨,而且读者也不易读懂找到。实际上,国际集邮界早已用定位器描述(详见第七章)。如上述“纪431”暗记“中”字位置为(2A)。由于定位器在我国尚未生产,20世纪40年代《金竹邮刊》已提出,后又由邵林先生于1984年推荐以图案左下角为坐标原点,以Xy轴毫米数字表示。如上述“纪43l”暗记“中”字在邮票上的位置是(x45, y l9.8mm)。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情况的、很好的表示方法,在近年来的集邮学术研究中逐渐普遍使用。

1.7.4版模变异

版模变异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版模差错。版模变异常形成错体票或变体票。常见的版模变异有:

l)错版票(plate error):主要是由于设计的差错,造成图案、文字等错误并经邮局售出的邮票。这种邮票有的发现后立即停售,收回销毁,重新设计、制版和印制,发行正确的邮票;有的仍继续出售。如1928年纽芬兰发行过一种1分邮票,邮票上把保尔得角画成诺尔曼角,这是一种图案错误的错体票。1953年我国发行的“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是一种文字错误的错体票。该票票题错误在于十月革命在先,苏联产生在后。据研究,此票全国共有97个邮局误售4700多枚(有部分追回),并流入集邮界。此票后经改正票题后重新印制发行,但刷色各枚间作了相互对调。我国的著名错体票还有《全国山河一片红》《天安门放光芒》等。错版票实际上不属于版模变异。

2)叠模:是一种因母模重复压子模而造成的复印变体票。1932年,中华邮政发行《烈士像普通邮票》,全套6枚,其中北平版第640分黄兴像发现有叠模变体票。

3)子模差错:用子模拼组邮票印版对,因操作不慎而造成误植(误排)的变体票。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德克萨斯的GOLILAD(戈利亚德市)发行的邮票中,有1枚误排为GOILAD。又如我国西北解放区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于194910月发行的毛泽东像邮票面值50元的印版中,误植了1枚面值200元的子模,从而造成了面值200元的粉红色变体票(200元票应为桔红色)。

4)修版差错:因修整邮票印版而造成的变体票。如我国“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沸1枚“蔡伦像”邮票“公元前”变体票。蔡伦的生卒年份应为“公元?—一二一”。而设计者将其误为“公元前?—一二——”。当发现这种错误时,制版已完成。于是制版者设法用磺酸漆将印版上每枚邮票子模中的“前”字涂掉后再印刷。但在印刷全张左格的力枚邮票子模中漏涂16号子模,于是就出现了位于印刷全张左格历号系位的“蔡伦像”“公元前”子模特征著名变体票。

5)倒印:通常是指邮票中心主图与边框图案颠倒。倒印变体票几乎都是著名珍邮。世界上著名的倒印邮票有1855年西澳大利亚4便士蓝色倒天鹅邮票、1871年日本500元中心面值倒印龙票、1918年美国24分倒印飞机票以及我国1914年的2元牌楼倒印和1945年的纽约版中心孙中山像倒印票。大多数倒印票的形成是由于套印时印版放倒。如我国19135月开始由中华邮政发行一套(19种)普通邮票,其中2元中心主图为国子监牌楼,俗称“宫门”票。该票为蓝、黑两色套印,先用蓝色印边框,后用黑色印主图牌楼。1914年印制第二版(北京老版)时,由于某次印刷时将主图印版放倒方向,而印出来的牌楼被倒印了,形成了我国著名的“宫门倒印”票。据考证,该变体票仅流出48枚,十分罕见,被集邮界列为“民国四珍”之一。由此可见,倒印并非全部是版模变异。

 

实验三  彩版模特征的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邮票的版模(母模、子模)特征,掌握进行版模特征研究的方法。

实验工具:放大镜(310倍),具有母模特征的邮票,直尺。

实验步骤:将邮票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寻找母模特征;以邮票边框左下角为原点,量出特征的x轴和y轴的毫米数。

作业:用文字和坐标描述版模特征在邮票上的位置。

1.8版式研究

版式研究是研究印制各种邮品的工艺、材料以及操作过程反映在邮品上的特征。通过对同图案、同面值的分版、分纸、分色、分齿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区分邮品的不同品种。版式研究在传统集邮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考据价值;在实践中,对鉴别邮品的真伪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8.1分版

分版是一种区分邮品版模的方法,即对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和其他邮品,根据版模特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品种。分版主要依据母模特征和子模特征,有时并可参考刷色、齿孔、纸质、背胶和版铭等的特征。

例如区分我国“纪7”《第一届全国邮政会议纪念》邮票(全套2枚,全张2枚,无背胶)的原版票和再版票,主要依据版模特征(母模特征):在票题《第一届全国邮政会议纪念》的“一”字之下,原版票为3条短线,再版票为4条短线。其他的参考特征有:①厂铭差异:原版票为“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再版票为“上海市印刷一厂”;②齿度差异:原版票为14°,再版票为1212°。

又如我国1998年发行的《玫瑰》普通邮资明信片,依据邮资图英文铭记“CINA”区分两种不同的版式:一种是粗体,另一种是细体。

对于被区分出来的版模,通常是依据以下几种特征来命名:①明显的版模特征,如“普23”《湘南民居》3分票,是依据版模明显特征“分”字,命名为“正常分”、“大头分”两种不同的版式;②制版印刷的先后,如上述的“纪7”,命名为原版和再版;③邮票印制地点,如“普88分《冶金工人》邮票图案中钢钎下阴影区,北京印制的阴影呈三角形,上海印制的呈箭头形,分别被命名为北京版和上海版;④邮票印刷厂家,如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像》普通邮票,其中香港版又可区分和命名为中华版(中华书局印制)和大东版(大东书局印制):⑤按印版类型,如上述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像》普通邮票内地版中的百城一版和百城二版,分别用雕刻凹版和凸版印制,故又分别称为百城凹版和百城凸版。

1.8.2分纸

分纸是根据邮票纸质来区分版式的方法石刚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依据纸张外观、形状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的邮票品种。如我国1878年发行的清代“大龙”邮票曾分三期印制,第一期纸质极薄,略呈透明,票间距离2.5mm:第二期纸质基本同第一期,但票间距离4.5mm(阔边);第三期纸质较厚而不透明,票间距离3.25mm。它们分别命名为“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又如新中国“纪5”《保卫世界和平(第一组)》邮票,再版票与原版票的图样、刷色和齿孔都相同,但再版票纸白,原版票纸略黄。纸质的性状也可用于邮政用品的版式区分,如我国清代于1897年发行正式国家邮政邮资明信片,其中第一版(俗称一次片)于1897101日发行的,石印(平版),竖式,刷色桃红,淡黄色卡纸,但也发现有浅灰色卡纸。在淡黄色卡纸中,又分纸质厚薄两种。在我国于1992年开始发行的《石舫》普通邮资明信片中,10分和15分片均发现有米黄、淡黄、黄色纸质,纸质的这种性状也可用来区分版式。

1.8.3分色

分色是一种依据刷色(包括异版异色和同版异色)来区分邮品版式的方法,即对同图案、同面值的邮品,依据刷色来区分不同的品种。世界各国的许多原版、再版和重印票常常是依据刷色来区分。例如我国清代“万寿”邮票,全套9枚,18941117日和1894年分别发行原版(日本版)和再版(上海版),它们的刷色(红色除外)有较明显的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原版票绿色中看不到黄色成分,棕色中看不到红色色调,黄色中则带有橙色;而再版票则是绿色中明显呈黄绿色,棕色呈红棕色,黄色中看不到橙色。对同图案、同面值邮票改变刷色的例子是我国1905年为加人万国邮政联盟将清代“蟠龙”普通邮票4分票由棕色改为红色(万国邮联规定国际明信片邮资的刷色)、2分票由红色改成绿色(国际印刷品起点邮资刷色)、l角票由绿色改为蓝色(国际平信起点邮资的刷色),5分票由红色、黄色改为紫色。在我国邮票中,也有依据刷色来帮助区分原版和再版的,如“纪9”《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邮票第3枚,原版为大红色,再版为深桃红色。

1.8.4分齿

分齿是依据齿孔的形态差异,对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区分不同的品种。世界各国的邮票,有许多是依据齿孔来区分不同品种的。如我国中华邮政1942915日起发行的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全套10枚,凸版,无背胶),其中16分票,有13°(细齿,主要)、1012°和11°。在我国邮票中,“普124分票,有11×1112°和14°,其中14°新票十分稀少。在新中国近期邮票中,“普23”《民居》1020304050分。l元票有11×lll4°和13×123/4°两种齿度,前者称粗齿票,由维发机印制,后者称细齿票,由七色机印制,并由此区分出100枚全张(前者)和60枚全张(后者)两种不同的版式。分齿在普通邮票研究中很重要。普票中的一些常用面值票往往需多次制版、加印,特别是一些胶版印制的邮票,每次添印时不能保证使用同一种齿距的针板,再加之每台打孔机都需要轮换使用几块针板(备修改换),所以齿度多变的情况在胶版普票中更容易反映出来。如我国“普124.8分票,“普13”、“普168分票,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齿度。

1.8.5复组

复组又称重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版式研究方法。它在传统集邮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复组是根据全张各枚邮票的子模特征,结合全张边纸、版铭等资料,将单枚或枚数较少的连票重新组合成枚数较多的连票或全张。通过这种研究可以区分同图案、同面值邮票的不同版式。

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由于当时制版技术较落后,往往全张邮票各枚间具有明显的版模特征,这就为邮票的复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第一、二期全张255×5)枚,少数为助枚和15枚;第三期由于部分子模严重磨损,全张已改为204×5)枚。该邮票发行以来,中外集邮家对其全张每一枚邮票的子模特征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因此可复组全张。

由于邮票制版和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邮票已几乎不出现全张各邮票子模特征各异的情况,因此复组在现代已很难进行。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盛行发行全张邮票枚数较少的邮票,于是集邮家又进行将邮局全张重组成印刷全张的版式研究。如我国“T.57”《白暨豚》,全套2枚,全张均由205×4)枚构成。现已根据邮局全张的各种版铭特征,重组成印刷全张。据笔者研究,8分和60分印刷全张的重组。

8分票印刷全张:邮局全张1IV可根据梯尺和信息记号“A”重组出印刷全张。设计者和厂铭。III根据信息记号“A”连接;IIIII根据银色梯尺连接;IIIIV根据III对倒连接的方式,推测为下方对倒连接。

60分票印刷全张:邮局全张IIV可根据梯尺和信息记号“A”重组出印刷钱张。IVIII根据反写信息记号“A2”连接;IIIII根据蓝色梯尺连接;III连接是根据上述8分票重组方式推测的。

在我国邮票中,还有小本票内页印刷全张重组的研究。如“T.57”《白暨豚》小本票第260分印刷全张的重组。该60分票为小型张式,其边纸上有金色花纹。根据其边纸金色花纹与邮票的相对位置可分IV5式。只要能收齐这五式的小本票,即可按其边纸金色花纹上、下衔接重组印刷全张一格。

为了能体会版式研究的综合性,现以“普23”《民居》20分票“上海民居”为例加以分析说明。“上海民居”邮票为绿色、黑灰色影写版食印,至少可分3个版式9个版次,其特征描述如下:

A式:粗齿,力100枚全张;

BC式:细街,为60枚全张,共分8个版次。

从“上海民居”邮票版式研究还可知,一般可根据版模特征(母模特征)、齿孔状况等区分不同版式,根据版铭特征区分不同版次。

 

2 邮品图案研究

 

邮品图案研究是指对各种邮品的图案进行分析和探索。邮品图案的研究,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对于专题集邮者来说,邮品图案的研究格外重要,这项研究能有效地帮助集邮者正确选择邮品,从而提高专题集邮展品的水平。

 

 

2.1研究对象

邮品图案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邮票上的图案和文字,还包括各种邮品上的图案,其主要研究对象是:

l)邮票(含试印票、样票)以及与邮票同时印刷的副票、边饰、过桥、小本票及其封皮上的图案。

2)邮资封、片、简上的邮资图和装饰图

装饰图常常是邮资图主题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由于它通常比邮资图要大得多,也是邮品图案研究的重要对象。

3)实寄邮品上的邮政戳记和签条

实寄邮品上的邮政戳记包括邮政日戳。销票戳、纪念邮戳、风景日戳等,它们的图案是实寄邮品图案研究的内容。签条是贴于各类邮件上,表明邮件种类的标志纸条,主要有挂号签、航空签、包裹签、快信签、特快专递标识签等。有些签条也包含有专题信息的图案,也是图案研究的延伸。

4)邮资票品的纸张、水印

有的邮资票品是用底纹纸印的,底纹纸上有图案;有的邮资票品是用水印纸印的,水印纸上也有图案。这些图案也是邮品图案研究的对象。

5)邮品设计原图

这些原图虽不是邮资凭证,但与邮资票品上的图案密切相关,它们都属邮品。因此,它们的图案也是邮品图案研究的对象。

 

2.2邮品图案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2.l邮品图案的内涵与寓意

邮票是小型百科全书。邮品上的图案包含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有人物、动植物,有山川湖泊和海洋,有房屋、场馆,有文学、艺术……这些事物都是通过绘画或摄影,以图案的形式呈现在邮品上的。世界各国邮品上的图案大都以写实的手法表现的。对于表现自然界的事物的邮品图案,是很容易了解其内涵的。而对于表现较复杂的现象的邮品图案,则需通过研究才能了解其表现的内容。特别是通过抽象画表现的邮品图案则需通过深入研究才能了解其内涵。通常研究邮品图案的方法有:

1)了解和研究票题

由于邮票和其他邮品艺术具有命题创作的特点,即邮品图案设计者是依据国家邮政主管部门所确定的主题设计的。因此,了解和研究邮品票题是认识和研究特定邮品图案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深透内涵的关键。近10年来,世界各国发行邮票前,都要通过新闻媒体作预报,对于要发行的邮品及其图案名称一般都会作详细的报道,因此了解邮品的票题还是比较方便的。还有相当多的邮品上是印有票题的,这就更为方便了。了解和研究票题,能帮助我们获取邮票图案以外的信息,从而更精确地认识邮品图画上的内容。了解和研究邮品票题对研究抽象画或中国画中的大写意画图案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198且年1027日,我国发行“J.73”《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邮票,全套2枚,图案都很抽象,很难理解其内涵和寓意。了解和研究其票题,就使问题迎刃而解了。该套邮票都印了《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票题,票题帮助和启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两枚邮票图案的内涵和寓意。如第1枚“协调”,图案是用麦穗、楼房、儿童。飞机的抽象形象组合而成的画面。了解票题后,我们就会知道,画家是用色彩的重叠出现的五彩缤纷的效果来表现出协调的。又如第2枚“启示”,是用卵形物表示生命,当它置于容器中超过了容器的容量,就会出现容器中液体的外溢。这就启示人们要控制人口的发展速度,以免造成人口与发展的不协调。这套邮票的图案寓意深远,发人深省。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派绘画邮票大量出现在各国邮票中,了解和认识其涵义,票题的研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2)邮品图案原图的考证

对于人物、绘画、文物、历史等题材的邮票,对其图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历史背景等活动,进行原图深入考证,是对邮品图案的内涵和寓意进行研究的有效方法。例如吴大明先生对我国“19983”《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加深了对这套邮票内涵的认识。其中第6枚主图是选用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时的特写。根据邮票图案中邓小平的衣着和所坐沙发的颜色,对照邓小平同志有关照片和电视纪录片,作者确认邮票原图照片摄于1992123日上午由广东深圳蛇口开往珠海九洲港的快艇上。根据资料,这天邓小平于上午940分结束了对深圳的视察,乘海关快艇驶离深圳。在快艇上,他与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光大等亲切交谈,鼓励大家“要争取时间,抓住机遇,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通过考证,这枚邮票图案的内涵就要比画面上深刻多了,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绘画邮票的原图考证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作品的内涵及其在当时所处的地位。因此,邮票图案原图的考证是一个认识邮票图案内容和寓意的重要方法。此外,有的邮票设计时画错,如“纪88《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南昌“八一”大楼邮票,设计时画成3层,经考证应为4层。

2.2.2邮品图案的设计艺术

研究邮品图案的设计艺术,是研究设计者为表现一定的主题所采用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研究邮品图案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了解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从而更正确地把握邮品图案的内涵和寓意。

邮品图案原图(设计图稿),主要是历代绘画作品和设计者的绘画作品,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是设计者通过各种绘画艺术和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因此,集邮者应学习和了解世界各种绘画艺术及其流派的特点,才能深入掌握邮品图案的设计艺术。与绘画作品一样,集邮者也应了解摄影艺术,这样才能对来源于摄影照片的邮品图案的设计艺术有深入的认识。

邮品图案的设计艺术,不仅涉及到邮品设计原图,还涉及到设计原图在邮票等邮品上的再现,即印制。20世纪初,德国建立了包豪斯艺术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思想是抛弃纯艺术与实用艺术分界的观念,使艺术与技术统一,让机器设备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包豪斯艺术体系对世界各国邮票的设计和印制有很大影响。这种理论要求邮品设计家必须对邮品设计和邮品印制的相互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并在邮品设计时善于运用艺术和技术之间关系的规律。包豪斯艺术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邮品设计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在我国邮票设计中,应用这种艺术体系最成功的是“特57”《黄山风景》邮票。在该邮票设计时,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首先将黄山风景摄影作品改绘成绘画作品,该绘画作品融中西方绘画于一体,近景采用版画,而远景采用中国画,然后用雕刻凹版表现版画中近景的峻峭的奇峰怪石和挺拔的苍松古柏,而用影写版表现中国画中远景(背景湖气象万千的云海和若隐若现的远山,取得了世人公认的艺术效果。

邮品的题材是多样的,表现邮品图案的艺术及手法也是多样化的。研究特定题材的是佳艺术表现手法,也是研究邮品图案设计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3 邮品发行和使用的研究

 

邮品的发行和使用是传统集邮研究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由于缺少完整的印制、发行和使用的详细记载,往往成为研究的难题和重点。

3.1邮品发行的研究

邮品发行的研究,是研究各种邮品的发行日期、发行量、发行渠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行日期。

3.1.l邮品的发行日期

邮品发行日期的研究牵涉到几个重要的概念:

l)公布的发行日期:邮品是国家邮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发行的邮资票品,它们的发行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公布的发行日期是指国家邮政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并公布的某种邮品的具体发行日期。在正常情况下,违反规定提前或推迟发售的日期,都不是正式公布的发行日期。邮品的发行虽然有公布的发行日期,但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使发行日期复杂化,如公布的发行日期的变动。我国邮电部曾通告,“纪21”《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邮票于195338日发行,但该年35日前苏联元首斯大林逝世,38日是悼念日,为此我国邮电部决定将此套邮票改在310日发行,因此该套邮票正式的发行日期就应为1953310日。

2)实际首日发售日期:在正常情况下,邮品实际首日发售日期应与公布的发行日期一致。但有的邮品附有“陆续发行,不另通知”的文件,对于这类情况,一般认定第一种邮品发行日期为该邮品的首日发售日期,其余则按实际发售日期加注发行日期。

3)提前发售日期:有个别地方的邮政部门不遵守国家邮政主管部门文件规定的日期发行而提前发售邮票。如我国“特2”《土地改革》邮票,邮电部规定于195211日发行,但南京局和长春局分别提前到19511212日和22日发售。提前发售的日期,不能作为实际出售首日的依据。因此,依据实寄封考据邮品发行日期时应注意这种因素。

4)停售日期和停用日期:国家邮政部门规定停止出售某种邮票的日期称为停售日期。停售的原因有邮票已超过规定的出售期限;邮票使用时间过长;邮票图文、面值已不适用;政权更迭或政治原因等。停用日期是指国家邮政部门停止使用的日期。自停用日起,该邮票不再具有邮资凭证的效力。

3.l.2邮品发行日期的研究

邮品发行日期的研究是邮品传统集邮研究的重要内容。近期邮品发行日期因有国家邮政主管部门的通告,很易确定。但是,世界各国的有些早期邮票,因发行时日已很长久,又查找不到有关部门文件和档案,其发行日期往往成为该国乃至世界集邮学术研究的难题。如我国“大龙”邮票的发行日期,我国及世界集邮家已研究半个多世纪,始终没有定论。集邮界曾提出724729日和81日三种推测,有关其发行日期集邮界只能暂时写作7月下旬至8月初。最近赵人龙先生依据已有资料:718日和22日上海海关造册处已分别将5分银和3分银邮票寄往天津,而上海邮件寄天津需6日,也即724日和28日可分别收到,但728日为休息日,而729日天津海关已函告上海造册处已收到了3分银“大龙’邮票。在当时3分银是自天津寄往北京的平信邮政资费。根据以上分析,赵人龙认为“大龙’邮票是于1878729日在天津首发。这种看法进一步支持了刘广实先生提出的729日发行的推测。

邮票等邮品发行日期研究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难题是普通邮票。普通邮票往往是根据邮政通信业务需要发行的,不受特定发行日期的限制。因此,确定某种普票的实际发售日期,比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要复杂得多。在普票发行日期中存在以下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l)《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所载发行日期大多依据邮电部发文规定的发行日期确定的。但事实上,许多普票的实际发售日期,在通信业务急需的情况下往往提前。如“普1”,按邮政总局通知的发行日期是1950210日,但实际发售日期最早见于上海195027日。因此集邮家考证的邮票发行日期较邮电部公布的发行日期在集邮研究上更有价值。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将“普23”《民居》发行日期列为1986412月虽然合理,但仍可细分。实际上,“普23”仅2分一枚为198641日发行的,其余面值邮票的实际发售日期可根据北京市邮票公司的首日封证明是:90分、1.10元为415日;1分、30分为515日;8分为615日;l1/2分为7l日;10分为81日;20分、50分为910日;4分、1元为1015日;40分为1115日;3分为1225日。

3)普票常因多次加印而出现不同版次或出现再版票的情况。不同版次和再版票的发行日期是研究我国邮票的日期中最难的问题。它们虽然可以从邮票全张上的制版日期铭和印刷日期号作出粗略的推测,但要弄清确切的发行日期还需对大量实寄封进行考证。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邮品发行的研究是依据该邮品的实寄邮品,以及文件、档案资料。

3.2邮品使用的研究

邮品的使用,主要是研究该邮品使用的时间、地点和使用量。有关邮品使用的研究我们仍以“大龙”邮票为例来加以说明。“大龙”邮票全套3枚,面值分别为135分银。研究“大龙”邮票使用的主要依据是实寄封。经过集邮家的多年广泛搜集和甄别,现存世可考的“大龙”实寄封共有364件。对这364件实寄封的统计分析。

从上述两点可知,“大龙’邯票主要是在18781885年间使用,在1885年“小龙”发行使用;“大龙”邮票主要是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其中寄往国外的邮件几乎占一半。根据档案和资料知,中国公众当时对邮票尚少了解,因此在最初,“大龙”邮票主要是外国人购买关于“大龙”邮票的发行总数,绵嘉义先生估计为1003964枚,合关平银30781.4两;刘广实先生则估算为160万枚,价值关平银48000两。

关于邮品使用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邮政资费及其变迁的研究。各类邮件的资费是以寄递该邮件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来确定的。在实际操作时,有时还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19491227日第九次常务会议决定,国内平信每20克以12两小米价格为标准,于物价涨落20%25%时进行一次调整。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各大类邮件的邮政资费都是在变动的,下面将我国于199931日实施的国内、国际邮资。

 

4 集邮研究论文的撰写

 

集邮研究应包括传统集邮研究(邮品的印制、发行、使用的研究,又称为微观研究)、邮品图案研究和集邮理论研究(又称宏观研究,如集邮文化、邮品市场等的研究)。集邮研究的成果通常是用论文的形式来表达。

集邮研究论文与其他领域学术研究的论文格式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一般也是主要包括标题,前言,论点和论据,结论和讨论,以及参考文献。

4.1论文标题

标题是论文内容和观点的概括反映,非常重要。标题的写法通常有3种类型:

1)直接概括被研究的内容:这种写法看到标题就了解了论文的基本内容,读者最为欢迎,如“民初试模试色票的研究”、“苏皖地区毛泽东像‘红5便’邮票的探讨”、“一条跨国邮路的始末”、“新中国民居图普票版式研究”、“试论电信发展对集邮的影响”等。

2)强调研究的观点:这种论文标题观点明确,能吸引读者阅读,如“借鉴传统方法研究新中国普票”、“JP81邮资明信片有两种版式”、“职工集邮活动要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等。

3)概括被研究的内容和陈述研究的观点:这种论文将上述两种写法结合,具有两者的优点,缺点是标题往往过长,如“华北人民邮政‘改作贰拾圆’邮票发行日期可暂定为194976日”、“中华邮政发行的金银元邮资券是临时邮票”等。

标题选定总的原则是题文对应,而不能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如题不对文,对论文质量影响很大,有时即使你论述的内容很好,也会被说成是文不对题。

论文的标题以实为好,实实在在,是研究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故弄玄虚,用十分花巧的标题。十分花巧的标题往往会出现两个不应出现的问题:一是使人看不出论文研究的内容、观点和重要性,读者不读。如“新中国《军人贴用》邮票确非分三军用”论文采用“军票的是是非非”或“军票疑案”花巧标题,就会造成题文不对应,论文内容不知道是什么而不读;二是研究论文的标题与集邮一般文章的标题是有区别的,前者严肃,且标题具有重要性的要求,而一般集邮文章是介绍一般知识的,标题可灵活,没有表明重要性的要求。如上述论文标题用“《军人贴用》邮票使用情况介绍”或“军邮是怎样使用的?”都是一般集邮文章采用的,而不宜用作研究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大小要适宜,不能太大,以免造成论文空虚的感觉,如研究近期中国邮票的铭记和面值的设计,如用“新中国邮票设计的几个问题”,或“近年来新中国邮票设计的几个问题的研究”都太大,而采用“近年来新中国邮票铭记和面值的研究”标题就比较适当。现在看来,也可以用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标题,但需加副标题。对于较长的论文,最好要写一个提要,然后再转入正文。

4.2前言

前言是论文开始的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主要是写所要研究和论述的问题的来龙去脉,目前研究状况,哪些问题已解决,有结论,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准备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大多数研究的问题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简明地叙述一下前人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状况,可让人看出你对该问题研究状况的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研究论文是撰写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或未论述过的观点。因此,在论文撰写之前,必须了解前人对你论述问题的研究状况。如果这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也许你研究的问题是前人研究的重复,研究和论述就没有学术意义了。

在前言中,很重要的是要提出要研究或论述的问题。这样不但能使读者知道你要研究什么,而且能使你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更集中,论文更容易写好。

分析你要研究或论述的问题的意义,能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兴趣。

论文前言中涉及的方法和角度,只需简要提及,具体内容应放在下面写。

4.3论点和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研究论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通过列举经过调查、测定、观察等所获取的数据、图片、表格来论述论点的正确性。

本部分撰写时可分成几个问题,最好是这几个问题有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的,使论述能层层深入。本文的论点是由论据支撑的,因此提出的论点要实事求是,撰写必须客观、具体,尽量不要使用“可能是怎样怎样……”的一类词语。

还要提出的是,论文涉及的论点要有自己的观点,是和前人不一致的,是有创新的。在论文撰写时,可以同时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但不要急于多写前人的论点正确与否,表现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

4.4结论和讨论

结论和讨论是写作者研究或论述得出的结论。在具体撰写时,可与前人的结论进行比较,客观地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必须引证参考文献和作者,以便读者查对。

结论和讨论要客观、具体、有根据。

结论和讨论也可写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不要写“本人水平有限,希望批评指正”一类客气的虚话。因为论文论点是依据事实提出的,论文本身就是坚持真理,虚话在论文中是没有必要的。

论文的结尾还可感谢同仁或前辈对你的研究提供的具体帮助。

4.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论文之后列出的,论文引证的数据、资料的文献,与你的论点结论进行比较、讨论所涉及的文献(应选择重要的)。在以往,有不少集邮学术研究论文作者或报刊不注重参考文献。其实这一部分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也有利于读者进一步查阅。

关于参考文献的具体写法,请参阅本书各章之后所列的参考文献。

 

复习思香题

 

一、名词解释

集邮研究  传统集邮研究  孔齿  线齿  齿度  齿式  线式齿  梳式齿  棋盘齿  切削齿  异形孔  漏齿  齿孔移位  纸质研究  安全纸  错纸票  水印纸  有胶票  无胶票  有色背胶  花纹背胶  胶面印  凸版  凹版  雕刻凹版  影写版  电子雕刻版  平版  胶版  混合版  影雕版  胶雕版  刷色研究  荧光邮票  磷光邮票  错色  漏色  倒印  复印  双面印  背面粘印  套色移位  版铭  厂铭  梯尺  制版铭  工铭  日期铭  规矩线  裁切线  信息记号  齿孔校正线  数值铭  版号  边线尺  非版铭标记  版模  母模  母模特征  子模  子模特征  版模变异  版式  版次  版式研究  分版  分纸  分色  分齿  复组(重组)  邮品图案研究  发行日期  实际首日发售日期  提前发售日期  停售日期  邮政资费

二、问答题

l.线式齿、梳式齿和棋盘齿各有什么特点?

2.影写版、电子雕刻版和胶版邮品的显微特征有什么不同?在邮票辨伪上有什么意义?

3.何谓变体票?主要有哪些种类?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4.梯尺在区分邮票版次上有什么作用?

5.何谓版铭?请购一个全张邮票并指出各种版铭的名称和位置?

6.怎样进行版式研究?你有什么设想?

7.怎样进行邮品图案的研究?你有什么设想?

8.怎样进行普票发行日期的研究?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文献

 

[1]盛名环,黄宪明主编:《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版,第541547

[2]」邵林:《传统集邮,《集邮文献》,第一集,中国集邮出版社,1987年版

[3]刘广实,邵林主编:《集邮辞典》,中国集邮出版社,1988年版

[4]黄祥辉:《新中国邮票的收藏与研究》,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5

[5]黄样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邮票印版》,《上海集邮》,1999年第一期,第1112

[6]黄祥辉:《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邮票用纸》,上海集邮》,1999年第二期,第3839

[7]黄样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邮票刷色》,《上海集邮》,1999年第三期,第4142

[8]黄样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版铭》,《上海集邮》,1999年第四期,第40-41

[9]黄样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版模》,《上海集邮》,1999年第40-42

[10]黄样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邮票背胶》,《上海集邮》,1999年第六期,第41-42

[ll]黄样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齿孔(上)》,《上海集邮》,1999年第七期,第43

[12]黄祥辉:《传统集邮研究基础知识——齿孔(下)》,《上海集邮》,1999年第八期,第41

[13」黄样辉:《由末求本——从几种小本票、小版张的版式特征看其印刷状况》,《集邮》,1989年第九期,第17

[14]黄祥辉:《新中国有荧光邮票研究》《上海集邮》1999年第七期,第22

[15]黄样辉,徐星瑛:《彻削齿孔》,《上海集邮》,200年,第4期,第20

[16]邵林:《J.81版暗记一例》.《上海集邮》,1982年第四期,第16

[17]郭润康:《邮票的档案——边纸》,《集邮研究》,1989年第四期,第1012

[18]唐娜·奥基夫;《世界珍邮》,殷新章等译,中国集邮出版社,1986年版

[19]李东初:《中国珍邮》,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中国邮票史》编审委员会:《中国邮票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5202

[21]新中国邮政编写组:《新中国邮政》,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年版

[22]赵人龙:《再论大龙邮票的发行日期》,《邮史研究》,2000年第十八期,第1

[23]王庸声,赵文义,于晓慧:《集邮基础》,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24]马任全:《中国邮票图鉴》,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25]刘广实:《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7月》,《集邮》,1981年第五期,第17-18

[26]黄祥辉:《“普2980分“慕田峪”邮票版式研究》《上海集邮》,2000年第五期,第22

[27]吴天明:《“1998-3”邮票上邓小平照片的考证》,《上海职工集邮学术论文集》,第一集,1999年版,第7-8

 

 

申请书
科学总结
 
成果内容
主要内容
创新点
应用情况
 
辅助材料
教案选编
获奖证书
教学活动
论文摘编
其它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