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申报教学成果奖——艺术素养类课程《基础集邮学》建设和教学  

成果完成人:卓杰 谢致远 邵青山 赖景耀

申请材料

教学成果奖科学总结

 

艺术素养类课程“基础集邮学”建设和教学

卓杰 谢致远 邵青山 赖景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艺术素养的培养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础集邮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认识世界、提高审美能力、增加社会交往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集邮是一种“有教育价值的文化活动”,每一枚邮票的图案都蕴含着一定的宣传教育目的。集邮者收集、整理、鉴赏邮票的过程,就是一种主动接受宣传教育的过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我在事业上的成就,当归功于我的癖好——集邮。”在高校开展“基础集邮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过课堂教学与组织集邮展览等活动,使广大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基础集邮学”课程开设情况

198315日,西北师范大学百花邮票研究会成立,赖景耀任会长。198611月,赖景耀出版专著《漫话集邮》,此书成为我校“基础集邮学”课程开课后的第一部教材。19924月,国内第一部高校集邮教材《基础集邮学教程》出版,赖景耀为作者之一。19929月,随着本科五年教改工程的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决定“基础集邮学”列入艺术类素养课程开设,学校成立基础集邮学教研室。“基础集邮学”进入大学课堂在全国高校中实属首家。19921218日,由选修“基础集邮学”课程的学生为主的西北师大学生集邮协会成立。19947月,甘肃省教委艺术教育检查评估组来校对“基础集邮学”进行全面考核,同年9月,国家教委又对甘肃省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了评估,“基础集邮学”获得良好成绩。199411月,基础集邮学教研室申报的项目“基础集邮学教学探索”列为甘肃省高等教育重大教学研究项目。19958月,六集专题电视片《专题集邮》由我校集邮学教研室录制完成出版,提高了基础集邮学教研室综合教学实力及在全国的影响。20043月,基础集邮学课选修人数愈700人,创造集邮学科学期学生数全国之最。200510月,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并颁铜牌。截至2007年春季学期,“基础集邮学”课程共开设26期,全校各院系共有1800多人选修。十五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基础集邮学”课程现已成为我校艺术素养类课程中的精品课程。

二、“基础集邮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开设《基础集邮学》艺术素养类选修课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我校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基础集邮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大纲、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为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该课程成为我校一门精品艺术素养类课程。

1、编写教材,收集各类教学资料

我校“基础集邮学”开课,首先基于赖景耀出版专著《漫话集邮》,此书成为我校“基础集邮学”课程开课后的第一部教材。赖景耀参编,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基础集邮学教程》教材后来成为我校“基础集邮学”课程的指定教材。20042005年,基础集邮学教研室老师和有关人员一起设计了该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集邮学真正成为一门图文并茂的艺术鉴赏和提高整体美育功能的课程。教研室订阅《中国集邮报》、《集邮》、《飞天邮苑》等报刊杂志,并大量收集相关集邮学资料,不断充实教学资料,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基础集邮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站设计开发已基本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件和网站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课堂教学的效果、质量对整体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研室教师根据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按照当前国际较为流行的集邮方式,将整个课程主要分为传统集邮、邮政历史集邮、专题集邮和极限集邮等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收集对象、收集方法、具体应用等部分,同时把基础知识融会到相应的专题中,如在讲授传统集邮时,我们重点讲解如何对邮资票品各种特征进行微观研究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所研究的内容进行综合版式研究,让学生了解到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又如关于专题集邮,则重点讲解它与传统集邮的异同,以及如何根据主题去收集尽可能多品种的素材。这样的专题学习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与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了解和掌握科学的集邮方法的同时,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利于专题的整合和优化,教学时可根据需要,互相穿插进行专题讨论,而不必拘泥于各自的范围。例如传统集邮、邮政历史集邮、专题集邮都注重收集实寄封,但是各自对实寄封的侧重点就很容易讲清。

3.营造审美气氛

审美教育是感性教育的高级形式,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学科技能外,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道德情操,培养真善美的行为与情感。由于集邮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性,融历史、艺术、美学、印刷技术于一体,这就为“基础集邮学”课程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条件。审美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通过营造审美化的气氛,师生之间有一种热烈的情感交流。教研室教师给学生上课时,每一节课都会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邮票,或看一看经过创作编组出的专题集邮展品,或讲一讲实寄封上的记载的邮政历史等,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开阔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欣赏中去学习集邮。“兴趣事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集邮有更进一步的兴趣时,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集邮的魅力,增加感性认识,教研室把部分教学环节直接安排在集邮活动现场进行。如《水车与风车》在兰州举行首发仪式,卓杰老师带领集邮班学生现场授课。与此同时,大学生们通过欣赏一部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编排新颖、富有创造性的邮集,也受到教育和启发,获得了美的熏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现场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雅的艺术,更想不到的是,集邮还能在世界邮展上披金挂银为国增光,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兴奋和兴趣。当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有如此大作用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5、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建设一批有志于集邮教育,业务过硬、敬业务实的师资队伍,是发展集邮教育事业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校将“基础集邮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而成为计划内选修课,陆续正式开出。由于集邮学课符合高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要求,溶入校园文化,因而发展很快。新世纪以来,受到社会认可,得到迅猛的发展。集邮学课教师队伍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得以形成、壮大。为了开好集邮学课,学校成立了基础集邮学教研室。开课初,由赖景耀老师主讲,经过培养,建立了教学梯队,刘信生教授(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甘肃省邮协会副会长)中期主讲,近期由青年教师卓杰副教授(校百花邮票研究会会长)独挡一面,挑起了每学期数百名学生的开课大樑。

三、“基础集邮学”课程开课创新点

1、“基础集邮学”课程为全国最早在高校开设的集邮类课程,进一步完善了高校课程结构;

2、“基础集邮学”课程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基础集邮学”课程培养了集邮人才和集邮教育队伍,选修“基础集邮课”的学生毕业有的成为工作单位集邮活动的组织者,集邮课程的讲授者;

4、赖景耀老师的专著《漫画集邮》和参编的《基础集邮学教程》成为高校集邮类课程的专业教材;

5、“基础集邮学”课程开课较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图文并茂,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色。

四、“基础集邮学”课程成果应用情况和推广价值

1993年,《中国集邮报》开辟整版刊出《大学校园故事多——西北师大开设集邮课之后》新闻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来自美国、瑞士、香港、台湾及国内信件百余封,盛赞集邮学进入高校课堂,不少大学致函学校教务处,询问教材、大纲及开课细节。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均参照我校课程大纲开设了集邮学课程。在开设集邮学课程的学校组织的对人文选修课程教学调查中,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均名列前茅。“基础集邮学”课程的开设,对全国普通高校推进艺术素养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

“基础集邮学”成果对高校其它艺术素养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广前景更好,受益面会更宽。

 

附:基础集邮学教研室教师教学研究著作论文一览表

基础集邮学教研室教师教学研究著作论文一览表

 

1.《漫话集邮》1986.甘肃科技出版社;

2.《基础集邮学教程》1992.人民邮电出版社;

3.《甘肃职工集邮史》1991.甘肃人民出版社;

4.《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百科作者)1996.人民邮电出版社;

 5.《如何编组专题邮集》1998.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教委大学生素质教育讲座)

6.《集邮文化散论》2002.安徽教育出版社。

7.《评重庆全国邮展上的集邮文献》2003年《中国集邮报》43期至55期连载;

8.《甘肃能够打造集邮品牌》载《甘肃集邮》20046期;

9.《集邮学及其框架()》载《集邮博览》200410期、()载《集邮博览》同年12期;

10.《我的“集邮六十而立”论》载《集邮报》2005.7.9.

11.《论“集邮”》载《集邮博览》20054期;

12.《关于开展老年集邮的思考》载05《甘肃省老教授协会论文集》;

13.《集邮就是“集邮”》载《四川集邮》2006年第5期;

14.《甘肃从未收取过邮件附加费》载《集邮》20067期;

15.《开展老年集邮促进社会合谐》载《集邮报》2006.10.28.

16.《开拓创新成果丰硕》载《集邮报》2007.1.6.

17.《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展品评述》载《集邮文献》200612期;

18.《试论集邮学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载《集邮》20073期;

19.《集邮联“五大”以来集邮活动综述》载《集邮报》2007.5.12.

20.《集邮研究中的定量化方法探讨》载《集邮》1990年第1期);

21.《从邮票看数学的发展》载《集邮》1990年第12期);

22.《邮票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载《中国集邮年鉴·1990》;

23.《邮集客观评价的定量化方法》载《职工集邮》1992年第3期;

24.《“巴贝奇,‘均一邮资法’的先导者》载《中国集邮报》,1994年第26期;

25.《邮戳上的数学定理》载《集邮博览》1994年第6期;

26.《从日心说到相对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线(一)(二)》载(《中国少年集邮》,1995年第56期;

27.《邮票增值率与发行量、选题和设计的关系》载(《集邮博览》1995年第12

28.《对科学美的追求——《对称》邮集创作谈》载(《集邮》1998年第8期)。

 

申请书
科学总结
 
成果内容
主要内容
创新点
应用情况
 
辅助材料
教案选编
获奖证书
教学活动
论文摘编
其它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