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申报教学成果奖——艺术素养类课程《基础集邮学》建设和教学  

 
申请材料

 

绪论邮政、邮票和集邮

 

集邮是指以邮票和其他邮品为主要对象的收集、鉴赏和研究活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集邮都是一项群众参与最多的文化活动之一。据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会议估计,目前全世界的集邮者有23亿。在我国,集邮活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别关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集邮离不开邮票,邮票离不开邮政。

 

1  

 

邮政是指国家或私人开办和管理的,以传递实物载体信息为主的通信行业,是人类信息传递发展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由古代邮政向现代邮政发展的过程。

1.1古代邮政:邮驿

古代邮政一般是指邮驿(poststage)。邮驿是人类古代政府为传递官方文书、接待使用权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邮是指步传,驿是指马传,邮驿引申为传递信件。邮驿的重要特征是为官方传递文书,而不为民众传达室递信件。邮驿的重要特证是为官方传递文书,而不为民众传递信件。

目前认为,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据美国《林氏世界邮票年鉴》记载,早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第三王朝就已建立邮驿。在埃及考古发现的绘画上,有驿使向法老呈交信件的场面。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建立厂以亚述城为中心的石砌驿道,在其沿途设立驿站,驿道的遗迹至今尚存。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建立了由骑兵担任信使的很完善的邮驿系统。强盛的古罗马帝国(公元前30一公元395年)继承了波斯帝国的邮驿制度,邮驿已成为国家军事和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西方谚语称“条条道路通罗马”,反了古罗马帝国驿道的发达,在当时已是“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驿站)”(《后汉书·西域传》)古罗马帝国的邮驿制度一直沿用至1433年。

地处东亚的中国在邮驿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独创性。即使从有确凿方案记载的殷商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传制度。“来归”、“传氏”等文字出现,说明了我国商代已建立了传递信息的“”传制度。到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已开始使用烽火传递紧争军情。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已有供通信专用的马和马车,并且把传递文书称为邮传。孔子说:“德之流行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说明当时的邮传已为人们所熟知。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在修驰道,使我国古代邮驿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政法《行书律》。法律规定,紧急公文在收到后要马上传递,一般公文也要当天传递,“留者以律论之”。在当时已实行公文接力传递,速度很快。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代邮驿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建立了严密的官邮制度。官邮交通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每30里设一个驿站,第个驿站都配备有驿官司和驿夫,据《唐六典》记载,在唐玄宗时个国设有驿站1643处,人员达5万以上下班唐代信山驿、步和烽燧组成。唐代对邮件传递的速度也有明文规定,陆驿每日70里,如遇紧急邮件每日可达几百里。据记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反唐,远在3000里之外临潼的唐明皇在6天之内就接到了紧急军报,通过接力马传邮递速度达到每日500里。中国的邮驿一直沿袭到清末。在我国,邮样的亭、站保存至今的有孟城驿和鸡鸣山驿等,其中孟城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驿站(建于明代,现在的设施为清代重建)。

1.2近代邮政

由于世界各国的古代邮驿口袋传递官方文书而不办理民众信件的传递,到中世纪,欧洲一些交通比较发达的同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一些民间向送信机构,即民办邮递组织,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学邮政以及托伦和塔克西斯家族邮政。

13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波洛尼大学等都开办收寄信件、包裹和货币的业务。这些大学邮政主要是为了保持学生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但也为民间其他各服务。大学邮政间存在500多年,直到18世纪初国家邮政机构发达以后才停办。

1415世纪初,山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逐渐彤成,社会各阶层对通信的需要,私营邮递组织逐渐形成和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托伦和塔克西斯家族邮政。他们间垄断欧洲大部分地区邮政达三个世纪。1450年,该家族成员开始组织蒂罗尔和北意大利之间用于通信的驿马机构,至1502年建立起了一条连接西欧各国官廷之间的信使机构。1516年,罗马帝国皇帝指令该家族进一步建)维也纳和布鲁塞尔之间的邮政联系、并以垄断特权1574年托伦和塔克西斯家族邮政开始面向普通公众。至18世纪,该家旅邮政已拥有工作人员2万,邮车遍及欧洲,是一个跨国私人邮政组织。1852年,该组织还开始印制邮,,至1866年,共发行过95种欧洲跨国邮票。

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5世纪欧洲一些国家件始建立同时为政府和民众服务的国家邮政。

1461年,法国首创国家邮政系统。1533年,英国任命了第一个国家邮局局长,并建立起有效的邮政体系,邮局遍布全国。到18世纪末,整个欧洲开始发展邮政马车,加大了邮件的运送量。

由于邮政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英国和法国分别于1635年和1672年规定邮政由国家专营。但是,邮政资费十分昂贵,而且存在许多弊端,如效率低,向收信人收取邮费,常存在一张信纸写若干封信和拒收现象,甚至出现邮政工作人员侵吞邮费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英国罗兰·希尔(Rowland Hill)经过详细调查研究,于18371月发表了《邮政制度改革——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论文并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提出了邮政改革的方案。他的改革方案要点是国家邮政同时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由国家发行表示邮资预付的“印花纸片”供寄信人购买;采用邮资均一制。但是,他的改革方案在当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直到18398月才为英国议会所通过。18401月,英国开始实施信函基价每半盎司收费1便士的均一邮资制,即“l便士邮政”。51日,英国又开始出售1便士邮票。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是世界邮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新的邮政制度迅速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为了便利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通信,并在国际邮政领域中加强合作和进行技术交流,1874109日,英、法、美、德、俄等22国的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邮政大会,签订了一项邮政公约,即《伯尔尼邮政公约》,并于次年成立了邮政总联盟。邮政总联盟在187852日于巴黎举行的第二次国际邮政代表大会上,改名为万国邮政联盟(UPU)。该联盟于19487月正式成为联合国负责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伯尔尼。我国于191431日加人了该组织。

在我国,唐开元年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最早出现为民众传递信件的私人邮递组织“驿驴”,但至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才形成民间通信业务的专营机构。17511755年,北京出现广泰、福兴润等民信局,1840年鸦片战争后民信局在我国大力发展,总数达数千家。中国近代邮政于1866年试办。1878年,由中国海关试办邮政,同时发行“大龙”邮票。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

1.3现代邮政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相继使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现代化运输工具运送邮件,从而大大加快了邮件的传递速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陆续研制出许多新的邮政专用设备,如1927年荷兰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按键式信函分拣机,1939年英国研制出邮票盖销机、邮资机、捆信机等,并迅速在全世界推广,大大加快了邮政工作效率。此外,1959728日,英国率先开始试行邮政编码,并得到世界各国仿效,进一步加快了邮件分拣、投递速度。因此,在全世界迎来了现代邮政的黄金时代。

进人20世纪后期,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递,开始更多地使用方便、快捷的电话、传真和Email,从而使以实物载体传递信息的传统邮政受到新的挑战,许多国家的邮政出现亏损。世界邮政目前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有的国家正在取得成功。

 

2  

 

2.1邮票的前身

1653年,法国国王赐权给维拉叶(MdeVilayer)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该邮局和邮政信箱。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在邮局出售,用户可将这种标签贴于信封上寄信。这种标签可以说就是邮票的前身,但未见流传下来。1814年,意大利撒丁尼亚王国邮政仿效维拉叶的办法,发行了邮戳纸片作为邮资预付的凭证用于寄信。1836年,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都会计官科什尔曾向奥地利政府建议发行预付邮资的粘贴式签条,但未被采纳。

2.2邮票的诞生

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l便士邮资法”由英国议会通过后,1839910月英国财政部以竞赛的形式公开征集邮资信封和邮资预付凭证“印花纸片”的图稿,公众参与十分踊跃,很快收到3000多件作品(多数为文字描述作品L虽评出4份作品获奖,但都不符合要求。后来威廉·韦恩根据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设计的图稿被采纳。该图稿后由亨利·科布尔德改绘,由雕刻家查尔斯和弗雷德里克·希思雕刻,并用皇冠水印纸以雕刻版印钞工艺印制。由于最初使用黑色油墨印制,且面值为1便士,该印花纸片被集邮界称之为“黑便士”邮票。

“黑便士”邮票主图为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倩影,图案顶部中央有“POSTAGE”邮资)字样,左右两角是交叉十字图形,底部中央是面值“ONE PENNY”(1便士)全张240枚。为防止伪造,除每枚邮票背面都有皇冠水印外,邮票底部两角各印一个大写字母作为编号。全张竖行邮票左下角的字母由上而下依此为ABC……T20枚)。横行邮票右下角的字母由左至右依次为ABC……L12枚)。如1号票的编号为A(左下角)、A(右下角)2号票为AB……

英国原定1840110日开始实行1便士邮资制,但因邮票未准备就绪,临时改用在信封上加盖“邮资已付”的戳记。“黑便士”定于184051日出售,56日正式使用,但已见51日的实寄封。“黑便士”发行后,由于使用方便,民众大量购买,使邮票供不应求而大量印制。据统计,从184051日至18411月发行总量达到7200万枚。18412月,l便士邮票改用红色油墨印制,称“红便士”邮票。“黑便士”邮票的发行使用使英国邮件总量增加近3倍。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作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赐予他爵士称号,逝世后被邮政界和集邮界誉为“邮票之父”。

“黑便士”邮票诞生后,世界各国纷纷仿效。184331日,瑞士苏黎世州首先仿效,其邮票图案为表示面值的阿拉伯数字;同年81日,巴西发行世界闻名的“牛眼”邮票(邮票图案酷似牛的眼珠);1847年,毛里求斯以维多利亚女王肖像为图案发行了著名的世界珍邮“毛里求斯邮局”邮票(将“邮资已付”Post Paid)误刻为“邮局”Post Office)。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行邮票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30多个。中国于1878年发行第一套邮票“大龙”,1897年发行国家由政正式邮票“蟠龙”。

邮票的发行和使用给邮政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世界邮政事业的发展。

2.3世界邮票的分期

1840年以来,全世界大约已发行了40多万种邮票。集邮界一般将这些邮票分成4个日期。

古典邮票:原则上是指1874年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之前发行的邮票,如英国“黑便土”邮票、巴西“牛眼”邮票等。亦可包括1874年之前尚未发行邮票的少数国家的第一套邮票,如中国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

早期邮票:是指1875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发行的邮票。

中期邮票、:是指19141945年,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行的邮票。

现代邮票: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行的邮票。

 

 

3  

 

3.1集邮活动在欧洲的兴起

邮票的诞生和使用,不仅推动了邮政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项新的文化娱乐活动——集邮。

据记载,在“黑便土”邮票出售的当天,不列颠博物馆格雷(Jon·Guy)博士就购买了“黑便士”四方连邮票作为实行均一邮资制的纪念品收藏起来。此后,每次发行新邮票他都去购买,并于1862年出版过一本英国早期邮票目录。他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集邮者。

最初,收集邮票的大多数为妇女和儿童,妇女用它来美化居室,儿童把它作为画片娱乐。18411029日,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一位伦敦妇女为装裱居室而征求邮票的广告。从这一年开始,英国收集邮票的人开始多起来了。

19世纪50年代,全世界发行邮票的国家已有20多个,使更多的人对收集邮票产生兴趣。收集者自已不限于妇女和儿童,收集的目的也已转向对邮票的欣赏和研究,并开始注意邮票的收藏价值。1865年,法国人勒格拉(J.A.legrand欺欺18201912)在法国《邮票的收集》杂志上发表“谈水印和印刷邮票的纸张”的论文。第二年,他又在比利时一家刊物上发表“关于邮票齿孔的研究”的论文,提出将20毫米内的齿数和孔数作为计量邮票齿孔度数的论点。他的这一建议后来得到国际集邮界和邮政界的接受,并沿用至今。

1852年,比利时地理学家温地美伦(P.Vandermaelen)在布鲁塞尔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了他收藏的88枚邮票。这次展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邮展览。它不仅向公众展示了世界各国的邮票,同时也是对一种新的收藏活动的宣传。

随着集邮活动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邮票的交换、交易及其相关活动。1856年,英国普利茅斯开办首家邮票专营商店吉本斯公司;1861年,英国伦敦柏青巷出现第一个露天邮票交换市场;同年,法国雷维罗首次出版邮票目录;1865年和1884年,著名的《吉本斯邮票目录》和《斯科特邮票目录》分别出版。与此同时,一篇描写集邮活动的短篇小说《我侄子的邮集》在《一年到头》杂志上发表;一部描写邮票交易的话剧《贝诺阿顿一家》在巴黎上演。集邮文学的出现表明,集邮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为了交换邮票,讨论邮识,集邮组织应运而生。1865年,乔治·海尔宾(MGeorseeein)在法国巴黎成立世界上第一个集邮组织“集邮俱乐部”;1869410日,英国伦敦集邮学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集邮组织(该会于1907年经英王爱德华七世批准改名为伦敦皇家集邮学会)也是至今仍存在的最古老的集邮组织。

3.2集邮活动遍及全球

集邮活动从欧洲开始,后来扩大到北美和世界各地。随着集邮活动的普及,集邮者越来越希望有组织地开展国际交往。1872714日,一些国家的集邮者在德国吕贝克召开第一次集邮会议。1876年,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在柏林召开第二次集邮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一致赞同使用由希腊文组合演变而来的Pilatelist(集邮家)这个名词。上述两次集邮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集邮活动开始突破国界。1878年,在法国集邮家勒格拉的组织下,在巴黎召开了有2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并在会后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集邮文献《国际集邮会议录》。

20世纪初,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集邮组织在世界各地陆续成立。在这个基础上,国际集邮联合会(FederationInternationaldePilatelie,简称FIP)于1926618日在巴黎成立。随后,洲际集邮组织也相继成立。这些国际集邮组织的成立,标志着集邮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成为一项国际性文化活动。世界各国每年发行越来越多的邮票,国家、国际和世界集邮展览频繁举行,集邮出版物越来越多,集邮商业活动日益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建立互联网信息系统,集邮网站越来越多,从而使集邮活动开始向高科技迈进。

3.3中国的集邮活动

中国最初的集邮活动是由在华的外国人收集邮票开始的。1878年,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发行;1879613日,上海《申报》(2196号)首先出现征购“收买信封老人头”的集邮广告;18806月,上海清心堂出版的《花图新报》发表我国最早向公众介绍集邮的文章“各图信馆之印图”。上海已有人开始集邮,并出现了一些中外集邮者参加的集邮团体。进人20世纪后,集邮开始遍及全国。1909年,我国第一家邮票商店在福州开业。1912年,中国第一个集邮团体“上海邮票会”诞生。10年后,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集邮团体“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集邮者逐渐成熟。1925年成立的中国邮票会和1925年成立的新光邮票会和1934年成立的甲戌邮票会在我国早期集邮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早期邮票研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的集邮活动再次活跃,集邮书刊大量出版。值得提出其不意是集邮专著《国邮图鉴》于1947年在上海问世,并成为国人外收集中国邮票的最佳参考专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集邮活动,为中国的集邮活动带来了新转机。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和《集邮》杂志创刊推动了我国集邮活动的开展。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以及次年加人国际集邮联合会,使我国的集邮活动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集邮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向前发展。“中国’99世界邮展”在北京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集邮活动进人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3.4集邮学及其研究内容

集邮“Pilately”一词源于拉丁文Philo(爱好)和Atles(凭证)。186411月,海尔宾在法国《邮票收集》(CollectionneurTimbrePost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先运用了Philately这一个词。

在英语中,集邮一词有两种表达方式,即Stamp collectingPhilately,前者是指对邮票的一般搜集,而后者则有对邮品进行研究的含义,具有学术性。因此,目前集邮界对集邮学多采用Philately这个词汇。

“集邮学”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集邮家郑汝纯写的一篇文章中。19437月,他在《陪都邮声》邮刊的创刊词中提出了“集邮学”一词。集邮学是一门研究邮票和其他邮品,研究集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集邮学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内容相当广泛,不仅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而且也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集邮学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科学体系,是自成一体的边缘学科。

由于集邮是一种涉及十分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集邮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有着许多共性和必然联系。但是,集邮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形成了集邮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基础集邮学、理论集邮学和应用集邮学以及与集邮相关的美学、心理学等。

基础集邮学包括集邮的基础知识和集邮的学术研究知识。集邮的基础知识涉及邮票的要素、集邮的收集对象和收集方法等,而集邮的学术研究知识则是指对邮票和其他邮品的印制、发行和使用,以及集邮展品的组编和邮票的鉴赏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知识。

集邮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目前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集邮学研究中同样适用,传统的考证方法仍然是集邮学研究中研究邮品的成功方法。

3.5集邮的意义

集邮是一项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并以它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我国,集邮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集邮首先有助于进行自我思想教育。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世界各国都把本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历史、地理、体育、卫生等方面最具有代表性、最引为骄傲的事物反映在邮票等邮品上。它们以精美的画面,高超的艺术语言,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帮助人们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增强信念,积极向上。

集邮有助于增长知识。丰富多彩的邮票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早已被许多集邮者誉为“形象化的小型百科全书”。集邮者在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

集邮能提高集邮者的艺术鉴赏能力。邮票素有小型艺术品之称,它通过画面的艺术形象去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邮票(特别是各国名画邮票)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和谐和生动感人的高度,它们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长期的邮票艺术熏陶,将有助于提高集邮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邮票艺术品,必将反过来对人们起到美的教育作用。

集邮还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有一位集邮家说过,有兴趣的人比没有兴趣的人双倍地快乐,因为有兴趣的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五彩缤纷的邮票画面,长期艰苦的成功收集、鉴赏和研究都会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集邮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动、积极的休息方式,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邮政  邮驿  大学邮政  近代邮政  均一邮资制  黑便土  古典邮票  集邮 集邮学

二、问答题

1.什么叫邮驿?它有什么特征?

2.为什么说“黑便士”邮票是邮政发展的必然产物?

3.罗兰·希尔对世界近代邮政发展有什么重大贡献?

4.基础集邮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5.集邮有哪些意义?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等:《基础集邮学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1992年版

[2] 盛名环,黄宪明主编:《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版

[3]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国集邮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中国邮票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 张林侠:《集邮学科在我国一创立》,《邮票诞生160周年纪念》,人民邮电报社,2000年版

 

 

 

 

 

 

 

 

 

 

 

 
申请书
科学总结
 
成果内容
主要内容
创新点
应用情况
 
辅助材料
教案选编
获奖证书
教学活动
论文摘编
其它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