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申报教学成果奖——艺术素养类课程《基础集邮学》建设和教学  

成果完成人:卓杰 谢致远 邵青山 赖景耀

申请材料

漫话集邮文献

赖景耀

 

集邮文献(Philatelic Literature),既是集邮活动中的一个收藏门类,也是纳入国际集邮联(FIP)邮展规则中的一个展品门类。

收集、研究集邮文献,有利于提高集邮者的素质、水平,有利于发展集邮事业; 在各级邮展中重视集邮文献展品的参展、评审, 有利于弘扬集邮文化,鼓励、倡导集邮研究,激励邮文作 者著书立说,发展集邮出版事业,推动集邮事业的发展。下面就集邮文献的参展、收集与研究展开讨论。

关于集邮文献展品

1985 115日,国际集邮联在罗马第 54届代表大会上 通过了新制订的集邮文献的参展、评审规则。《规则》规定: 集邮文献包括集邮者能获得的有关邮票、邮政历史及其收集和与此有关的专门领域内所有出版物。

集邮文献展品由以下几个类别构成:一是“手册和专门集 邮研究论文”,其中包括手册、专集、专门性研究文章、书目提要和类似专著、邮展目录、专用目录、讲座文稿等。以上文 著应当是在举办邮展前五年内出版的。二是“通用目录”,包括世界性、区域性和一国的通用目录(其所收录的深度及广度不足以使其成为专门目录)。三是“集邮期刊”,包括集邮刊物、集邮报纸、协会机关报、公司商号出版物、集邮年鉴和类似出版物,期刊、报纸展品应当是举办邮展前2年发行的,并以全卷或全年合订形式。四是“文章”,包括集邮或非集邮出版物中的一般性文章,要求选编10种不同报纸上刊出过的文章。

集邮文献是出版物,同一般邮集不同,故其参展资格和要求有其特殊性。送展者可以是该文献的作者、汇编者,也可以是编辑出版者(部门)、赞助团体,或相关集邮团体。送展期限应按上文的要求,并要提前3个月将展品寄邮展组委会,以便提前评审阅读。由于集邮文献属出版物,故打印但未公开出版的手稿不能参展,再版文献仅有在已作了显著修改的前提下方可参展。对于广播、电视、电影、录相带的音像作品目前不能参展(可在展厅播放),但印刷手稿可以参展。

集邮文献展品作为竞赛级展品,需参加评审,以确定奖级。评审实行“打分制”,这已在1986年斯德哥尔摩世界邮展上首次试行并沿用至今。标准如下:内容的处理(40分),要求评价展品的文字风格、明晰程度的表达技巧;创造性、意义和研究程度(40分),要求评价展品题材的总体意义,展品所表现的独到见解深度、研究深度、分析程度或对题材综合了解的接近程度;技术性项目(15分),要求评价展品的扉页和版本说明、页码、声誉、书目索引和插图使用等诸方面;外观印象(5分),要求评价展品的装帧效果、印刷质量。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ACPF)按照中国的国情,制订了邮展评审规则,在对集邮文献展品评审时,加了一条“选题的思想性”,在评审时主要是看展品的教育意义。对于不同的文献作品,给人的教育意义侧重不同,如:作品给人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作品以理论严谨、考证翔实、推理服人,在思想方法上给人以启迪;作品题材新颖、引人入胜,给人以乐趣和美的享受;作品知识性强,让读者在邮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集邮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集邮文献在记录、积累和传播集邮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大集邮者逐步认识,因此,集邮文献的收集已成为集邮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集邮文献的形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归类收集:一是出版物,包括图书、报刊、目录以及集邮文件、文章、资料汇编等。图书又分为邮学专著、工具书、普及读物、集邮文艺作品、集邮年鉴、邮票图册、邮政史料等。报刊分为报纸型与期刊型两大类,细分可按定期与不定期以及载于其它报刊中的副刊等。目录大体有三大类:世界邮票目录、国家(地区)邮票目录、专门邮票目录。二是原始文献,包括书信、书稿、讲稿、集邮档案、照片、文件、通知、宣传品等。三是以剪贴形式形成的各种剪报。四是集邮音像制品。五是以集邮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诗歌、绘画、摄影作品等。一般集邮文献收集者均重视第一大类,但应当注意,收集后几类不但有利于研究集邮文化发展,集邮活动变化,而且有的原件还是其它参展类别的素材。

集邮文献的检索,是收集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弄清所需文献在图书分类中所属的类别。在我国,主要有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图法)、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科图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人大法)。集邮文献就其性质、内容,一般分布在以下类别中(见左表)。

学科内容

社会科学

社会学

文化教育

文化

教育

艺术

历史

综合

中图法

C

C91

G

G1-2

G4

J

K

Z

科图法

20

33.6

37

37.1

38.1

48

21

90

人大法

3

3

7

7

7

8

11

17

此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中的多种图书目录、期刊目录、年鉴、资料卡、计算机检索系统、出版目录、主题目录来检索文献资料。收面者对自己的文献藏品也应分类整理、存放,亦可依照上述分类、检索方法进行。

集邮文献的研究是集邮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的内容大体有:集邮文献在集邮中的地位、作用,它所反映的集邮历史和集邮发展过程。集邮文献类别、内容、载体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集邮文献技术性研究,包括各种载体的编辑、出版、发行以及印刷、装帧、版式等。集邮文献编辑者、作者的学术观点,作品的理论基础、实用意义、应用价值、实际影响。

集邮文献的参展、评审、获奖。

关于集邮文献发展的思考

集邮文献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集邮事业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邮文献出版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国际国内邮展中获奖比例,均受到国内外邮坛重视。笔者长期研究集邮文献,并参与了历次全国性邮展的初审、评审工作,对于发展我国集邮文献形成一些想法,特写出,以求有关方面重视并展开争鸣。

首先应重视文献展品。集邮文献作为FIPACPF邮展的一个类别,是送展者攀金摘银的一个重要窗口,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邮展,我国共送展文献作品91部,获2部金奖、3部大镀金奖、4部镀金奖,为“中国兵团”争得了荣誉,其获奖数在全部中国参展邮集中占了很大比例,可见其重要性。欲获高奖,选题非常重要,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选送的《中国解放区邮票史》、《中国集邮大辞典》因其选题重要,加之内容详实,规模宏大而获金奖,此外,这两部巨著并非个人力量所能完成,是集体智慧,众手浇花的成果,可见有计划、有组织,发挥集体力量是十分必要的。集邮文献不是突击性展品,而是作者长期研究的成果,如马任全的《中国邮票图鉴》、李曙光的《新中国军邮》、刘道宜的《集邮与中国邮资》、李世琦的《民国银元基数票研究》、常增书的《清代民国快信邮票研究》等大都是作者长期收集、研究的成果,以上作者都有丰富的收藏并有获奖邮集。因此,应鼓励有成就的集邮家对藏品展开研究,著书立说。各级集邮协会对获奖邮集均有奖励措施,且力度越来越大。今后,还应出台一些政策,旨在奖励邮文作者、邮书作者,以利发展集邮文献创作及参展。从参展作品看,属于文献展品类别的专著、手册、期刊比较多,而目录(邮票目录、邮展目录、专用目录、拍卖目录)、专门研究论文、集邮讲座文稿、集邮文章较少,这也是今后征集的重点。为了提高文献展品的水平,还应做好评审员、征集员的培训工作,在今后邮展的举办及“两员”的培训中,均应将文献展品的参展规则、评审规则作为主要内容,使“两员”成为文献展品的行家里手。在宣传方面,应请征集员、评审员写文章,反馈展品的评价,指导文献作品提高。

其次,要抓好普及工作。全国邮展已成惯例,将文献展品作为一个类别展出,但省级及省级以下的邮展,往往是个空白,今后凡邮展,都应广泛证集文献展品,且纳入竞赛类,使广大集邮者逐步认识到集邮文献的重要地位。邮展中,不但要展出文献作品,还应设法让它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开辟文献展柜,专人负责让观众能随手翻阅。为此,建议征集展品时一式三份,一份存档、一份评审、一份供阅读。近年来,集邮书刊出版较多,全国邮展应征集、展出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作品应在省级邮展及基层邮展中亮相,要使每一部文献作品都有展出的机会,有利于调动邮文作者的积极性。各省级邮协、行业邮协应在制订集邮发展计划时将编辑出版集邮文献列入,既鼓励邮人著书立说,又要有“兵团意识”,组织力量选好题,出好书。

适应中国国情,改革集邮文献展览方式,开展有益于发展集邮的工作。邮展是集邮活动的重要内容,邮展有邮展的规则,凡严格按规则办事必然限制一部分人的参与。为了发展集邮,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应更广泛地发挥集邮文献的作用,为此,建议:

举办集邮文献收面展览。集邮文献展品在正规邮展中是以作者、编者的名义,但在集邮者中,有不少人长于收颗集邮文献,藏品中不少孤本、善本,不少早期邮刊(原件),若有文献收面展, 这些珍品可以与邮人见面,  是十分可喜的,至于如何评奖, 可研究制订相应规则。

为集邮文章展出网开一面。按照邮展规则,集邮文章是可以参加竞赛级展览的,规则只要求汇集来自不同报刊的10篇以上的文章。又因为规则指出文献展品是“出版物”,因此要求作者应将发表文章汇编成集,再次出版。由于在我国出书的具体困难,不少作者囿于资金、发行而避而远之,失去了参展的机会。随着集邮活动的发展,邮文作者队压越来越大,发表文章也越来越多,若顺应中国国情,在正规邮展中让他们有一席之地,必将调动其积极性。前几年,我国邮人创造了“框式”展览方法,经民间连续三次全国性集邮文章展出,取得了经验,可以推广,在使用“册式”展览的同时,允许参展者将文章用贴片粘贴,装在标准框中参出,既有利于观众观看,又能让更多的人参展,发挥集邮文献的作用,利大于弊,应当尝试。

开展民间邮刊评选。近年来,民间邮刊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其中不乏质量上乘者。民间邮刊,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作者群、读者群,在发展集邮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近年,民间曾发起几次民间邮刊评优活动,由于组织者的局限,评选人员的局限,结果可能有失偏颇,缺乏权威性。但如果以邮协名义组织展览、评选,必将大大推动民间邮刊质量的提高,亦应尝试。

重视集邮文献收藏,使用。各级邮协在“建家”工作中,应将建立集邮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作为建设集邮者之家的重要条件,逐步使邮协成为有文化品味的集邮者之“家”。目前,国内除正规图书馆收预有集邮文献外,一些个人集邮收藏馆已开始出现,文化部门、各级邮协应从财力、物力上支持办好个人集邮收面馆,并教他们广泛接待集邮者,让文献资料充分发挥作用。

鼓励邮商参加集邮文献展览。为了经营邮票、邮品,不少邮商兼办刊物,刊发了不少集邮研究、邮票研究的文章,他们还印制精美的邮票目录、拍卖目录,按照邮展规则,这些都是参展素材。因此,在集邮活动中,不应将邮商排斥在外,在文献展品征集中,应将邮商办的出版物考虑在内。

采百花而酿蜜,汇涓流而成海,让我们认真学习、锐意改革,千方百计调动诸方面积极性,为发展集邮文献,弘扬集邮文化,发展我国集邮事业而努力。

 

 

 

:本文为《集邮报》专稿,刊2001.5.23.《集邮报邮展指南》

 

申请书
科学总结
 
成果内容
主要内容
创新点
应用情况
 
辅助材料
教案选编
获奖证书
教学活动
论文摘编
其它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