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申报教学成果奖——艺术素养类课程《基础集邮学》建设和教学 | |||
|
|||
成果完成人:卓杰 谢致远 邵青山 赖景耀 |
|||
![]() |
|
关于集邮学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 赖景耀
改革开放以来,集邮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同其它文化形式一样,得到春风沐浴,发展很快。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一批集邮家、教育家的努力下,在社会各方向的关注、支持下,集邮学理论逐渐形成、发展,可望成为一门以研究集邮理论、集邮活动规律、集邮与其它文化活动关系的边缘学科。集邮教育,是集邮学在教育中的实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八十余所高校以不同形式开设集邮学课,有上千所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以第二课堂形式开集邮课,其它行业的集邮教育更是丰富多样。集邮学的建立,集邮课的开设,集邮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集邮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师资问题,建设一批有志于集邮教育,业务过硬、敬业务实的师资队伍,是发展集邮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就高校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于探索集邮学课教师的规范、发现、使用、培养,为集邮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文中的观点也适用于高校以外的其它教育形式。 一、集邮学课教师的现状 在高校课程设制中,原没有集邮学,八十年代中期,一批在高校任教的集邮人士从开设集邮学术报告,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开始,逐步将集邮学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进而成为计划内选修课,陆续正式开出。由于集邮学课符合高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要求,溶入校园文化,因而发展很快。到九十年代,形成气候。新世纪以来,受到社会认可,得到 迅猛的发展。因此,集邮学课教师队伍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扩大。 我国集邮学课教师大体由以下四部份人士组成。 1、在高校任教的集邮人士。这部份人大都是在集邮方面卓有成就的集邮家、集邮活动家,他们热爱集邮事业,有高校教学经验。他们在高校中有自己的专业,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凭借扎实的集邮功底,很快将集邮学引入高校课堂,且产生相当的影响,他们是集邮学课开设的中坚力量。早期的如厦门大学的何大仁、西南科技大学的周紫枫、黑龙江商学院的何宏、西南师范大学的陈京以及在西北师范大学任教的笔者及刘信生、卓杰,等等。中期的如中原工学院的程兵、厦门大学的郑启五、福建师范大学的叶帷华、郑州大学的苑伟、华东师范大学的黄祥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李曙光等。 2、社会集邮界知名人士。高校本身不一定都具备有上述特点的教师,由于开课的需要,涌现出一批热心集邮教育的兼职教师。这类教师大都由高校聘请,或由当地集邮协会委派。他们大都是素质较高,有相当造诣的集邮家,集邮活动家,且具有为集邮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溶入,扩大了集邮学课教师队伍,使集邮学课实现了“开门办学”的可喜局面。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北京的吴凤岗、李伯琴,甘肃的王新中,河南的曹策问、戈中博,福建的宋晓文,陕西的田润德等。 3、在集邮学课开设过程中培养出的新人。集邮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几代人如同接力赛一样使之继续、发展。在高校集邮课开设过程中,经老一代教师传、帮、带,出现了一批新秀,他们具有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走上了集邮学课讲坛。这部份教师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且适应、掌握高科技时代新出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是集邮教育未来的希望,应当特别关注。笔者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开集邮学课较早的高校之一,是最早将《基础集邮学》纳入教学计划,以艺术类选修课形式开课的高校。早在1994年,课程先后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甘肃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获得“通行证”。为了开好集邮学课,学校成立了基础集邮学教研室。开课初,由笔者主讲,经过培养,建立了教学梯队,中年教师刘信生教授(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甘肃省邮协会副会长)中期主讲,近期由青年教师卓杰副教授(校百花邮票研究会会长)独挡一面,挑起了每学期数百名学生的开课大樑。 4、高校之间交叉任教的教师。由于集邮学尚未成为高校正式学科,高校不可能象传统学科那样配备、培养教学人才,各校之间师资力量极不平衡。本着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原则,出现了高校之间相互调剂教师,集邮学课教师交叉任教现象,既有跨校的,也有跨省、市的。福建成功的经验是通过省大中专集邮联谊会举办集邮学师资培训班,培养、调剂专业教师。河南、广东相继成立省级高校集邮联谊会,将集邮学课专业教师综合安排使用。李曙光不但成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开出集邮学课,同时还兼任同济大学的集邮学课教师。笔者除在西北师大开集邮学课外,还兼任了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郑州大学等高校集邮学课教师。 以上四个方面的人士构成了我国当前的集邮学师资队伍。历史自然形成的现状客观存在,我们为有这支队伍而感到可喜,但仅靠现状与日益发展的集邮事业相比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好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冷静分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数量不足,后继乏人。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目前有普通高校1552所,还有近年来涌现的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高校上千所,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总数在3000以上。目前,已开设集邮学的高校仅占高校总数的百分之2.7左右。粗略估计,全国担任高校集邮学课的教师约有300余人(平均每校3.7人),占全国高教教师(校本部)127.2万人的百分之0.23。假若全国有五分之一(即60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集邮学课,按现实的比例,至少需要教师2200人左右,教师缺额就达1900人之多。此外,八十年代担当集邮学课教学的教师,而今已陆续退休,新一代教师虽然相继成长,但毕竟数量有限,教龄尚短,达到理想要求还有一个过程,后继乏人。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国内众多邮电院校没有开设集邮学课,其原因尚待探究,其现实令人担扰。若此现象有所改变,集邮学作为一门学科将会被社会认可,培养集邮学课师资将有所倚。 2、水平不齐,缺少个性。集邮学课任课教师在高校内外都有自己的岗位、专业,集邮都是业余爱好。由于集邮者均非“科班”出身,加之各自对集邮的理解、投入、修养不一,难免在教学中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集邮学尚未形成为公认学科,教师缺乏在集邮学的某一个方向深钻,没有研究生层次的集邮学教学要求,后劲不够,科研不足,必然在教学中难以形成个性。 3、社会认可不够。大多教师是凭借个人对集邮的钟爱,参加到集邮学课队伍中来,他们的工作多是自发性的、奉献性的。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社会的理解、认可,特别是在高校,他们往往得不到正式专业课教师应当享受到的培训、晋级、津贴、进修、考察等待遇。有的教师还会受到“不务正业”等不公正與论的责难。这些,都会影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会造成这支队伍的不稳定性。 4、缺乏统一规范。教师职业标准、道德规范是教育部门制订的统一要求,对于集邮学课教师,亦应有统一规范,而这方向还没有相关部门来制订。由于集邮学课教师的匮乏,也不可能按规范来选择、要求教师。集邮学课教师的理想规范除奉公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等外,还应当有热爱集邮、精于集邮、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等要求。提出集邮学课教师的统一规范,为营造一支集邮学课师资队伍提供理论尺度,势在必然。 5、科学管理不足。首先,管理机构不明确,高校,邮协都在管,但责任不明,分工不清。其次,没有一个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短期行为有之,长远计划不足。再者,也是最不足的,用人原则被动,用人制度不到位,督导与评价系统不健全,不利于集邮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6、缺少研究、培训、提高。各高校集邮学课大都是自发形成,再通过努力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很难溶入高校严密的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科研难以得到学校的认可和经费的支撑,教师得到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此外,各高校集邮学课多以各自为阵的教学出现,校内同行少,很难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限制了教师业务的提高。虽然有的省、区作了校际之间的交流、教研,但仍然有限。 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集邮教育的发展,应当引起有关方向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并提出措施,加速师资队伍建设,乃当务之急。 三、关于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邮协系统及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需要热心集邮教育的仁人志士广泛参与,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思想建设。在高校开设集邮课,是具有中国特色集邮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学科改革、学科更新的创举,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集邮教育的保障,应当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关注和支持。要改变自发性开课现状,变被动型管理为主动型管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管理机构、各级集邮协会及有关部门,均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将开好集邮学课作为自己份内的工作,抓紧抓好。笔者认为,宏观上应以教育部门为主,高校内宜以教务处(或相关部门)牵头作好关管理工作。建议以国家教育部为主,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对全国集邮学开课情况展开一次全面调查,重点在师资队伍调查,摸清底子后制订一个发展规划,指导集邮学课的发展。目前,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召开了首届高校集邮学教学研讨会,建议教育部在适当时候召开高校集邮教学经验交流会。这些工作,将为教师提供交流、提高机会,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各地邮协亦应开展相关活动,为当地开集邮课和教师提高提供条件。 2、齐抓共管,搞好组织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立相应机构,主管集邮学教学工作。高校教务部门应将集邮学教学管理纳入工作范围,人事部门应将物色、选调、培养、使用集邮学课教师作为份内工作抓紧抓好。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集邮学教研室,选调专职教师,聘用兼职教师,支持他们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省市教育部门、集邮协会可出面组建跨地区、跨学校的集邮教学研究会、联谊会,为教师创造交流、提高条件。在适当时候,成立全国性集邮教育研讨组织,也可划片组建开展全国性活动。 3、高屋建瓴,抓好学科建设。集邮学作为一门学科,条件日瑧完善。提出集邮学理论框架,向国家申报学科的工作应当起步。认定集邮学是一门学科是一项高屋建瓴、影响深远的措举。学科一旦被认定,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步伐必将加快。在学科认定的过程中,已开课的高校应当努力为开好集邮学课营造良好条件,其中包括专项经费的调拨、教师科研教学成果的认可、教学条件、设施的改善、教师劳动津贴的发放等等。学科认定后,当创造条件,提高教育层次,开展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教育。 建议国家教育部与国家邮政局携手策划,在邮电院校开设集邮学专业,开出集邮学专业必修课,建立集邮学师资培训中心。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为集邮学科建设,为集邮教育发展发挥龙头作用。 4、求真务实,着手制度建设。为了调动集邮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已开课的高校应出台与其它专业平等的教师考核制度、工作量制度、奖惩制度、升迁制度、培训制度、交流制度、流动制度、报酬制度、督导制度。在高校中,集邮学课教师大多分散在各院系、所,他们在集邮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成果应得到平等的认可。要坚持开门办学,选聘社会集邮家到校任课,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学术报告。校外兼职教师应得到按规定的荣誉,报酬。 5、承前启后,注重梯队建设。要注意新老交替,培养新人。高校开设集邮学课,有因人而兴,因人而衰的特点。一所学校的集邮学课往往因某把关教师的退休、离校或其它离岗原因而后继无人,出现断代,或衰落,或停开。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学校主管部门应及早选调教师,组建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梯队”,选定学术带头人,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学术带头人应注意传、帮、带,竭力培养新人,为他们创造独立工作机会。要注意更新教学理念、教育设备、教学手段,让新一代集邮学课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要重视科研,鼓励教师开展集邮研究,以优秀的科研成果促集邮教育的发展。 集邮,已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活动,集邮学已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边缘学科。建设一支新型的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努力开好集邮学课,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集邮事业、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