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
适
用
专业:对外汉语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所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知识,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所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打好基础。
除了教授和讨论有关的具体内容以外,本门课程将贯穿着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将对一部分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熟悉外语教学的理论发展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概念,具备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章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对外汉语学科归属、框架、研究内容
(3学时)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历史与发展现状
(1学时)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大纲
(2学时)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3学时)
第五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4学时)
第六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5学时)
第七章 对外汉语教材理论
(2学时)
第八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测试研究
(4学时)
第九章 汉语本体教学论——语音教学
(3学时)
第十章 汉语本体教学论——词汇教学
(3学时)
第十一章 汉语本体教学论——语法教学
(4学时)
第十二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综合课 (3学时)
第十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听力课 (1学时)
第十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口语课 (1学时)
第十五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阅读与写作课 (1学时)
第十六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文化课 (1学时)
第十七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2学时)
第十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3学时)
其中,教学视频播放2学时,课堂观摩4学时,机动2学时,共54学时一学期。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吸收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新成果,特别是有关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光盘、教学实例,并结合适当的讨论和练习进行讲授,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3.对外语的要求
了解一些语言的特点以及汉外对比,在授课过程中,给出主要专业名词、人物的英文单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并可掌握100个左右的英文专业术语。
4.教学辅助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光盘、对外汉语教学实况录像等。
(二)作业、答疑和质疑
1.课外作业:除教材中的习题外,布置学生每人至少听五节课,其中包含五种课型。就本课程中某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两千字。
2.答疑和质疑: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外对比。
教师在先修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讲授现代汉语及普通语言学知识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对外汉语教学实例。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组织学生听几次为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课,并组织学生与留学生多接触,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师在后续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法实践性较强,但在教授时也要注意结合一些理论,使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对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陈昌来.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二)教学参考书
1.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内部资料),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2.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周小兵,李海鸥.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鲁健骥.
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刘珣.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7.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8.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