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和野外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认识植物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其与生理、功能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野外实习方面,以认识和掌握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特别是高寒、干旱等极端环境下的甘肃本地植物为主。实践表明,实践性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1.植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6学时 2.植物种子实验 2学时
3.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观察研究 2学时 4.植物营养器官的观察与研究 8学时
5.植物繁殖器官的观察与研究 8学时 6.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学时
7.室外实验 4学时 7.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 10天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1、教师系统讲授实验目的、意义及要求。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和目的要求将实验分为室内解剖实验和室外观察实验两部分。
3、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分组(4-5人一组)写出实验方案,交由教师审阅修改后,根据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和实验条件修改完善后即可实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衔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4、实验室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时间。
5、为了避免对植物各大类群识别特征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学习单调、枯燥等现象发生,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尤其将大量的标本采集制作,检索表编制等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组织学生野外实习。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取灵活综合的考核方法,分三个模块分别进行考核:模块1为课程考试,内容涵盖各模块主要知识点,并有所侧重,由3部分组成,卷面考试占80%,平时作业及讨论占10%,课程小论文占10%。模块2 为《基础生物学实验II》考试,考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占30%,实验过程、实验制作等占30%,实验报告、观察调查报告等占40%。模块3为《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考试,内容包括植物的采集与鉴定、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标本的制作、实习小论文的写作等。
4-2-5创新与特点
1、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模块,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以往开展自主性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修订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自主设计2—3个实验方案,在老师审核修改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验。
2、强化野外实习,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
我们始终把野外实习当成植物生物学教学的头等大事,从过去单纯的认识植物,转变为植物生物学的综合实习。实习的考核不单单是分类学的考试,更重要的是自选课题的完成情况。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知识的整合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一直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植物生物学》(第二版)(周云龙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生物学》的修订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合该教材,制作了《植物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扩充性资料,制作、拍摄了大量的植物组织结构切片及高寒、干旱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有植物图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网站地址及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习指导教材,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验教材方面,购置了与授课教材相配套的传统文字印刷教材,并且根据我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自编了《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和《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两本讲义,以便配合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野外教学实习环节是植物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搞好这一环节,分别建成了小陇山和白水江两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开辟了多条野外教学路线,改善野外教学环境和学生野外生活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实验室 配备了 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超净工作台等实验设备。另外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资源植物学实验室室等都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 实现了集中共用、资源共享。
目前已经建立了本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利用学校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提供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如: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强调网络资源的利用,建立了课程的动态论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讨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