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后续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的重要先修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影响,为大众科学健身、提高运动成绩、改进体育技术动作打好人体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
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打好人体结构基础。
(三)教学内容
了解人体细胞的结构及组织的结构,掌握人体运动系统、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感觉器官的主要位置、形态和结构,了解体育段炼对人体结构的影响,掌握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若有条件,可选讲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内容。
(四)教学时数
总学时64,其中讲授56学时,试验16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实验室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
二、本文
理论部分
第一篇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1细胞和细胞间质
教学要点:
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掌握细胞质的组成、细胞膜、细胞核以及线粒体的结构;了解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了解细胞间质的概念和组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第一节 细胞(3学时)
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
1.2 第二节 细胞间质(1学时)
细胞间质
2基本组织
教学要点:
了解四大基本组织的概念、分类、分布与功能;掌握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和分型。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上皮组织(1学时)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2.2 第二节 结缔组织(1学时)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与淋巴。
2.3 第三节 肌组织(1学时)
骨骼肌组织,心肌组织,平滑肌组织。
2.4 第四节 神经组织(1学时)
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3运动系统
教学要点:
了解骨、关节、骨骼肌的分类、骨的发生、骨龄、骨生长的影响因素、骨的功能,肌肉的起止点;掌握主要骨、骨骼肌、关节的基本结构、运动对骨、骨骼肌、关节的影响以及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工作术语和方法;掌握人体各主要骨、肌肉的标志性结构和骨性、肌性标志,掌握发展肌力的解剖学方法及体育动作的具体分析步骤。
教学时数:
28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骨的概述(2学时)
骨的分类,骨的结构,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骨的发生与生长,骨的功能。
2.2 第二节 上肢骨(2学时)
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手骨。
2.3 第三节 下肢骨(2学时)
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足骨。
2.4 第四节 中轴骨(2学时)
颅骨,椎骨,肋骨,胸骨,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2.5 第五节 骨连结概述(2学时)
骨连结的分类,关节的分类及结构,关节的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关节的运动。
2.6 第六节 上肢的主要关节(2学时)
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手的关节。
2.7第七节 下肢的主要关节(2学时)
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骨盆的结构特征,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的关节。
2.8 第八节 中轴骨的主要关节(2学时)
下颌关节,颅骨连接,胸肋关节,肋椎关节,椎骨间连接,胸廓的结构特征,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
2.9 第九节 骨骼肌概述(2学时)
骨骼肌的形态和分类,骨骼肌构造,骨骼肌物理性质,骨骼肌的起止点和工作条件,影响肌力大小的解剖学因素,发展肌肉力量的形态学依据,发展骨骼肌柔韧素质的形态学依据。
2.10 第十节 运动上肢的主要肌肉(2学时)
掌握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发展力量大小和伸展性的解剖学依据。
2.11第十一节 运动下肢的主要肌肉(2学时)
主要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大腿内收肌群,小腿三头肌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发展力量大小和伸展性的解剖学依据。
2.12 第十二节 运动中轴的主要肌肉(2学时)
主要掌握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外斜股,腹内斜肌,竖脊肌,腰大肌、大腿内收肌群,小腿三头肌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发展力量大小和伸展性的解剖学依据。
2.13 第十二节 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2学时)
肌肉工作协作关系,单关节肌及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肌肉工作的性质,杠杆原理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2.14 第十二节 动作分析的内容和步骤(2学时)
动作分析的步骤和要求,动力性动作分析举例,静力性动作分析举例。
第三篇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4消化系统
教学要点: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胃和小肠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大肠的分部及各部位的位置和功能;掌握肝的形态、位置、结构、体表投影和功能;了解胰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了解口腔的构成、牙的形态与结构;了解咽的位置及各部的交通、食管的位置和形态;了解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概述(1学时)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结构;消化腺的结构。
2.2 第二节 消化管(2学时)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2.3 第三节 消化腺(1学时)
肝,胰,唾液腺。
2.4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学时)
适量运动和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过度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呼吸系统
教学要点: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概况;了解肺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肺的血管;掌握肺小叶的形态结构与气血屏障的概念;了解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概述(0.5学时)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2 第二节 呼吸道(0.5学时)
鼻,咽,喉,气管和主支气管。
2.3 第三节 肺(0.8学时)
肺的位置与形态,肺的结构,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2.4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0.2学时)
适量运动和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过度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6泌尿系统
教学要点: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概况;了解肾的形态、位置、结构和肾的血管;掌握肾单位的微细结构;了解球旁细胞、致密斑和滤过屏障;了解输尿管道的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概述(0.2学时)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2 第二节 肾(1学时)
肾的位置与形态,肾的结构。
2.3 第三节 输尿管道(0.6学时)
输尿管,膀胱,尿道。
2.4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0.2学时)
适量运动和体育锻炼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过度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7脉管系统
教学要点: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掌握心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的影响;了解心传导系的组成与功能以及心的神经支配;了解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结构特点和分布规律;掌握体循环的途径、机能和主要大血管的名称和分布;掌握肺循环的途径、机能和主要大血管的名称和分布;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了解体育运动对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概述(1学时)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体循环的路径及功能特点;肺循环的路径及功能特点。
2.2 第二节 心(2学时)
心的位置与外形;心的体表投影;心的结构;心包;心的血管和神经。
2.3 第三节 血管(2学时)
血管概述,血管的分布规律;肺循环的血管;体循环的血管。
2.4 第四节 淋巴系统(0.8学时)
概述,淋巴细胞,淋巴组织,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结,脾)。
2.5 第五节 体育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0.2学时)
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体育运动对淋巴系统的影响。
第四篇 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
8感觉器官
教学要点:
了解感觉器官、感受器的概念以及感受器的分类;了解视器、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了解眼副器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光波在眼内的传导途径;了解外耳、中耳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耳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导途径;掌握肌梭、腱梭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第一节 概述(0.5学时)
感觉器官与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与功能。
2.2 第二节 视器(1.5学时)
眼球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眼副器;光线在眼内的传导途径。
2.3 第三节 前庭蜗器(1.5学时)
外耳的组成及结构;中耳的组成及结构;内耳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
2.4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0.3学时)
肌梭的结构及功能,腱梭的结构及功能。
2.5 第五节 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0.2学时)
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各分项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三、参考书目
1、俞诗源,龚云,等.人体解剖生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2、邹钟之.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版.
3、柏树令,等.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
4、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版.
5、李世昌.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