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表 课程负责人 教学梯队 课程介绍 教材介绍

教学大纲

课程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参考书目 综合练习 教学评价 试题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教学评价

 

主持人介绍
    周玉秀(1964—),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汉语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课程主要有本科生的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文字学基础及研究生的音韵学、训诂学、汉字教学研究、《音学五书》研究。  
 
 
 
 
  教学评价  
听周玉秀老师《古代汉语》课的感受
冯玉(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汉语组)
 
2005年3月至6月底,我有幸旁听了周玉秀老师给大二本科生开设的《古代汉语》课。至今那个春夏听课的很多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是我研三的第二学期,毕业论文还有一些收尾工作要做、工作单位也没有着落,但我仍和很多本科生一样每次上课前都赶着去占座位,生怕错过了这次听课机会,毕业以后就很难再听周老师讲古汉语了。原以为《古代汉语》课的生僻、难懂会吓走很多同学,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学生来听课。每次课前我要尽可能早到才会有座位,有时连最后一个角落的凳子都被占了,我只能去隔壁教室借凳子过来听。一起旁听的除了中文系其他年级的学生外,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我所认识的就有经济管理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的学生。
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准备讲义。研二时我去听过两次她给本科生讲的课,但终因座位不够而放弃。对比前后两次同一部分的讲授情况,我明显能感受到又有了新补充的知识点。周老师每上一遍《古代汉语》,其讲义肯定会有更新和增补。
听周老师讲《古代汉语》,感受最深的就是其学术性。她的讲授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在知识介绍方面全,重点讲解上深,学术动向又很新。我除了在本科阶段学习古代汉语外,研究生阶段又认真读了一遍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但听周老师讲《古代汉语》时,我和本科生一样如饥似渴地认真做着笔记,因为周老师会从学术的角度展开讲授,很多知识点是我以前不曾接触的。她课堂上介绍的大量参考书目,即使当时无法一一研读,但也不失为学生以后精研古代汉语的钥匙。记得讲《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篇时,周老师不仅精讲重点词语、语法知识和押韵情况,还将“郭店楚简”中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大家对比总结其与传世本的异同。得出了“郭本”通假字多、每句后有“也”字,传世本抑扬顿挫、更像韵文等特点。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不单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启示学生去体会学术研究的方法。我们还常常从周老师那里聆听本领域最新鲜的学术信息:近来学术界最热门的讨论是什么,对于某问题最新一期的学术刊物发表了什么文章,在最近的某次学术会议上大家大都关心哪些问题……。
作为师范类学校中文系的必修课,周老师讲授《古代汉语》的风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她的语言简捷流畅,板书整饬,讲授问题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又发人深思,在细节上还处处体现女老师特有的细腻。每次课后都让我有一种受益弥深的感觉。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是中文系出了名的,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她和蔼可亲但又让人敬畏。她常说学习古汉语一定要多背多记,每次上课她都会适时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过,这明显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课间休息我从未见她去休息室歇一会儿,总是在教室里和学生沟通交流,解答学生的问题。
如今我也已为人师,自己在讲台上的时候更体会到周老师能讲好《古代汉语》、能长久以来被学生尊敬和喜爱是多么不易。比起工作的种种压力,还是感觉作学生好,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多想再回母校聆听周老师讲授《古代汉语》课啊!
 
至今犹忆古汉语
                           ——周玉秀师古代汉语课简述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顺成
 
周玉秀教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先生数年的细心指导和耐心教育下,我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还被评为优秀。而今当我带着先生的无尽期盼,来京继续求学,虽无法常聆听先生的教诲,但仍记得在先生身边的日子,那些岁月已经长在了我的生命中。
先生德业双馨,待生如己出,无不呵护备至。不论生活还是学习,先生都竭尽所能帮助我们,并时常提供机会让我们同门师兄妹在一起,讨论学习,交流思想。凡是她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有了先生,不同性格和年龄的我们才团结亲睦如兄弟姐妹!有了先生,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才尽情徜徉于古代汉语的海洋!周师常用《礼记·学记》中的话教导我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正因为如此,尽管面对许多人认为“枯燥”、“艰涩”的古代汉语专业,我们依然学得很快乐;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闭门造车,没有孤芳自赏,而是走出故纸堆,积极主动地与不同专业的人交流,开阔视野,增进了解,力求融通。
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但系统学习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所有课程,而且选修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课程,这为我以后跨专业到北京求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其中有些课是由先生主讲的,比如专业主干课“音韵学”和“训诂学”。周师除了给我们研究生开设课程以外,还给普通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由于我本科阶段不是在西北师范大学就读,而且考虑到以后要在高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再加之从许多师大学生口中得知,周师的古代汉语讲得很精彩,所以我决定偷偷跑去蹭课听。
在我的印象当中,古代汉语课基本是这样一幅景象: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手持泛黄的课本,正襟危坐于讲桌之后,透过厚厚的玻璃镜片,可以看见其深邃而明亮的眼睛。教授衣着朴素甚至有些不修边幅,满口之乎者也,脸上不时显出会心的微笑,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讲台下稀稀拉拉的学生就不是这样了,虽然极少有学生交头接耳(可能是教授年龄与自己长辈相仿的缘故),但也极少有学生认真听讲,不是在看英语或者别的专业书,就是在看小说,甚至还有人在睡觉。教授一般是不会去维持课堂秩序的,只要不影响讲课,学生来多来少听与不听都不在意,至少我见过的一些古代汉语课堂就是这样,我想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觉得古代汉语枯燥难学,部分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古代汉语课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教师吧。
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进周师古代汉语课教室的时候,我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偌大的能容纳120余人的阶梯教室里面坐着好多学生,而且没有一般课开始前的嗡嗡声,我以为他们是在开班会还是干什么呢,想自己或许走错了教室。到外面一看,没错,就是古代汉语课的教室,时间也对,于是又走进教室。这时,教室前面的位置已经没有了,我只好坐在后面靠门的地方,不时还有同学匆匆忙忙走进来。坐在我旁边的同学看我面生,就问我:你是头一次来听周老师古代汉语课的吧?我说是。他说,以后想听就得早点来否则连座位都没有。我心里挺纳闷:古代汉语课的座位何时也变得如此紧张?真是奇怪。这时,教室里有桌椅挪动的声音,同学们齐声问老师好,我一看先生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先生还完礼,学生坐下。这时我发现,先生跟给我们上课一样,衣着整洁大方,态度从容不迫,面带微笑徐徐扫视教室一圈,感觉她的目光划过了每个人的脸庞。可别小看了这个细节,我们私下都觉得,老师流露出这种关爱,无形中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为后面的师生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要讲的是《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内容我并不陌生,但我知道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不容易听懂,学生一不留神就犯迷糊,所以要求老师既要恰到好处地控制课堂节奏不致让学生因听不懂而犯困,也要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知识以免使内容因过深或过浅而影响效果。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传”、“受(授)”、“解”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尤其是给正处于接收新鲜事物欲望很强的年轻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这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所讲内容得言之有据,持之有故,讲授方法要生动灵活,适时变化,很是考验内功。
先生先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出乎意料,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预习过了,先生满意的点头微笑。又问不太明白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有没有自己翻过《说文解字》,是否在现代汉语课堂上掌握了关于文字的基本知识,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后,先生开始讲课,第一个问题:汉字的起源。我心里又一惊,这些内容《古代汉语》课本上没有,而且是研究生阶段“文字学”课的重要内容,给本科生讲是否有些太深,但先生后面的讲述和学生的反映让我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先生先讲推断汉字起源的材料,联系世界各种文字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简单交代了结绳、契刻等远古记事法,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表达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二者的局限性转而导入汉字产生的必然性,分传说资料和考古资料两部分,给学生讲述了与汉字起源有关的资料,接下来又综合各种资料推测汉字的大致产生时代。在讲到考古资料时,先生用多媒体展示了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文化的陶片刻符,以及殷墟甲骨文资料,直观具象的材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热烈地争论看到的会是什么字。就这样,将厚重艰涩的内容用可视化的手段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加深了记忆。乘着学生高涨的情绪,先生不失时机给学生解释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文和字”这两个理论问题。本节课的重头戏是“六书”理论,先生从《说文》入手,梳理了“六书”理论的形成,又分别讲了“六书”各理论。既有概念阐释,也有字形举例,配以多媒体图片演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深入浅出,始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相关知识,并就学生较难理解的“转注”和“假借”做了细致的剖析,还不时超越教材引入学界新成果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先生长于各种文字形体,讲到某字,随手便在黑板上写出其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形体,令人暗自叫绝。先生还进一步简评了“六书”理论,最后通过形体比较,让学生直观感受并掌握了汉字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当先生简略回顾所讲内容并布置完课后作业后,下课铃响了,先生含笑结束了这节课。我看见每个学生脸上还洋溢着欣慰的表情,丝毫没有疲惫之态。这就是先生的一节古代汉语课,当我带着如痴如醉的心情和同学们步出教室时,我看见有同学手拿法学教材,还有人拿化学教材,天啦,原来还有外学院的学生来听课,怪不得座位如此紧张!
当学生们沉浸在老师激情洋溢的讲授时,只有我知道先生为这节课付出了多少,因为我曾亲眼见过先生的教案,厚厚数叠,虽已泛黄,但是上面有不同颜色的笔迹,那是她每讲一次后所做的补充和调整。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先生那本《说文》,上面工工整整,密密麻麻都是各种批阅和注解的痕迹,其他书如《诗经》、《广韵》等无不如此。十年磨一剑,有谁知道先生今天的挥洒自如伴随了她多少年的的心血和汗水啊!这种准备和努力,或许从二十年前她的大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后来我断断续续跟先生听完了一学年的古代汉语课,光笔记就做了厚厚两大本,至今一直带在身边!
现在,当我坐在北大和清华的课堂,听全国知名专家的课也不觉吃力,都是因为先生早就给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当我站在北京几所高校的讲台,给学生教古代汉语而不感心虚,实赖先生当年的言传身教。从我的学生脸上,我又发现了当年自己听先生课时的些许神情。我知道自己比起先生来相差甚远,但我心向往有朝一日能真的达到她的水平,唯有此才不辜负她对我的殷切期望,唯有此才对得起先生的古代汉语课,唯有此才能报答她数年的教诲。
屈指算来,已经有几年没有听先生讲课了,想必先生的教案又厚了许多,《说文》等书的书角或许也因多次研读而卷起了……九曲黄河,载不动若许思念!我时常渴盼能再次坐在先生的课堂,再次听她娓娓道来,再次体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想必那又别是一番景象。
我衷心地期待着,也衷心祝愿先生身体健康,让跟多的学生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评价
古代汉语课是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大学本科第二学年开设,共分两学期讲授,每周4学时。自课程开设以来,受到我们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对于这门课,我个人是非常感兴趣的,首先因为课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其次,这门课程选材得当,选用了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古代汉语教材——由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被广大高校作为经典式的教材沿用至今。目前我们手中的教材已经三次校订,臻于完善。
权威的教材与极为重要的课程相配套,还需要良师指教,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周玉秀老师。周老师在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具有二十余年的教龄,教学经验丰富,教研成果丰硕,教学成绩突出,对我们学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得益于优秀的教师与优质的教材,我们的课程便得以顺利展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这门课又具有工具课性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应更好的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在教学目的的和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指导我们对该课程开始进行学习。教材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我们的学习以文选为中心,将语法、语音、词汇等贯穿其中。重点解决词汇问题,尤其注重词义的“微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练习,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能够通过作业练习而举一反三;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篇目,这些篇目均是古代的典范作品,以增强我们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上升到理性认识积累必要条件。
在课程开设之初,同学们普遍对古代汉语有惧怕心理,首先复杂难认的繁体字和意义多变、似乎难以琢磨的古汉语词汇挡住了我们学习的道路。在最初的文选《左传》的学习中,周老师自始至终贯穿着文字与词汇的教学,并通过大量的例证来说明词汇意义,给我们分析一个个汉字的形体。当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美观甚至略显神奇的篆文、甲骨文字形,逐步理解了词汇丰富的意义时,我们这些初学者放下了畏惧,逐渐沉浸在学习古代汉语的乐趣中。
在学习过程中,周老师对“汉字构造”这一部分的教学让我印象深刻。她对汉字构造的六书进行逐一讲解,指导我们使用《说文解字》,并让我们在已学过的常用词中挑选20个字自己进行分析。我们都觉得这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于是在图书馆“奋战”,作业刚开始让人颇费周折,工具书使用也很不熟练,但我按照周老师的指导,静下心来继续查阅、书写,渐渐觉得顺利轻松,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对“六书”有了更深的领悟。作业上交不久,就发回到每个人手中,每一份作业周老师都认真批改,再细微的错误也逃不过老师的眼睛。一些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表述均被及时纠正,同学们对汉字构造的相关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
音韵、训诂知识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学门感到这类知识比较零散,不易集中掌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我们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积累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结合教材的编排集中归纳讲解,深入剖析。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古代文化常识,虽然这些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往往同学们很感兴趣,而且绕过这些常识,一些词汇、句子甚至篇章的意义是难以理解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古代文化知识的渗入,如古代的谥法、历法、官制、礼制等等,并且详略得当,与课程重点的讲授有机结合。
此外,周老师在教学中还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观照,如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现代汉语等课程。让同学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同时“一举多得”,真正做到博观圆照。
通过对该课程近一年的学习,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也是如此。大部分同学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古代典籍,达到基本理解其含义的程度。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更顺利的阅读更多的古代典籍,从而真正达到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目的。
最后,对于我校的古代汉语课的开设,我还有两点建议:
第一,古代汉语课目前每周4学时似尚不足,两学期教完4册古代汉语教材显然不太可能。因而教师不得不舍弃一部分内容不做讲解,留待学生自学,而许多知识由学生自学又是有难度的。因此建议增加该课程的课时,以便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古代汉语课宜安排小班授课。目前受学生数量的限制,古代汉语课实行大班授课,120到130人坐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位于后排的同学听课效果不佳,且增加了教师的劳动量,人数众多也影响到教学反馈。建议古代汉语课改行小班授课,50-60人的小班会使师生双方都得到更多益处。
以上便是我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评价。祝愿我校的古代汉语课越来越好!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级汉语言文学1班
                                                   罗霄
2008年4月4日
 
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听周老师《古代汉语》课有感
                         学生:尉永强(06级中文甲班)
 
光阴荏苒,求学于师大中文系的时光已近两年。在这里,我深深地感知到了“陇上毓苑”的无限风采。翻阅校史,无论百年师大在哪个阶段,这里从来都是大家荟萃,名师云集。在这里,老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朝气蓬勃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其情脉脉的良好学术氛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记忆。
而周老师及其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这门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很喜欢上周老师的课时那种舒坦而美妙、激动与充实的感觉,引人入胜,久久回味。
在周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几乎没有哪个学生想去逃课,相反抢占前几排的座位却显得异常火爆。虽然每次上周老师的课都是在三四节,可为了抢个理想的位子,我们往往是一大早就去占,如果你稍有惰性多磨蹭一会,那就只得乖乖地往后几排走了。在课间学生休息的时候,周老师是不休息的。她习惯下来在课堂上转转,其目的就是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沟通,顺便地答疑解惑。久而久之,同学们与她熟了起来,敢于主动找问题求解或探讨了,课堂学习氛围十分热烈。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周老师的研究生和许多旁听生,他们总是很自觉地坐到后边,从不与我们抢座位,但他们很认真,一眼能看出他们是用一颗“朝圣”的心来听课的。这也给我们本科生许多鼓励与鞭策,不得不珍惜每一节课。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从来都是面带微笑的,显得非常慈祥,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母子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只要用心听,就能感受到她那种语重心长的慈母情怀。她的语言简洁流畅,她的板书细腻而整饬,她的问题切中要害而又启人心扉。能看得出来,周老师每次上课都要给同学们精心准备,不像如今大学里一些老师,写一个讲义用一辈子,糊弄着学生混着日子。而她的讲述更是有条不紊、丝丝相扣。每遇到牵扯学术的问题,她总是能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听后让人有一种怡然理顺、疑窦顿开之感。
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颇有点“严师出高徒”的感觉。还清晰地记得第一节课上,她就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给我们讲了很多。她说:“古代汉语课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专业课,是一门工具课,对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更是一门专业核心课”,“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仅仅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还要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因而,她在教学方法上,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每次上课,她抄在黑板上的参考书目和定期布置的书面作业都给我们每一位学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那些参考论著即使一时来不及阅读,但是这些书目也不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的锁钥。周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每次都是很认真地去做,查资料、作比较,在“做”的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为我以后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学期,学校配了多媒体教室,每节课,周老师她都精心为我们准备PPT课件,补充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有基本的文化知识,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既生动形象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和课堂效率,师生间的互动也更加密切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身作则,以她厚重的知识积累和慈母般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大家。她对知识的掌握可谓“扎实广博、细密精深”,对学生的关爱可谓“语重心长,视为己出”,对职业的热情可谓“兢兢业业,从容不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她的课堂上,没有习惯的溢美之词,没有流行的吹捧之语,只有经典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相长”、“寓教于乐”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时间不知不觉在流逝,可每个人的视界却在一点点开阔,学问在一点点长进……

总而言之,周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情趣,如饮醍醐,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严师慈母”的情怀。一言以蔽之,受益匪浅!如果时间允许或者可倒流,我相信,很多人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再听一遍!

                        2013年12月28日

     

联系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Email:Zyx901217@yahoo.com.cn

版权所有 2008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技术支持:szgd640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