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注解古书?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后来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读不懂了,于是就要由有专门研究的人来作注。戴震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专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尔雅文字考序》)陈澧也说:“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语言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东塾读书记》)这都说明,时间和空间都可以造成语言的隔阂,故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就是同时同地的人,一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的人的著述,一般人也看不懂,同样需要注释。因此,注解可以说是一直存在且将永远持续下去的。
二、我国古书注解的概况
古书注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比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之中都有解释的部分,或是对个别词语的解释,如“政之为言正也,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忘也。”(孟子)“齐谐者,志怪者也。”“南溟者,天池也。”(庄子)又《韩非子》之《解老》、《喻老》则为专门解释《老子》的,当然这只是阐发大义,并不是语言文字的解释。又有《春秋》三传,即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虽然都属于传(即解释)《春秋》的著作,但也不是真正的进行语言方面解释的书。《左传》主要扩展《春秋》所记史实。重在对史事的前因后果作全面交待,比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公》、《谷》则主要阐发《春秋》义例,说明其“微言大义”。如对《春秋》“郑伯克段于鄢”一节,《公羊传》曰: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何休《公羊传解诂》:如,即不如,齐人语也。)
《谷梁》云: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徐彦《疏》:今段目君而不云世子,是弟可知也。)
又《公羊传·隐公七年》:
经,滕侯卒。何以不名?微国也。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也。《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左传》有时也有此类注释,但不是其主要的内容。如上段《左传》作“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二传对“不名”的解释不同,但都是试图发凡起例的。
系统的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袁固生,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为毛传。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郑是汉代著名的学者,马著《三传异同说》,注《诗》、《论语》、《孝经》、《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郑玄最著名的是“三礼注”和《诗笺》。此外,还有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王逸注《楚辞》,赵岐注《孟子》等。
汉代注释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礼废乐崩,典籍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秦代有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活动,使得儒家经典损残殆尽。而汉代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必然要进行文化复兴的工作,而且到了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经可以进仕,因此儒家经典的整理、研究便成为当时的一种运动。(二)汉代经学研究经历过今古文经的斗争,虽然今文经一直占统治地位,立于学官,但古文经在民间广泛流传,朝廷治经者也分两派,像刘歆等人就曾为争取古文经立为博士尽过很大努力。这种斗争促使各家深入钻研,因而使经学研究取得很大成就。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尤其是古文经学的解释。因为他们离先秦时代较近,故其注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在注释的基础上,出现了像《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这样的语言文字专著。
汉代注释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到后代注释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三国时韦昭的《国语注》,刘宋裴駰的《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等,范围遍及子、史。
由于这一时期玄学盛行,故注释中往往发挥哲学思想。P621
此外,这一时期出现了兼释经文和注文的义疏体,如皇侃的《论语义疏》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兴盛的时期,其古籍整理,注解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唐初学者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李善注《昭明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是后世称道的。他们不但注解原文,而且给前人的注作注。李善注犹独具特色,以注明典故词语的出处为主,引文丰赡,详细,为阅读《文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稍后有五臣为《文选》作注,称“五臣注”,他们是吕向、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主要注解词语的意思,以对李注作补充,但成就远不及李善。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就有九部是唐人作的疏,现录《十三经注疏》如下:
1、《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
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郑玄注,唐贾公颜疏;
5、《仪礼》:郑玄注,唐贾公颜疏;
6、《仪礼》: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
7、《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10、《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唐代还有一部著名的注释著作叫《经典释文》,作者陆德明,它对十四部经书作了音义解释,多引前人注解,行文简明扼要。十四部经书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及《老子》、《庄子》。因为唐代以儒教为主,而兼尚佛老,因此《老子》、《庄子》也被称为经。这是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的总集之一。后来对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它本是脱离注释对象的独立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的注移到每本书的相应的正义之下。
唐人注释一般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只对经文和古注作疏通工作,主要是引用大量材料进行证明,较少批判。
宋代是古书注解工作的变革期,许多后者在注释的同时疑古、辩伪。朱熹是诸家中最著名的,他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古书的词句。同时,他又借注释宣扬宋代的理字思想,现举《论语集注》一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说,悦同。O学元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習,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己不能已矣。
元明两代是注释工作的中衰期,成就不大。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的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发展到了高峰,在语言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在古书注解工作中反映出来了。清人的注解工作,不但范围广,而且质量高。范围广,是说一些比较主要的古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清人都几乎重新作了注;前人未注的,清人也作了注。质量高,是说清人往往旁征博引,同时又审慎地加以考核;而且,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达到的成就又使得他们能纠正汉唐人注解中的一些错误,或解决汉唐人没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对经书和先秦诸子,清人几乎都作了注释,著名的有:
惠栋《周易述》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阎若琥《古文尚书疏证》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陈奂《诗毛诗传疏》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孙治让《周礼正义》
张惠言《仪礼图》
胡培翠《仪礼正义》
朱彬《礼记训纂》
孙希旦《礼记集解》
孙广森《大戴礼记注》
刘文淇等《左传旧注疏证》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陈立《公关义疏》
钟文丞《谷梁补注》
刘宝楠《论语正义》
焦循《孟子正义》
皮锡瑞《孝经郑注疏》
郝懿行《尔雅义疏》
邵晋涵《尔雅正义》
(《以上经部》)
梁玉绳《史记志疑》
沈钦韩《汉书疏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
杭世骏《三国志补注》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 (史部)
孙治让《墨子间诂》
王先谦《荀子集解》
魏源《老子本义》
郭庆藩《庄子集解》
王先谦《庄子集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孙星衍《晏子春秋意义》
洪颐煊《管子议证》
赵曦明《颜氏家训注》 (子部)
王夫之《楚辞通释》
戴震《屈原赋注》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胡克家《文选考异》
梁章钜《文选旁证》
王琦《李太白诗集注》
钱谦益《钱注杜诗》
仇兆鳌《钱注杜诗》
马通伯《韩昌黎集校注》
沈钦韩《王刑公文集注》 (集部)
此外,还有通释群经之作,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义》、《诸子平义》、《古书疑义举例》等。
还有专门的校勘著作,像阮元的《下三经校勘记》等。
当然,清人注解也往往流于繁琐的考据,比如《论语正义》光“学而时习之”一句就用了一千多字进行疏好,使读音望而生畏。
三、古书注解的类型
(一)传注类:常见的术语有诂、训、传、注笺等。
1、传: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书(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注释经的文字叫做“传”。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解释,“孔传”指孔安国对《尚书》作的解释。《左传》、《谷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传《春秋》的,但它们同一般的注释性质有所不同。
2、笺:有补充和订证“传”的意思,但后来的谓笺只是注释之文,不一定限于对别人注的阐发和补充。
3、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但注可以是对古书的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中的“注”,就包括传、笺等。
4、诂:故也,以今言释古言。孔颖达《毛诗正义》曰:“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与诂近,循也,顺也。合称训诂或诂训。
(二)义疏类:既解释正文,又解释古人的注,主要术语有正义,疏等。
1、疏: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注正文,也注古人的注。如《仪礼疏》即是贾公参疏解《仪礼》正文和郑言的注的。
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以叫做“正义”。但“正义”有对不一定是疏。如孔颖达的《诗经正义》是“疏”,它既注《诗经》经文,也注毛传,郑笺。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百疏。
(三)章句类:“离章析句,委曲支派。”这类注除解释字词外,不串讲文章大意。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章句类注释在每章末有一个总结此章中心的“章指”,如《孟子·梁惠王上》之“寡人之于国也”后云: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这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已矜穷,则斯民集矣。又“齐桓晋文之事”章章指:“典籍攸载,帝王道纯。桓文之事,谲正相份。拨乱反正,圣意弗珍。故曰后世无传未闻。仁不施人,犹不成德。衅钟易牲,民不被泽。王清尝试,欲践其迹。答以反本,惟是为要。此盖孟子不屈道之言也。”《许行》篇章指:“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信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四)集解类:集各家之注,有时也参以已意。如何晏的《论语集解》,其《序》曰:“集诸家之说,论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这类也可说成集注,集释,如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朱熹的《四书集注》等。
(五)其他:
1、音义:兼释音义,《经典释文》
2、补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3、读书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等。
四、古书注解的体例(参教材P613、614、615)
下面是《鄘风·相鼠》《正义》选段:
相鼠者皮人而无仪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O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的害也[疏]相鼠至何为O正义曰······
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生,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大一个生活。疏一般只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相鼠”至“何为”)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
五、古书注释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古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因素,阅读古书最主要的障碍也在于不明词义。所以,词义的注释对读懂典籍至关重要。如《硕鼠》毛传:“事,贯也。”笺:“硕,大也。”“三岁贯汝”之“贯”,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当事奉讲,毛氏一注,让人豁然开朗。这算是词的意义。再如,《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赵注:“为,有也。虽小国亦有君子,亦有小人,言足以为善政也。”朱喜在《孟子集注》中译此句为:“滕地虽小,然其间亦必有为君子而仁者,亦必有为野人而耕者。”“为”的“有”义是其古义。(参《经传释词》P47)另外,古注中还保留着许多古代方言、俗语的含义,这是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如我们前面举的《公羊传》隐公七年的例子:“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
(二)讲解语法
1、虚词的诠解:用“辞”“语词”“声”等加以说明。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左传》隐元年:“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也。”《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笺:“式,发声也。”
2、句式的分析。《鞌之战》:“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杜注:“为韩劂所及。”
3、词序变换,词类活用
《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论语·公治长》:“子谓公治长,可妻也。”邢疏:“可妻边者,纳女于人曰妻。”刘宝楠:“妻者,以女适人,以之为妻也。”《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邢疏:“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
(三)疏通文意。
有时通释全章大意,章指——能释全章正文的大意。
(四)分析句读:用明注及暗示两种方式,着重表明文章的句读。《方传·昭公十六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孔疏:“侨闻为国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爱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言郑当患位不运,不宣患事之难也。”他不同意汉人服虔听断句:“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有些断句关系音韵,但仍是一句,应当注意。如《诗·邶风、柏舟》:“策我无酒,以遨以游。”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疏:“非我无酒可以敖游而忘此忧,但此忧之深非敖游可释也。下章:我心非鉴,不可以茹。”传“鉴所以察形也,茹,度也。”笺:“鉴之察形,但知方圆百里,不能度其真伪。我心非如果鉴。我于众人之善恶外内,心度知之。”疏:“言我心非如鉴然不可以茹也,我心则可以茹。何者?鉴之察形,但能知外之方圆白黑,不能度内之善真伪。我心则可以度知内之善恶,非徒如鉴然。······”
(五)注明出典(参见教材P619)
(六)考证名物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太,高一太。侯伯这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七)阐明哲理:(参见教材P621)
(八)注明字音。
(九)校勘误脱。《论语·泰伯》:“字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刘宝楠曰:“皇本政下有也字。”又:“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刘:“皇本使上有设字,已下有矣字。”《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孔曰:“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刘《正义》:O注:言人能奉礼。正义曰:注义不明。《书·秦誓》正义引孔此注云:束带修饰,当是此注脱文。又:“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後梦见周公。”刘:“皇本公下有也字。释文云:本或无後字,非。”
六、注解的术语(参教材P615-618;622-625)
(一)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之后。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用。
(三)貌: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四)犹:释者或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以上几个术语,都是单线性用于释义的。
(五)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即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六)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七)读若、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的。
(八)如字:指某个字按其常见的读音来读。
(九)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刻时多出的字。
(十)脱文:简称“税”,或作“敚”“李”,也叫“脱字”,指古籍在传抄刻时误少的字。
(十一)讹、误:指由于形体相近而写错的字。
[作业]:
1、熟记“十三经”的名抄及《左传》、《论语》、《孟子》、《诗经》的注者和疏者。
2、以《诗经正义》为例,说明古书注解的一般体例。
3、解释下列概念
声训 如字 衍文 集解 疏
4、举例说明下列术语的没作用:
①谓 谓之
②读曰 读若
5、简述古书注解发展的情况
6、注解,翻译庚信《哀喃赋序》P166(三)
[参考书目]:
1、黄亚平《古籍注释学基础》 甘肃教育出版社 95.10
2、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 86.9
3、王 力《中国语言不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81.8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