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表 课程负责人 教学梯队 课程介绍 教材介绍

教学大纲

课程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参考书目 综合练习 教学评价 试题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课程教案>>第四单元

 

主持人介绍
    周玉秀(1964—),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汉语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课程主要有本科生的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文字学基础及研究生的音韵学、训诂学、汉字教学研究、《音学五书》研究。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孟子》
一、《孟子》简介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它们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疏》本(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二、课文选讲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
1、梁惠王,即魏惠王,本与晋同姓(姬),后以封地魏为氏。建国后,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惠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语气词,《古代汉语》教材P261云:“它和“於”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而它的语气性质就更为突出了。”又如: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同上)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4、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时:《说文》:“四时也。从日寺声。旹古文时,从日之声。”段注:“本春秋冬夏之称,引伸之凡岁月日刻之用。”
5、数罟不入污池:数cù,密。罟,网。污,浊水不流,污池,即池塘。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①种植,②树木,《左传·昭公二年》:“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按:《说文》:“樹,木生植之总名也。从木尌声。”
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养,指养育。
chù: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8、谨痒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谨慎地从事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悌之义教育,这样,头发半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东西顶东西了。
9、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济民。
 
文王之囿
1、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2、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译:人们去那里割草打柴,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
3、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
齐桓晋文之事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译:我不忍心看它恐惧的样子,就象无罪的人走向刑场一样。
②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 ,则牛羊何择焉?
译:您如果同情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③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并非舍不得财而用羊换牛呀,百姓说我吝啬确实是理所当然的啊!
④ 是以君子远庖廚也。
译:因此,君子让厨房远离自己。
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把这样尊敬推广到别人老人的身上;关怀自己的孩子,推广到关怀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自己手掌上运转了。
⑥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译:给自己的妻子做个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推广到整个国家。
⑦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必为甚。權:黄华木也,章太炎《小学答问》:權作秤锤之本字为铨。
译:称一称,就知道了轻重;量一量,就知道了长短。事物都是这样,人心尤其是这样。
⑧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还是想发动战争,使士臣处于危险之境,与各诸侯结下仇恨,这样你才感到快活呢?
⑨ 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排比、代称)
译: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吗?是因为高贵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艳丽的色彩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侍候您的人不够使唤呢?
⑩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想开辟土地,让秦楚等大国来朝拜,统治整个中原地区,而使四方少数民族归服于您。以这样的做法,求这样的欲望,就好象攀上树木而求鱼一样(是难以实现目的的)。
11、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译:海内之地,千里见方的有九份,齐国领土取长补短计算只占其中一份。用一份去征服八份,和邹国与楚国对抗有什么不同呢?
1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等到他们犯了罪,这便给他们加刑,这是对人民张罗网啊!
13、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
译:丰收之年,他们的肚子常饱饱的;灾荒之年也免于被饿死。
按:教材P297注16不确,《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发表张归璧的文章,认为“身”通“年”;1988年6期发表朱城的文章,认为“终身”是强调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持续性的。可参考。
2、解释下列词和词组在课文的意思。
釁   褊小   折枝   超   保   发政施仁    赡    商贾(古以贩卖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古代汉语》教材P127 [11]
 
许   行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骨。案其图而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可知战国时中原地区象已绝迹,同时也足证西周前象产于河南,故得见死象之骨。《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殷灭后,其民有驱其服象迁于江南者。秦始皇时,象则繁殖于五岭以南的“陆梁地”。《史记·秦始皇本纪》:“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其中象郡可能因产象而得名。
為:《说文·爪部》:“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按:甲骨文作“■”,罗振玉认为“为”字象人手牵象之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罗说是可信的,但“为”字的本义早已失传,在古汉语中,“为”的基本意义是作、做。(参部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P703)
氓:《说文·民》:“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段注:“孟子:‘则天下之民皆悦而願为之氓矣。’赵歧注:‘氓者,其民也。’按此则氓与民小别,益自他归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
氓(五庚切):《说文·民部》:“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段注:“孟子:‘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赵歧注:‘氓者,其民也。’按此则氓与民小别。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
廛(直连切):《说文·广部》:“二畝半也,一家之居。从广(y?n)里八土。”《梁惠王》赵注:“古者在野曰廬,在邑曰里,各二畝半。里即廛也。”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作业:
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也倒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没有彻底理解古代圣贤治国之道。古代贤君和人民一道耕种,然后才吃;自己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粮仓财库,这是用危害人民的手段来奉养自己,哪能算得上贤明呢?”
2、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章太炎《新方言·释词》:“今通言曰甚么,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间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亦作啥。本余字也。故余亦训何,通借作舍。《孟子》‘·······’犹言何物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也。”
[译]:况且许先生为什么不亲自烧蜜冶铁,一切东西都从他自己家中拿出来用呢?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译]:各种工匠的事情,本来就不是边耕种边干得了的。
4、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也,羸也。也作“露”,“潞”等。
① 《管子·五辅》: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
② 《左传》昭公元年:
勿使有所雍闭湫底以露其体。
        同义连用:血气凝结壅塞不通。
   杜注:露,羸也。
③ 《列子·汤问》:
气甚猛,形甚露。
张湛注:有胆气而体羸虚。
④ 《战国策·秦策》:
士民潞病于内。
高诱注:潞,羸也。
⑤ 《吕氏春秋·不屈》
士民罢潞。
高诱注:潞,羸也。
今按:陇东方言犹言“luò”或“luò lián”,即“羸”音之转也。
何许子之不惮烦! (“之”为助词,或状语前置的标志。)
同类句子如:
①、何得车之多也?(《庄子》)
②、君何见之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③、君侯何不快之甚也?(《史记·甘茂列传》)
④、子何求绝之速?(《史记·管晏列传》)
[译]:况且在一个人身上往往兼备百工制作的东西,如果必定要自己制造的才用它,这是引导天下之人自己搞垮自己(疲劳)(自找苦吃)
5、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译]:人应有做人之道,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不受教育,那和禽兽就差不了多少。
6、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用关于人与人关系的道理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等级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7、劳之来之······又从而振德之。
[译]:使民勤劳,使民归服(使民勤劳,慰劳鼓励人民),教育人民,使他们正直;帮助人民,使他们向善,使他们能自己获得善性,接着对他们施以恩惠。
又按:劳来:双声连语,勤勉、劝勉之义。《说文》:“勑,劳勑也。”《汉书·龚遂传》:“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也作“劳勑”、“劳俫”。《淮南子·氾论》:“以劳天下之民。”注:“劳,读劳勑之劳。”《汉书·平当传》:“举奏刺史二千石,劳俫有意者。”
△產:《说文·生部》:“生也,从生彦省声。”注:“通用为兽产字。”生育。
《礼记·乡饮酒》:“东方者春,···产万物者圣也。”
《史记·高祖记》:“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贾:《说文·贝部》:“市也,从贝西声。”段注:“贾声,凡买卖之称也。······引申之,凡卖者之所得,买者之所出,皆曰贾。俗又别其字作價”
作业:默写下列繁体字:
1、變:“更也。从   声。”
2、棄:“捐也。从推 弃也,从 。 ,逆子也。 ,古文弃。 ,籀文弃。”
3、鐵:“黑金也。从金声。”
4、備:“具也,从用苟省。”又人部:“備,慎也,从人僃声。”
5、农(農):“耕人也。从晨,囱声。”
6、歸:“女嫁也,从止婦省,■声。”
7、穀:“百穀之总名也,从禾殻声。”
8、■:“愁也,从心页,忧心形于颜面,故从页。”
憂:“和行也,从夂■声。”
9、遷:“登也,从辵■声。”
10、傑:“势也,材过万人也,从人桀声。”
11、當:“相值也。从田尚声。”
12、藝:《说文》:“藝,种也,从艸■,■持种之。”按甲文作■象人种植树木之形。
《论语·泰伯》:杨伯峻《论语译注》:与yù:参与,关连,这里含有“私有”,“享受”的意思。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舜和禹真是崇高得很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整年地为百姓勤劳],一点也不为自己。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够美好了。
秋阳以暴之:
注:“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
按:“三正”如下。“十二月与天上的十二辰联系”,今天农历用夏历。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一
十一
十二
         春                夏                秋                 冬
段注引《白虎通》曰:“商贾何谓也?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通物曰商,居卖曰贾。
商:从外知内也,从口,章省声。(徐仙民音章)
八政: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①《尚书·洪范》
农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②见《论语·尧曰》。
 
 
古代汉语通论(十一)
词 类 的 活 用
一、什么是词类的活用?
所谓活用,就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这一类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有他类词的语法特点。古汉语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四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和名词作状语。下面分别叙述。
二、使动用法
这个术语是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变化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现代汉语中,这类句式一般用“主+使+宾+动词”的“兼语式”来表达。
古汉语中也有兼语式: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使动用法主要包括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名词使动用法。
(一)动词使动用法:
1、及物动词: (1)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3)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2、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常见。
(1)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2)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论语》)
(3)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使动用法有时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为一般及物动词,而“败”为使动用法。
要辨别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一个主要的标准是看这个动作是由主语发出的还是由宾语发出的,其次要联系上下文来判断。如:
(1)欲因此降武(《后汉书·苏武传》)
(2)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降”这个动作由宾语发出,因而是使动用法,例(2)则是由主语发出的,就不是使动用法了。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1)明主峭其法而峻其刑。(《韩非子·五蠹》)
(2)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
(3)于是梁五虚上位。(《战国策·齐策》)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2)其为书,处则充栋梁,出则汗牛马。(刘宗元《河东先生集·陆文通先生墓志》)
(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性。(《史记·晋世家》)
(4)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
(5)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
使动用法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省略掉主语,但仍然为使动用法。如: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3)虽大风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而实际上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两类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晃错《论贵粟疏》)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4)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5)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战国策·齐策》)
同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主要要靠上下文意来判断。如:
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动)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动)
②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使动)
四、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中,名词不需要任何词的帮助引进,可以单独直接放在动词前,修饰限制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凡动词之前的名词在意义上不能认作是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状语。
名词作状语,主要起四方面的作用: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③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④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⑤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赵策》)
(二)表示比喻。
①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紧从。(《过秦记》)
②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③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冯婉贞》)
④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⑤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三)表示待人的态度
①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彼秦者,虏使其民(《赵弟》)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
④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报任安书》)
⑤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级。(《孟子·万章》)
(四)表示处所
①舜勤于民事而野死(《鲁语》)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率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公上》)
附: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一)方位名词作状语: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2)西游于梁。《战国策·齐策》
(3)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日、月、岁,时等在作状语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日、月、岁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前,有“每日”、“每月”、“每岁”的意思。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2)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3)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4)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5)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墨子》
(7)今有日攘其邻之鸡者。《墨子》
2、日、月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日一日”或“一月一月”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1)日新月异
(2)君日不悛,以乐搯忧。
    (3)败乱纲纪,盗贼日多。
3、“日”在句首作状语,有“往日”之意。如: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4、“时”作状语时,有三种用法:一是“按时”、一是“当时”、一是“有时”。
(1)谨食之,时而献焉。(按时)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按时)
(3)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当时)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当时)
(5)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有时)
五、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这种名词动用,只是临时的、偶然的,兼类词不能算在内。
(1)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或冬裘夏葛,水舟陆车。(《列子》)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3)请向践女女于王。(《越语》)
(4)狼不敢前。(《聊斋志异》)
(5)不蚕而衣。
(6)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不能以夏雨雨人。
(7)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案之战》)
(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9)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天帝使我长百兽。(《战国策·楚策》)
(1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要既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动宾结构)或后一个名词(主谓结构)常用为动词。
(1)遂王天下。     (《韩非子》)
(2)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
(3)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
(4)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1)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
(2)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论贵粟疏》)
(3)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涉世家》)
(4)非博士官所职。         (《史记》)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1)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论语》)
(2)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传》)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4、名动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1)秦师遂东。      (《左传》)
(2)晋灵公不君。    (《左传》)
(3)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
(4)鲁人欲勿殇童汪踦。(《礼记》)
(5)何以至今不业耶?(《战国策·齐策》)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3)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用为动词。如:
(1)师还,馆于虞。   (《左传》)
(2)上不臣于王。       (《战国策·齐策》)
(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作动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2)齐军已达而西矣。        (《史记》)
(3)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记》)
(4)子路从而后。           (《论语》)
(5)枕席而卧。           (《钴姆潭西小丘记》)
 
[作业]
1、什么是词类活用?
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举例说明二者的不同。
4、名词作状语和名词动用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5、怎样区别名词作状语和作主语?
6、普通名词作状语,其作用主要有哪几种?
7、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何特点?
8、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9、动词作状语和连动式有何不同?
 
古代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者字  所字
 
一、代词可分为五类:
(一)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五)辅助性代词(特别的指示代词)
二、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1)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和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2)“朕”在先秦作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人可以用,秦以后专用于皇帝。
①皋陶曰:“朕言惠。”(《书经·皋陶谟》)
②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二)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乃、而。
这些代词分为两类:一是女、尔、若,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二是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三)第三人称代词:其,之。
①“其”作定语,“之”作宾语。其=名词十之。
②在上古汉语里,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其”和“之”还可以灵活运用为自称或指称对方: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宣二)
③“彼”是指示代词,“他”是“其他”,“别的”之义。
④“之”有时只是虚指,实际上无的代只是形式和为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不译。
填然鼓之。(梁惠王上)(此为指示代词)。
(四)古汉语的复数形式与单数一般无别,要靠上下文义判断。有时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中以加“侪”、“属”、“曹”等字,表示不只一个人。其义比较具体,与我们,你们有异。
(五)谦称为尊称都是名词,不受代词规律的限制,但它们可以代替第一、二人称。
(六)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①古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②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三、指示代词
(一)古汉语的指事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其、之、夫”等。
(二)是、此、兹、斯是近指;彼是远指。
(三)“之”泛指,作定语和宾语;“其”特指作定语,义为“那个”“那种”等。
(四)“夫fú”远指,指示性较弱,不译。
(五)“若”作定语,表示近指,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然”、“尔”作谓语,可译为“如此”,“这样”、“那样”等。
(六)兼词:焉、诸。
四、疑问代词(略)
①分为指人、指事、指处所三类,有交叉;
②指人:谁、孰
③指事:何(作定、宾、状)、胡、曷、盍(状宾语)。
④指处所:安,恶(wū)、焉(状、宾)反问。
五、无定代词:
①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人、有的人、有的、只用作主语。
②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有谁、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事情。
六、辅助性代词:者、所
(一)这两个词可称代一定的人和事,但不能独立作句子成份,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二)者字的用法
①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②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和种类。
③ 放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三)所字的用法
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构成“所”字结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四)“者”“所”与及物动词结合后有区别:“所”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而“者”指代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但在“所···者”结构中,“者”是行为的承受者,而“所”起指示作用。试比较:
①食者       ②所食    ③所食者      ④民之所食   ⑤民之所食者
(五)“所”还可与介词结合,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所以”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种意义:①“用来······的方法(工具)”②“导致······的原因。”
 
[作业]:
1、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哪几类?
2、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吾”“我”有何不同?
3、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女、尔、若”与“而”“乃”有何不同?
4、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其”与“之”有何不同?
5、古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得少的原因是什么?
6、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其主要用法是什么?
7、“或”“莫”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
8、“者”和“所”是什么代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各有哪些语法作用?二者有何不同?
9、标点、翻译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厌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离娄下)
     

联系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Email:Zyx901217@yahoo.com.cn

版权所有 2008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技术支持:szgd640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