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表 课程负责人 教学梯队 课程介绍 教材介绍

教学大纲

课程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参考书目 综合练习 教学评价 试题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课程教案>>第三单元

 

主持人介绍
    周玉秀(1964—),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汉语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课程主要有本科生的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文字学基础及研究生的音韵学、训诂学、汉字教学研究、《音学五书》研究。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论语》《礼记》
 
[常用词]:
示:《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字,从“示”的字一般与鬼神、祈祷、祭祀等有关。如:有关神的种类的,神(天神)、社(土神);有关宗庙的,祖(祖庙)、宗(神庙);有关祈祷祭祀的,祝、祈、祷、祠(春祭)、祓(除恶祭);有关灾祸祥福的,祸、福、祥、祟。
见:  《说文》:“视也,从儿从目。” “见”是汉字的一个部首,“见”从“目”,所以从“见”应该是“目”的分支。从“见”的字都与看有关。如:观、视。(辨:220   视、望、观、看、见、睹)
憾:心中不满、心感不足、遗憾的意思。注意:现代汉语中“遗憾”是一个词,而古代汉语中,“遗憾”是一个词组,等于“遗恨”。现代“遗憾”的意思古人只说“憾”或“恨”。“憾”与“恨”是同义词,上古“恨”不作“怨恨”讲。
恕:《说文》:“仁也,从心如声。”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宽恕、原谅。
愤: 《说文》:“懑也,从心贲声。”烦闷——憋闷;愤怒。注意:“愤”与“怒”在上古汉语中的意义相差很大。“发愤”(因为愤激而决心努力)与“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才逐渐接近。(辨:222  愤 、怒、忿)
拱: 《说文》:“敛手也,从手共声。”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表示恭敬。——两手合围,两手合抱的姿势,常用来表示树木的粗细。
窃: 《说文》:“盗自中出曰窃,从穴、从米,   、廿皆声。廿,古文疾。  古文    。”这个字传写和分析有误。如:“廿”绝对不是“疾”的古文。它与“疾”的古文     相差太大。马叙伦认为:“窃”是从“穴”、“  ”声 。而“  ”从“  ”得声,“  ”是现在的“蝎”的本字,“蝎”音正与“窃”音同。陆机《文赋》里的“窃”写作“  ”。其实“窃”从穴、从米、从    ,意思是虫()在穴里偷米吃。偷——偷偷地、暗地里——谦辞,私下、私自,表示自己的话不一定说得对,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对。(辨:224 偷、盗、窃)
诛:《说文》:“讨也,从言朱声。”谴责、责备——杀戮(有罪恶的人)
修: 《说文》:“脯也,从肉攸声。”干肉——培养、增进、改进、加强——修理、修饰——长、修长。(辨:225 修 、  )
讲:《说文》:“和解也,从言冓声。”讲和、和解——谋划,研究、商讨——讲究、重视。注意:在上古汉语里,“讲”字没有现代的“讲话”的意思。
御:《说文》:“使马也,从彳 从卸。”驾驶车马(驭,古文御)、御车的人,统治、控制——封建时代,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物,一般加“御”,御旨、御笔——抵抗、抵挡、抵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
右:《说文》:“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右”本“右助”,后来作“左右”的“右”,而“右助”的“右”写作“佑”。“右”即右边,与“左”相对——古时以右为尊,因而指比较高的地位,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引申为尊尚。(“左右”常常连用,表示近臣——周围、附近——指称对方的左右执事者,实指其本人。)
盗:《说文》:“私利物也,从   欲皿者。”因贪图财物而偷,偷窃——偷东西的人,小偷。
贼:《说文》:“败也,从戈则声。”毁坏、危害——特指杀、杀害——指败坏者——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辨:236盗、贼)
社:《说文》:“地主也,从示土。”土地之主,土神——古代区划单位,二十五家为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
稷:《说文》:“  也,五谷之长,从禾  声。”谷名,与黍相似,但不粘——谷神。(“社稷”连用,指土神与谷神,古代用作国家的象征。)
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之形。”彩色交错为文,“文”的本义指纹理,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纹”——华丽的文采,与“质”相对——文字,独体的汉字叫“文”——文献、文辞、文章、文学。(“文学”指文献和经典,与今天的文学不同。)
质:《说文》:“以物相赘,从贝从  。”抵押、抵押品(人质)——本质、本性——朴素、朴实,与“文”相对——质询、质问。
色:《说文》:“颜气也,从人从   。”脸上的气色、表情——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把妇女视为玩物,故称妇女的容貌为“色”)——色彩。(辨:241颜、色)
臭:《说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广韵》:“凡气之总名。”疏:“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泛指气味——引申为坏的气味。
 
 
[常识]
[1]论语一词中“论”的读音(lún)及意义(辑纂)。
[2]《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从每篇的开头摘取两三个字作为篇名,而摘取的两三个字,有的是人名,有的是词,有的连词也不是。
[3]“四书五经”:
[4]《论语》的注本:《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集注》(宋朱熹)、《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论语译注》(杨伯峻)
 
(一)学而
[1]子曰  子: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名词作状语,以时、按时。 不亦……乎:古代汉语中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是很……吗。说:后来写作“悦”,喜悦、高兴。
[3]有朋自远方来  辨:朋、友,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来:象形,本义是小麦。后来假借为来去的“来”。
[4]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泛指,表示概数,即多次地。一说:确指,表示确数,即三个方面。
[5]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读作 wei ,介词,替、给。(用为动词时读作 wei ,意义比较宽泛,可以根据语境做具体理解。)忠:尽心尽力、尽心竭力。
(十)先进
[1]然则师愈与  然则:然,代词。则,连词。表示既然这样,那幺……
[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使动用法,使……鸣。
[3]闻斯行诸  (疑问句)斯:就,马上。诸:“之”与“乎”的合音,之是指示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4]闻斯行之(肯定性的陈述句)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坐。
[6]居则曰:“不吾知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
[7]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或: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有人、有的人。
[8]子路率尔而对曰  尔:词尾,表示……的样子。
[9]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乎:介词,在。相当于“于”。
[10]因之以饥馑  辨:饥、馑,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1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见方,方圆。
[1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稀。舍:舍弃,这里理解为放下。作:起,站起来。
[13]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介词,与、跟。
[14]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后来写作“暮”。
[15]浴乎沂,风乎舞雩  乎:介词,在。相当于介词“于”。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十五)季氏
[1]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是古代汉语里表示反诘的一种固定结构,相当于“恐怕要……吧?”“尔”是代词,作动词“过”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尔”,把它提到动词前面,再在中间加上指示代词“是”复指宾语。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为”是古代汉语里表示反问的一种习惯说法,相当于“用……做什幺呢”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到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这种“为”字,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
 
教学相长
[1]虽有嘉肴  虽:即使。肴:本指成块的带骨头的熟肉。这里泛指鱼肉。
[2]虽有至道  至:好到极点的。道:学说。
[3]教学相长  长:读作      ,这里只推进的意思。
[4]兑命曰:“学学半”  兑(读作 yuèè  )命,即说(读作 yue  )命,《尚书》的一个篇名。学学半:前一个“学”字读作  xiao ,指教人。后一个“学”字读作 xué ,指向人学。意思是说教占学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此:指示代词,作“谓”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它提到动词前面,再在中间用代词“之”来复指。
 
博学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之:代词,指学(问、思、辨、行)的对象。
[2]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除非不学,学了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罢休。“有弗学”,按照字面意思应该理解为“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该理解为“不学则已”(依朱熹说)。措:放下。以下四句仿此。
 
诚意
[1]所谓诚其意者   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意:意念,念头。
[2]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即  wù ,是去声,动词,厌恶的意思。第二个“恶”字要读他的本音  è ,即恶劣的“恶”,旧读入声。第一个“好”字读“呼报反”,即 hao ,是去声,动词,爱好的意思。第二个“好”字要读他的本音  hao ,即美好的“好”,是上声。(前一个“恶”和“好”是动词,后一个“恶”和“好”是形容词)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这就是说心里有什幺念头,一定会表现在外边。
[4]心广体胖  人的胸襟宽广,体态便安泰自然。广:宽。胖:读作 pan  ,安泰舒坦。(胖在唐宋以前没有“肥胖”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
 
 
古汉语通论(七)(八)(九)(十)
古 代 汉 语 语 法
 
 一、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什么是判断句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不同表达方式?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现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有判断词(系词)“是”来联系。例如:
①我是中国人。
②小明是大学生。
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直接放在主语后面充当谓语。一般在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但“者”和“也”都不是判断词,“者”表示提顿,“也”是帮助判断的语气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句式:
1、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 也。 ]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在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  ××,×× 也。 ]例如:
①  董狐,古之良史也。(《晋灵公不君》)
②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在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不用语气词“也”。[  ××者,×× 。 ]例如:
①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书》)
②  夫风者,天地之气。(宋玉《风赋》)
4、在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语气词“也”。[  ××,×× 。 ]例如:
①  荀卿,赵人。(《史记·荀卿列传》)
②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5、在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者”和“也”连用。[  ××,××者也。 ]例如:
    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二)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这个“非”字,虽然可以译成“不是”,但它是否定副词而不是判断词,它的语法作用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例如: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孟子》)
(三)古代汉语表示加强判断语气。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判断句,名词性谓语前可以使用副词“乃”、“必”、“亦”、“皆”、“诚”等来加强判断语气。例如:
①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
④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汝诚人邪?(《段太尉逸事状》)
(四)关于古代汉语中的“是”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名词性谓语前用“是”的句子,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从而把“是”看成判断词。实际上,先秦时代的“是”是指示代词,经常用来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从汉语语法发展史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肯定是从指示代词“是”演变来的。“是”用作判断词在战国末期和两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少量例句。例如:
①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这些例子中的“是”都已不是指示代词的用法,可以看成是判断词用法的早期例证。但是在基本上以先秦作品为蓝本的文言文中,这种以“是”字作为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基本上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谓语表示的内容和主语表示的内容往往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但是,有些句子,尽管在形式上采用了判断句的形式,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按照这种意义来理解,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也就是说,这些判断句的谓语跟主语并不是同一关系或同一类属,而只是对主语进行描写或加以解释说明,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②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复杂的内容。
①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②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③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
 
二、古代汉语的双宾语句
   (一)什么是双宾语句?
谓语动词后面带有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语句。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人,远宾语往往指事物。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等意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爸爸给我两本书”、“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王老师教我们语文”。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句与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二)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句
1、古代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赐”、“予”、“遗”(通“ 馈 ”)、“贻”等可以带双宾语。
①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
②多予之重器。(《战国策》)
③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2、古代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3、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例如:
①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  。(《韩之战》)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
③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紾(zh?n):扭转。)
④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4、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语格式。例如: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晋灵公不君》)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侍坐》)
5、古代汉语里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③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左传·哀公十六年》)
 
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什么是被动句?
从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叙述句可以划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都是就主语跟谓语动词的关系来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
(二)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的形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没有专门的词语来表明主语被动性质的意念当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②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③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
④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一类是有专门词语来表明主语被动性质的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用“於(于)字的被动句式。这种被动句式的“於(于)”是介词,其作用是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①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③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许行》)
2、 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式。这种被动句的“见”可以看成表示被动的助词。由于“见”本身不能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所以用“见”表示被动还可以再用介词“於”(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②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
③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⑤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晏列传》)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
3、 用“为”或“为……所……”的被动句。用“为”字来表示被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作介词,“为”后面出现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②不为酒困。(《论语》)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另一种情况是“为”字后面的主动者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这种用法的“为”不再是介词,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例如:
①伍子胥父兄为戮于楚。(《史记·伍子胥列传》)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
用“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萌芽于战国末期,秦汉以后广泛运用。例如:
①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后汉书》)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
“为……所……”式被动句中“为”字后面表示主动的成分也可以不出现,形成“……为所……”式被动句。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②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 用“被”字的被动句式。古代汉语中的“被”有遭受、蒙受的意思,本来是动词,例如: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②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③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战国末开始出现,两汉时期使用渐多。例如:
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用“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汉末才开始出现,六朝以后使用渐多。例如:
①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②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宾语前置
   (一)什么是词序?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该把文言文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然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 疑问代词作宾语,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大王来何操?(《史记》)
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以上各例,“谁”、“何”、“安”、“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所以都提前到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孰”、“曷”、“恶”很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②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氏春秋·任数》)
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②子归,何以报我?(《左传》)
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④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孟子·告子下》)
③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⑤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⑧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勿”“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词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3、 为了强调宾语,在句子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宾语,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④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⑤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还可以在提前的宾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进一步强化语气。“唯”是表示范围的副词,采用这种结构,不但强调了宾语,使宾语更加突出,而且强调了动作行为的唯一性,排他性。“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式,并沿用到现代汉语当中。现在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惟命是从”等。例如:
①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左传》)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
④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五、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词修饰名词放在名词之后。例如:
   ①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对,欲与亚父。(《史记》)
2、数量词修饰动词放在动词之前,一般不用量词。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为了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将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其前面用代词“者”复指,使“者”字结构作全句的主语,数词作全句的谓语。例如: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孟子》)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论语》)
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孙子》)
 
六、语气词
(一)也
    语气词“也”从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看,主要用在句尾,有时也用在句中;从句式上看,“也”字经常用在判断句句尾,但也可以用在陈述句句尾。
    “也”字的基本用法是用在判断句句尾,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翻译时可以不译出。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破蔺相如列传》)
    “也”字也常常用在陈述句句尾,以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用在陈述句句尾的“也”字,和用在判断句句尾的“也”字,在用法上是相通的。例如: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也”字用在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有肯定全句语气的作用。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左传·庄公十年》)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④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也”字用在祈使句或感叹句句尾,表示强烈的祈使、感叹语气。例如:
    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②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
    “也”字有时也出现在疑问句句尾。“也”字在疑问句句尾出现,并不是说“也”字有疑问语气词的用法,而是因为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也”字似乎也就带上了疑问语气。例如: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
    ②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
    ③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④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
    ⑤如之何其拒人也?
  “也”字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单句中的主语(主谓结构作主语)后面,表示语气上的停顿。例如:
    ①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
    ③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论语》)
   有的“也”字不是用在单句主语后面,而是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后面。例如:
①今也则无。(《论语》)
②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
③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
有的“也”字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二)矣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经常用在叙述句句尾,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已然语气。即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可以用“矣”字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例如:
①吾知所过矣。(《左传》)
②胜已泄之矣。(《战国策》)
③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2、表示将然语气。即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来必然出现,说话人可以用“矣”字把事物发展的未来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①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
3、表示必然语气。即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必然出现,说话人可以用“矣”字把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
    “矣”字用在祈使句句尾,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例如:
    ①先生休矣。(《战国策》)
    ②君故高枕为乐矣。(《战国策》)
    “矣”字还可用在疑问句句尾,它所表示的仍然是陈述语气,但是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矣”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②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年几何矣?(《战国策》
“也”和“矣”这两个语气词可以通过比较来把握它们的用法。从主要功能上看,“也”字往往用在判断句句尾,表静态的事实;“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句尾,表动态的事实。
 
(三)焉
“焉”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我们说它是指示代词,因为它经常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我们说它是语气词,因为它经常用在叙述句的句尾来表示停顿。
“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例如: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
②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④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
⑤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
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例如: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但是由于它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就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候,它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指代性就冲淡了,而它的语气词性质就更加突出了。例如: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孟子》)
②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
“焉”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焉”字仍然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焉”字似乎帮助表示疑问语气了。例如:
①君何患焉?(《左传》)
②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
③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
 
 
七、否定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有三类:一类是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等;一类是否定性动词“無”;一类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一)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
1、“不”和“弗”
 “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以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①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
②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③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②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先秦时,“弗”后的动词也可以带宾语,如:
①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2、“毋”和“勿”
 “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而“毋”、“勿”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如:
①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孟子》)
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③大毋侵小。(《左传》
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
“毋”(无)、“勿”还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这样,它就不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去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意义和“不”字差不多,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
①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②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汉书·蒯通传》)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④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
 
3、“未”
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如:
①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4、“非”
“非”字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其是用在判断句中,否定主语和名词性谓语的关系。例如: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二)否定性动词
“無”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字的宾语。例如:
①人谁無过?(《左传》)
②无怨無德,不知所报。(《左传》)
③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劳。(《战国策》)
④人無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無”字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或“毋”。
“不”和“無”在语法上的分工是:“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無”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所以,“不”字后面的名词用为动词或形容词,“無”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为名词。例如:
①晋灵公不君。(《左传》)
②君子不器。(《论语》)
③贫而無谄,富而无骄。(《论语》)
④盖均無贫,和無寡,安無倾。(《论语》)
 
(三)否定性无定代词
“莫”是一个否定性无定代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如果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译为“没有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物)”等。例如:
①群臣莫对。(《战国策》)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③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
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八、疑问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等;一类是疑问语气词“乎”、“与”、“邪”、“哉”等。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与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
②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
“孰”字常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例如:
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
②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
③礼与食孰重?(《孟子》)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
①孟尝君曰:“客何好也?”(《战国策》)
②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
“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却不能。“何”字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是谁之过与?(《论语》)
②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
③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④吾何爱一牛?(《孟子》)
2、“安”、“恶”、“焉”、“胡”、“奚”、“曷”
“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为宾语常见。例如:
①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
②“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
③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
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⑤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
⑥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
以上六例句是作定语。
①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
②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
③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
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
⑤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
⑥天曷不降威?(《尚书》)
以上六例句是作状语。
 
(二)疑问语气词
    1、乎
    语气词“乎”既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用在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三种情况。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
②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反问是无疑而问,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所以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来配合。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③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它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推测是说话人已经有了答案,但对答案是否正确可靠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句中常有“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表示委婉的词语相呼应,以增加推测的委婉语气。这种句子里的“乎”一般可译为“吧”。例如:
    ①其是之谓乎?(《左传》)
    ②无乃不可乎?(《左传》)
    ③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感叹语气,大都可以译作“啊”。例如:
    ①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②长铗归来乎!(《战国策》)
    ③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
   
    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中已经有了某种看法,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示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件(几件)事情,要求对方作出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可译成“呢”,分句中常用“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的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与“也”连用。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邪(耶)字和“欤”(与)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不用“邪”,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只有《左传》用了一个“邪”字)。《老子》、《庄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于“与”。“邪”和“与”古音相同,它们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
②十人而从一人,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
  
    3、哉
    语气词“哉”的基本用法是在句尾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例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②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如果“哉”与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例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许行》)
    ②快哉此风!(《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贤哉回也!(《论语》)
    “哉”字不表示纯粹的疑问,但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是由疑问词来表达的,“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略等于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于现代的“吗”)。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何有于我哉?(《论语》)
③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说明:本教案第三、第十单元的编写,参考了相关的一些著作,例如:王宁:《古汉语通论》北京师范大学1995;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吴福熙:《古代汉语》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甄继祥:《古汉语自学指导书》西北师大中文系1984;易国杰:《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等。由于篇幅所限,在行文当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谨志谢意。)
     

联系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Email:Zyx901217@yahoo.com.cn

版权所有 2008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技术支持:szgd640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