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表 课程负责人 教学梯队 课程介绍 教材介绍

教学大纲

课程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参考书目 综合练习 教学评价 试题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课程教案>>第十单元

 

主持人介绍
    周玉秀(1964—),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汉语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课程主要有本科生的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文字学基础及研究生的音韵学、训诂学、汉字教学研究、《音学五书》研究。  
 
 
 
 
  第十单元  
 
第十单元   唐宋散文
[常用词]
议:《说文》:“语也,从言义声。”(议:语也。语:论也。论:议也。这三个字递训。)发表议论。又特指议论政事。引申为讨论政事以便决定措施。文体的一种。古代的“议”是上给皇帝的奏议,议论得失的。
论:《说文》:“议也,从言仑声。”评论、研究。又指辩论。又指议论。文体的一种。这是对人或者对事的议论。(辨:1066议、论)
讽:《说文》:“诵也,从言风声。”背诵。微言婉词进谏。引申为讥讽、讽刺。
贬: 《说文》:“损也,从贝从乏。”减损。现代有双音词“贬值”。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降职。引申为降职并外放。
谪: 《说文》:“罚也,从言   声。”谴责、责怪。这个意义又写作“谪”或“适”。降职并外放。
斥:  屏弃、不用。斥责、责骂(后起义)。[充斥:双声连绵词,多的样子。](1068辨:贬、谪、斥)
褒: 表扬,与“贬”相对。
赠:《说文》:“玩好相送也,从贝曾声。”赠送。又特指以言相赠。死后追封爵位(后起义)。(1069辨:封、赠)
颠:《说文》:“顶也,从页真声。”头顶。引申为山顶,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巅”。跌倒。[颠覆:原义是跌倒。一般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破坏、搞垮、灭亡。][颠沛:生活困难、流离失所。]精神错乱(后起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癜”。
覆:《说文》:“   也,一曰盖也。从       声。”反、相反。《广雅 释言》:“覆,反也。”引申为翻。又引申为覆没。倒、倒掉、使倒掉。(1070辨:颠、覆、复)
戒:《说文》:“警也,从   持戈,以戒不虞。”警戒、防备。引申为留心、担心。戒除、革除不良的习惯。警告、劝人警惕。斋戒,古人迷信,祭祀前,穿整洁的衣服,戒绝嗜欲,使身心清净,以表示对鬼神的虔诚。
张:《说文》:“施弓弦也,从弓长声。”把弓弦绷紧,与“弛”相对。引申为把琴弦绷紧。张开、扩大。
弛:《说文》:“弓解也,从弓从也。”把弓弦放松,与“张”相对。引申为松懈。
是:《说文》:“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对的、合理的,与“非”相对。代词,这、这个、这些。系词“是”。
非:《说文》:“违也,从飞下   ,取其相背,凡非之属皆从非。”不对的、不合理的,与“是”相对。否定副词,用于判断句,以否定谓语。
暴:《说文》:“晞也,从日从出从   从米。”晒,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引申为暴露。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引申为突然。又指凶恶残毒的。
精:《说文》:“择也,从米青声。”上等细米,与“粗”相对。引申为精华的、少而好的。又指细密。精诚、诚心。精气、灵魂。
妇: 《说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妻、妻子。女人、已婚的女子。(1095辨:妇、女)
孩:《说文》:“咳”字下的古文为“   ”(   ),“咳”的解释为“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小儿笑。小孩(后起义)
材:《说文》:“木梃也,从木才声。”木材。才能。
才:才能。形容词,有才能的。副词,才,只有,仅仅。(1100辨:材、才)
概:《说文》:“  斗斛也,从木既声。”量米粟的工具。这是一种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一概:比喻把不同的事物等同起来。引申为一律。]节操、风度。现在以正直豪迈的态度为气概。副词,大概、大略。
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树的主干,与“末”相对。引申为基础,根本,主要的东西。本来。
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树梢,与“本”相对。引申为尖端。又指非根本的东西,不重要的事。
 
[课文选讲]
答李翊书
[内容提要]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论说文。文中韩愈向李翊介绍了他读书、写文章的经验。提出了气盛言宜的主张。指出要有远大目标,要经过长期钻研,刻苦学习,不求速成,不惑于势利。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治学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补充注释]
[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白:白的本义是白色。有上奏、禀告的意思。还可以对平辈、卑者用白,有告诉或自谦的意思。
[2]李生足下   生:有学识者或儒家门徒的通称。引申为读书人或青年男子的通称。足下:固定词组,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3]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下:谦让
[4]况其外之文乎  况且写出来成为文章
[5]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抑:转折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过”、“可是”。不过我韩愈是所谓望见了孔夫子的门墙,但没有登堂入室的人
[6]无诱于势利   被动句,不要被权势、利益所诱惑
[7]养其根而竢其实  养其根: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竢其实:指写出文章。这是用种树结果来比喻学习与写作的关系。
[8]加其膏而希其光  加其膏:打好基础。希其光:希望灯光明亮(写好文章)。这是以添油灯亮来比喻打好基础与写好文章的关系。
[9]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取于心:从心里取出来。注于手:用手来表达。
[10]惟陈言之务去    宾语前置。陈言:指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这是针对六朝以来堆砌典故、抄袭别人的恶劣文风而说的。
[11]其观于人   写出来的文章被别人看
[12]不止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不把别人的非难讥笑当作非难讥笑
[13]用与舍属诸人   属诸人:取决于别人
[14]吾诚乐而悲之   我实在是感到又高兴又悲伤(高兴的是有志于古,悲伤的是被今人所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内容提要]韦中立是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的。在他还没有中进士以前,大约在元和八年,曾写信要拜韩愈为师。本文就是柳宗元写的回信。信中前半部分论述了师道衰微的现实和对师道的看法;后半部分着重叙述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包括写作的目的、态度、借鉴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把写作与作者的品德修养联系起来。
[补充注释]
[1]仆道不笃  道:学问;笃:扎实、深厚。
[2]甚不自是   自是:自信,自以为是。意思是说很不敢自信。
[3]乃幸见取   被动句。竟然荣幸地被你认为有可以学习(可取)的地方。
[4]犯笑侮    冒着被讥笑和侮辱的危险。
[5]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毫不客气的样子。于是毫不客气地为师。
[6]指目牵引    指目:手指而目视(手里比划,眼中示意)的样子;牵引:拉拉扯扯。表现出少见多怪的样子。
[7]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为:同义词连用,都有增添、增加、加给的意思。
[8]又挈挈而东    挈挈:匆匆忙忙的样子。东:指韩愈从长安到洛阳,任河南令。
[9]余以为过言     过言:过分夸张的话。
[10]不以病乎   以,通“已”,太甚。病:有毛病,不妥。意思是不已过头了吗?
[11]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见病:对我过头了。病吾子:对你也过头了。
[12]而谁敢衒怪于群目    衒怪:衒通“炫”,炫耀突出,显露自己,惹人注目。群目:众人面前。
[13]以招闹取怒乎   招闹:招惹喧闹。取怒:招致怨怒。
[14]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非:意动用法,以郑尹的话为非。快:意动用法,以孙子的行冠礼为快。
[15]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可:意动用法,认为可以,认为还不错。
[16]参之《国语》以博其趣    博: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格
 
    修辞格也叫修辞方式。古汉语里的修辞格很多,有的辞格,如比喻、夸张、比拟、双关、对偶、反语等,现代汉语里仍然在使用,其性质和作用古今也基本相同,这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现代汉语里不常见并与现代汉语里不尽相同的辞格,以提高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的能力。
一、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古人的言论或者俗语、成语等,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叫用典。从引用的方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指明来源或出处的就是明引,没有指出来源或出处,而把它与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体的就是暗引。如:
1、《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
2、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二、互文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就叫互文。互文可以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如: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4、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三、变文
    变文是指为了避免单调和重复,取得新鲜生动的效果,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变化的使用同义词,这就叫变文。“变文”本来是一个训诂术语,即前人所说的“文不同,互相通。”如: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3、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4、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四、合叙
    合叙,又叫做“合说”、“并提”。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如:
1、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天论》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五、共用
    共享是指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1、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国语》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战国策》
六、错位
    错位是指由于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而故意使一些词序颠倒的修辞方式。如:
    1、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2、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送友人》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七、委婉
    委婉是指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曲折含蓄的话暗示出来,这就叫委婉。委婉可以分为婉转、避讳、谦敬三类。如:
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
5、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八、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说出的人或事物,而是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替它,这就叫借代。如: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江城子》
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
6、许子以铁耕乎?《孟子》
7、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
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联系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Email:Zyx901217@yahoo.com.cn

版权所有 2008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技术支持:szgd640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