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2008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精品课程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我们的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适课程内容,合理配置核心课与选修课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学校教改工程的精神,一直在对以古代汉语为核心的几门课程进行内容上的调整。因节假日的增多、主干课学时的缩减等实际情况,将古代汉语的课堂内容进行了简练,以词汇为重点,挑选出重要文选和较难的通论作为讲授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调整后古代汉语的知识模块由三大部分组成: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教学计划共包括八个单元。第一单元讲授《左传》,工具书用法及词汇理论,共22学时;第二单元讲授《战国策》、汉字基础理论知识,共20学时;第三单元讲授《论语》、《礼记》及古代汉语句型理论,共16学时;第四单元讲授《孟子》及古代汉语的代词、词类活用的知识,共16学时;第五单元讲授先秦诸子散文及虚词用法,共18学时;第六单元讲授《诗经》及古音知识,共16学时;第七单元讲授《楚辞》及古书注解常识,共12学时;第八单元讲授《史记》、《汉书》及古代文体常识,共14学时。总计134学时,基本适应假期增多、课时减少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注意学科前沿的新动态,及时将新成果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此外,除原有文字学基础、音韵学基础、方言学基础等选修课外,增开了训诂学基础、词汇学基础、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等选修课,作为古代汉语课的补充和提高课程。拟从2011年秋季开始增设《说文解字》导读、出土文献材料导读、文言文校读等选修课,进一步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二、充实师资队伍,合理设置专业方向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关乎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三大要素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关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师资队伍在体现特色的同时,必须兼顾专业方向的均衡。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充分考虑了这点,让青年教师从语法、词汇、修辞、语音、文字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2008年,本课程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3名博士和2名在读博士生。2010年引进2名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1人。职称和学历都比较合理。7名博士分别毕业于西北师大、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学缘比较广泛。凝聚成三个力量较强的方向——古代汉语的音韵训诂、词汇语法及古文字研究。不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培养,都有较强实力,已实现了2008年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具体情况如下表: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 称 |
学位 |
主 讲 课 程 |
周玉秀 |
女 |
49 |
教 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音韵学、训诂学 |
田 河 |
男 |
45 |
副教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文字学 |
李 华 |
女 |
44 |
副教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训诂学、修辞学 |
杨同军 |
男 |
43 |
副教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词汇学、近代汉语 |
司晓莲 |
女 |
35 |
副教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文字学 |
雷黎明 |
男 |
36 |
副教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 |
洪 帅 |
男 |
36 |
副教授 |
博士 |
古代汉语、词汇学、近代汉语 |
王延模 |
男 |
37 |
讲 师 |
硕士 |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字学 |
三、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条件的改善主要由学校和学院提供便利,基本保证有多媒体教室和其他设备。我们制作了“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和“古代汉语教学团队”两种网页,实现了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课程组成员曾多次讨论,确定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抓课程特点,二是了解学生实际。各人根据实际作出相应的对策,运用适合的方法,反对单一化,成规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注意扩展自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的不同,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尤其是注意增加阅读材料,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8年至2010年学生评教成绩平均95分以上(见下表)。课程负责人2008、2009连续两年获西北师大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田河获2009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及西北师范大学第二届新疆实习支教优秀指导教师奖。
姓 名 |
2011年
秋季学期 |
2012年
春季学期 |
2012年
秋季学期 |
2013年
春季学期 |
2013年
秋季学期 |
周玉秀 |
99.53 |
97.87 |
98.56 |
98.93 |
98.98 |
杨同军 |
96.82 |
98.32 |
|
97.95 |
|
李 华 |
99.07 |
|
|
96.82 |
97.95 |
田 河 |
99.24 |
96.84 |
97.55 |
|
97.61 |
司晓莲 |
|
|
95.20 |
|
95.76 |
|
97.95 |
96.82 |
|
98.32 |
96.82 |
|
|
97.95 |
96.82 |
98.32 |
96.82 |
王延模 |
95.44 |
93.88 |
94.62 |
96.72 |
96.48 |
四、加强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要吸收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教授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必须教给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研究者,对所教课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能掌握其前沿研究概况、热点问题、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所以,对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的成员,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所开各门选修课程,都是主讲教师学有专长、研究多年的课题,对相关问题都有独立思考,并发表过研究成果。周玉秀教授自2009年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方法”课,专门探讨古代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通过课程及其教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8年以来,课程组成员发表论文18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项目5项及1项省级科研奖(具体情况见下表),显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姓 名 |
项目或论著名称 |
项目来源或出版社、刊物名称 |
周玉秀 |
《逸周书》词汇研究 |
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 |
田 河 |
出土遣册辑校及名物词分类汇考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0) |
杨同军 |
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汉译佛经 词汇的生成与演变研究 |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李 华 |
《左传》修辞研究 |
2008年度西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
王延模 |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研究 |
西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
李 华 |
《〈左传〉修辞研究》(专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
杨同军 |
《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汉译词汇的生成与演变研究——以支谦译经复音词为中心》(专著) |
中华书局,2011年1月 |
周玉秀 |
魏晋南北朝赋评注(参编) |
巴蜀书社,2010年2月 |
李 华 |
《文言文校读》(参与整理) |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
周玉秀 |
《逸周书》词语校正补释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
周玉秀 |
文言文词汇教学浅谈 |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2期 |
田 河 |
楚简遣册文字释读五则 |
《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二十七辑 |
田 河 |
谈谈楚简中两个从“只”的字 |
《古文字研究》2010年第二十八辑 |
田 河 |
张家山247号汉墓遣册补正 |
《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1期 |
田 河 |
战国遣册文字补释四则 |
《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 |
杨同军 |
汉译佛经词语的佛教化和本土化演变例释 |
《汉语史学报》2010年第九辑 |
杨同军 |
“色力”佛源解 |
《敦煌学辑刊》2009年3期 |
杨同军 |
佛教词语“五逆”与中土词语“忤逆”的相互转化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
杨同军 |
土耳其学生汉语习得偏误举隅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5期 |
李 华 |
《左传》中的引用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5期 |
李 华 |
《左传》中的称谓表达 |
《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3期 |
王延模 |
从“望洋”一词的解释谈对连绵词的认识 |
《社科纵横》2006年8期 |
王延模 |
上古声调研究综述 |
《现代语文》2008年第6期 |
王延模 |
浅论谐声价值在古音研究中的认识过程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
司晓莲 |
两汉隶书异体字形的演变及原因分析 |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
雷黎明 |
论楚简合文 |
《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
洪 帅 |
《孟子》赵注并列式复音词研究 |
《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
两年多时间,对一门古老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的建设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里列出我们建设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同仁共享,并请领导和专家指正:
一、树德立业,教书育人
在多年的教学和这次课程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前辈学者树立的优良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没有他们呕心沥血的工作和辛勤栽培,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成绩。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实事求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因此,我们注意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做到爱生敬业,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学业和人格的同步成长。
二、继承创新,相辅相成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是经过专家反复研究并经长期教学实践验证后确定的,尤其是文选都是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能随意更改。为此,我们一直选用教育部指定的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有精品教材做基础。教法方面,与这门课程有关的一些传统方法,如通过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校读体会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今天的学习中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个人的体悟、觉悟,也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我们既注重传统方法,也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和结果都能体现出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精神。正是本着这种认识,我们整理出版了彭铎先生的《文言文校读》,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具体指导。
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将永远努力——为建设我们为之倾心的课程——古代汉语。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几门选修课的教材——《音韵学基础》《文字学基础》《训诂学基础》《词汇学基础》《近代汉语引论》《古文字及出土文献导读》,向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行列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