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描述
    课程申请表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90年以前,动物学课程一直作为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师范院校动物学课程的课时数为218-180之间,实验课34-36次,野外实习15-20天。围绕着动物学课程衍射出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及人体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因此,动物学课程一直很受重视,当时我校生物系动物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很强,曾经有8位主讲教师(其中5位副教授、2位讲师、1位助教)和2位实验员。教学质量一直很好,在1994年甘肃省教委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优良成绩。以前的教学计划是由教育部统一制定颁布实施。

  1991年以后,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社会基本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要求经济、文化、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随之而来也推动了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大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各分支学科向着综合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变革。到1998年以后出现了动物生物学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动物生物学包含了传统的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经典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内容。实践表明,这种学科大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但是,课时数却大幅度减少,现在的学时数为84,实验25次,野外实习14天(现在的教学计划是由学校、学院自主制定)。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学基本条件和设备比以前好很多倍,如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信息量大、直观、快捷易懂,效果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资源很多;实验条件改善很大,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学习的空间.

  2006年以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向两个方向发展,即技能型和专一型。以本科学历多技能,适合于社会面上的工作;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专业型人才,适合于开发研究型工作岗位。为此,我们以动物学(前面提及的动物生物学该为动物学)为主干课,围绕主干课有开设了环境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环境污染生态学,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选修课程。同时面向本科学生开放动物学实验室,支持学生自主选题(题目来源于动物学野外实习,生态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作一些设计型、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自2005年《动物生物学》(即现在的动物学)被列为西北师范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目录,经过课程教学小组的共同努力改进和提高,在2008年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已经达到校级精品课程。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目前的现状,我们依然严格遵循着教学规律,秉承着前辈们的治学思想和精神,依然在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动向和对学科发展大要求,不断探索着动物学各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点,其目标是使动物学课程体系更趋合理,更适合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力求达到更高的水平。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教育模式,面向大西北,突出民族教育,为大西北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大学本科型人才。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动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各环节中着重突出动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实验课,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大力开展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整理分析问题、研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以达到探索性和研究型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和高素质的学生。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理论课中基础知识部分(绪论、动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研究方法等) 10 学时;动物各门类的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30 学时;动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7 学时;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持续利用 7 学时。

  实验课 36 学时:其中各门、纲和科代表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训练 28 学时;研究型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8 学时(如结合地区环境问题与动物保护性研究,环境污染与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特征效应研究等)。

   专业野外实习 12 天: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在野外开展地区性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动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干扰的环境下分布特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学习动物学的指导思路: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种分布与环境相适应;用辨证的唯物主义、整体的和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研究分析,掌握动物学的相关知识。

2. 重点:用描述、实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学习动物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和区域常见物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贯穿保护动物学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3. 难点及解决办法:掌握动物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以及进化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增加实物图片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下的物种,实验课上加强指导和观看常见的实物标本,充分利用好学校和学院的动物标本馆和标本数据库等教学资源,加强课外答疑和辅导。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 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进化关系;保护动物生物学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及生物协调持续发展的关系。构建人—动物—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2. 通过设计型、研究型大实验(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和生态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拔、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现、锻炼和完善自我。

  在近 5 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每届考研率达到 33 %; 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挑战杯 ” 获得一等奖 3 项 20 人次,二等奖 5 项 16 人次,三等奖 9 项 46 人次;社会实践和生态考察参与的学生约有 700 人次,获得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奖励和表彰的小分队 7 支、个人 60 多人次、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 余篇;受到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表彰的优秀指导教师有马正学、宁应之、程晓 ;近 5 年来参加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型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学生约有 180 人次;参加动物标本制作,爱鸟周宣传活动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学生约有 350 人次,推荐发展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和环境保护协会的会员有 30 多人)。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使一大批学生获得了收益,能力得到了提高,动物学专业思想和从事科学研究、社会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和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建立一个基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的实验课课程体系。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每次实验前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一)

学时

项目类别

项目类型

01

显微镜的使用、动物细胞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2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及其多样性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3

原腔动物和寄生虫、软体和环节动物观察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4

甲壳纲、蛛型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分类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5

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技术

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6

昆虫针插干制标本制作技术

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7

原生动物、蜗虫的采集和培养及实验技术

1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8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9

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与保护对策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0

微型动物及其对环境污染的评价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1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2

血细胞的数量测定与血型鉴定

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3

保护生物学实验

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说明:从选做实验项目中至少选做 2 项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二)

学时数

项目类别

项目类型

01

半索、原索、圆口纲和硬骨鱼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2

蛙(蟾蜍)两栖纲及爬行纲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3

鸟纲和哺乳纲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4

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技术

10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5

鸟类生态剥制标本制作技术

10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6

哺乳动物生态剥制标本制作技术

10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7

兰州市近郊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

1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8

雉科动物人工繁育技术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09

黄河兰州段脊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0

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对策;

16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1

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16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2

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6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说明:从选做实验项目中至少选做 3 项内容。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采用集中于分散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独立完成结合,教师讲述与学生参与讨论结合的形势与方法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 在实验室集中指导完成基本试验(必须作的实验);统一讲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2. 设计型实验(选作的实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提出试验题目和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期结果,教师审查通过后在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和提交总结报告。

3. 考察型实验(选作的实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提出考察的专题和设计考察过程及预期结果,教师审查通过后在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察过程和提交总结报告。

4. 针对“设计型实验”和“考察型实验”,实验结束后又指导教师专门组织班级学生集体讨论评述,提出有点和不足之处,作进一步改进,评出成绩记入总分中。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 每次实验前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对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报告中观察试验的能力、分析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和用专业术语表述的能力);动手和方法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动手能力,操作程序和步骤,效果分析等)。

方法: 每次实验考核两方面:操作过程和观察效果;预习报告和实验总结报告完成质量。

 

4-2-5创新与特点

①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并将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建设作为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如学生考研率、社会实践获奖、挑战杯获奖、科研论文、开放性试验的技能训练和一次就业率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 5 年来,坚持不断地用教学改革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共取得校级教学成果 3 项。 ②坚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部分教学内容还试用双语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取得了优良成绩。 ③培养的学生素质普遍较高: 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 5 年来学生考研率达到 33% ,一次就业率为 90% 。社会实践多次获奖,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多篇。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教育模式,面向大西北,突出民族教育,为大西北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大学本科型人才。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动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各环节中应当突出动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如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结构、系统分类和物种多样性,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物种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合理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实验课,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综合能力培养。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理论课中基础知识部分(绪论、动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研究方法等) 10 学时;动物各门类的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30 学时;动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7 学时;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持续利用 7 学时。

实验课 36 学时:其中各门、纲和科代表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训练 28 学时;研究型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8 学时(如结合地区环境问题与动物保护性研究,环境污染与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特征效应研究等)。

专业野外实习 12 天: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在野外开展地区性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动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干扰的环境下分布特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学习动物学的指导思路: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种分布与环境相适应;用辨证的唯物主义、整体的和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研究分析,掌握动物学的相关知识。

2. 重点:用描述、实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学习动物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和区域常见物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贯穿保护动物学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3. 难点及解决办法:掌握动物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以及进化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增加实物图片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下的物种,实验课上加强指导和观看常见的实物标本,充分利用好学校和学院的动物标本馆和标本数据库等教学资源,加强课外答疑和辅导。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 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以及进化关系;保护动物生物学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生物协调持续发展的关系。构件人—动物—环境和谐发展。

2. 通过实验课、设计型大实验、研究型实验(在开放实验室进行)、专业野外实习和生态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教师指导下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3. 近 10 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每届毕业生考取省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达到 30 %;历届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挑战杯 ” 获得一等奖 3 项 20 人,二等奖 5 项 16 人次,三等奖 9 项 46 人次;社会实践和生态考察参与的学生约有700 人次,获得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奖励和表彰的小分队 7 支、个人 60 多人次、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 余篇;受到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表彰的优秀指导教师有马正学、宁应之、程晓 ;近 5 年来参加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性试验的学生约有 180 人次,参加动物标本制作,爱鸟周宣传活动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学生约有 350 人次,推荐发展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和环境保护协会的会员有 30 多人)。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使一大批学生获得了收益,能力得到了提高,动物学专业思想和从事科学研究、社会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和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建立一个基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的实验课课程体系。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每次实验前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

4-2-2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一)

学时

项目类别

项目类型

01

显微镜的使用、动物细胞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2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及其多样性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3

原腔动物和寄生虫、软体和环节动物观察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4

甲壳纲、蛛型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分类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5

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技术

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6

昆虫针插干制标本制作技术

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7

原生动物、蜗虫的采集和培养及实验技术

1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8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9

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与保护对策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0

微型动物及其对环境污染的评价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1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2

血细胞的数量测定与血型鉴定

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3

保护生物学实验

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说明:从选做实验项目中至少选做 2 项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二)

学时数

项目类别

项目类型

01

半索、原索、圆口纲和硬骨鱼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2

蛙(蟾蜍)两栖纲及爬行纲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3

鸟纲和哺乳纲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3 学时

基础实验

必做

04

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技术

10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5

鸟类生态剥制标本制作技术

10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6

哺乳动物生态剥制标本制作技术

10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7

兰州市近郊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

15 学时

综合实验

选做

08

雉科动物人工繁育技术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09

黄河兰州段脊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5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0

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对策;

16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1

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16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12

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6 学时

设计实验

选做

说明:从选做实验项目中至少选做 3 项内容。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独立完成结合,教师讲述与学生参与讨论结合的形式与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在实验室集中指导完成基本试验(必须作的实验);统一讲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2.设计型实验(选作的实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提出试验题目和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期结果,教师审查通过后在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和提交总结报告。
3.考察型实验(选作的实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提出考察的专题和设计考察过程及预期结果,教师审查通过后在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察过程和提交总结报告。

4.针对“设计型实验”和“考察型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专门组织班级学生集体讨论评述,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作进一步改进,评出成绩记入总分中。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每次实验前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对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报告中观察试验的能力、分析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和用专业术语表述的能力);动手和方法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动手能力,操作程序和步骤,效果分析等)。

方法:每次实验考核两方面:操作过程和观察效果;预习报告和实验总结报告完成质量。

4-2-5创新与特点
①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并将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建设作为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如学生考研率、社会实践获奖、挑战杯获奖、科研论文、开放性试验的技能训练和一次就业率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5年来,坚持不断地用教学改革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共取得校级教学成果3项。②坚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以讨论互动和研究型教学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部分教学内容还试用双语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取得了优良成绩。③培养的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5年来学生考研率达到33%,一次就业率为90%。社会实践多次获奖,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多篇。
1    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方面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完成人

获奖名称

获奖

时间

小陇山桃花沟森林公园动植资源多样性研究

马尚盛等

甘肃第五届“挑战杯”

一等

2004.11

大夏河临夏段水体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陈凌云等

甘肃第六届“挑战杯”

一等

2006.10

甘肃黄河三峡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孔维宝等

甘肃第四届“挑战杯”

二等

2003.11

黄河三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文科等

甘肃第五届“挑战杯”

二等

2004.11

甘肃麻沿林区退耕还林还草及生物资源保护调查报告

李更等

甘肃省第四届“挑战杯”

三等

2003.11

利用细胞微核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污染源毒性研究

李生京等

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

三等

2004.11

甘肃麻沿林区退耕还林还草及生物资源保护调查报告

李更等

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

二等

2004.11

2002暑期科技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李更等

社会实践

省级

2002.10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尚盛等

社会实践

校级

2003.10

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杨镇等

社会实践

校级

2004.10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史国民等

社会实践

校级

2005.10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野外实习

社会实践

校级

2006.10

大夏河临夏段水体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陈凌云等

省第六届“挑战杯”

一等

2006.10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宕昌考察

社会实践

校级

2006.10

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野外实习

社会实践

校级

2006.10

2009年暑期-兰州市南北两山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梁玉刚等

社会实践

 

2009.10

 

 

 

 

 

2     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活动项目及获奖一览表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200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2002.11

2006年第六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2006.10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校级

2003.10

2004年第五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2004.6

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校级

2004.10

2003指导的交大附中教育实习小组被评为优秀教育实习小组

师大

2003.11

2004年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4.10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5.10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6.10

2005年第二届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师大

2005.9

2007年第三届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优秀教师”

师大

2007.9

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7.10

 

 

 

 

 

 

 

3   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活动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主持人

主项目单位

完成时间

小陇山桃花沟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及其对策研究(获挑战杯一等奖)

马尚盛等
4人

 

西北师大

 

2003—2004年

应用细胞微核技术评价黄河兰州段重点污染源的毒性研究(获挑战杯二等奖)

李生京等
4人

 

西北师大

 

2003—2004年

黄河三峡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获挑战杯二等奖)

孔维宝等4人

西北师大

2003—2004年

兰州市主要污染物与城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研究

张超等等
4人

 

西北师大

 

2004—2005年

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评价白银市地表水污染研究(获挑战杯二等奖)

王文科等
4人

 

西北师大

 

2004—2005年

麦积山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研究(获挑战杯三等奖)

张军等等4人

 

西北师大

 

2004—2005年

大夏河临夏段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质评价(获挑战杯一等奖)

陈凌云等
4人

西北师大

2005—2006年

兰州市农作区土壤原生动物及其对评环境质量评价

申海香等
4人

西北师大

2005—2006年

文县铁楼在白马藏族乡民俗文化与旅游(获挑战杯三等奖)

杨镇等
3人

自选项目

2005—2006年

灰县水杨乡铅污染生态学

刘涛,马俊4人

西北师大

2006—2007年

宕场县管鹅沟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冉丽媛等4人

西北师大

2006—2007年

洮河甘肃段水体环境质量的生物评价研究

张菁等5人

西北师大

2007—2008年

甘南草原湿地原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关关系研究

陈楠等4人

西北师大

2007—2008年

用原生动物和理化指标评价徽县铅锌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刘涛等4人

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二等奖

洮河下游流域饮用水源地水体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张菁等5人

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三等奖

石羊河天祝段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调查

张超等4人

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二等奖

 

 

 

 

 

 

 

 

 

 

 

 

 

 

 

 

 

 

 

 

 

 

4   指导学生活动个人获奖情况一览表


奖项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200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2003.11

2006年第六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2006.10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3.10

2004年第五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2004.6

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4.10

2003指导的交大附中教育实习小组被评为优秀教育实习小组

师大

2003.11

2004年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4.10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5.10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6.10

2005年第二届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师大

2005.9

2007年第三届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优秀教师”

师大

2007.9

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7.10

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师大

2008.10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998年以前使用的教材有:①《普通动物学》(第一版),高教出版社,1978;《普通动物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83;《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1997;同时配套有实验指导。②1999年后,教学内容开始改革,自行选编部分内容和实验内容等。2000年高教出版社推出了新教材,由北京大学许崇任 程红编,《动物生物学》,高教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黄诗笺主编《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教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2006年以后又选用《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1997。本教材是同类教材中首选版本。
扩充性资料:①选用参考资料有北京大学许崇任 程红编,《动物生物学》,高教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黄诗笺主编《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教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郑哲民等主编《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吴志强等编著《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由主讲教师合作编写的部分补充教材、课本的习题解答、实验指导、野外实习指导等。学院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介绍,观看学院标本室和学校博物馆及其相关标本介绍。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相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性能介绍、参观。熟悉一些相关的网站内容,查找指定资料。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作为补充和引深。
实践性教学环境 (实验课、野外实习、开放性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生态环境考察、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 结合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有120m2的实验室和180m2的标本室,9000多件标本,良好的仪器设备等,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结合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和生活能力(学院有实习基地如小陇山林业实验总局各林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等,保证野外实习正常进行);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素质;利用开放型实验室,使学生在节假日、独立自主性的组织研究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积累一定的资料后申报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专项研究经费;社会实践和生态环境考察,学校鼓励提倡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心;毕业论文,学院有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保证毕业论文中的实验要求,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网络教学环境:学院具有100多台计算机,学校和学院具有50多个大型多媒体教室供学生上网和上课使用,计算机室全部与学校网络中心连接,可查阅中外文资料。还有:幻灯、投影、录像、珍惜动物繁殖园、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基地和足够的实验标本供学生学习和研究。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探讨:
①教师讲授法(目的:传授知识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指定发言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参与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或让学生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力); 自主探索研究方法(教师提供题目和有关资料信息,学生自主完成。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通过实验课、野外实习和考察、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设计以及学生自主的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研究分析、探索创新等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全部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多媒体资料;利用网络查询和下载最新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料等。

教学改革内容:
面对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和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独立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
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环节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针对性开展了:基础生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研究,西北师范大资助,2004-2007;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跟踪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资助,2005-2008;动植物仿真实验多媒体教学软件,高教出版社,2009)。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建立和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⑤探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教学效果:
根据校教务处教学科统计学生评教的结果,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排名均在全院教师的前 10% 以内。校内专家评价:原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姚崇勇和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张绳祖教授评价:动物生物学课三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在甘肃省内是优秀的;校外专家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在教育实习中和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中,学生们反映出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及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一致认为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比较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学生考研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达到38%,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通过率约35-26%,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在每年学校组织的教学考核和学生评教活动中,该门课程都获得优。教学效果优秀。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课堂教学录象资料真实的反映了本课程主讲教师教风格,教学态度科学严谨、备课认真、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师生互动性强,授课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性成果,教学效果好(如马正学①2005、2006年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2006,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04,第五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05年获得西北师大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⑤2007年获得西北师大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优秀教师”;2004年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第五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06年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宁应之2007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2006,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04,第五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
专家和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主任委员的评价及推荐意见:
1. 姚崇勇教授、张绳祖教授是原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课程的退休教师。
2. 刘荣堂教授、刘发央教授是甘肃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学课程的教授。
3. 张迎梅教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4. 抗文生教授 是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
5. 丁兰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督导小组主任。
6. 学生评教: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校学生评价(2006~2009级)。

 
    主要负责人
 
    主讲教师
 
    教学队伍
 
    课程描述
 
    课程特色
 
    教学效果
 
    教材建设
 
    课程规划
   
 
Copyright@2009 西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931-7971414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