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教育模式,面向大西北,突出民族教育,为大西北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大学本科型人才。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动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各环节中应当突出动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如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结构、系统分类和物种多样性,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物种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合理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实验课,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综合能力培养。 |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理论课中基础知识部分(绪论、动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研究方法等) 10 学时;动物各门类的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30 学时;动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7 学时;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持续利用 7 学时。
实验课 36 学时:其中各门、纲和科代表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训练 28 学时;研究型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8 学时(如结合地区环境问题与动物保护性研究,环境污染与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特征效应研究等)。
专业野外实习 12 天: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在野外开展地区性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动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干扰的环境下分布特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学习动物学的指导思路: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种分布与环境相适应;用辨证的唯物主义、整体的和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研究分析,掌握动物学的相关知识。
2. 重点:用描述、实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学习动物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和区域常见物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贯穿保护动物学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3. 难点及解决办法:掌握动物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以及进化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增加实物图片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下的物种,实验课上加强指导和观看常见的实物标本,充分利用好学校和学院的动物标本馆和标本数据库等教学资源,加强课外答疑和辅导。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 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各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以及进化关系;保护动物生物学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生物协调持续发展的关系。构件人—动物—环境和谐发展。
2. 通过实验课、设计型大实验、研究型实验(在开放实验室进行)、专业野外实习和生态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教师指导下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3. 近 10 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每届毕业生考取省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达到 30 %;历届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挑战杯 ” 获得一等奖 3 项 20 人,二等奖 5 项 16 人次,三等奖 9 项 46 人次;社会实践和生态考察参与的学生约有700 人次,获得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奖励和表彰的小分队 7 支、个人 60 多人次、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 余篇;受到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表彰的优秀指导教师有马正学、宁应之、程晓 ;近 5 年来参加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性试验的学生约有 180 人次,参加动物标本制作,爱鸟周宣传活动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学生约有 350 人次,推荐发展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和环境保护协会的会员有 30 多人)。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使一大批学生获得了收益,能力得到了提高,动物学专业思想和从事科学研究、社会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和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建立一个基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的实验课课程体系。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每次实验前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
4-2-2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一) |
学时 |
项目类别 |
项目类型 |
01 |
显微镜的使用、动物细胞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2 |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及其多样性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3 |
原腔动物和寄生虫、软体和环节动物观察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4 |
甲壳纲、蛛型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分类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5 |
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技术 |
5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6 |
昆虫针插干制标本制作技术 |
5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7 |
原生动物、蜗虫的采集和培养及实验技术 |
15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8 |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15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9 |
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与保护对策 |
1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0 |
微型动物及其对环境污染的评价 |
1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1 |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
1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2 |
血细胞的数量测定与血型鉴定 |
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3 |
保护生物学实验 |
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说明:从选做实验项目中至少选做 2 项内容。 |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二) |
学时数 |
项目类别 |
项目类型 |
01 |
半索、原索、圆口纲和硬骨鱼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2 |
蛙(蟾蜍)两栖纲及爬行纲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3 |
鸟纲和哺乳纲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
3 学时 |
基础实验 |
必做 |
04 |
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技术 |
10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5 |
鸟类生态剥制标本制作技术 |
10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6 |
哺乳动物生态剥制标本制作技术 |
10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7 |
兰州市近郊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 |
15 学时 |
综合实验 |
选做 |
08 |
雉科动物人工繁育技术 |
1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09 |
黄河兰州段脊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15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0 |
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对策; |
16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1 |
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
16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12 |
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16 学时 |
设计实验 |
选做 |
说明:从选做实验项目中至少选做 3 项内容。 |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独立完成结合,教师讲述与学生参与讨论结合的形式与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在实验室集中指导完成基本试验(必须作的实验);统一讲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2.设计型实验(选作的实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提出试验题目和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期结果,教师审查通过后在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和提交总结报告。
3.考察型实验(选作的实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提出考察的专题和设计考察过程及预期结果,教师审查通过后在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察过程和提交总结报告。
4.针对“设计型实验”和“考察型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专门组织班级学生集体讨论评述,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作进一步改进,评出成绩记入总分中。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每次实验前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对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报告中观察试验的能力、分析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和用专业术语表述的能力);动手和方法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动手能力,操作程序和步骤,效果分析等)。
方法:每次实验考核两方面:操作过程和观察效果;预习报告和实验总结报告完成质量。
4-2-5创新与特点
①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并将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建设作为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如学生考研率、社会实践获奖、挑战杯获奖、科研论文、开放性试验的技能训练和一次就业率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5年来,坚持不断地用教学改革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共取得校级教学成果3项。②坚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以讨论互动和研究型教学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部分教学内容还试用双语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取得了优良成绩。③培养的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5年来学生考研率达到33%,一次就业率为90%。社会实践多次获奖,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多篇。
表1 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方面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名称 |
获奖 |
时间 |
小陇山桃花沟森林公园动植资源多样性研究 |
马尚盛等 |
甘肃第五届“挑战杯” |
一等 |
2004.11 |
大夏河临夏段水体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
陈凌云等 |
甘肃第六届“挑战杯” |
一等 |
2006.10 |
甘肃黄河三峡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
孔维宝等 |
甘肃第四届“挑战杯” |
二等 |
2003.11 |
黄河三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
王文科等 |
甘肃第五届“挑战杯” |
二等 |
2004.11 |
甘肃麻沿林区退耕还林还草及生物资源保护调查报告 |
李更等 |
甘肃省第四届“挑战杯” |
三等 |
2003.11 |
利用细胞微核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污染源毒性研究 |
李生京等 |
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 |
三等 |
2004.11 |
甘肃麻沿林区退耕还林还草及生物资源保护调查报告 |
李更等 |
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 |
二等 |
2004.11 |
2002暑期科技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李更等 |
社会实践 |
省级 |
2002.10 |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马尚盛等 |
社会实践 |
校级 |
2003.10 |
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杨镇等 |
社会实践 |
校级 |
2004.10 |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史国民等 |
社会实践 |
校级 |
2005.10 |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野外实习 |
社会实践 |
校级 |
2006.10 |
大夏河临夏段水体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
陈凌云等 |
省第六届“挑战杯” |
一等 |
2006.10 |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宕昌考察 |
社会实践 |
校级 |
2006.10 |
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野外实习 |
社会实践 |
校级 |
2006.10 |
2009年暑期-兰州市南北两山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
梁玉刚等 |
社会实践 |
|
2009.10 |
|
|
|
|
|
表2 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活动项目及获奖一览表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200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省级 |
2002.11 |
2006年第六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
省级 |
2006.10 |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校级 |
2003.10 |
2004年第五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
省级 |
2004.6 |
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校级 |
2004.10 |
2003指导的交大附中教育实习小组被评为优秀教育实习小组 |
师大 |
2003.11 |
2004年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4.10 |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5.10 |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6.10 |
2005年第二届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
师大 |
2005.9 |
2007年第三届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优秀教师” |
师大 |
2007.9 |
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7.10 |
|
|
|
|
|
|
表3 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活动项目一览表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主项目单位 |
完成时间 |
小陇山桃花沟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及其对策研究(获挑战杯一等奖) |
马尚盛等
4人 |
西北师大 |
2003—2004年 |
应用细胞微核技术评价黄河兰州段重点污染源的毒性研究(获挑战杯二等奖) |
李生京等
4人 |
西北师大 |
2003—2004年 |
黄河三峡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获挑战杯二等奖) |
孔维宝等4人 |
西北师大 |
2003—2004年 |
兰州市主要污染物与城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研究 |
张超等等
4人 |
西北师大 |
2004—2005年 |
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评价白银市地表水污染研究(获挑战杯二等奖) |
王文科等
4人 |
西北师大 |
2004—2005年 |
麦积山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研究(获挑战杯三等奖) |
张军等等4人 |
西北师大 |
2004—2005年 |
大夏河临夏段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质评价(获挑战杯一等奖) |
陈凌云等
4人 |
西北师大 |
2005—2006年 |
兰州市农作区土壤原生动物及其对评环境质量评价 |
申海香等
4人 |
西北师大 |
2005—2006年 |
文县铁楼在白马藏族乡民俗文化与旅游(获挑战杯三等奖) |
杨镇等
3人 |
自选项目 |
2005—2006年 |
灰县水杨乡铅污染生态学 |
刘涛,马俊4人 |
西北师大 |
2006—2007年 |
宕场县管鹅沟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
冉丽媛等4人 |
西北师大 |
2006—2007年 |
洮河甘肃段水体环境质量的生物评价研究 |
张菁等5人 |
西北师大 |
2007—2008年 |
甘南草原湿地原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关关系研究 |
陈楠等4人 |
西北师大 |
2007—2008年 |
用原生动物和理化指标评价徽县铅锌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
刘涛等4人 |
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
二等奖 |
洮河下游流域饮用水源地水体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
张菁等5人 |
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
三等奖 |
石羊河天祝段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调查 |
张超等4人 |
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
二等奖 |
表4 指导学生活动个人获奖情况一览表
奖项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时间 |
200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省级 |
2003.11 |
2006年第六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
省级 |
2006.10 |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3.10 |
2004年第五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
省级 |
2004.6 |
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4.10 |
2003指导的交大附中教育实习小组被评为优秀教育实习小组 |
师大 |
2003.11 |
2004年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4.10 |
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5.10 |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6.10 |
2005年第二届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
师大 |
2005.9 |
2007年第三届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优秀教师” |
师大 |
2007.9 |
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7.10 |
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师大 |
2008.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