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简介
申请表
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
授课教案
复习思考
阅读书目
教学录像
课程建设
联系老师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概述
主讲教师:贾应生。
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阅读书目:随堂推荐。
总计课时:72学时。
教授方式:参与式为主的综合教授方法。
教授手段:
传统手段+多媒体等现代电子技术手段。

本课程所要涉及的主要概念

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越轨――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

本课程所要传达的主要理念
  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人性观念——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必然地生存和活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在社会中才具有意义并且才可能完成。每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和谐地与整个社会和他人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应当建立的首要人生观念。同时,社会也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性本质上就是人性,社会必须充分地考虑其结构、建设和发展的人性化,这样的社会才能是相对完善的社会。
  社会的复杂性与完整性观念——社会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相互关系的结构方式,对社会的认识以及社会管理必须从这种复杂的社会性出发。例如,前述社会结构的人性化问题,就涉及到复杂的人性问题以及人类不同人群的实际社会表征和社会互补性问题。我们认识和对待社会现象,既要有平等的理性观念,又要有秩序的现实观念。同时,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类有机体,对社会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具有完整的观念,以便给复杂的人类关系和社会现象以一个简洁、清晰和有序的理念结构和逻辑说明,这是社会管理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切忌被混乱多变的社会现实所迷惑,因而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应当发展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人类文化价值主导社会的观念——社会行为的发生和社会事物的运行事实上都以人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以及由这种文化观念所产生的价值观为主导。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就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结果。当然,相对地来说,一定的思维方式也会促成一定的价值观的产生,这本身也是具有互动性的。种族优越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以及众多的人类文化主张的出现,就是社会需要整合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结果。只有寻求到真正理性的文化价值观,社会才会有一致而又不损害多样性的观念形态,社会才能够既有活力,又不至于混乱不堪。
  通过教育与环境互动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观念——社会个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因子,因此,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社会个体成长的好坏。在社会学中,个体的成长被称之为社会化。社会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这样一个社会教化的方式开展的,而其最终的完成则是社会个体将社会文化及其价值内化为自我的内在认识结构和判断习常,其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标志则是社会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以外,心理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心理和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多层次发动和互应过程;群体心理和行为既以个体心理和行为为基础,受到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程度与现状的影响,同时又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个体心理和行为既可以受到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与制约,又可以独立于群体心理和行为,并对群体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程度和影响力大小与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个性特质密切相关,因而,增强对社会不良因素的免疫力和对组织与他人的影响能力的根本方式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品质。
  社会的群体化与组织化观念――群体和组织是社会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基本形式。群体有多重分类方法,社会学十分关注初级群体的发展与功能。而在社会组织之中,社会学十分重视组织的社会性意义。例如在正式组织之外,人们社会性地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价值,并日益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试图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掌握推动正式组织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前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群体与组织的理论常常涉及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不断地探讨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类关怀与和谐、社会正义与公平、人生成就和声望等等人类内在的生命价值问题。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体与组织的概念。
  社会制度化、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理论观――这几个问题是社会学所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人们一般会认为这几个概念是存在的,事实上他们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层是一种社会的人群分化现象,但在一般的社会中,这种分化是与制度的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可以说是社会等级的一种保障形式。由于分层现象的存在,社会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流动问题。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和规范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任务。
  通过积极的社会控制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学术使命,也是社会的重要职责。解决社会问题,墙根多重社会控制的手段,运用综合性的社会力量,同时还要吸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由此才能克成其功。
  通过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解决一般性社会分化问题的观念——社会分化往往造成一般的社会群体性问题,例如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老年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这是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来就有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些问题尤其突出。社会政策是国家意义上的社会举措,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社会行动,而社会工作则是职业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如何解决好社会分化所带来的一般性社会问题。
  考查人类发展和反省社会现代化的观念――人类社会的任何行为及其发展都是历史地进行的,因此社会学的视角最终还要回到历史的落脚点上来。社会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下的历史学,而历史学在一定意义上则是过去的社会学。从多重视角审视人类历史,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学始终的基本学术视野之一。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浏览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下载

 

 

网站最后更新时间2004-7-20
建议用ie4.0以上,800*600分辨率全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