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措施
1.以本为本,定期优化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适应西北地区对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师范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本专业2013年、2017年两次修订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适应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理念,以培养史学基础扎实、具备多学科视野、从师职业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修订了2019版培养方案。新方案中,夯实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加大通史类课程比重;突出特色,开设丝绸之路文明和经典文献导读系列选修课;强化从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立读书、劳动、创新创业课程。
2.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从师职业能力
注重教育实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通过赴阿克苏支教实习、学校混合编队实习等,提高学生从师技能。把从师职业技能训练、论文写作、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创新团队建设等有效纳入到实践课程群,通过过程规范、学分置换等方式开拓学生实践锻炼的渠道。推进三笔字、课件制作、教案设计等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仿真模拟课堂演练,增加学生完整教学环节综合训练的机会。自2013年以来,连续在全国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教学比赛、大学生课外实践竞赛等中连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考研率和就业率分别保持在25%和80%左右。
3.以史学经典阅读为牵引,夯实历史专业学习基础
以经典史学名著阅读、史料阅读为基础,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以经典文献阅读带动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打造金课建设。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指导本科生阅读经典文献,并予以考核,从这些经典文献的研习出发,指导学生确定学年和毕业论文选题。以史料研习为驱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指导紧密结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论文写作
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逐步推行课堂延伸五环节,强调对课前预习、平时作业、课外阅读、课外讨论和期中考试环节的考评。严把毕业出口关,重视毕业论文质量。在重视教师指导、论文选题的同时,不断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各环节予以规范、加强过程监管,严肃处理学术不规范行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
5.建立中学名师工作坊,优化学生培养体系
落实师范生双导师制,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中学教学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师为本科生实践导师,建立中学教学名师工作坊,由他们承担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授课任务和部分历史教学法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加强本专业与各省内外知名中学的联系与沟通,在实习、见习、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培育,甚至学生就业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在学生入学、在读、毕业的培养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学教学名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