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者 |
论文名称 |
刊物名称 |
发表时间 |
1 |
李并成 |
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5年2期 |
2 |
李并成 |
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作用的考察—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
人文地理 |
2005年5期 |
3 |
李并成 |
唐《始平县图经》残卷(S.0614) |
敦煌研究 |
2005年5期 |
4 |
李并成 |
《河西节度使判集》(P.2492)有关问题考 |
敦煌学辑刊 |
2005年3期 |
5 |
李并成 |
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果为粟特后裔吗—与荣新江、冯培红先生商榷 |
敦煌研究 |
2006年6期 |
6 |
李并成 |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考新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6年1期 |
7 |
李并成 |
昆仑地望考 |
敦煌学辑刊 |
2006年3期 |
8 |
李并成 |
清代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特点 |
历史地理 |
2007年12期 |
9 |
李并成 |
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甘肃为例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年2期 |
10 |
李并成 |
石羊河下游绿洲早在唐代中期就已演变成了“第二个楼兰” |
开发研究 |
2007年2期 |
11 |
李并成 |
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7年5期 |
12 |
李并成 |
从敦煌数据看古代民众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
敦煌学研究 |
2007年6期 |
13 |
李并成 |
新玉门关位置再考 |
敦煌研究 |
2008年8期 |
14 |
李并成 |
解读唐五代经济史的又一力作—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评介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8年9期 |
15 |
李并成 |
唐代甘州“中府”钩沉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9年4期 |
16 |
李并成 |
炳灵寺石窟与丝绸之路东段五条干道 |
敦煌研究 |
2010年2期 |
17 |
李并成 |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 |
敦煌学辑刊 |
2010年2期 |
18 |
李并成 |
汉代河西走廊东段交通路线考 |
敦煌学辑刊 |
2011年1期 |
19 |
李并成 |
汉敦煌郡境内置、骑置、驿等位置考 |
敦煌研究 |
2011年3期 |
20 |
李并成 |
敦煌文书中所见的乞巧节习俗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年8月4日 |
21 |
李并成 |
敦煌写本吐蕃文雇工契P.T.12974探析载 |
敦煌研究 |
2011年5期 |
22 |
刘再聪 |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教育—以儒学和“蕃书”为中心的探讨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5年5期 |
23 |
刘再聪 |
《旧唐书·李光弼传》“作堑”解 |
文献 |
2006年4期 |
24 |
刘再聪 |
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州县以下行政建制 |
西域研究 |
2006年3期 |
25 |
刘再聪 |
《京师图书馆月刊》为习惯称呼 |
读书 |
2006年9期 |
26 |
刘再聪 |
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 |
史学月刊 |
2006年12期 |
27 |
刘再聪 |
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 |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
2007年3期 |
28 |
刘再聪 |
唐朝“村正”考 |
中国农史 |
2007年4期 |
29 |
刘再聪 |
唐朝“村正”考 |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
2008年2期 |
30 |
刘再聪 |
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以于阗、龟兹两地村坊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
西域研究 |
2008年3期 |
31 |
刘再聪 |
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以于阗、龟兹两地村坊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
2008年6期 |
32 |
刘再聪 |
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8年1期 |
33 |
刘再聪 |
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 |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 |
2008年4期 |
34 |
刘再聪 |
唐朝“村”制度的确立 |
史学集刊 |
2008年2期 |
35 |
刘再聪 |
精细而能见其大 |
中华文史论丛 |
2009年2期 |
36 |
刘再聪 |
畤祭与秦人“天下共主”意念的萌芽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9年2期 |
37 |
刘再聪 |
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 |
华夏考古 |
2009年2期 |
38 |
刘再聪 |
唐宋敦煌染料与紫服制度的被突破—以P.3644为中心 |
南京师大学报 |
2010年5期 |
39 |
刘再聪 |
“在田野者为村”—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中心的考察 |
中国农史 |
2010年1期 |
40 |
刘再聪 |
唐西州里正铨拟、上直与县吏分片管理制度 |
西域研究 |
2011年2期 |
41
|
刘再聪 |
从“慕道”到“归化”:唐正州内迁归化部众居住区的“村”制度—以粟特人“村”和新罗人“村”为中心 |
学术月刊 |
2011年9期 |
42 |
李宝通 |
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
43 |
李宝通 |
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 |
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 |
2006年2期 |
44 |
李宝通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新解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6年6期 |
45 |
秦丙坤 |
敦煌写本《吴都赋》校释 |
图书馆杂志 |
2005年2期 |
46 |
秦丙坤 |
《德藏吐鲁番本〈文选〉校议》商兑补校 |
图书馆杂志 |
2009年9期 |
47 |
秦丙坤 |
《德藏吐鲁番本〈文选〉校议》摭遗校补 |
敦煌研究 |
2010年3期 |
48 |
潘春辉 |
唐前期敦煌农业开发述略 |
开发研究 |
2006年6年 |
49 |
潘春辉 |
唐前期敦煌农业开发述略 |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
2007年3期 |
50 |
潘春辉 |
从戒律自身原因看唐宋敦煌僧人之违戒 |
新疆社会科学 |
2006年4期 |
51 |
潘春辉 |
近十年来国内敦煌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年6期 |
52 |
潘春辉 |
近十年来国内敦煌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人大复印资料《地理》 |
2008年2期 |
53 |
潘春辉 |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 |
中国农史 |
2009年4期 |
54 |
李迎春 |
走马楼简牍所见“私学”身份探析 |
考古与文物 |
2010年4期 |
55 |
李迎春 |
汉代的“故吏” |
历史教学 |
2008年18期 |
56 |
僧海霞 |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
2009年4期 |
57 |
僧海霞 |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
2009年11期 |
58 |
僧海霞 |
唐宋时期敦煌药酒文化透视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9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