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  教学队伍 |  教学效果 |  课程负责人 |  承担科研项目 |  出版材料及专著 |  相关制度 |  联系我们

   

|       首页           申报书         教学大纲       教学录像       教学实践      电子教案            习题         参考书目

2005年
 
 
申 请 书 申报书下载
    

2006年度“甘肃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 荐 单 位                  西北师范大学

所属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仪器分析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化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分析化学

课程负责人                   杨  武

申报日期                     2006.3.15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杨 武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931-7971989
学 位 博士(后) 职 务   传 真 0931-7971989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yangw@nw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研究方向 非线性分析化学与表面分析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课程

《分析化学》,2004届,专业课,周学时5,学生人数90

《仪器分析》,2004-2006届,专业课,周学时3,学生人数分别为80,95,125

《配位化学》,2005,2006届,专业基础课,周学时5,学生人数分别为96,66

《仪器分析实验》,2003,2004届,专业课,周学时2,学生人数分别为90,95

 同时承担硕士生《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博士生《高等仪器分析》、《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2.实践性教学

2001-2006年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人,共30人;招收硕士研究生18人,15人;2003-2006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人,2006年即将毕业1人.

 

3.承担课题

近五年共承担教学课题5项。

(1)化学振荡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2000-2003,8万元,课题负责人

(2)末端功能化的混合硫醇单层保护金属簇/金膜的制备及其SPM针尖诱导图形化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服务中心,4万元,项目主持人,2001。

(3)表面引发聚合制备超薄聚合物膜的机理、结构及应用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2005,8万元,课题负责人。

(4)一级学科平台下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及课程设置,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理化测试II课程设置研究及教材主编。2005年,(西部五所院校联合,自筹)。

(5)纳米材料及纳米生物分析化学,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一期)(NWNU-KJCX-01), 2001-2005, 300万元,课题负责人。

 

4.发表论文及专著

(1)表面引发氮氧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聚苯乙烯/SiO2纳米复合材料,科学通报,2006,35,XXX(SCI收录,通讯联系人)

(2)表面引发聚合反应研究进展, 化学进展,2005,17(6),1072-1080(SCIE收录,(通讯联系人)

(3)强磁性材料磁稀释体系磁化强度表征的新方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68-70(通讯联系人)

(4)Preparation of SnO2 nanocrystals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Synth. React. Inorg. Metal-Org. Nano-Metal Chem., 2005, 35(9), 669- 676 (SCIE收录)(通讯联系人)

(5)杨武等,《光度分析中的高灵敏反应及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获得的奖励

(1)《分析化学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002年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非线性动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及材料化学》,2003年度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3)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3

学术

研究

1.承担课题

近五年共承担学术研究课题8项。

(1)纳米图形化的混合硫醇单层保护金属簇阵列的制备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6万元,2003(20273051)。

(2)非线性现象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元,项目主持人,2004-2005(20475044)

(3)末端功能化的混合硫醇单层保护金属簇/金膜的制备及其SPM针尖诱导图形化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服务中心,4万元,项目主持人,2001。

(4)表面引发聚合制备超薄聚合物膜-机理、结构及应用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8万元,项目主持人,2003

(5)纳米图形化的混合硫醇单层保护金属簇阵列的制备与应用,1万元,省人事厅,2002

2.学术论文

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 E收录25篇. 以下为代表性论文(均为第一作者)

(1)Synthesis of hexanedithiolate /decanethiolate Mixed Monolayer Protected Gold Clusters and STM Tip-induced Patterning on the Clusters/Au(111) Surface,Langmuir, 2002, 21(10),4124-4130(IF=3.298)

(2)Determination of alpha-naphthol by an oscillating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the analyte pulse perturbation technique, Anal. Chim. Acta., 2005,554,218-223(IF=2.264)

(3)Synthesis of Nd2O3 nanoparticles by sol-gel auto-combustion and theircatalytic esterification activity, Mater. Chem. Phys., 2004, 84,52-57(SCI)

(4)Preparation of PbO nanoparticles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Pb(II)-selective electrode based on cellulose acetate,Mater. Chem. Phys., 90 (2005) 262–269

(5) A Novel Chemical Oscillator with Tyrosine as the Substrate,Chin. Chem. Lett., 2003,14(12)1281-1284

3.获得奖励

(1)湿法氧化钴生产新工艺台架试验项目鉴定结论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课题负责人)。

(2)《分析化学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000-2001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

(3)《非线性动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及材料化学》,2003年度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

(4)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第一)。

(5)获得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0年(第一)。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1)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杜新贞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9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 话

7971455

学位

博士

职务

副院长

传 真

7971989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duxz@nw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研究方向

超分子化学中弱弱相互作用研究

2⑴-2

教学

情况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核心34284

普通化学必修4135

荧光分析法必修4556(研究生课程)

近代色谱分析概论必修4230(研究生课程)

环境化学选修3142

析化学实验必修43110

无机化学实验必修31177

仪器分析实验必修32352

毕业论文必修18416

2⑴-3

学术

研究

主持的研究项目:

1. 荧光和燐光法研究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包络作用,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2004)

2.环糊精超分子化学研究及其分析应用,西北师范大学二期创新基金(2001-2004)

3. 介孔二氧化硅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

4. 介孔复合体的吸附性质及其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2)

5. 功能介孔复合体用于煤油中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分离的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7)

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Xinzhen Du, Jinguo Hou, Hualin Deng, Jinzhang Gao, Jingwan Kang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3, 59(2): 271-277.

2. Xinzhen Du, Weihua Lu, Yarong Wang, Xiangchun Chen, Yanchun Sun, Jinguo Hou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4, 274(2): 645-651.

3. Xinzhen Du, Weihua Lu, Yarong Wang, Yanchun Sun, Hualin Deng, Jinguo Hou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2005, 17(3): 209-214.

4. Xinzhen Du, Yarong Wang, Qian Ma, Xuefeng Mao, Jinguo Hou

Anal. Lett., 2005, 2005, 38(3): 487-498.

5. 杜新贞, 吕卫华, 邓华陵, 侯经国, 高锦章, 康敬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 24(4): 402-405.


  2. 主讲教师情况(2)

2(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马永钧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931-3359666
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Lf0522@0931mail.com
通信地址(邮编) 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研究方向 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研究        

 

2(2)-2

教学

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核心                   2001      111

结构化学            核心                   2003      494(含函授本科)

仪器分析            必修                   2002      76

无机及分析化学      必修                   2002      145

近代色谱分析概论    必修                   2001      35(研究生课程)

仪器分析实验        必修                   2005      655

毕业论文            必修            18        2005      11

教育实习            必修                   2001      12

目前招收硕士研究生6名。

荣获2004年度西北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荣获2003年度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称号。

2(2)-3

学术

研究

主持的研究项目:

1、于2001 年1月至2003 年8 月期间主持完成了“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技术在环境、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ZS001-A24-054-Y)。

2、于2005年1月至现在,主持进行“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在环境、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ZS051-A25-097)。

3、于2005年10月至现在,主持进行“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的研究项目(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Flow-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by use of the cerium (IV)- Rhodamine B system,Anal. Chim. Acta, 2002, 464, 289-293(SCI ,第一作者)

2.Chemiluminescence behavior based on oxidation reaction of rhodamine B with cerium (IV) in sulfuric acid medium,Anal. Chim. Acta .2003, 489, 173-181(SCI,第一作者)

3.Flow-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Assay for Ultra-trace Level Determination of DNA Using RhB-Ce (IV)-DNA Ternar,Anal. Chim. Acta. 2004, 501, 25-30 (SCI,第一作者)

4.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ultramicro DNA with a flow-injection method, Anal. Chim. Acta, 2003, 478, 31-36(SCI,第一作者)

5. Flow-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alf Thymus DNA

Chin. Chem. Lett.,2003, 14, 1051-1053(SCIE,第二作者)

以第一主持人承担的“罗丹明B-Ce(Ⅳ)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研究” 项目获甘肃省教育厅2002~2003年度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2. 主讲教师情况(3)

2(3)-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何玉凤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 话

0931-7972081

学位

硕士

职务

 

传 真

0931-7972081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heyfcn@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研究方向

电分析化学

2(3)-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课程

《仪器分析》,2002-2005届,专业课,周学时3,学生人数分别为97,149,129,75

《分析化学》,2004-2005届函授,专业课,周学时20,学生人数分别为62,96

《仪器分析实验》,2002-2006届,专业课,周学时10,学生人数分别为97,149,170, 216,123

《分析化学实验》2002-2006届,专业课,周学时6,学生人数分别为70,81,48,121,111

《化学与社会》,2004-2006届,跨系选修课,周学时2,学生人数分别为34,120

2.实践性教学

2002-2006年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4人。

2(3)-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低聚糖络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主持人。

2、化学生物联用法处理高浓度淀粉废水,甘肃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主持人。

3、参编的《化学化工信息及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2004年荣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

发表的学术论文:

1)Preparation of Polymeric Sheet Porphyrin Complex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ly Benignly Catalytic Activity,Eur. Polym. J., 2002, 38, 2129-2132. (第一)

2)Preparation of Co-Na Heterobinuclear Polymeric Complex of Salen-Crown Ether and its Catalytic Activation for Molecular Oxygen,J. Macromol. Sci. A-Pure and App. Chem., 2005, 42(2), 231-235. (第三)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高锦章

性别

出生年月

1939.12

最终学历

大学

职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0931-7971533

学位

大学

职务

 

传 真

0931-7971989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jzgao@nw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研究方向

非线性分析化学

2⑷-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2001-2005届化学专业、化工专业《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周学时3,总人数,每届约150人。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线性分析化学》,周学时3,每届20人。每学期为本科生做一次《分析化学前沿》学术报告,参加人数,每次200人。

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5人,近五年内毕业博士生3人,硕士生13人。

2⑷-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课题:(1)等离子体降解技术在定西苦窖水净化中的应用,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万元,2003-2005。(2)非线性化学现象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中乌政府间合作项目,50万元,2002-2005。

发表论文:近五年共发表SCIE收录论文80篇。

1Aqueous p-nitrotoluene oxidation induced with direct glow discharge plasma,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05, 3(3), 377-386

2.Plasma Degradation of Dyes in Water with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Water Research , 2003,37(2), 267-272

3.Determination of Caffeine Using Oscillating Chemical Reaction in a CSTR ,J. Pharmaceutical & Biomedical Analysis,2003, 32(3), 393-400

4.Highly sensitive spectrofluorimetric kinetic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s of vanadium(V) based on the oxidation of 1,8-diaminonathphlene by bromate , Anal.Chim.Acta, (2002),455, 159-165

5.Determination of glutamic acid by an oscillating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the analyte pulse perturbation technique, Talanta, 2002,57(1), 105-114

近五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杨 武

1966.2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杜新贞

1963.9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高锦章

1939.12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陈 慧

1945.7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康敬万

1938.1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侯经国

1962.12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卢小泉

1966.1

教授、博导

分析化学

主讲

马永钧

1963.6

副教授、

硕导

分析化学

主讲

彭 波

1970.12

副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

何玉凤

1966.4

副教授、

硕导

分析化学

主讲

任 杰

1976.6

讲师

分析化学

主讲

周 敏

1978.2

讲师

分析化学

主讲

何晓燕

1981.6

助教

分析化学

辅导

李 岩

1982.5

助教

分析化学

辅导

陈广德

1953.2

研究员

分析化学

教辅

陈 红

1966.2

副研究员

分析化学

教辅

张 彰

1971.6

高级

实验师

分析化学

教辅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3.53%,硕士学位教师52.94%,有7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博士后3人.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学位9人。

年龄结构:60岁以上教师3人,占17.64%;50-55岁:1人,占5.88%;40-50岁7人,占41.18%;30-40岁3人占17.65%;30岁以下3人,占17.64%.其中45岁以下教授4人,占57.14%.

学缘结构:来自本校与外校的教师分别占52.94%和47.06%.

师资配置情况:本课程组共有教师与教辅人员17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每位教师均承担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工作。化工学院共有本科学生约750人,平均每年有188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师生比为1:11.06。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近五年教研改革主要涉及多媒体及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培养,学科梯队的整合,实验室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等,目前本学科所有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授课,化学专业双语授课,青年教师的培养已进入良性循环,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学历层次得到大大提升,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78.57%,形成了一支有青年学科带头人带头,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2003年,2005年相继成功取得分析化学和化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积极与西部兄弟院校联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已与西南大学化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化工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新疆大学化工学院联合开展化学实验课程设置改革试点,为了适应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新形势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要,强调以方法为中心,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对整个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计划在2006-2008年内相继出版一级化学实验教材(共5套),其中理化测试II由本校本专业担任主编,现以正式立项,教材编写工作已正式启动。

2003年以来学校、学院相继投入500余万元用于仪器分析实验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仪器设备先进、齐全,完全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利用本专业教师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让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及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创新能力 

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仪器分析实验室已经实现了全面开放,面向全院相关专业学生开放。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所有青年教师必须由一名教授或搏导做导师,全面负责其科研、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形成了学院、课程组、导师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2)实施了《学院关于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暂行规定》,在津贴分配、工作安排、晋升评优等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激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制度措施,并逐项落实,目前已有5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制订和落实了《青年教师培养办法》、《青年教师上岗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等,规定青年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经试讲考核通过并由课程组和系主任签字方可上讲台,同时规定青年教师上岗第一学期的所有教案必须由其导师审核并签字。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目前,本课程所有5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近6年以来,已有4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晋升教授职称( 以晋升时年龄计),并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博导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仪器分析》课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尚未单独为本科生开设,只作为《分析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开设,也没有单独的完备仪器分析实验室,自1983年以后,〈仪器分析〉开始独立开设,同时筹备建立专业实验室。90年代之后理论课开设已非常规范,主要由本专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承担,如白光弼教授、高锦章教授、康敬万教授、陈慧教授等都曾先后为本科生授课,实验课亦单独开设,但1995年之前实验开出率及设备量均不足。

1996年分析化学教研室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称号。

1997年之后,本学科先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仪器分析专业实验室,特别是2000年以后,学校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购置仪器分析实验设备,目前本院仪器分析实验室设备状况和仪器利用率具全国高校先进水平,在西部师范院校中居于领先水平。

2000年之后,学院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授课,同时探索尝试进行双语授课,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由于教学组注重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侯经国、杜新贞、杨武、卢小泉教授获得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双骨干称号”,杨武、侯经国等2人获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称号,杨武教授获得1997年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本学科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白光弼、高锦章、康敬万、杨武);卢小泉教授获得2002年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马永钧副教授获得2003-2004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目前,所有授课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授课,部分班级采用双语授课。

本学科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或博士学位授予权,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50余名,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研究生分布全国各地,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检索300余篇,影响因子2.0以上的论文5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10项。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西北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为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西部一流的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中等学校培养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悉教学规律,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高水平化学师资和为西部地区化工行业培养新型的化工专门人才。生源主要来自甘肃省,20%来自省外其它西部地区。《仪器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利用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课程,是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目标为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方法分类及其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等,2学时。

色谱分析主要介绍色谱学基础知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等,理论课9学时,实验课6学时。

电化学分析主要介绍电位法、伏安法及库仑分析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等,理论课14学时,实验16学时。

光学分析法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基础,原子吸收及原子发生光谱法等,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7学时。

波谱学基础主要介绍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及质谱分析法的基础等,理论课5学时(详细内容在波谱分析专业必选课中介绍)。实验课10学时。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分析方法的选择,同时仪器装置也是其中的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是精讲多练,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用逼真的图片和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实验教学内容本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加深理解理论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思想进行编排,提高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样品的选择上注重选择实际样品、环境样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效果良好。本院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单位的一致好评。

鼓励学生自二年级即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学生发表论文(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指导本科生共发表各类科研论文7篇)

1. 刘雄,用 2,4,6- 三 (3,5- 二甲基吡唑 )-1,3,5- 三嗪碳糊修饰电极测定痕量 Zn( Ⅱ ) ,分析测试学报,2000, 19(2): 50-52.

2. 尹小代,荧光光谱法研究- 环糊精与聚氧乙烯辛基酚醚的加合作用,西北师大学报, 2002,38(3): 42-45.

3. Xiangchun Chen, Spectroscopic Study on Bind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Nonionic Surfactants to Cyclodextrins,J. Colloid Interface Sci. , 2004, 274(2): 645-651.

4. Xiangzhen Bai, Spectral Properties of 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es with Nonionic Surfactants and 1-Bromonaphthalene , Spectros. Lett,. 2005, 38(4): 1-13.

近三年来共有15位学生先后承担了7项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暂时无)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暂时无)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暂时无)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暂时无)

4-2-5创新与特点

(暂时无)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采用面向21世纪教材,同时本学科组教师积极参与编写相关教材,近五年来共编写《光度分析中的高灵敏反应及方法》,杨武等,2002,科学出版社;《高效液相色谱》,侯经国等,2003,科学出版社;《配合物电分析化学》,卢小泉等,2000年,中国石化出版社等。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选择优秀的国外原版教材如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David Harvey,McGraw-Hill, Inter. Ed., Singapore, 2000;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K.A.Rubinson, J.F. Rubinson,Science Press & Prentice Hall, Inc., Beijing, 2000(影印版)等作为课外阅读教材,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为学生推荐了10余本优秀参考教材,编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仪器分析交互式学习检测系统》,全部上网,供学生免费使用,同时也将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的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校园网本课程网页上提供链接,供学生浏览学习。

积极组织编写实验讲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指导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仪器分析实验室现有各类大中型实验教学仪器50多套,如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电位滴定仪、库仑分析仪、离子计、核磁共振光谱仪、极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仪、HPLC等50多台件,拥有四个专业实验室,教学环境优良,中小型设备可以达到生均一套,大型设备2人一套,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验要求。电子教案全部上网,免费为学生提供服务。

本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中级实验室对全院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完成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仪器和试剂保证。

本院资料中心、网络教室和实验室计算机,与校网络中心和图书馆连接,可快速查阅相关中外文资料。

本院具有设备先进的可容纳 40 人和 280 人的多媒体教室各一间,供上课使用。 本院服务器与校园网相连,上网课程可直接访问,方便学生自学。

学院建设有完整齐全的教育实习及专业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兰州四中、兰石中学、兰州九中、长风中学、兰新中学、兰州十七中、兰炼一中、兰炼二中、兰化一中、兰化二中;专业实习基地:刘化集团 、兰化303厂、兰化304厂,兰州助剂厂)。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个别辅导采用讲授与网上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量大,反馈及时;同时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全部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并公布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方便师学交流。

(2)化学专业授课全部采用双语教学,化工专业授课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应现代学科发展的潮流与国际化趋势。

(3)积极采用讨论式教学,考试采用期中、期末考试与平时检测相结合,笔试、口试与计算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全面考核和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实验课教学中压缩教师讲授,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撰写预习报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自行拟订实验方案,教师审核后自主开展实验。同时学生的测试数据必须由教师签字,提交实验报告时将原始数据与实验报告一并提交,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作风。

(4)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心得,完善教学课件。

(5)课程组制订了《仪器分析》课程对任课教师、学生的要求,对教师批改作业、考试方式、平分标准和办法都有严格规定(有关规定全部上网)。

教学对象为化工专业化学教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本科学生,每学年上课学生越180人。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校外专家评价意见: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梁永民教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袁若教授,海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广林教授等认为:

本门课程具有一支学历层次和职称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

同时采用双语授课,对于开阔学生视野,适应本科教学的国际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图片与动画设计巧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教学课件;

西北师范大学仪器分析实验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开出率高,实验室面对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同时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导师的专业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教学督导组评价意见:

校教学督导组认为,《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组教师敬业精神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过程规范,各项制度措施到位,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编制的双语教学课件语言、文字、图片、动画搭配合理,实验开出率高,实验室开放程度高,教学效果优秀。

学生评教结果总结: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网络反馈,问卷调查及教务处提供的学生评教意见,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100%学生认为采用双语教学符合当前化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90%学生认为适应或基本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对于自编多媒体课件的认同率达到95%以上。100%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认为学生尽早进入导师专业研究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教务处反馈结果:

教务处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教结果显示,课程组任课教师的学生评教结果排名在前十五名以内,2003-2005年度四学期学生评教综合统计结果本学科任课教师有4位教师排名前十名之内。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提供了课程随堂教学过程的四个片段,集中展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信息。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以分析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分析化学博士点建设为依托,强有力的科研为支撑,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使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而推动了仪器分析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又为学科建设不断输送了优秀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形成了教学与科研、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利用学科建设的优势资源,鼓励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导师课题组和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通过不断探索,努力建设,教师队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教学内容与仪器分析的新进展相结合、与其他前沿学科相结合,7名博导、教授每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一批教授、博导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改革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颇具时代气息。

3.以教学改革为核心,重视教学研究,强调启发式、互动式与讨论式教学,进行双语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重视教材建设、师生互动、实验室面向全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全天候开放,建立了创新能力和自实践能力培养的多个平台。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与校内外同类课程比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使用面向 21 世纪教材与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教学内容“精”、“新”,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自制课件较适合多媒体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课件图片和动画过程较多,颜色搭配巧妙;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与专业能力培养。

在国内同学科中居于重要影响,在国内师范院校同类课程中居于领先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大力培养后备人才。

2.网络教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3.教学影像资料尚未完全上网


 

6.课程建设规划

 

6-1-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建设目标: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品牌学科。

建设步骤和措施:

(1)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选留优秀的博士、硕士生充实学科梯队,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五年内三名老教师将相继退休,另外有1-2名教师将晋升教授,3-4名教师晋升副教授,高职教师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将引进和选留5-6位博士(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5位青年教师将陆续毕业返校工作),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创造条件,三年内在化工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3)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补充教学实验设备,优化教学环境,两年内实验室面积增加两倍,三年内仪器设备总值增加30%。

(4)五年内将化学学科所有化学实验课程全部打通开设,以方法为主线,在一级学科平台上重新配置实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一年内将所有教学资料(除影像资料)全部上网,两年内全部影像资料上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师生网上交流互动教学。

6-1-2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6.3-2007.6: 30%(绪论、色谱部分)上网

2007.9-2008.6: 30%(电化学分析部分)上网

2008.9-2009.6:40%(光学分析、波谱分析部分)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仪器分析电子教案-化学专业(双语版)

2.仪器分析电子教案-化工专业(汉语版)

3.辅导材料(自编习题解答),仪器分析交互式学习检测系统(Authorware软件)

5.教学大纲(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学大纲)

6.课外习题及解答

7.教学实践影像资料

8.学生课外论文习作选

9.参考书目及课外资源

10.自编《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指导书》

11.相关制度措施。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2001年化学专业《仪器分析》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B卷);

2002年化学专业《仪器分析》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B卷);

200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仪器分析》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

200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仪器分析》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B卷)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1.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实施了三期教改工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分别以师资队伍建设、通识教学和学分制为核心),2006年正式启动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改四期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元。

2.2006年启动西北师范大学师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的资资队伍建设工程和学科建设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元。

3.2006年启动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三期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元。

4.学校为了鼓励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入选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投入建设资金3000元,对于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再投入4000元建设资金。

5.学校在科研奖励、晋升职称方面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奖与科研奖励同等对待,对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直接定为校级教学优秀奖,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

6.化学化工学院制订了详细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为校级精品课程投入配套资金8000元,为省级精品课程投入配套资金4000元,并在课程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的津贴分配,评优晋级方面都有多项倾斜和鼓励措施。


 

8.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