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杨晓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心理学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民族与文化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已结题7项。先后在SCI、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曾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双星计划”奖,多次获心理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主要承担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青少年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等本科生课程。
【科研项目】
1.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4CSH037)。
2.藏、汉双文化个体认同整合的追踪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2013年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3YJC190027)。
3.藏、回族青少年的文化依恋模式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S[201]GHBZ015)。
4.甘肃省藏、汉双文化人认同整合的对策研究。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2013B-011)。
5.西北少数民族跨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西北师大2010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已结题)。
6.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跨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西北师大2012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自然科学类)。
7.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课题,2011-2014。
8.跨民族群体友谊建立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2016年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B-011)。
9.少数民族青少年跨民族交往能力的心理训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开放基金2015年重点项目。
10.应用发展心理学模块课程建设及教学应用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6年11月。
【代表论文】
1. YANG X.L., WEI L., ZHAO Q. H. &
LIU L. Effects of Intergroup Exclusion on Individual Needs Threat and Behavior
Tendenc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7, DOI: 10.1111/sjop.12378.
(SSCI).
2. YANG X.L., LIU L., & SHI Y.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nxiety and Ethnic Essentialism:The
Mediating Role of an Endorsement of Multicultural Ideology. PlOS ONE,2015,10(11),e0141875(SCI).
3. Jiang,J.,Kou,Y.,Wang,F.,etal.(2011).Emotional
Reactions to Scandals: When Does Moral Character Make a Difference?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3):207-216(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暑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讨班共同贡献.
4. Xiao-li YANG, Jian-hua ZHONG1,
Hai-yan ZHAO, Xiao-yuan LIANG. Threat Perception and cross-ethnic contact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group Essentialism. Th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CPSY 2016) in Shanghai, China.
5. 杨晓莉,魏丽., 丁甜甜(2018).自我建构对受排斥者社会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接收.
6. 杨晓莉, 周建华(2018)民族本质论在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跨民族交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接收.
7. 杨晓莉, 魏丽(2017)。社会排斥总是消极的吗?—影响排斥不同行为反应的因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 (6), 1179-1183.
8. 杨晓莉,马超(2016).文化心理与族群关系研究的发展动向.世界民族,5,90-100.
9. 杨晓莉,周建华(2016).群体实体性与民族认同对内群体偏好的影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42(5),13-17.
10.杨晓莉,周建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族认同浅析.中国民族报,2016年12月16.
11. 杨晓莉,闫红丽,刘力(2015).辩证性自我在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中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8(6),1475-1481
12. 杨晓莉,刘力(2015).文化焦虑感、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对内群体本质论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2(2),95-100.
13. 杨晓莉,李卉青(2015).多元文化经验的价值研究述评.当代教育与文化. 7(4),26-32.
14.杨晓莉,刘力(2015). 藏族大学生的群体认同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63-167.
15.杨晓莉,刘力,赵显,张笑笑(2014).民族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以中国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为例.心理科学,37(2),394-399.
16.杨晓莉,梁筱媛,刘力(2014). 威胁感知在外群体心理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心理学进展,4,609-616.
17.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2012).社会群体的实体性: 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12,20,1314-1321.
18.杨晓莉,刘力(2012).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述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2-27.
19.杨晓莉、刘力、张笑笑(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心理科学进展, 18,840–848.
【获奖情况】
2016年入选西北师范大学“双星计划”,荣获“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重点课程主讲教师,2015年7月.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族群身份认同与群际关系”,第一作者,2014年7月12日.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去激活依恋策略的作用机制及其社会适应效价——基于社会人格取向的视角”,第二作者,2014年7月12日.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成人依恋倾向性信息加工特征与身心健康”,第三作者,2012年8月31日.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出版书籍】
杨晓莉专著,《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科学出版社,2016,6.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参编教材,兰大出版社,2006,2.
《发展心理学》,David R. Shaffe著,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杨晓莉主编,《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教材.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内部资料,2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