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探索个体心灵的奥秘和发展轨迹的科学,是心理学院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设置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发展观和毕生发展观,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西北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课程开设初期阶段:该课程的前身为“儿童发展心理学”
自1982年我校设立心理学专业以来,“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该学科的专业核心课,我校由丁松年老师主讲。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朱智贤教授自1949年前就已开设的儿童心理学课程。朱智贤教授独自撰写了《儿童心理学》,被国内学术界一致评价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材。1991年朱先生逝世后,于 1993 年又经林崇德教授第三次修订。自 1962 年至今,我国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高校大多数使用了朱老的《儿童心理学》作为教材。鉴于该教材的学术影响,1989 年《儿童心理学》荣获首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发展心理学课程都开设的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而且,心理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开设该课程,并且,两个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这门课程。
(2)教改实验阶段
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原来的“儿童心理学”逐渐丰富和发展为由一组新的课程构成的新体系——发展心理学,并由我国第一个发展心理学博士林崇德先生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自此,我国心理学专业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学课程大都使用这一教材。自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实行了“2+2”培养模式,即在1-2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从3年级起可在学院的本科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所以,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行通识教育,共同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并命名为“发展心理学I”,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讲。但到了3年级,选择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又增设“发展心理学”课程,并命名为“发展心理学II”,由发展心理学专业方向教师主讲。这同时是因为,随着人们对人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由原来的“儿童发展观”已转变为“毕生发展观”。从2006年—2012年,该课程一直都采用这种开设模式。
(3)完善深化阶段
自2012年6月心理学院成立之后,“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
课,由发展心理学专业方向的教师独立开设。2012年6月—2014年9月该课程为54学时,但是,该课程作为考研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较为丰富,54个学时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对基本知识的深入讲解和重点、难点知识的反复强调,因此,2014年9月,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本科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反复讨论和修改,该课程的开设学时设置为72学时。此时,该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教师-学生双元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教授、研讨、案例分析、见习有机结合的多种方法;教材文献方面,不局限于国内《发展心理学》教材,广泛采用国内翻译教材以及国外教材。我校杨晓莉副教授参与翻译的《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次出版,2007年经过修订后再版。这也是该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