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热力学·统计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很成熟。国际上,20世纪初就成为物理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物理学领域,与“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一起,构成理论物理部分的主要内容。
上世纪70、80年代,西北师大物理系的“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由郎宗权先生主讲,长期以来该课程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先生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教风、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物理系的中青年一代;90年代,主要由段文山老师、吴有智老师、孙爱民老师担任该课程的讲授,他们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提升了教学高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课程组加入了几位年轻老师,担任课程的讲授和习题辅导,他们认真勤奋,锐意进取。目前该课程组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内容,并逐步建设了“热力学·统计物理”的学习网站,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早期,“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周四甚至周五的课时开设,近几年,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热统”作为基础理论课之一,课时压缩为周三或周四课时,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安排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兼顾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深度调控与学科发展要求下的部分学生深造,开设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I和II两门课,以供学生选择。本课程几位老教师对“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总结与思考,提出了系列课程改革思路,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进,坚持以“统计物理”为主线,尽量减少与《热力学》的重复,有效利用学时,有效提升理论高度。目前这些调整和改革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程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省级重点院校,目前又成为“省部共建”院校,办学定位为综合型、教学研究型,目标是建成在西北地区有领头作用,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尤其是为甘肃各级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师资。目前,学校已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每年都能招收大量省内外的优秀学生。本课程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基础课,应该在保持传统教学严谨、扎实等优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物理教学的长处,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方法的同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以及与其它自然科学分支的联系,重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与未来的科研奠定坚实基础。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应试或谋职的能力,而是定位于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