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教学内容简介

   化工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综合应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技术将化工基础分为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工工艺学三部分,系统阐述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典型设备及过程优化方法,属于应用广泛的工程技术基础课。

   《化工基础》课程是使学生熟悉化工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及解决途径与方法。提高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1. 绪论(2学时);

2. 流体的流动与输送(12学时);

3. 热量传递(8学时);

4. 吸收(或精馏)(10学时);

5. 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12学时);

6. 合成氨(8)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要点:

   流体静力学、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原理、管内流动的数学描述、流体流动阻力的产生和计算、管路计算。传热机理及换热器面积的计算。气液相平衡、传质机理与传质速率、吸收和填料塔高度的计算。*双组分溶液和气液相平衡,精馏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多组分精馏。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器的特点及反应器容积计算。停留时间的测定方法,不同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合成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点,合成氨工艺。

教学难点:

   机械能衡算式的应用和管路计算;给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传质速率和填料层高度的计算(*蒸馏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多组分物系气液平衡与计算);反应器。

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同时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都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是探讨的问题。

   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考分离、观摩教学、青年教师的培养等问题。课程组较早地提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整合以及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改思路和措施。通过接受学生科技活动小组和本科毕业论文,积极开展学生的科研、教研活动,提高研究水平。
   本课程组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启发互动式教学与教书育人贯穿于每个课堂,并形成风气,成为课程组的优良传统。

教材选用上,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单纯局限于某一本教材,而是多种教材并用,给学生以选择余地; 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改过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讲解主干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学生主体课堂参与的重要性,留下1/4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工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教学手段上,在化工基础的授课过程中,采用手写与多媒体教学并用的形式,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近年来,课程组建立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自主深入进行学习,实践证明教学起到了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
   本课程组还积极购置和改制新实验设备,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部分旧实验设备进行了更新,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由于实验设备购置厂家不同,使得各院校化学工程基础实验课程的设置有所差异,难以采用统一教材进行教学活动。鉴于上述情况,课程组人员编写了《化学工程基础实验讲义》作为实验教学辅助用书。教材的选用上,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实验课程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是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化工基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

化工基础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对某些基本原理的理解,初步掌握一些有关化学工程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初步建立工程学观念。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化工基础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数 项目类别 项目类型

认识实验及数据处理方法 3学时 基础 必做

流体流动型态及临界雷诺数的测定 2学时 基础 必做

柏努利方程实验 2学时 基础 必做

管道阻力的测定和流量计校验 3学时 综合 必做

传热实验 3学时 综合 必做

吸收实验 4学时 综合 必做

筛板式精馏塔的操作及塔板效率测定 4学时 基础 选做

逗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3学时 基础 必做

化工基础实验仿真 4学时 设计 选做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化工基础实验安排在理论课教学之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包括预习、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试验报告撰写等环节。主要采用讲解、演示、计算机模拟等教学方式。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化工基础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内容所列所有必做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考核方式:操作考试和(或)笔试;考核要求: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和最后的考试成绩 ,两项各占50%。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   我们先后采用过多套教学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目前采用吴迪胜等编写的《化工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使用效果好。图书馆可提供相关参考书近10余种,学院资料室订购中外文相关杂志20余种,全天候开放。同时,校园网拥有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

2.   实验教材由化学化工学院自行组织化工系人员编写(2004年),使用教学效果好。目前已联合西南大学,新疆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大学进行基于一级学科平台上的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出版了系列教材,其中化工基础实验由我院主编。

3.   实验室硬件、教学环境较好。经多年建设,化工实验设备齐全,可开设所有化工基础实验。

4.   化工基础的教学部分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考试采用教考分离;

5. 化工实验还采用了多媒体仿真辅助教学。本院具有设备先进的可容纳50人的计算机实验室,供上课使用。本院服务器与校园网相连,上网课程可直接访问,方便学生自学。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的选用上,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单纯局限于某一本教材,而是多种教材并用,给学生以选择余地;

2. 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改过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讲解主干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学生主体课堂参与的重要性,留下1/4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工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上,在化工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手写与多媒体教学并用的形式,对于过程推导,采用手写方式可以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复杂的化工过程及化工设备表达的淋漓尽致。积极开展现代教学法研究与讨论,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减少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另一方面采用实物模型和工厂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层次教学,直观鲜明,印象深刻,效果很好;

4. 实验教学中,我们还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采用了仿真实验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化工基础”课程一直重视课程建设,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套不断更新的教学和考核方法,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热心于教学的师资队伍。近几年学生对化工基础课程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优良。

多媒体教学实施以来,力求适应21世纪的化学演变,推动了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已经或正在克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既扩大了信息量又节约了时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为网上教学准备了条件,改进了教学效果。

 


《化工基础》精品课程
Copyright ©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邮政编码:730070
Powered by GreateWhite www.youtlot.com